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力型地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153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承力型地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地面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承力型地面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厂房对大面积地面的平整度、抗裂性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大面积的承重工业厂房地面,由于经常需要通车承重,故一般采用混凝土水泥浇筑的砼地面。但厂房地面一般较宽较大,而水泥地面面积较大后通常会由于自身的伸缩变形导致地面破裂,故一般通常需要将砼地面分隔呈小块,相邻小块之间形成伸缩缝。

但是伸缩缝的存在破坏了路面的整体性。为保证接缝的传荷能力, 承重混凝土地面通过在伸缩缝处设置传力装置,将水平荷载从一块地面传递到另一块板,从而改善隔离缝边缘的支承状况、防止错台的出现。

现有的地面传力装置,一般是采用传力杆结构,即在砼地面伸缩缝一侧垂直固定设置传力杆,传力杆一般采用圆钢得到,传力杆另一端可滑动地配合在伸缩缝另一侧侧面上的孔洞中,传力杆沿伸缩缝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为多个。这样,依靠传力杆可以既能够保证伸缩缝的伸缩功能,又能够传递水平荷载以保护伸缩缝。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中,国外各种接缝损坏预估模型显示,传力杆的设置与否对接缝碎裂影响最大,设置传力杆后,路面总造价增加5%-8%,但接缝寿命可增加一倍以上,可见传力杆的设置对提高接缝寿命有显著效果。

但采用传力杆装置得到的承力型地面结构,仍然存在以下缺陷:通常传力杆是顺车行方向的单侧设置。大面积混凝土地坪一般宽度大,会存在两个方向上的隔离缝。混凝土地坪在受环境影响伸缩时,若仅在单向设置传力杆,无法满足另一方向的自由伸缩;若在双向设置传力杆,则在板块边角处双向传力杆将限制板块的伸缩,产生较大应力,进而产生裂缝,或由于板块承受的荷载不同,板块与基层的摩擦阻力不同,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其他约束力的影响,可能导致相邻板块间的伸缩方向不同,传力杆限制收缩后,同样会产生较大应力,进而产生裂缝。

另外传力杆的安装质量要求高,根据传力杆的功能可知,每根传力杆必须在竖向和水平方向与伸缩方向平行。若出现不平行的情况,则会增加伸缩阻力,严重时将限制伸缩,当板中应力过大时在其他薄弱处产生裂缝。水泥混凝路面施工宽度一定,可分幅施工,单次施工横缝短,且有专用传力杆支架,非施工缝处设置传力杆在摊铺机中有专门的装置,传力杆方向和质量易于控制。在大面积混凝土地坪施工中,单次施工混凝土地坪面积大,伸缩缝长,传力杆数量多,在安装过程中,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过程中,都有可能使传力杆移位,无论是竖向还是水平移位都会产生伸缩阻力,传力杆数量多将导致累计伸缩阻力大,进而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对上述问题分析后发现,如何解除传力装置水平双向约束,限制相邻板块间竖向相对位移,简化传力杆质量控制是解决问题的要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不影响地面伸缩缝功能,同时能够提高伸缩缝两侧地面承力传力效果,提高对地面保护效果的承力型地面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承力型地面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的地面层,地面层上设置有伸缩缝,伸缩缝处设置有伸缩缝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伸缩缝包括横向设置的横向伸缩缝和纵向设置的纵向伸缩缝,所述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将地面层分隔为独立的若干矩形块,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之间各自均设置有若干伸缩缝传力结构。

这样,地面层上设置了横向和纵向的伸缩缝,且两个垂直方向上的伸缩缝内均设置了传力结构,故能够同时满足地面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自由伸缩以及承力和传力,更好地保护地面。

作为优化,所述伸缩缝传力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传力板,传力板一端为固定设置在伸缩缝一侧侧壁上的固定端,传力板另一端为可滑动地配合在伸缩缝另一侧侧壁的传力板开缝内的自由端。

