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洒水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9350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洒水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洒水车。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从而会污染环境,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定期对施工现场洒水进行除尘作业,现有的洒水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体积庞大,成本高昂,无法满足小型施工现场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便携式洒水车。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洒水车,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箱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装置上的挡板装置、活塞装置、位于所述箱体装置右侧的洒水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所述箱体装置包括箱体、收容于所述箱体内的第一弹片、位于所述第一弹片下方的限定块,所述挡板装置包括密封板、设置于所述密封板上的挡板、位于所述挡板上方的握持环、位于所述握持环左右两侧的顶靠块,所述活塞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右侧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右侧的活塞、位于所述推动杆上方的第一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电缸上的第二固定杆,所述洒水装置包括集中框、位于所述集中框上方的管道、设置于所述集中框内的第二弹片、位于所述第二弹片下方的海绵块、位于所述海绵块下方的过滤网、位于所述集中框左侧的第三固定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箱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箱体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箱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第四通孔。

所述第一弹片的右端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片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箱体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一弹片挡住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限定块呈长方体,所述限定块的下表面及其右表面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弹片的下方。

所述密封板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与所述箱体滑动接触,所述密封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

所述挡板收容于所述第五通孔内且与所述密封板固定连接,所述握持环呈弯曲状,所述握持环的两端与所述挡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靠块设有两个,所述顶靠块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靠块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箱体的上表面上。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电缸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的左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箱体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推动杆的右端与所述活塞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活塞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推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电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箱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集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底板的右端与所述集中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框的上表面设有第六通孔,所述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且与所述集中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箱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弹片的右端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片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弹片挡住所述第六通孔,所述海绵块呈长方体,所述海绵块的侧面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的下表面与所述过滤网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集中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洒水车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并且可以将水方便的洒在地面上,防止灰尘弥漫在空气中污染环境,保护环境,能够满足小型施工场所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洒水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洒水车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洒水车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箱体装置2、设置于所述箱体装置2上的挡板装置3、活塞装置4、位于所述箱体装置2右侧的洒水装置5。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11、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12。所述万向轮11 设有四个,所述万向轮11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上,所述万向轮11可以带动所述底板1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杆1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箱体装置2包括箱体21、收容于所述箱体21 内的第一弹片22、位于所述第一弹片22下方的限定块23。所述箱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箱体21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箱体2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211、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112、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212、第四通孔214,所述第一通孔211、第二通孔112、第四通孔214呈圆形且与所述箱体21的内部箱体,所述第三通孔213呈方形且与所述箱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所述第一弹片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弹片22的右端与所述箱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片22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箱体21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一弹片22挡住所述第一通孔211。所述限定块23呈长方体,所述限定块23的下表面及其右表面与所述箱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定块23位于所述第一弹片22的下方。

如图1所示,所述挡板装置3包括密封板31、设置于所述密封板31上的挡板32、位于所述挡板32上方的握持环33、位于所述握持环33左右两侧的顶靠块34。所述密封板31呈长方体,所述密封板31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213内且与所述箱体21滑动接触,所述密封板31可以挡住所述第三通孔213,所述密封板3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311,所述第五通孔311呈方形。所述挡板 32呈长方体,所述挡板32收容于所述第五通孔311内且与所述密封板31固定连接。所述握持环33呈弯曲状,所述握持环33的两端与所述挡板3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握住。所述顶靠块34设有两个,所述顶靠块34呈长方体,所述顶靠块34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板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靠块34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箱体21的上表面上。

如图1所示,所述活塞装置4包括电缸41、位于所述电缸41右侧的推动杆42、位于所述推动杆42右侧的活塞43、位于所述推动杆42上方的第一固定杆44、设置于所述电缸41上的第二固定杆 45。所述电缸4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缸4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所述电缸41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支撑杆12的上端与所述电缸41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4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推动杆42的左端与所述电缸4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4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42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42贯穿所述箱体21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推动杆42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42的右端与所述活塞4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塞4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活塞43 与所述箱体2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活塞43可以在所述箱体21内左右移动。所述第一固定杆44的下端与所述推动杆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44的上端与所述活塞4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45的左端与所述电缸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45的右端与所述箱体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洒水装置5包括集中框51、位于所述集中框 51上方的管道52、设置于所述集中框51内的第二弹片53、位于所述第二弹片53下方的海绵块54、位于所述海绵块54下方的过滤网 55、位于所述集中框51左侧的第三固定杆56。所述集中框5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中框51的下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集中框51的纵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底板1的右端与所述集中框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框51的上表面设有第六通孔511,所述第六通孔511呈圆形且与所述集中框51的内部相通。所述管道52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511且与所述集中框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管道52的内部与所述集中框51的内部相通,所述管道52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12且与所述箱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管道52的内部与所述箱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弹片53 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弹片53的右端与所述集中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片53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集中框51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弹片53挡住所述第六通孔511。所述海绵块54呈长方体,所述海绵块54的侧面与所述集中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网5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过滤网55的侧面与所述集中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54的下表面与所述过滤网5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56的右端与所述集中框 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56的左端与所述箱体2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洒水车使用时,首先使用者握住握持环33向上移动,使得所述挡板32及密封板31向上移动且脱离所述第三通孔213,然后将水从第三通孔213倒入到所述箱体 21内,倒入合适量的水后,将密封板31重新收容于第三通孔213 内,且顶靠块34顶靠在箱体21的上表面上。然后打开电缸41的开关,使得所述推动杆42向右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活塞43向右移动,所述活塞43使其右侧的水向右推动,且水面升高,然后水流的到限定块23的上方,且进入到管道52内,然后水向下推动所述第二弹片53的左端,使得所述第二弹片53的左端向下弯曲变形,然后水进入到集中框61内,然后经过海绵块54及过滤网55的过滤后洒在地面上,由于海绵块54的设置,使得海绵块54及过滤网55被浸湿的均匀,进而可以均匀的洒在地面上,直至箱体21内的水全部经过集中框51洒在地面上。然后电缸41使得所述推动杆42向左移动,所述活塞43向左移动,此时所述第二弹片53挡住所述第六通孔511,所述第一弹片22的左端向下移动,外界的空气经过第一通孔211进入到壳体21内,以便保持壳体21内外气压平衡,所述第四通孔214的设置亦可以保持箱体21内外气压的平衡。至此,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洒水车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