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80349发布日期:2019-02-01 19:04阅读:7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悬索桥加劲梁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悬索桥以其大跨越能力而备受建设者重视,被广泛应用在跨江河、海峡、峡谷的工程中。目前,加劲梁的荡移多应用牵引荡移。牵引荡移即跨缆吊机提升梁段到荡移高度后,利用卷扬机水平牵引吊机吊具,使梁段由起吊位置向安装位置主动偏移,在梁段对应吊索与该梁段连接完成后,跨缆吊机卸载,完成该梁段的牵引荡移。一般情况下,荡移距离较短(跨缆吊机的倾角在吊机的允许范围之类)时,采用牵引荡移。

由于悬索桥特有的结构,部分节段加劲梁位于运输船舶无法直接到达的浅水区域或陆地上,吊机无法直接垂直起吊,需采用措施解决这一部分区域梁段的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克服部分节段加劲梁位于运输船舶无法直接到达的浅水区域或陆地上,吊机无法直接垂直起吊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吊机支立在主缆上,通过吊索和吊机的吊机钢绞线与加劲梁的倒换连接,实现加劲梁的荡移安装。

一种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将吊机支立在主缆上,利用吊机钢绞线垂直起吊加劲梁至荡移高度;

步骤2)牵拉吊索的下端至加劲梁处,使吊索的下端与加劲梁相连;

步骤3)吊机1将加劲梁荷载转移至吊索上,实现第一次倒换连接,在吊索拉力作用下,加劲梁由吊机位置荡移至吊索位置,完成一个移位;

步骤4)吊机沿主缆行走至另一个位置固定,牵拉吊机钢绞线下端至加劲梁处,使吊机钢绞线下端与加劲梁再次相连;

步骤5)吊索将加劲梁荷载转移至吊机上,实现第二次倒换连接,在吊机钢绞线拉力作用下,加劲梁由吊索位置荡移至吊机所在位置,完成又一个移位,两个移位过程构成一个荡移循环;

步骤6)若一个荡移循环后未达到荡移位置,则牵引其他吊索进行荡移,重复步骤2)-步骤5),直至到达加劲梁荡移位置,完成加劲梁的荡移。

加劲梁与吊索和吊机钢绞线均通过吊具和吊具转换工装连接,所述吊具转换工装包括连接板一、连接板二、扇形板和三角板,所述连接板一和连接板二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所述三角板的三个角处设有连接孔,所述扇形板的弧上设有多个吊耳孔,扇形角处设有吊耳孔;

所述连接板一的两个连接孔分别与三角板上的一个连接孔销接和扇形板弧上的一个连接孔销接,所述连接板二的两个连接孔分别与吊具和扇形角上的连接孔销接,所述三角板上的其余两个连接孔与吊索叉耳销接,所述吊机钢绞线通过吊机锚固座和扇形板弧上的一个连接孔销接。

完成一个荡移循环后,解除吊索与加劲梁的连接。

一个荡移循环中吊机在主缆上的两次位置分别位于吊索的两侧。

步骤1)中吊索与吊机钢绞线均为垂直状态。

实现第一次倒换连接时,吊机承受加劲梁的荷载为零;实现第二次倒换连接时,吊索承受加劲梁的荷载为零。

步骤3)和步骤5)中的加劲梁荷载转移过程均为主动逐级卸载。

步骤2)中是采用人工牵拉吊索与加劲梁相连,步骤4)中是采用人工牵拉吊机钢绞线与加劲梁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不需要采用大型的设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小,安装简单快捷,操作方便,施工安全,可实现远距离的荡移安装,为类似桥梁的施工提供有益借鉴。

下面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吊具转换工装的一种实施示意图;

图3是吊具转换工装施工流程图。

图中:1、吊机;2、主缆;3、吊机钢绞线;4、吊索;5、加劲梁;6、吊具转换工装;7、连接板一;8、连接板二;9、扇形板;10、三角板;11、吊具;12、吊索叉耳;13、吊机锚固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吊机1支立在主缆2上,通过吊索4和吊机1的吊机钢绞线3与加劲梁5的倒换连接,实现加劲梁5的荡移安装。

该方法克服了部分节段加劲梁5位于运输船舶无法直接到达的浅水区域或陆地上,吊机1无法直接垂直起吊的问题。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将吊机1支立在主缆2上,利用吊机钢绞线3垂直起吊加劲梁5至荡移高度;

步骤2)牵拉吊索4的下端至加劲梁5处,使吊索4的下端与加劲梁5相连;

步骤3)吊机1将加劲梁5荷载转移至吊索4上,实现第一次倒换连接,在吊索4拉力作用下,加劲梁5由吊机1位置荡移至吊索4位置,完成一个移位;

步骤4)吊机1沿主缆2行走至另一个位置固定,牵拉吊机钢绞线3下端至加劲梁5处,使吊机钢绞线3下端与加劲梁5再次相连;

