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导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6566发布日期:2019-06-12 00:36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新型导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导流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导流管。



背景技术:

施工导流是于修筑水利水电工程前,为了使水工建筑物能保持在干地上施工,用围堰来维护基坑,并将水流引向预定的泄水建筑物泄向下游。

导流方式包括明渠导流、涵管导流,明渠导流采用开挖明渠的方式将水流下泄,涵管导流时利用涵管进行导流。但明渠导流对原有的生态环境破坏较大,涵管导流施工周期长,成本较高。

授权公告为CN20184309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涵管结构,其中涵管包括断面为圆缺形的管身及与管身弦面连接的悬臂挑板,在普通圆形涵管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减小了管道内力和基底反力,避免管身开裂和地基不均匀沉陷。

上述涵管通过降低涵管地基的施工,简化了施工程序,但涵管施工时需要保证地基平整度,以使挑板均匀受力,涵管的施工周期较长,涵管的施工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导流管,具有使用支撑结构简单的导流管降低施工成本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导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沿其中心线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管体的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固定于地面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与管体侧面连接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调节支撑杆中心线与管体中心线所在水平面夹角的调节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管体放于铺设位置后,使用调节机构调整支撑杆,使用连接板将支撑杆固定于地面,通过管体两侧的支撑杆对管体进行支撑,保证了管体铺设的稳定,管体与支撑框架的连接结构简单,对施工现场的要求较低,仅需将连接板固定,便能实现管体的固定连接,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套设于支撑杆且沿支撑杆轴线滑动的加长杆,所述加长杆侧面上穿设有穿过支撑杆限制加长杆和支撑杆沿其轴线移动的限位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沿支撑杆轴线方向移动加长杆,将加长杆移动到合适位置后,使用限位螺栓将支撑杆与加长杆固定,从而实现支撑杆长度的调整,便于将连接板的放置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包括与管体连接的上杆和与连接板连接的下杆,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两端分别与上杆和下杆螺旋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的外螺纹分别为正旋螺纹和反旋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连接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上杆和下杆旋设连接,连接杆转动时,连接杆与上杆和下杆的重合长度同时增大或减小,从而实现支撑杆的伸长或缩短,便于连接板的放置不同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两侧的支撑杆分别设置有多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支撑杆共同对管体进行支撑,提高支撑框架对管体支撑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两侧分别设置有加强板,所述支撑杆朝向管体的一端与加强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能增加管体与支撑框架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提高支撑杆与管体连接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上套设固定有六方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六方套的设置便于使用工具转动连接杆,方便连接杆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为使用PVC管或PE管为坯料制成的圆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VC管或PE管的耐腐蚀性能好,使用范围较广,质量轻,便于安装运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的结构为半管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半管结构的管体便于对管体内侧进行清理,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管体的堵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支撑杆朝向管体的一端插入连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杆朝向管体的一端插入连接槽内,便能实现支撑杆对管体的限制,便于支撑框架与管体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侧面上固设有抵触于地面用于支撑管体的稳定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稳定板能进一步提高管体放置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管体放于铺设位置后,使用调节机构调整支撑杆,使用连接板将支撑杆固定于地面,通过管体两侧的支撑杆对管体进行支撑,保证了管体铺设的稳定,管体与支撑框架的连接结构简单,对施工现场的要求较低,仅需将连接板固定,便能实现管体的固定连接,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2、沿支撑杆轴线方向移动加长杆,将加长杆移动到合适位置后,使用限位螺栓将支撑杆与加长杆固定,从而实现支撑杆长度的调整,便于将连接板的放置固定;

3、加强板能增加管体与支撑框架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提高支撑杆与管体连接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4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11、加强板;111、连接槽;2、支撑框架;21、连接板;22、支撑杆;221、上杆;222、下杆;23、铰接座;3、调节机构;31、加长杆;311、长圆孔;32、限位螺栓;33、连接杆;331、六方套;35、连接螺母;4、稳定板;5、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

一种新型导流管,如图1所示,包括铺设于地面5的管体1,管体1为使用PVC管为坯料制成的圆管。管体1设置为半圆管,管体1之间插接连接后使用混凝土封严。管体1侧面固设有支撑框架2,支撑框架2用于支撑管体1使管体1开口方向背离地面5。

