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抗堵塞快通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9952发布日期:2018-07-27 21:1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桥梁领域,特别是一种微型抗堵塞快通桥。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家庭用车的普及,交通堵车已成为一种常态,在城市核心区更是如此。上下班高峰期交叉口非常拥堵,车辆通行十分缓慢。通过对交通路口的通行状况观察分析,找出了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过路口速度的关键点:

一是左转机动车与对向直行机动车的通行冲突

二是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通行冲突

三是右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冲突

四是掉头机动车与对向驶来机动车的通行冲突

这四种通行冲突直接造成了路口通过速度缓慢甚至堵塞。

现行市区路口交通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左转和直行同时通过的路口,这种方式各种通行冲突矛盾突出,极易形成通行堵塞;另一种是左转、直行分时控制通过的路口,此种方式解决了上述第一、第四种冲突,抗堵塞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其采用分时控制,车辆通过等时人为被加长,通过效率十分低。而直观感觉较好解决路口交通的办法是修建互通式立交桥,但是由于其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层级多、辅道长、工程投资大,应用范围被局限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和城市中较大街道路口,而且同时也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便。现有路口的交通管制方式发展到分时控制已经没有办法再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但在市中心想建立交桥又面临着拆迁和高额的投资,需求矛盾突出,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不用拆迁的通行方式来提高现在路口的通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引桥短、工程投资小,适应在中小城市的交叉路口,既可防止交通堵塞又可有效提高车辆、行人通行率的微型抗堵塞快通桥。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型抗堵塞快通桥,其特征在于,该快通桥包括一层路面及架设于十字交叉路口正上方的二层桥面,所述二层桥面和一层路面之间设有若干个支撑柱,所述二层桥面通过引桥与一层路面连接,所述一层路面具有双向的机动车直线行驶通道和非机动车、行人通道,所述二层桥面具有机动车左转、右转、掉头通道,在所述一层路面和二层路面上均设有联动控制的信号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为:所述引桥分为东、西、南、北引桥,而且每个方向上的引桥又分为机动车上行引桥和机动车下行引桥,所述机动车上行引桥位于一层路面双向机动车直行通道的右侧,而机动车下行引桥位于一层路面双向机动车直行通道的左侧,所述一层路面上的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位于双向机动车直行通道的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方案为:所述机动车上行引桥和机动车下行引桥均设有机动车左转、右转、掉头通道,所述引桥距离二层桥面边缘一半位置时,向两侧且在非机动车道上方扩展一条右转专用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方案为:将十字路口一层路面的四个人行道斑马线分别向十字路口外侧方向移动一个位距,于是在原斑马线与非机动车通道延长线交叉区域形成空闲域,取其左侧半部分区域,即靠近双向机动车直行通道一侧的区域,该区域为非机动车二次通过时的等待区。

本发明非常适宜在中小城市中心路口使用,铺设方便而且占地面积小,该桥对于避免交通堵塞和提高机动车、行人,通行效率起到了明显提高作用。本发明的设计特别考虑到非机动车和行人,包括特殊残疾等弱势群体的需求,为其提供更快、更安全的路口通行方式,减少了行人、非机动车的体力付出,让其在一层路面通行,提高通过路口的效率和安全保障;其次是设法避免各种交通冲突,让他们的通行路径空间分离;非机动车、行人、直行车辆在一层路面通过,而左转、掉头、右转车辆分离到二层桥面通行,即到达十字路口欲左转、掉头、右转的车辆均通过引桥上到二层桥面上,通过左转、右转信号灯指示即可快速方便地驶过。而在一层路面上的左转非机动车和行人与直行的机动车也是采用信号灯控制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填补立交桥建设盲点,可在各个立交桥之间的交通路口建设使用;可在城市内城、老城区的交通路口广泛使用;

2.打破了现有路口的交通管制方式发展的瓶颈,相比分时控制路口交通,可提高一倍的通行效率;

3.避免了通行冲突,提升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安全保障;

4.与采用地道和天桥相比,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体力付出更少,通行效率更高;

