一种环保园林透水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4119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环保园林透水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公开号为CN20457042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环保园林透水道路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建筑废弃物层、素土夯实层、碎石找平层、粗砂层,所述的粗砂层铺设有荷兰砖层和鹅卵石层,所述的荷兰砖层位于所述的粗砂层上表面的中部,所述的鹅卵石层分为两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的荷兰砖层的两侧,所述的建筑废弃物层、素土夯实层、碎石找平层、粗砂层和鹅卵石层两边共同的外侧分别与透水性路缘石的一侧抵接,所述的透水性路缘石的另一侧设置有土壤层。

但是这种透水道路结构虽然透水性较好,但是如果土壤中水含量过高无法排出时,透水道路结构中所能容纳雨水少,并且雨水较多位置的透水量较大的,容易部分路面积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积蓄雨水、防止局部积水的环保园林透水道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环保园林透水道路结构,自下至上依次包括土基、垫层、基层、找平层和透水面层,其中:所述透水面层采用透水砖铺设而成,所述透水砖包括纵横交错的水流通道,相邻透水砖的水流通道相互导通,所述透水砖包括吸水孔,所述吸水孔通向水流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砖的内的水流通道相互导通,可以将道路上透水砖中的水流及时传递出去,避免局部透水砖中积水较多,无法排出而在路面形成积水,吸水孔可以加快雨水流向水流通道,在水流通道中将雨水快速扩散进行渗透,局部积水的透水更快;水流通道中具有一定空间可以积蓄雨水,从而在透水面层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避免暴雨路面积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水孔通向水流通道的交汇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从吸水孔到达水流通道交汇处的交汇处,雨水可以向多个方向排水,从而转移更快,雨水的能够快速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流通道水平设置,所述吸水孔垂直于水流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平设置的水流通道中的水流可以顺着水路通道水平方向移动,扩散均匀,吸水孔垂直设置,吸水更加快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垫层朝向土基一侧具有截面为倒梯形的集水块,所述集水块内安装有半渗透集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基中含水量较大时,雨水容易积蓄在垫层内,集水块设置在垫层下方,水含量最高,在集水块处设置半渗透集水管可以吸收集水块处的水分,并通过管路排出,加强了道路结构的排水能力,避免路面积水;同时集水块也加大了与土基的接触面积,朝向土基的渗水能力更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流通道交汇处设置有收容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容腔增大了水流通道处的蓄水能力,可以在暴雨等情况时,快速吸收并积蓄较多的水量,同时收容腔和水流通道能加大透水砖的吸水、透水面积,透水更加迅速,避免积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容腔设置为半球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半球状的收容腔截面呈拱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半球状的收容腔内水流流动平缓,水流通道流向收容腔的水流顺着收容腔的内壁滑入,冲击力小,结构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朝向找平层一侧设置有锥状的凸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状的凸齿加大了透水砖与找平层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了透水砖的稳定安装,也避免透水砖发生相对滑动,保证水流通道的对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的侧面设置分别设置有连接钩和钩槽,相邻透水砖的连接钩嵌入钩槽相互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钩和钩槽将相邻的透水砖进行连接,连接牢固,并且连接位置准确,可以方便的将相邻透水砖的水流通道对准,方便水流通道的构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透水砖在水流通道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位实施例一的透水砖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透水砖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土基;2、垫层;3、基层;4、找平层;5、透水面层;6、透水砖;7、水流通道;8、吸水孔;9、集水块;10、半渗透集水管;11、收容腔;12、凸齿;13、连接钩;14、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环保园林透水道路结构,参照图1至图3,自下至上依次包括土基1、级配碎石垫层2、级配水泥基层3、找平层4和透水砖6铺成的透水面层5,透水砖6包括纵横交错的十字形水流通道7和通向水流通道7就交汇处的吸水孔8,水流通道7水平设置,吸水孔8垂直于水流通道7,吸水孔8下方具有半球状的收容腔11,相邻透水砖6的水流通道7相互导通,透水砖6的下方具有圆锥状的凸齿12插入找平层4。

参照图1,垫层2的下方具有截面为倒梯形的集水块9,集水块9内穿设有半渗透集水管10,半渗透集水管10通向河流、湖泊等位置进行集中排水。

雨水落到透水砖6上,经过吸水孔8快速吸收进入收容腔11,收容腔11内水分积蓄到一定高度后,通过水流通道7转移到其他透水砖6,不会发生局部积水,利用收容腔11较大的渗透面积向透水砖6内渗透雨水,雨水最后到达垫层2,在集水块9处向土基1和半渗透集水管10渗透,进行排水,排水效率高,不易积水。

实施例二:

参照图4,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差别在于透水砖6的侧面具有连接钩13和钩槽14,相邻透水砖6的连接钩13嵌在钩槽14内时,限位透水砖6在水平方向的移动,水流通道7相互导通,方便水流通道7网络的构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