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扫一体化环卫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4302发布日期:2019-01-29 17:54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洗扫一体化环卫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卫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洗扫一体化环卫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环卫车辆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尤其是洗扫一体化环卫车辆。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洗扫一体化环卫车辆在进行湿扫时处理效率不够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洗扫一体化环卫车辆,能够在湿扫时将地面上大量的污水吸入到主回收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洗扫一体化环卫车辆,包括车架,还包括安装在车架上的、空心结构的车厢,还包括用于密封车厢后端卸料口的后密封门,还包括水泵、输水软管、喷嘴、吸水管、伸缩连通管、滚轮组件、管外座,还包括用于调整管外座高度位置的、安装在车架上的调高部件;

所述吸水管外壁与管外座固定相连,所述滚轮组件安装在管外座上且用于撑地,所述吸水管下端为窄口结构且靠近地面,所述吸水管上端为宽口结构且与伸缩连通管下端相连通;

所述后密封门内部设有多个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纵向贯穿后密封门,在后密封门密封住车厢后端卸料口时所述伸缩连通管上端与进水通道下端相连通,所述后密封门上安装有导流筒,所述导流筒对应车厢的内腔位置,所述导流筒下端与所有进水通道上端相连通,所述后密封门上安装有拦水罩,所述拦水罩处于导流筒的正上方,且所述导流筒上端处于拦水罩的内腔中,所述后密封门上安装有用于启闭所有进水通道的第一启闭机构,所述后密封门上还安装有用于启闭导流筒上端的第二启闭机构;

所述车厢的内腔设有主回收室、上流通室、负压风机、盛水仓,所述主回收室用于回收废水且与导流筒上端相连通,所述上流通室处于主回收室的正上方,所述上流通室上安装有网板结构的过滤网板,所述上流通室通过过滤网板的网孔与主回收室相连通,所述过滤网板处于拦水罩的上方位置,所述负压风机安装在车厢上,且负压风机的吸风端与上流通室的出风端相连通,所述负压风机的出风端与外界大气相接通;

所述盛水仓处于主回收室下方,所述盛水仓中盛满清水,所述盛水仓的内腔中安装有多个相互间隔的、可将盛水仓的内腔分成多个单元部分的、横向排列的分水板,所述分水板为筛网状结构;

所述水泵安装在车架上,所述水泵的吸水端与盛水仓的内腔底部相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通过输水软管与喷嘴相连通,所述喷嘴安装在吸水管外壁上,且所述喷嘴的出水端斜对吸水管下端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在湿扫时将地面上大量的污水吸入到主回收室内,处理效率高,污水处理量大,而且,该车辆上也能够承载大量的清水以便洗地;由于在盛水仓中设置了分水板,可将盛水仓中的水分成多个较窄的部分,以防车辆行驶时因为摇晃使得整个盛水仓中的清水产生同步晃荡,可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湿扫时,水泵将水抽出并输入到喷嘴中,喷嘴出水,此时负压风机同步运作,形成一股依次流经吸水管、伸缩连通管、进水通道、导流筒、主回收室、上流通室的负压气流,在污水出导流筒时会撞击拦水罩,从而大大地消减污水或污染物因负压气流而产生的动能,使得污水或污染物落到主回收室内,再经过过滤网板的过滤作用,使得进入上流通室内的负压气流拥有很好的清洁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启闭机构包括设置在后密封门内部的启板活动腔,所述启板活动腔水平延伸且与所有进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启闭机构还包括开启板、开启气缸,所述开启板可滑动地安装在启板活动腔中,所述开启气缸的活塞杆与开启板活动相连,所述开启气缸的缸筒与启板活动腔内壁相连,所述开启板上设有多个在需要开启进水通道时与进水通道一一对应且连通的连通口,所有连通口在需要关闭进水通道时与所有进水通道恰好错开。可一次性完成开启或关闭所有进水通道的动作,操作非常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启闭机构包括用于启闭导流筒上端的、处于主回收室内的启闭板,所述第二启闭机构还包括启闭气缸、启闭杠杆,所述启闭杠杆可活动地穿过后密封门且可转动地安装在后密封门上,所述启闭杠杆一端与启闭板固定相连,所述启闭杠杆另一端伸出后密封门之外且与启闭气缸的活塞杆相铰接,所述启闭气缸的缸筒与后密封门外侧相铰接。需要启闭导流筒时,启闭气缸的活塞杆进行伸缩动作,以带动启闭杠杆旋转,从而驱使启闭板完成对导流筒的启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高部件包括升降油缸、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底铰座,所述管外座通过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与底铰座活动连接,所述底铰座固定在车架下侧,所述升降油缸的缸筒与车架相铰接,所述升降油缸的活塞杆与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相铰接。可利用升降油缸来控制吸水管下端与地面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向布局图。

