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施工安全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8028发布日期:2018-08-19 01:42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的道路施工安全挡板,属于道路施工安全挡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个乡镇都在建造房屋、铺修道路,进而对于道路施工用的设备需求有着极大的提高,施工挡板是道路施工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够很好的隔绝来往的车辆,确保施工环境的安全也可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施工挡板是一种铁管制成,经过无缝铁管折弯,焊接,打磨抛光,高压烤漆,贴膜等层层工艺加工制成。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一般的道路分为双向车道,城市道路维修都是遵守保通原则,通常在单独在一个车道上进行施工,为了保通,在该单侧车道上仅仅用施工挡板围挡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可以保持车辆通行。由于工程车辆、公交车或客运大巴司机均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司机,因此其开车比较谨慎,几乎不会撞上挡板。而对于私家车来说,这样使得车辆在该侧车道通行的过程中由宽车道变为窄车道,尤其是在夜晚或有些醉酒驾驶的情况下,前方道路突然变窄,私家车驾驶员反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车辆直接正面撞击在沿道路宽度方向设置的施工挡板上,由于施工挡板内部有工地,工地上开有路沟或一些施工用器械,车辆撞破挡板之后冲入到工地内,容易撞上施工器械或掉入到路沟内,对驾驶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当工人正在工地内施工的过程中,突然有车辆闯入会造成对工人的人身伤害,因此发明一种道路施工用安全挡板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道路道路施工安全挡板,该挡板大大提高了施工区域内道路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由于该装置能将事故车辆在较短距离内拦停,也大大减小了车辆撞击到施工区域大型机械的概率,进一步保护了车辆驾驶人员的人身安全。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道路施工安全挡板,包括安装在施工场地两侧的沿着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抬升装置,减速装置;

所述抬升装置包括平台,所述平台置于两挡板之间,两所述挡板之间开有纵向间隔设置的沿挡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平台上开设有两个分别沿着挡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道腔和第二滑道腔,所述第一滑槽沿长度方向贯穿第一滑道腔且位于第一滑道腔底部,所述第二滑槽沿长度方向贯穿第二滑道腔且位于第二滑道腔底部,所述平台沿着其长度方向分别设有高出平台的前轮触发装置和置于平台凹槽内的后轮触发装置,所述前轮触发装置两端分别固定第一滑道腔和第二滑道腔内,所述后轮触发装置两端分别固定第一滑道腔和第二滑道腔内,所述前轮触发装置和后轮触发装置之间横向间隔设有前顶杆装置和后顶杆装置,所述前顶杆装置纵向两端分别置于第一滑道腔和第二滑道腔内且滑动配合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所述后顶杆装置纵向两端分别置于第一滑道腔和第二滑道腔内且滑动配合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一滑道腔和第二滑道腔上端分别设有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相配合的开口,所述前轮触发装置被车前轮碾压后触发前顶杆装置升起同时触发后轮触发装置向上伸出其凹槽,所述后轮触发装置被车后轮碾压后触发后顶杆装置升起,所述前顶杆装置和后顶杆装置升起后均能保持状态稳定且不会下降;

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分别置于平台右侧的滑板、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所述滑板纵向两端分别滑动配合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一滑轨沿第一滑槽长度方向设置且置于靠近第一滑槽的挡板与第一滑槽之间,所述第二滑轨沿第二滑槽长度方向设置且置于靠近第二滑槽的挡板与第二滑槽之间,所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内分别设有置于滑板左侧且与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滑动配合的滑杆,所述滑杆上端固定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滑板上,所述滑板右侧的前后挡板内侧壁上分别转动安装有第一缓冲门。

优选的,所述前轮触发装置包括其纵向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紧贴位于两第一套筒之间的滑道腔侧壁上,所述第一套筒底部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上端固定有高出第一套筒的方形柱体,所述方形柱体面向前顶杆装置的一端竖向设有固定在方形柱体的侧壁上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前端设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转动连接于两第一套筒之间滑道腔侧壁上的第一齿轮轴上,所述第一齿轮轴上固定有同轴转动的第一线轮和第二线轮,滑道腔上端开设有与方形柱体相对应的方孔,所述方形柱体穿过方孔向上伸出平台,两所述方形柱体顶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板,所述第一套筒顶端设有与方形柱体滑动配合的第一端盖。

