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地区公路安全防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5860发布日期:2018-10-19 19:01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公路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盘山地区公路安全防护栏。



背景技术:

对于拥有13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而言,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交通运输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政府已形成的理念是“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我国公路建设规模快速增长。到2009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86.08万公里,比2008年末增加13.0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1227万公里,国道15.85万公里,省道26.60万公里,县道51.95万公里,乡道101.96万公里,专用公路6.72万公里,村道183.00万公里。

公路建设速度迅速,但建设后的公路环境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公路多处于盘山地带,环境情况恶劣,公路的正常使用经常受到影响,尤其是公路侧面的边坡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盘山地区公路安全防护栏,主要是为了开发一种对雨水等自然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公路安全防护栏,可以对公路边坡绿化带进行灌溉,能够有效的改善公路周围环境、延长公路寿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美化自然环境等。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盘山地区公路安全防护栏,包括防护柱、水渠、防护栏杆、池塘、入水管、水泵、出水管、路基、护坡和分流水管,池塘位于盘山路靠近山顶路段附近,每间隔1-2km挖体积10-12m³池塘,距离池塘5-8m设置水泵,水泵经入水管与池塘连接,经出水管与水渠连接;水渠尺寸为宽度8-10cm、深度5-8cm,位于防护柱顶端并与防护柱垂直连接;在水渠侧壁,对应防护柱位置处,设置直径2-3cm、长度10-15cm的分流水管;防护栏杆位于距离防护柱15-20cm处并固定在防护柱侧面,防护柱底面与路基锚固;水源经由水泵自池塘内引出,顺水渠沿公路下山方向流动,经沿途各分流水管处流出;防护栏杆外侧设置护坡,可灌溉护坡处绿化带。

进一步地,池塘底层应设置细沙层和塑料层,防止雨水渗透。

进一步地,水泵选用b型离心泵;水渠采用防冻材质,选用钢塑材质。

进一步地,护坡采用带孔护坡,孔里种植植被。

进一步地,分流水管布置数量,可根据实际植被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调整;分流水管选用防冻材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效果和优点是对雨水等自然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可起到灌溉路边护坡绿化带、有效改善公路周围环境、延长公路寿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美化自然环境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盘山地区公路安全防护栏立面图。

图2为盘山地区公路安全防护栏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中局部水渠与防护柱、防护栏杆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的b-b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图1的a-a剖面图。

图中,1为防护柱;2为水渠;3为防护栏杆;4为池塘;5为入水管;6为水泵;7为出水管;8为路基;9为护坡;10为分流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图5所示,一种盘山地区公路安全防护栏,包括防护柱1、水渠2、防护栏杆3、池塘4、入水管5、水泵6、出水管7、路基8、护坡9、分流水管10,池塘4位于盘山路靠近山顶路段附近,每间隔2km挖体积10m³池塘4,距离池塘45m设置水泵6,水泵6经入水管5与池塘4连接,经出水管7与水渠2连接;水渠2尺寸为宽度8cm、深度8cm,位于防护柱1顶端并与防护柱1垂直连接;在水渠2侧壁,对应防护柱1位置处,设置直径2cm、长度15cm的分流水管10;防护栏杆3位于距离防护柱115cm处并固定在防护柱1侧面,防护柱1底面与路基8锚固;水源经由水泵6自池塘4内引出,顺水渠2沿公路下山方向流动,经沿途各分流水管10处流出;防护栏杆3外侧设置护坡9,可灌溉护坡处绿化带;池塘4底层设置细沙层和塑料层;水泵6选用b型离心泵;水渠2采用钢塑材质;护坡9采用带孔护坡,孔里种植植被;分流水管10选用防冻材质。

可根据地形实际情况,对池塘4位置,尺寸进行调整;分流水管10布置数量,可根据实际植被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山地区公路安全防护栏,属于公路设施技术领域。包括防护柱、水渠、防护栏杆、池塘、入水管、水泵、出水管、路基、护坡和分流水管;池塘位于盘山路靠近山顶路段附近,池塘边设置水泵,水泵经入水管与池塘连接,经出水管与防护柱顶端的水渠连接,水经由水泵自池塘内引出,顺水渠沿公路下山方向流动,经沿途各分流水管处流出,可灌溉护坡处绿化带。本发明对雨水等自然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可起到灌溉路边护坡绿化带、有效改善公路周围环境、延长公路寿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美化自然环境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吴献;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建筑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6.12
技术公布日:2018.10.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