这样,在传力板开缝中位于传力板自由端的两侧和前方均留有供传力板伸缩或滑动的间隔空间。这样当地面层沿水平方向伸缩变化时,传力板自由端能够在传力板开缝内滑动,不会影响伸缩缝功能的实现。同时传力板能够更好地起到承力和传力的效果,提高地面保护。而且传力板自由端在前后和左右方向均能够自由滑动,能够在满足地面承力要求的同时解除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约束(传力杆结构中,如果将和传力杆自由端配合的插孔水平方向加宽以解除传力杆左右方向的约束,则会由于传力杆上端和孔壁为线接触,地面无法很好地承重,进而会导致插孔被压破),克服了地面层矩形块角落处的传力构件受双向约束容易导致应力集中而地面变形的缺陷,更好地提高了提高地面保护和传力构件保护的双重效果,提高了传力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作为优化,上述传力板式的伸缩缝传力结构设置于矩形块地面层边缘靠近角落处位置,矩形块地面层边缘中部位置设置传统的传力杆式的伸缩缝传力结构。这样,是因为地面层边缘角落位置容易受到两个垂直边缘不同方向上伸缩变形的影响,故采用能够在两个垂直方向上接触约束的传力板结构,以更好地传力承力且避免变形。而在地面层边缘中部位置,通常只受到单方向变形的影响,故中部位置设置为传力杆式的伸缩缝传力结构,即可较好地承力并防止变形,且节省了设置成本。

作为优化,所述传力板为矩形板,矩形板一个端角为正对固定到伸缩缝一侧侧壁上的固定端,矩形板另一个相对的端角为配合在传力板开缝内的自由端。

这样,当传力板的自由端发生沿伸缩缝长度方向的变形移动时,可以使得传力板自由端两侧外的间隔空间可以依靠更窄的间隔距离,提供更长的沿伸缩缝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距离,故可以很好地缩小间隔空间,避免间隔空间过大容易导致被压破,提高对地面保护效果。同时,另一方面采用这种结构,使得矩形板处于伸缩缝之间位置恰好为宽度较大的位置,能够也能够更好地承力以避免伸缩缝边缘的变形,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作为优化,传力板处于自由端和固定端之间的两个端角位于对应伸缩缝中部。

这样,使得矩形板处于伸缩缝中部位置恰好为宽度最大的位置,更好地提高承力效果。

作为优化,传力板为正方形。这样,可以使其两侧变形受力更加均衡稳定。

作为优化,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相交处还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水平布置且具有四个连接端,所述四个连接端分别嵌设在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相交处的四个地面层矩形块内,其中任一连接端为固定在对应地面层矩形块内的固定端,另外三个连接端为可滑动地插接在安装槽内且在水平方向上没有限位的自由端。

这样,因为地面层矩形块角落位置会直接受到前后和左右两个方向的挤压应力,且角落处自身强度较低,故此处容易首先被压坏。故依靠加强板可以很好地对地面层矩形块角落处进行补强。同时加强板的安装连接结构,使其在加强了支撑承力作用的同时,对四个地面层矩形块在水平面任一方向的伸缩变形都不会造成约束;保证了伸缩缝自身的功能,更好地提高对地面保护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加强板为正方形板,且加强板和四个地面层矩形块重叠的部分为相同大小的四个小正方形。

这样,加强板强度最好的中部处于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相交处正中位置,能够起到最好的支撑承力效果,且四角变形受力更加均衡稳定。

实施时,传力板和加强板均为钢板结构,以更好地保证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不影响地面伸缩缝功能的同时,能够提高伸缩缝两侧地面承力传力效果,提高对地面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单独一处传力板位置放大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单独一处加强板位置放大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如图1~图4所示,一种承力型地面结构,包括位于下方的地基层1和设置在地基层1上的混凝土结构的地面层2,地面层2上设置有伸缩缝3,伸缩缝3处设置有伸缩缝传力结构,其中,伸缩缝3包括横向设置的横向伸缩缝和纵向设置的纵向伸缩缝,所述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将地面层分隔为独立的若干矩形块,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之间各自均设置有若干伸缩缝传力结构。

这样,地面层上设置了横向和纵向的伸缩缝,且两个垂直方向上的伸缩缝内均设置了传力结构,故能够同时满足地面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自由伸缩以及承力和传力,更好地保护地面。当然,实施时,如果地面层厚度较大,或者地面层下方泥土硬度较大或者为岩石时,也可以不设置地基层。