优选的,所述前顶杆装置包括其纵向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底部固定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配合于与其对应的滑槽内,所述第二套筒内设有固定在其底部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顶端固定有竖向的第一圆柱体且第一圆柱体向上伸出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一齿轮架,所述第一齿轮架上设有第一单向齿轮,所述第一圆柱体上竖向设有与第一单向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条,两所述第一圆柱体顶端之间固定有置于平台凹槽内的前顶杆,所述第二套筒面向前轮触发装置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柱体与第二套筒重叠部分开设有与第一圆孔相配合的第二圆孔,还包括穿设在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内的第一圆柱塞,所述第一圆柱塞末端固定有连接到第一线轮上的第一线绳,所述第二套筒顶端设有与第一圆柱体滑动配合的第二端盖。

优选的,所述后轮触发装置包括其纵向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固定在位于两第三套筒之间的滑道腔侧壁上,所述第三套筒内设有固定在其底部的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上端固定有第四套筒且第四套筒向上伸出第三套筒,所述第四套筒面向前轮触发装置的外侧壁上竖向设有第三齿条,所述第三齿条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固定在第二齿轮轴上,所述第二齿轮轴转动连接于两第三套筒之间的滑道腔侧壁上,所述第二齿轮轴的另一端设有同轴固定的第三线轮,所述第四套筒内设有固定在其底部的第五弹簧,所述第五弹簧上端固定有竖向的第二圆柱体且第二圆柱体向上伸出第四套筒,两所述第二圆柱体顶端之间固定有置于平台凹槽内的第二板,所述第四套筒位于第三齿条上方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圆孔,所述第二圆柱体与第四套筒重叠部分开设有与第三圆孔相配合的第四圆孔,还包括穿设在第三圆孔和第四圆孔内的第二圆柱塞,所述第二圆柱塞末端连接有固定在第二线轮上的第二线绳,所述第四套筒内侧壁上设有第二齿轮架,所述第二齿轮架上设有第二单向齿轮,所述第二圆柱体侧壁上竖向设有与第二单向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条,所述第三套筒顶端设有与第四套筒滑动配合的第三端盖,所述第四套筒顶端设有与第二圆柱体滑动配合的第四端盖。

优选的,所述后顶杆装置包括其纵向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五套筒,所述第五套筒底部固定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滑动配合于与其对应的滑槽内,所述第五套筒内设有固定在其底部的第六弹簧,所述第六弹簧顶端固定有竖向的第三圆柱体且第三圆柱体向上伸出第五套筒,所述第五套筒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三齿轮架,所述第三齿轮架上设有第三单向齿轮,所述第三圆柱体上设有与第三单向齿轮相啮合的第五齿条,两所述第三圆柱体顶端之间固定有置于平台凹槽内的后顶杆,所述第五套筒面向后轮触发装置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五圆孔,所述第三圆柱体与第五套筒重叠部分开设有与第五圆孔相配合的第六圆孔,还包括穿设于第五圆孔和第六圆孔内的第三圆柱塞,所述第三圆柱塞末端固定有连接到第三线轮上的第三线绳,所述第五套筒顶端设有与第三圆柱体滑动配合的第五端盖。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门右侧两挡板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缓冲门,所述滑杆底端与滑轨滑动配合部位开设有卡槽,所述滑杆一侧的滑轨侧壁上开设有与卡槽配合的第七圆孔,所述第七圆孔内插设有与第七圆孔滑动配合的第四圆柱塞且第四圆柱塞穿过第七圆孔抵触于卡槽侧壁上,所述缓冲门固定端上下分别设有第一轴套,所述挡板内侧壁上设有与缓冲门相对应的第一门轴,所述第一轴套转动连接于第一门轴上,所述第一门轴下端的第一轴套沿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缓冲门处的环形凹槽内缠绕有一端连接于第四圆柱塞末端的第四线绳,所述第一门轴上设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一端抵接于门板另一端抵接于挡板侧壁上,所述第一缓冲门和第二缓冲门左侧的滑轨侧壁上开设有第八圆孔,所述第八圆孔内插有第五圆柱塞,所述第五圆柱塞内侧端伸出滑轨内侧壁与卡槽相对应,所述第五圆柱塞末端连有缠绕在第二缓冲门处的环形凹槽上的第五线绳。

