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抗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8368发布日期:2019-04-09 20:56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抗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抗震支座,属于桥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桥梁支座是连接、约束桥梁上、下部结构的重要构件,其与桥梁上下部结构的相互 作用相当复杂,例如包括将恒定载荷、活动载荷传递给墩台和基础,以及通过完成梁体结构 所需的变形、水平位移和转角,因此,支座对桥梁的十分重要。支座的不同往往影响到桥梁上下部结构间的传力状况,从而对桥梁整体结构造成影响。

现有的桥梁结构抗震支座,有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抗震盆式支座、摩擦摆支座等。这几类抗震支座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在地震载荷作用下,存在抗扭能力差、限位能力不足、抗冲击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桥梁在地震载荷作用下被破坏,直接影响到抗震救灾过程中生命线的畅通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方便,能够有效耗散地震能量,提高抗扭能力的桥梁抗震支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桥梁抗震支座,包括用于连接桥梁的上支座和用于连接桥墩的下支座,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上均设置有用于连接桥梁、桥墩的连接件,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还设置有中间支座,所述上支座和中间支座的四角均设置有活塞缸,所述上支座的四角设置有阻尼孔,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插入所述阻尼孔内,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活塞缸的缸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上支座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凹槽,且凹槽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与之相对应的,中间支座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钢支柱,所述凹槽的直径大于钢支柱的直径,所述钢支柱的顶部为半球型结构,所述凹槽的槽底设置有与半球型结构配合的球面,所述钢支柱的顶部套装有缓冲橡胶柱帽,所述中间支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摆动棱块,与之相对应的,所述下支座上设置有多个摆动槽,所述摆动棱块插装在摆动槽内,且摆动槽的宽度、长度大于摆动棱块的宽度、长度,所述摆动棱块和所述摆动槽之间设置有U型缓冲橡胶垫,所述上支座和中间支座之间设置有缓冲橡胶片。

优选的,所述摆动槽的内壁和摆动棱块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缓冲弹簧,所述摆动槽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为长孔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内设置有第一定位柱,所述摆动棱块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内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一端套装在第一定位柱上,另一端套装在第二定位柱上。

优选的,所述摆动槽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多个插槽,所述插槽的底部设置有插孔,所述插槽内设置有插块,所述插块的底部一体设置有插板,所述插板插装在插孔内,所述第一定位柱一体设置在插板上。

优选的,所述摆动棱块和摆动槽的底面及两侧均为弧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层支座结构,上支座和中间支座利用活塞缸和钢支柱形成刚性支撑,同时钢支柱采用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这样能够保证上支座和中间支座之间不会水平转动,并且在大风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结构的稳定性,吸收风振产生的能量。在强震到来时,上支座收到大的冲击力,上支座与中间支座发生相对滑动和上下偏转,缓冲橡胶柱帽和阻尼孔可以吸收滑动过程中传递到支座的能量,上下偏转产生的能量利用活塞杆吸收,由于活塞缸内的粘性阻尼介质在短时间内不能进行大量流动,从而使活塞缸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移动,进而将整个结构锁定为刚性状态,增强系统的强度。同时由于地震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扭转力,并且由于钢支柱采用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多个,使上支座和中间支座无法转动,将扭力传动至中间支座和下支座,促使中间支座和下支座发生转动,又因为中间支座通过摆动棱块安装在摆动槽内,并在槽内壁及棱块侧壁之间安装缓冲弹簧,这样既能限制中间支座的摆动角度,又可以利用缓冲弹簧和缓冲橡胶垫抵消产生的扭转力,进而大大提高了桥梁的自身的抗震能力,而且能够限制桥梁上部结构位移,避免落梁风险,减少结构震害、减轻结构损伤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钢支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摆动棱块和摆动槽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插块时摆动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不安装插块时摆动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桥梁抗震支座,包括用于连接桥梁的上支座1和用于连接桥墩的下支座2,上支座1和下支座2上均设置有用于连接桥梁、桥墩的连接件3,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还设置有中间支座4,上支座1和中间支座4的四角均设置有活塞缸5,上支座1的四角设置有阻尼孔6,活塞缸5的活塞杆插入阻尼孔6内,活塞缸5的活塞杆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7,限位凸起7和活塞缸5的缸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8,上支座1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凹槽9,且凹槽9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与之相对应的,中间支座4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钢支柱10,凹槽9的直径大于钢支柱10的直径,钢支柱10的顶部为半球型结构,凹槽9的槽底设置有与半球型结构配合的球面,钢支柱10的顶部套装有缓冲橡胶柱帽11,中间支座4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摆动棱块12,与之相对应的,下支座2上设置有多个摆动槽13,摆动棱块12插装在摆动槽13内,且摆动槽13的宽度、长度大于摆动棱块12的宽度、长度,摆动棱块12和摆动槽13之间设置有U型缓冲橡胶垫14,上支座1和中间支座4之间设置有缓冲橡胶片15。