其中,所述伸缩缝传力结构包括传力板式的伸缩缝传力结构,传力板式的伸缩缝传力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传力板4,传力板4一端为固定设置在伸缩缝一侧侧壁上的固定端,传力板4另一端为可滑动地配合在伸缩缝另一侧侧壁的传力板开缝内的自由端。

这样,在传力板开缝中位于传力板自由端的两侧和前方均留有供传力板伸缩或滑动的间隔空间。这样当地面层沿水平方向伸缩变化时,传力板自由端能够在传力板开缝内滑动,不会影响伸缩缝功能的实现。同时传力板能够更好地起到承力和传力的效果,提高地面保护。而且传力板自由端在前后和左右方向均能够自由滑动,能够在满足地面承力要求的同时解除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约束(传力杆结构中,如果将和传力杆自由端配合的插孔水平方向加宽以解除传力杆左右方向的约束,则会由于传力杆上端和孔壁为线接触,地面无法很好地承重,进而会导致插孔被压破),克服了地面层矩形块角落处的传力构件受双向约束容易导致应力集中而地面变形的缺陷,更好地提高了提高地面保护和传力构件保护的双重效果,提高了传力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其中,上述传力板式的伸缩缝传力结构设置于矩形块地面层边缘靠近角落处位置,矩形块地面层边缘中部位置设置传统的传力杆式的伸缩缝传力结构。传力杆式的伸缩缝传力结构,包括在伸缩缝一侧垂直固定设置的传力杆6,传力杆6另一端可滑动地配合在伸缩缝另一侧侧面上的孔洞中。传力杆一般采用圆钢得到。这样,是因为地面层边缘角落位置容易受到两个垂直边缘不同方向上伸缩变形的影响,故采用能够在两个垂直方向上接触约束的传力板结构,以更好地传力承力且避免变形。而在地面层边缘中部位置,通常只受到单方向变形的影响,故中部位置设置为传力杆式的伸缩缝传力结构,即可较好地承力并防止变形,且节省了设置成本。

其中,所述传力板4为矩形板,矩形板一个端角为正对固定到伸缩缝一侧侧壁上的固定端,矩形板另一个相对的端角为配合在传力板开缝内的自由端。

这样,当传力板的自由端发生沿伸缩缝长度方向的变形移动时,可以使得传力板自由端两侧外的间隔空间可以依靠更窄的间隔距离,提供更长的沿伸缩缝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距离,故可以很好地缩小间隔空间,避免间隔空间过大容易导致被压破,提高对地面保护效果。同时,另一方面采用这种结构,使得矩形板处于伸缩缝之间位置恰好为宽度较大的位置,能够也能够更好地承力以避免伸缩缝边缘的变形,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其中,传力板4处于自由端和固定端之间的两个端角位于对应伸缩缝中部。

这样,使得矩形板处于伸缩缝中部位置恰好为宽度最大的位置,更好地提高承力效果。

其中,传力板4为正方形。这样,可以使其两侧变形受力更加均衡稳定。

其中,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相交处还设置有加强板5,加强板5水平布置且具有四个连接端,所述四个连接端分别嵌设在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相交处的四个地面层矩形块内,其中任一连接端为固定在对应地面层矩形块内的固定端,另外三个连接端为可滑动地插接在安装槽内且在水平方向上没有限位的自由端。

这样,因为地面层矩形块角落位置会直接受到前后和左右两个方向的挤压应力,且角落处自身强度较低,故此处容易首先被压坏。故依靠加强板可以很好地对地面层矩形块角落处进行补强。同时加强板的安装连接结构,使其在加强了支撑承力作用的同时,对四个地面层矩形块在水平面任一方向的伸缩变形都不会造成约束;保证了伸缩缝自身的功能,更好地提高对地面保护效果。

其中,所述加强板5为正方形板,且加强板和四个地面层矩形块重叠的部分为相同大小的四个小正方形。

这样,加强板强度最好的中部处于横向伸缩缝和纵向伸缩缝相交处正中位置,能够起到最好的支撑承力效果,且四角变形受力更加均衡稳定。

实施时,传力板4和加强板5均为钢板结构,以更好地保证强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