优选的,两个相互配合的大门,所述两挡板侧壁前后端竖向分别设有第二门轴,所述大门固定端上下分别设有转动连接于第二门轴上的第二轴套,所述第二门轴上设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一端抵接于挡板侧壁另一端抵接于大门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单向齿轮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内壁开设有棘齿,第一齿轮内设有和棘齿相配合的棘爪,所述的棘爪转动连接于圆筒,所述圆筒上固定有弹性挡片且弹性挡片一端抵接于棘爪,所述所述圆筒通过键销固定在齿轮轴上,所述齿轮轴固定于第一齿轮架上,所述第一齿轮转动连接于圆筒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单向齿轮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内壁开设有棘齿,齿轮内设有和棘齿相配合的棘爪,所述的棘爪转动连接于圆筒,所述圆筒上固定有弹性挡片且弹性挡片一端抵接于棘爪,所述圆筒通过键销固定在齿轮轴上,所述齿轮轴固定于第二齿轮架上,所述第二单向齿轮转动连接于圆筒上。

优选的,所述第三单向齿轮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内壁开设有棘齿,齿轮内设有和棘齿相配合的棘爪,所述的棘爪转动连接于圆筒,所述圆筒上固定有弹性挡片且弹性挡片一端抵接于棘爪,所述圆筒通过键销固定在齿轮轴上,所述齿轮轴固定于第三齿轮架上,所述第三单向齿轮转动连接于圆筒上。

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较于一般的安全挡板,大大提高了施工区域内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同时也有效的防止汽车撞击到施工区域内的各种大型机械的概率,将事故汽车在较短的距离内拦停,从而也保护了汽车司机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删去挡板和大门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减速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缓冲门和滑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抬升装置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前顶杆装置及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后顶杆装置及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前轮触发装置及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后轮触发装置及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单项齿轮剖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大门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斜视图

图1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13为本发明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中1:大门1,挡板2,平台3,第一滑槽4,第二滑槽5,第一滑道腔6,第二滑道腔7,前轮触发装置8,后轮触发装置9,前顶杆装置10,后顶杆装置11,滑板12,第一滑轨13,第二滑轨14,滑杆15,第一弹簧16,缓冲门17,第一套筒8-1,第二弹簧8-2,方形柱体8-3,第一齿轮轴8-4,第一齿轮8-5,第一线轮8-6,第二线轮8-7,第一齿条8-8,第一板8-9,方孔8-10,第一线绳8-11,第二线绳8-12,第二套筒10-1,第一滑块10-2,第三弹簧10-3,第一圆柱体10-4,第一齿轮架10-5,第一单向齿轮10-6,第二齿条10-7,前顶杆10-8,第一圆孔10-9,第二圆孔10-10,第一圆柱塞10-11,第三套筒9-1,第四弹簧9-2,第四套筒9-3,第三齿条9-4,第二齿轮9-5,第二齿轮轴9-6,第三线轮9-7,第五弹簧9-8,第二圆柱体9-9,第二板9-10,第三圆孔9-11,第四圆孔9-12,第二圆柱塞9-13,第二齿轮架9-14,第二单向齿轮9-15,第四齿条9-16,第三线绳9-17,第九圆孔9-18,第五套筒11-1,第二滑块11-2,第六弹簧11-3,第三圆柱体11-4,第三齿轮架11-5,第三单向齿轮11-6,第五齿条11-7,后顶杆11-8,第五圆孔11-9,第六圆孔11-10,第三圆柱塞11-11,卡槽18,第七圆孔19,第四圆柱塞20,第一门轴21,第一轴套22,环形凹槽23,第一扭簧24,第二门轴25,第二轴套26,第二扭簧27,第八圆孔28,第五圆柱塞29,第二缓冲门30,第四线绳31,第五线绳32,第一端盖33,第二端盖34,第三端盖35,第四端盖36,第五端盖37。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13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一种道路施工安全挡板,包括安装在施工场地两侧的沿着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挡板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抬升装置,减速装置;