5.巧妙的利用了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上层空间,拓宽了机动车行车道,增强了抗堵塞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微型抗堵塞快通桥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一层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二层桥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发明微型抗堵塞快通桥,包括一层路面1和架设于十字交叉路口正上方的二层桥面2,二层桥面2和一层路面1之间设有若干个支撑柱3,二层桥面2通过引桥与一层路面1连接,双向的机动车直线行驶通道11位于一层路面1中间,非机动车通道12位于机动车直线行驶通道11两侧,二层桥面2设有左转、右转、掉头通道21、22、23,在一层路面1和二层桥面2上均设有信号灯,而且两层的信号灯为联动控制。二层桥面2与一层路面1连接的引桥分别设在东、西、南、北的一层路面1上,而且各方向的引桥又分为机动车上行引桥4和机动车下行引桥5,机动车上行引桥4和机动车下行引桥5位于一层路面1双向机动车直行通道11的两侧,一层路面1上的非机动车通道12位于机动车上行引桥4和机动车下行引桥5的两侧及下方,即双向机动车直行通道11位于机动车上行引桥4和机动车下行引桥5中间,而非机动车通道12位于机动车上行引桥4和机动车下行引桥5两侧及下方。

为了避免左转非机动车与直行机动车产生交叉冲突,非机动车采用二次通过法,为了提供二次通过前的非机动车安全等待区,将十字路口一层路面1的四个人行道斑马线分别向十字路口外侧方向移动一个位距,于是在原斑马线与非机动车道延长线交叉区域形成空闲域,取其左侧半部分区域,即靠近机动车道侧的区域,该区域为非机动车二次通过时的等待区13。

本发明的机动车上行引桥4和机动车下行引桥5均设有机动车左转、右转、掉头通道21、22、23,而且在引桥距离二层桥面2边缘一半位置时,向两侧且在一层路面1非机动车道12上方扩展一条右转专用通道22,这样引桥上就有两条通道供左转和掉头的车辆使用,而且该右转专用通道22占据的是一层路面1双向机动车直行通道11与非机动车道12之间的绿化带及非机动车道12上方的位置。本发明有效地利用了空间位置,既提高了车辆通行率,又不妨碍一层路面1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

本发明的二层桥面2和引桥可以是混凝土制作,也可由钢结构组装而成。

一层路面1和二层桥面2上都设置红绿灯信号装置,实行联动控制,同向路口上下层指示一致。红灯时,此方向的行人、非机动车、直行机动车在一层等待,右转的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左转、掉头车辆在二层桥面2上等待,右转机动车通过二层桥面2右转道通行。

绿灯时,此方向的行人、非机动车、直行机动车在一层路面1上通过,右转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左转非机动车采用二次通过法,行至等待区;左转、掉头机动车在二层桥面2上通行,右转机动车通过二层桥面的右转通道22通行。

通过对现有道路和路口观察、测量分析,在不增加占地面积前提下采用本发明两层空间分道、结合红绿灯控制交通的方式解决了各类通行冲突,最大程度方便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通行,减少体力消耗并提高通行安全,最终达到避免交通冲突、堵塞,并且提高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行效率的目的。

采用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针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辆:

实现了行人、非机动车只在一层路面1上通行,通过路程短、节省体力,方便了弱势群体如老人、小孩、体障者等,并且由于不和任何机动车交叉通行,安全得到保障;非机动车辆采用二次通过法时,有专用安全等待区域,并且不影响其它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

2.针对机动车辆:

直行车辆与对向左转车辆、掉头车辆通行路径不产生冲突,通行速度得以提升;右转车辆与行人不产生通行冲突。

3.本发明快通桥占地面积少,即只占路口和道路面积,不涉及路口周围建筑拆迁。

4.直行车辆采用双车道通行,各自备用;左转、右转通道21、22采用2-3车道通行,公用中间备用车道,提升了车辆故障、事故时的通行保障。

5.直行、左转、右转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互不交叉通行,有极强的抗堵塞能力。

6.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以采用分时控制的交通岗和本发明方案进行比较参数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高峰期一小时中使用本发明快通桥通行时间比采用分时控制的普通岗通行时间延长了近一倍,而等待时间缩短了近一倍。所以采用本发明微型抗堵塞快通桥,不论是机动车、非机动车还是行人,通行率都将提高近一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