步骤5)吊索4将加劲梁5荷载转移至吊机1上,实现第二次倒换连接,在吊机钢绞线3拉力作用下,加劲梁5由吊索4位置荡移至吊机1所在位置,完成又一个移位,两个移位过程构成一个荡移循环;

步骤6)若一个荡移循环后未达到荡移位置,则牵引其他吊索4进行荡移,重复步骤2)-步骤5),直至到达加劲梁5荡移位置,完成加劲梁5的荡移。

如图1所示,步骤1)中吊索4与吊机钢绞线3均为垂直状态。步骤2)中吊机钢绞线3为垂直状态,吊索4与吊机钢绞线3有夹角;步骤3)和步骤4)中吊索4为垂直状态,吊机钢绞线3与吊索4有夹角;步骤5)中吊机钢绞线3为垂直状态,吊索4与吊机钢绞线3有夹角;步骤6)中吊索4与吊机钢绞线3均为垂直状态。完成一个荡移循环后,解除吊索4与加劲梁5的连接。

步骤1)和步骤2)中加劲梁5荷载在吊机钢绞线3上;步骤3)和步骤4)中加劲梁5荷载在吊索4上;步骤5)和步骤6)中加劲梁5荷载在吊机钢绞线3上。

如图1所示,一个荡移循环中吊机1在主缆2上的两次位置分别位于吊索4的两侧。

实现第一次倒换连接时,吊机1承受加劲梁5的荷载为零;实现第二次倒换连接时,吊索4承受加劲梁5的荷载为零。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3)和步骤5)中的加劲梁5荷载转移过程均为主动逐级卸载。

步骤2)中是采用人工牵拉吊索4与加劲梁5相连,步骤4)中是采用人工牵拉吊机钢绞线3与加劲梁5相连。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加劲梁5与吊索4和吊机钢绞线3均通过吊具11和吊具转换工装6连接,所述吊具转换工装6包括连接板一7、连接板二8、扇形板9和三角板10,所述连接板一7和连接板二8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所述三角板10的三个角处设有连接孔,所述扇形板9的弧上设有多个吊耳孔,扇形角处设有吊耳孔;

所述连接板一7的两个连接孔分别与三角板10上的一个连接孔销接和扇形板9弧上的一个吊耳孔销接,所述连接板二8的两个连接孔分别与吊具11和扇形角上的吊耳孔销接,所述三角板10上的其余两个连接孔与吊索叉耳12销接,所述吊机钢绞线3通过吊机锚固座13和扇形板9弧上的一个吊耳孔销接。如图2所示。

由于加劲梁5永久吊耳与加劲梁5节段的重心不在同一个断面上。采用吊索4荡移时,为确保加劲梁5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平稳,荡移用的吊索4不能与加劲梁5永久吊耳相连,必须通过一个吊具转换工装6以实现在荡移的整个过程中跨缆吊机1的吊点与加劲梁5的重心在同一个断面上。

如图2、图3所示,吊具转换工装6包括连接板一7、连接板二8、扇形板9和三角板10,其中吊索4通过三角板10和连接板与扇形板9相连,跨缆吊机锚固座13直接与扇形板9相连,吊具11通过连接板二8与扇形板9相连,各连接处均采用销接,确保在荡移过程中能转动。荡移时,通过扇形板9的转动,实现将梁段的荷载在跨缆吊机1和吊索4之间的转换。当要进行多个周期的转换时,可通过增加扇形板9的吊耳孔来实现。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水平牵拉力的悬索桥加劲梁荡移安装方法,步骤如下:

第1步:吊机1利用吊机钢绞线3垂直起吊加劲梁5至荡移位置;

第2步:人工牵拉吊索4与加劲梁5相连;

第3步:吊机1主动、逐级卸载加劲梁5的荷载,吊索4逐级、被动承受加劲梁5的荷载,直至吊机1承受加劲梁5的荷载为零,即吊索4全部承受加劲梁5的荷载,加劲梁5在无水平牵引力的作用下、仅依靠自重即从吊机1的垂直断面位置荡移至吊索4的垂直断面位置,将加劲梁5荷载转移至吊索4上,并完成一个移位;

第4步:加劲梁5到达吊索4的垂直断面位置后,吊机1承受加劲梁5的荷载为0时,解除吊机钢绞线3与加劲梁5之间的连接,吊机1沿主缆2行走至下一个荡移位置固定,人工牵拉吊机钢绞线3与加劲梁5相连;

第5步:吊机1主动、逐级加载,将加劲梁5荷载转移至吊机1上。从受力的角度考虑,当吊机1全部承受加劲梁5荷载时,即吊索4承受加劲梁5的荷载为零;从加劲梁5的位置来看,加劲梁5在没有水平牵拉力的情况下逐渐由吊索4位置荡移至吊机1位置,完成又一个移位,此两个移位过程构成一个荡移循环;

第6步:解除吊索4与钢箱梁的连接,若还需荡移,则可再牵拉其他吊索4进行荡移,重复第2-5步骤,依次进行。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没有详细叙述的部件和结构属本行业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结构或常用手段,这里不一一叙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