所述抬升装置包括平台3,该平台3左侧设有向左下倾斜接触到地面的斜坡,斜坡可以方便汽车直接冲入到该平台3上,所述平台置于两挡板2之间,两所述挡板2之间开有纵向间隔设置的沿挡板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所述平台3上开设有两个分别沿着挡板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道腔6和第二滑道腔7,所述第一滑槽4沿长度方向贯穿第一滑道腔6且位于第一滑道腔6底部,所述第二滑槽5沿长度方向贯穿第二滑道腔7且位于第二滑道腔7底部,所述平台3沿着其长度方向分别设有高出平台3的前轮触发装置8和置于平台3凹槽内的后轮触发装置9,所述前轮触发装置8两端分别固定第一滑道腔6和第二滑道腔7内,所述后轮触发装置8两端分别固定第一滑道腔6和第二滑道腔7内,所述前轮触发装置8和后轮触发装置9之间横向间隔设有前顶杆装置10和后顶杆装置11,所述前顶杆装置10纵向两端分别置于第一滑道腔6和第二滑道腔7内且滑动配合于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内,所述后顶杆装置11纵向两端分别置于第一滑道腔4和第二滑道腔7内且滑动配合于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内,所述第一滑道腔6和第二滑道腔7上端分别设有与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相配合的开口,所述前轮触发装置8被车前轮碾压后触发前顶杆装置10升起同时触发后轮触发装置9向上伸出其凹槽,所述后轮触发装置9被车后轮碾压后触发后顶杆装置11升起,所述前顶杆装置10和后顶杆装置11升起后均能保持状态稳定且不会下降;

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分别置于平台3右侧的滑板12、第一滑轨13和第二滑轨14,所述滑板12纵向两端分别滑动配合于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内,所述第一滑轨13沿第一滑槽4长度方向设置且置于靠近第一滑槽4的挡板2与第一滑槽4之间,所述第二滑轨14沿第二滑槽5长度方向设置且置于靠近第二滑槽5的挡板2与第二滑槽5之间,所述第一滑轨13和第二滑轨14内分别设有置于滑板12左侧且与第一滑轨13和第二滑轨14滑动配合的滑杆15,所述滑杆15上端固定有第一弹簧16,所述第一弹簧16的另一端连接于滑板12上,所述滑板12右侧的前后挡板内侧壁上分别转动安装有第一缓冲门17。

其中,所述前轮触发装置8包括其纵向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一套筒8-1,所述第一套筒8-1紧贴位于两第一套筒8-1之间的滑道腔侧壁上,所述第一套筒8-1底部设有第二弹簧8-2,所述第二弹簧8-2上端固定有高出第一套筒8-1的方形柱体8-3,所述方形柱体8-3面向前顶杆装置10的一端竖向设有固定在方形柱体8-3的侧壁上的第一齿条8-8,所述第一齿条8-8前端设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一齿轮8-5,所述第一齿轮8-5固定在转动连接于两第一套筒8-1之间滑道腔侧壁上的第一齿轮轴上8-4,所述第一齿轮轴8-4上固定有同轴转动的第一线轮8-6和第二线轮8-7,滑道腔上端开设有与方形柱体8-3相对应的方孔8-10,所述方形柱体8-3穿过方孔8-10向上伸出平台3,两所述方形柱体8-3顶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板8-9,所述第一套筒8-1顶端设有与方形柱体8-3滑动配合的第一端盖33。第一端盖上端开有通孔,方形柱体竖向滑动配合穿过该通孔。