图2为开启板的启闭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的B部放大图。

其中,1车厢,101主回收室,102上流通室,102a过滤网板,103负压风机,104盛水仓,105分水板,2车架,3后密封门,301进水通道,302启板活动腔,303开启气缸,304开启板,304a连通口,305启闭气缸,306启闭杠杆,307启闭板,308导流筒,309拦水罩,4水泵,5输水软管,6喷嘴,7升降油缸,8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底铰座,10管外座,11滚轮组件,12吸水管,13伸缩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洗扫一体化环卫车辆,包括车架2,还包括安装在车架2上的、空心结构的车厢1,还包括用于密封车厢1后端卸料口的后密封门3,还包括水泵4、输水软管5、喷嘴6、吸水管12、伸缩连通管13、滚轮组件11、管外座10,还包括用于调整管外座10高度位置的、安装在车架2上的调高部件。

上述吸水管12外壁与管外座10固定相连,滚轮组件11安装在管外座10上且用于撑地,吸水管12下端为窄口结构且靠近地面,吸水管12上端为宽口结构且与伸缩连通管13下端相连通。

上述后密封门3内部设有多个进水通道301,进水通道301纵向贯穿后密封门3,在后密封门3密封住车厢1后端卸料口时所述伸缩连通管13上端与进水通道301下端相连通,后密封门3上安装有导流筒308,导流筒308对应车厢1的内腔位置,导流筒308下端与所有进水通道301上端相连通,后密封门3上安装有拦水罩309,拦水罩309处于导流筒308的正上方,且导流筒308上端处于拦水罩309的内腔中,后密封门3上安装有用于启闭所有进水通道301的第一启闭机构,后密封门3上还安装有用于启闭导流筒308上端的第二启闭机构。

上述车厢1的内腔设有主回收室101、上流通室102、负压风机103、盛水仓104,主回收室101用于回收废水且与导流筒308上端相连通,上流通室102处于主回收室101的正上方,上流通室102上安装有网板结构的过滤网板102a,上流通室102通过过滤网板102a的网孔与主回收室101相连通,过滤网板102a处于拦水罩309的上方位置,负压风机103安装在车厢1上,且负压风机103的吸风端与上流通室102的出风端相连通,负压风机103的出风端与外界大气相接通。

上述盛水仓104处于主回收室101下方,盛水仓104中盛满清水,盛水仓104的内腔中安装有多个相互间隔的、可将盛水仓104的内腔分成多个单元部分的、横向排列的分水板105,分水板105为筛网状结构。

上述水泵4安装在车架2上,水泵4的吸水端与盛水仓104的内腔底部相连通,水泵4的出水端通过输水软管5与喷嘴6相连通,喷嘴6安装在吸水管12外壁上,且喷嘴6的出水端斜对吸水管12下端位置。

湿扫时,水泵4将水从盛水仓104中抽出并输入到喷嘴6中,喷嘴6出水进行洗地,此时负压风机103同步运作,形成一股依次流经吸水管12、伸缩连通管13、进水通道301、导流筒308、主回收室101、上流通室102的负压气流,在污水出导流筒308时会撞击拦水罩309,从而大大地消减污水或污染物因负压气流而产生的动能,使得污水或污染物落到主回收室101内,再经过过滤网板102a的过滤作用,使得进入上流通室102内的负压气流拥有很好的清洁度。

上述第一启闭机构包括设置在后密封门3内部的启板活动腔302,启板活动腔302水平延伸且与所有进水通道301相连通,第一启闭机构还包括开启板304、开启气缸303,开启板304可滑动地安装在启板活动腔302中,开启气缸303的活塞杆与开启板304活动相连,开启气缸303的缸筒与启板活动腔302内壁相连,开启板304上设有多个在需要开启进水通道301时与进水通道301一一对应且连通的连通口304a,所有连通口304a在需要关闭进水通道301时与所有进水通道301恰好错开。

上述第二启闭机构包括用于启闭导流筒308上端的、处于主回收室101内的启闭板307,第二启闭机构还包括启闭气缸305、启闭杠杆306,启闭杠杆306可活动地穿过后密封门3且可转动地安装在后密封门3上,启闭杠杆306一端与启闭板307固定相连,启闭杠杆306另一端伸出后密封门3之外且与启闭气缸305的活塞杆相铰接,启闭气缸305的缸筒与后密封门3外侧相铰接。需要启闭导流筒308时,启闭气缸305的活塞杆进行伸缩动作,以带动启闭杠杆306旋转,从而驱使启闭板307完成对导流筒308的启闭。

上述调高部件包括升降油缸7、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8、底铰座9,管外座10通过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8与底铰座9活动连接,底铰座9固定在车架2下侧,升降油缸7的缸筒与车架2相铰接,升降油缸7的活塞杆与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8相铰接。可利用升降油缸7来控制吸水管12下端与地面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