本实用新型采用将上支座1与桥梁固定,下支座2与桥墩固定,在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安装中间支座4,中间支座4和上支座1通过活塞缸5及中部钢支柱10连接,底部通过摆动棱块12及摆动槽13连接,整个支座采用钢制结构,通过桥梁压在一起。活塞缸5和中部钢支柱10形成刚性支撑,阻尼孔6内填充阻尼材料或缓冲橡胶,防止活塞缸的活塞杆快速拔脱,提高阻尼感,同时能增强缓冲作用,这样利用缓冲橡胶柱帽11和阻尼孔6吸收风振产生的能量,保证在大风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结构的稳定性。当在强震到来时,由于凹槽9的直径大于钢支柱10的直径,活塞缸5的活塞杆插入阻尼孔内,在强震作用下,上支座1和中间支座4能够发生相对滑动和上下偏转,缓冲橡胶柱帽和阻尼孔可以吸收滑动过程中传递到支座的能量,上下偏转产生的能量利用活塞杆吸收,由于活塞缸内的粘性阻尼介质在短时间内不能进行大量流动,从而使活塞缸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移动,进而将整个结构锁定为刚性状态,增强系统的强度。同时由于地震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的扭转力,并且由于钢支柱采用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多个,使上支座1和中间支座4无法进行水平转动,将扭力传动至中间支座4和下支座2,促使中间支座4和下支座2发生转动,又因为中间支座4通过摆动棱块12安装在摆动槽13内,并且摆动棱块12和摆动槽13的底面及两侧均为弧形结构,并在摆动槽内安装U型缓冲橡胶垫14,这样既能限制中间支座4的摆动角度,又可以利用缓冲橡胶垫抵消产生的扭转力,进而大大提高了桥梁的自身的抗震能力,而且能够限制桥梁上部结构位移,避免落梁风险,减少结构震害、减轻结构损伤程度。

如图1、图3所示,为了更好的抵消产生的扭转力,在摆动槽13的内壁和摆动棱块12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缓冲弹簧16,摆动槽13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槽17,第一定位槽17为长孔槽,第一定位槽17内设置有第一定位柱18,摆动棱块12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槽19,第二定位槽19内设置有第二定位柱20,第二缓冲弹簧16的一端套装在第一定位柱18上,另一端套装在第二定位柱20上。这样在摆动棱块12和摆动槽13之间发生转动时,第二缓冲弹簧能够更好的抵消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扭转力,更好的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为了便于第二缓冲弹簧16的安装,在摆动槽13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多个插槽21,插槽21的底部设置有插孔22,插槽21内设置有插块23,插块23的底部一体设置有插板24,插板24插装在插孔22内,第一定位柱18一体设置在插板24上。安装时先将第二缓冲弹簧16安装在第一定位柱18和第二定位柱20上,然后将插板及插块插入插槽、插孔内形成一个缓冲、减震结构,方便第二缓冲弹簧的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