其中,所述前顶杆装置10包括其纵向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二套筒10-1,所述第二套筒10-1底部固定有第一滑块10-2,两所述第一滑块10-2滑动配合于与其对应的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内,所述第二套筒10-1内设有固定在其底部的第三弹簧10-3,所述第三弹簧10-3顶端固定有竖向的第一圆柱体10-4且第一圆柱体10-4向上伸出第二套筒10-1,所述第二套筒10-1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一齿轮架10-5,所述第一齿轮架10-5上设有第一单向齿轮10-6,所述第一圆柱体10-4上竖向设有与第一单向齿轮10-6相啮合的第二齿条10-7,两所述第一圆柱体10-4顶端之间固定有置于平台3凹槽内的前顶杆10-8,所述第二套筒10-1面向前轮触发装置8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圆孔10-9,所述第一圆柱体10-4与第二套筒10-1重叠部分开设有与第一圆孔10-9相配合的第二圆孔10-10,还包括穿设在第一圆孔10-9和第二圆孔10-10内的第一圆柱塞10-11,所述第一圆柱塞10-11末端固定有连接到第一线轮8-6上的第一线绳8-11,所述第二套筒10-1顶端设有与第一圆柱体10-4滑动配合的第二端盖34。构成前顶杆装置10升起后能保持状态稳定且不会下降的结构。第二端盖34上端开有通孔,第一圆柱体竖向滑动配合穿过该通孔。

其中,所述后轮触发装置9包括其纵向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三套筒9-1,所述第三套筒9-1固定在位于两第三套筒9-1之间的滑道腔侧壁上,所述第三套筒9-1内设有固定在其底部的第四弹簧9-2,所述第四弹簧9-2上端固定有第四套筒9-3且第四套筒9-3向上伸出第三套筒9-1,所述第四套筒9-3面向前轮触发装置8的外侧壁上竖向设有第三齿条9-4,所述第三齿条9-4啮合有第二齿轮9-5,所述第二齿轮9-5固定在第二齿轮轴9-6上,所述第二齿轮轴9-6转动连接于两第三套筒9-1之间的滑道腔侧壁上,所述第二齿轮轴9-6的另一端设有同轴固定的第三线轮9-7,所述第四套筒9-3内设有固定在其底部的第五弹簧9-8,所述第五弹簧9-8上端固定有竖向的第二圆柱体9-9且第二圆柱体9-9向上伸出第四套筒9-3,两所述第二圆柱体9-9顶端之间固定有置于平台3凹槽内的第二板9-10,所述第四套筒9-3位于第三齿条9-4上方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圆孔9-11,所述第二圆柱体9-9与第四套筒9-3重叠部分开设有与第三圆孔9-11相配合的第四圆孔9-12,还包括穿设在第三圆孔9-11和第四圆孔9-12内的第二圆柱塞9-13,所述第二圆柱塞9-13末端连接有固定在第二线轮8-7上的第二线绳8-12,所述第四套筒9-3内侧壁上设有第二齿轮架9-14,所述第二齿轮架9-14上设有第二单向齿轮9-15,所述第二圆柱体9-9侧壁上竖向设有与第二单向齿9-15轮相啮合的第四齿条9-16,所述第三套筒9-1顶端设有与第四套筒9-3滑动配合的第三端盖35,所述第四套筒9-3顶端设有与第二圆柱体9-9滑动配合的第四端盖36。第三端盖35和第四端盖36上端均开有通孔,第四套筒9-3和第二圆柱体9-9均竖向滑动配合穿过该通孔。

其中,所述后顶杆装置11包括其纵向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五套筒11-1,所述第五套筒11-1底部固定有第二滑块11-2,两所述第二滑块11-2滑动配合于与其对应的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内,所述第五套筒11-1内设有固定在其底部的第六弹簧11-3,所述第六弹簧11-3顶端固定有竖向的第三圆柱体11-4且第三圆柱体11-4向上伸出第五套筒11-1,所述第五套筒11-1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三齿轮架11-5,所述第三齿轮架11-5上设有第三单向齿轮11-6,所述第三圆柱体11-4上设有与第三单向齿轮11-6相啮合的第五齿条11-7,两所述第三圆柱体11-4顶端之间固定有置于平台3凹槽内的后顶杆11-8,所述第五套筒11-1面向后轮触发装置9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五圆孔11-9,所述第三圆柱体11-4与第五套筒11-1重叠部分开设有与第五圆孔11-9相配合的第六圆孔11-10,还包括穿设于第五圆孔11-9和第六圆孔11-10内的第三圆柱塞11-11,所述第三圆柱塞11-11末端固定有连接到第三线轮9-7上的第三线绳9-17,所述第五套筒11-1顶端设有与第三圆柱体11-4滑动配合的第五端盖37。构成后顶杆装置11升起后能保持状态稳定且不会下降的结构。第五端盖37上端开有通孔,第三圆柱体11-4竖向滑动配合穿过该通孔。