如图1所示,支撑框架2包括分别设置于管体1沿自身轴线方向两侧的铰接座23,一根管体1上共设置有六个铰接座23,每三个铰接座23分别设置于管体1中心线的两侧。铰接座23上穿设有绕自身中心线转动的铰接轴,铰接轴中心线与管体1中心线平行,铰接轴上套设有绕铰接轴中心线转动的支撑杆22,支撑杆22远离管体1的一端焊接固定有支撑板,支撑板上穿设有固定螺栓,固定螺栓旋设于地面5将支撑板与地面5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管体1外侧面固定有分别对称设置于管体1中心线所在垂直面两侧的稳定板4,稳定板4位于支撑框架2之间,稳定板4远离管体1的侧面与地面5抵触。

一种新型导流管,其工作过程如下:

将管体1放于地面5合适位置后,稳定板4能用于管体1的支撑,保持管体1处于一定的稳定状态,接着绕铰接轴轴线转动支撑杆22,直至连接板21与地面5抵触,将固定螺栓穿过连接板21后旋设于地面5将连接杆33固定于地面5,通过管体1两侧的支撑框架2包括管体1使用过程中的稳定。

实施例2

一种新型导流管,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管体1为使用PE管为坯料制成的圆管。支撑杆22与连接板21铰接连接,支撑杆22上设置有调节支撑杆22长度的调节机构3。

如图3所示,支撑杆22远离连接板21的一端开设有中心线沿支撑杆22中心线方向的圆槽,调节结构包括穿设于内沿圆槽滑动的加长杆31,加长杆31远离支撑杆22的一端与管体1铰接。加长杆31侧面开设有多个长度沿加长杆31轴线方向且贯穿加长杆31的长圆孔311,调节机构3包括沿支撑杆22径向方向穿过支撑杆22的限位螺栓32,限位螺栓32穿过支撑杆22的一端旋设有与支撑杆22侧面抵压的连接螺母35。

如图2和图3所示,沿支撑杆22中心线方向移动加长杆31,调整加长杆31与支撑杆22的重合长度,将加长杆31调整到合适位置后,将限位螺栓32依次穿过支撑杆22和长圆孔311后,将连接螺母35旋设于限位螺栓32上使之侧面与支撑杆22侧面抵压。通过调整加长杆31与支撑杆22之间的重合长度,调整连接板21与管体1之间的距离,使连接板21能与地面5较为平整或稳固的部分抵压,提高连接板21的稳定性和连接板21安装的便捷性;同时长圆孔311的设置便于限位螺栓32的穿过且长圆孔311能使加长杆31沿支撑杆22轴线移动一定的距离,能对管体1的晃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实施例3

一种新型导流管,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支撑杆22包括与连接板21铰接的下杆222,支撑杆22包括与管体1铰接的上杆221,调节机构3包括两端分别与上杆221和下杆222螺旋连接的连接杆33,连接杆33朝向上杆221的一端外侧开设有正旋螺纹,上杆221朝向连接杆33的一端旋设于连接杆33外侧,连接杆33朝向下杆222的一端外侧开设有反旋螺纹,下杆222朝向连接杆33的一端选设于连接杆33外侧。

如图4所示,连接杆33侧面中间位置一体设置有六方套331。通过对六方套331施加作用便于连接杆33的转动,连接杆33转动带动连接杆33的两端分别旋设于上杆221和下杆222,使上杆221和下杆222相对的一端距离增大或减小,使从而调整支撑杆22的长度,便于将连接杆33选择合适的固定位置。

如图4所示,稳定板4为沿管体1中心线方向设置的多个,稳定板4之间间隔设置,能减轻管体1质量,便于管体1的运输安装。

实施例4

一种新型导流管,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管体1外侧一体设置有两个加强板11,加强板11远离管体1的端面上开设有长度沿管体1中心线方向设置有连接槽111,支撑杆22背向连接板21的一端设置为半球形,支撑杆22背向连接板21的一端插入连接槽111内。

如图5所示,加强板11增强管体1与支撑杆22连接处的连接强度,提高管体1的使用寿命,同时连接槽111的设置便于使用支撑杆22限制管体1。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