其中,所述第一缓冲门17右侧两挡板2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缓冲门30,所述滑杆15底端与滑轨滑动配合部位开设有卡槽18,所述卡槽18向着第一缓冲门17的一侧完全开放,所述滑杆15一侧的滑轨侧壁上开设有与卡槽18配合的第七圆孔19,所述第七圆孔19内插设有与第七圆孔19滑动配合的第四圆柱塞20且第四圆柱塞20穿过第七圆孔19抵触于卡槽18侧壁上,所述缓冲门固定端上下分别设有第一轴套22,所述挡板2内侧壁上设有与缓冲门相对应的第一门轴21,所述第一轴套22转动连接于第一门轴21上,所述第一门轴21下端的第一轴套22沿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23,所述第一缓冲门17处的环形凹槽23内缠绕有一端连接于第四圆柱塞20末端的第四线绳31,所述第一门轴21上设有第一扭簧24,所述第一扭簧24一端抵接于门板另一端抵接于挡板2侧壁上,所述第一缓冲门17和第二缓冲门30左侧的滑轨侧壁上开设有第八圆孔28,所述第八圆孔28内插有第五圆柱塞29,所述第五圆柱塞29内侧端伸出滑轨内侧壁与卡槽18相对应,所述第五圆柱塞29末端连有缠绕在第二缓冲门30处的环形凹槽23上的第五线绳32。

其中,两个相互配合的大门1,所述两挡板2侧壁前后端竖向分别设有第二门轴25,所述大门1固定端上下分别设有转动连接于第二门轴25上的第二轴套26,所述第二门轴25上设有第二扭簧27,所述第二扭簧27一端抵接于挡板2侧壁另一端抵接于大门1上。

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齿轮10-6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内壁开设有棘齿,齿轮内设有和棘齿相配合的棘爪,所述的棘爪转动连接于圆筒,所述圆筒上固定有弹性挡片且弹性挡片一端抵接于棘爪,所述所述圆筒通过键销固定在齿轮轴上,所述齿轮轴固定于第一齿轮架10-5上,所述第一齿轮10-6转动连接于圆筒上。

其中,所述第二单向齿轮9-15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内壁开设有棘齿,齿轮内设有和棘齿相配合的棘爪,所述的棘爪转动连接于圆筒,所述圆筒上固定有弹性挡片且弹性挡片一端抵接于棘爪,所述圆筒通过键销固定在齿轮轴上,所述齿轮轴固定于第二齿轮架9-14上,所述第二单向齿轮9-15转动连接于圆筒上。

其中,所述第三单向齿轮11-6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内壁开设有棘齿,齿轮内设有和棘齿相配合的棘爪,所述的棘爪转动连接于圆筒,所述圆筒上固定有弹性挡片且弹性挡片一端抵接于棘爪,所述圆筒通过键销固定在齿轮轴上,所述齿轮轴固定于第三齿轮架11-5上,所述第三单向齿轮11-6转动连接于圆筒上。

本发明具体使用方式如下:

当有汽车冲向大门1时,汽车前端首先撞到大门1,大门1挤压第二扭簧27,通过设置在大门1上的第二扭簧27消减了车辆的一部分动能,汽车冲破大门后冲上所述平台3,当汽车前轮压倒前轮触发装置8,前轮触发装置8上的第一板8-9在车轮的压力下向下移动继而带动固定在方形柱体8-3上的第一齿条8-8向下移动,由于第一齿轮8-5与第一齿条8-8相啮合,则第一齿轮8-5转动,由于第一线轮8-6与第一齿轮8-5同轴,此时第一线轮8-6转动收缩线绳将第一圆柱塞10-11拔出,第一圆柱体10-4被第二弹簧8-2弹起继而固定在两第二圆柱体9-9上的前顶杆10-8升起,由于第二套筒10-1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单项齿轮10-6,与第一圆柱体10-4上的第二齿条10-7相啮合,前顶杆10-8升起后不会下降保持稳固状态,因此前顶杆10-8紧紧的顶着前轮后部的车辆底盘,由于第二线轮8-7与第一线轮8-6同轴,在第一线轮8-6转动收缩线绳的同时第二线轮8-7转动收缩线绳将第二圆柱塞9-13拔出,此时后轮触发装置9上的第四弹簧9-2将第二圆柱体9-9弹起,继而固定在两第二圆柱体9-9顶端的第二板9-10向上伸出平台3凹槽,当后轮压过第二板9-10时由于第四套筒9-3内侧壁上设有第二单向齿轮9-15与第二圆柱体9-9上的第三齿条9-4啮合,由于第二单向齿轮9-15反向不能转动,此时第二板9-10不能相对第四套筒9-3向下位移,车后轮压着第二板9-10使第四套筒9-3整体向下移动,由于第四套筒9-3外侧壁上设有第四齿条9-16,第四齿条9-16向下移动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二齿轮转动9-5,此时与第二齿轮9-5同轴第三线轮9-7转动收缩线绳将第三圆柱塞11-11拔出,继而第三圆柱体11-4被第六弹簧11-3弹起,此时固定在两第三圆柱体11-4上的后顶杆11-8向上升起,由于第五套筒11-1外侧壁上设有第三单向齿轮11-6,与第三圆柱体11-4上的第五齿条11-7相啮合,后顶杆11-8升起后不再下降保持稳固状态,继而后顶杆紧紧的顶着后轮前部的车辆底盘,之后前后两车轮继续行走均脱离平台,由于前顶杆和后顶杆均不能向下移动,因此此时的车辆前后轮被悬空,车辆在惯性的作用下沿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继续向右方滑动。

当车辆前端碰到滑板12时车辆推动滑板12向右滑动,由于滑杆15底端被第四圆柱塞20卡住导致滑杆15不能移动,第一弹簧16被拉伸吸收车辆一部分动能,车辆推动滑板12向前滑动,当滑板12碰到置于两挡板2之间的第一缓冲门17时,第一缓冲门17转动压缩第一扭簧16又吸收车辆的一部分动能,此时缓冲门17转动带动第一轴套22转动,第一轴套22转动收缩第四线绳31将第四圆柱塞20从滑轨第七圆孔19内拔出,滑杆15在第一弹簧16的作用下沿滑轨向前滑动,当滑板12越过第一缓冲门17时,缓冲门17在第一扭簧24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到初始状态,此时处于后方的滑杆15再一次推动第一缓冲门17挤压第一扭簧24,进一步消耗了车辆的动能,滑杆15越过第一缓冲门17后继续向前滑动,当滑杆15滑动到第五圆柱塞29处时,由于卡槽18面向第一缓冲门17一侧完全开放,该卡槽18是右侧开放左侧封闭,此时滑杆15被第五圆柱塞29卡住,处于滑杆15前方的滑板12继续沿滑轨方向向前滑动,此时第一弹簧16被拉伸,又消耗了车辆的一部分动能,当滑板12碰到第二缓冲门30时挤压第一扭簧24,再一次抵消车辆一部分动能,车辆碰到第二缓冲门30带动第一轴套转动,收缩第五线绳32将处于第八圆孔28内的第五圆柱塞29拔出,滑板12越过第二缓冲门30,第二缓冲门30在第一扭簧24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此时滑杆12向前滑动当碰到第二缓冲门30时压缩第一扭簧24消耗了车辆的动能,本发明可在两挡板2之间设置多组缓冲门,且在滑轨侧壁上设置多个圆孔,所述圆孔里插有圆柱塞,所述圆柱塞末端连接有缠绕在轴套上的线绳,当滑杆15滑动到圆柱塞位置时,被圆柱塞阻挡停止,此时继续重复以上过程直至车辆停下。

本发明结构设计巧妙,较于一般的安全挡板,大大提高了施工区域内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同时也有效的降低汽车撞击到施工区域内的各种大型机械的概率,将事故汽车在较短的距离内拦停,从而也保护了汽车司机的人身安全。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