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0784发布日期:2019-05-24 20:56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主要是用于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筋张拉千斤顶吊送,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公路桥梁领域,T梁会被经常使用,在T梁吊装后、简直变连续体系转换前,需要对T梁进行负弯矩张拉。T梁负弯矩筋的张拉存在以下特点:1)通常T梁负弯矩筋位于T梁翼缘板下方、且位于翼缘板内侧与腹板交叉的地方,位置悬空、且比较隐蔽;2)T梁负弯矩筋张拉时,需要使用千斤顶,然而千斤顶重量较大,随着T梁长度越来越长,负弯矩筋张拉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所需要的千斤顶也越来越重,一个两个工人难以轻易移动;3)T梁负弯矩筋张拉吊放千斤顶空间有限,面板湿接缝宽度交窄,且布满钢筋。

针对以上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筋张拉存在的特点,目前为止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通常采用较小的千斤顶,单束张拉,然而对较长的T梁来讲,单束张拉不仅效率低而不满足规范要求。

因此,需研制一种工作可靠性较高的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对此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T梁负弯矩筋张拉千斤顶吊送高效、准确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发明目的是能够实现该装置的自动化、且节约资源,可以循环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是通过采用下列的设计结构以及采用下列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左侧T梁(1)和右侧T梁(2),在左侧T梁(1)和右侧T梁(2)的顶部安装有一吊装支架本体(3),在吊装支架本体(3)的底部对称安装有移动装置(4),在各移动装置(4)下方设有与之相匹配的移动导轨(5);在吊装支架本体(3)的顶部对称设有横向导轨(6),在横向导轨(6)的上方安装有一吊装支架工作体(7),在吊装支架工作体(7)的中部环形缠绕有钢丝吊绳(8),钢丝吊绳(8)的自由端连接平衡梁(9),在平衡梁(9)的一端设有千斤顶(10),千斤顶(10)安装在负弯矩筋放置槽(11)内,在平衡梁(9)的另一端设有配重装置(12),在吊装支架工作体(7)的两侧对称设有移动小车(13),在移动小车(13)内安装有电磁继电装置和接收器,且在任意一侧的移动小车(13)上安装有智能控制器(14)。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另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吊装支架本体(3)是由若干根方钢管相互拼搭焊接而成的倒U形框架主体,该倒U形框架主体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移动装置(4)为万向轮或者是定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移动装置(4)为定向轮,在该定向轮上安装有与之相搭配完成工作的刹车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移动导轨(5)与所述横向导轨(6)均为工字钢;所述吊装支架工作体(7)整体为钢制的工字型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移动小车(13)的底部为万向轮或者是定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再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移动小车(13)的底部为定向轮,在该定向轮上安装有与之相搭配完成工作的刹车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还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吊装支架本体(3)、移动导轨(5)、横向导轨(6)、吊装支架工作体(7)、平衡梁(9)、千斤顶(10)和配重装置(12)以及移动小车(13)的外表面均喷涂有带有颜色的涂料或者是防锈层,防锈层包括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涂料为黄色油漆,使其不易生锈腐蚀,延长使用寿命;所述防锈层还包括位于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之间的环氧云铁中间漆。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还又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控制器(14)为遥控式。

工作原理是:上述设计结构的一种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在进行工作之前,需要将其进行制作并加以组装作为备用。

制作时,该装置制作比较精密,按照设计图3由工厂同一加工制作,加工制作完成并安装完成后由运输车运至现场使用。

使用时,交替使用移动导轨(5),利用控制器(14)中的前后按钮,将该装置骑在湿接缝两边T梁面板上,沿T梁纵向移动至T梁负弯矩筋张拉孔(11)所对应位置;将千斤顶(10)和平衡配重(12)安装在平衡梁(9)两端、并将平衡梁(9)与钢丝绳(8)连接固定;利用控制器(14)中的上下按钮,调整钢丝绳(8)的长短,使得平衡梁(9)下的千斤顶(10)和平衡配重(12)悬空;随后利用控制器(14)中的左右按钮,调整横向移动小车(13)的位置,使得平衡梁(9)的中点与T梁湿接缝的中线对应;之后,由工人轻轻转动平衡梁(9),使得平衡梁(9)平行于湿接缝,利用控制器(14)中的上下按钮,下方钢丝绳(8)的长度,使得平衡梁(9)进入翼缘板下方,且控制千斤顶水平位置与T梁负弯矩筋张拉孔(11)齐平;紧接着,通过控制器(14)中的前后、左右、上下按钮,在操作工人的配合下,将预应力筋穿过千斤顶(10),将千斤顶(10)安装进T梁负弯矩筋张拉孔(11);在该实施过程中,首先安装工作锚在预应力筋上,然后千斤顶穿过预应力筋,安装千斤顶,与此同时,安装工具锚在预应力筋上,最后,开动智能张拉设备油泵,达到设计应力后停止操作,最后完成操作工作后,拆除工具锚,利用控制器(14)中的前后按钮,将千斤顶移开、脱离预应力筋;随后由工人轻轻转动平衡梁(9),使得平衡梁(9)平行于湿接缝,利用控制器(14)中的上下按钮,上拉钢丝绳(8),使得平衡梁(9)拉出翼缘板下方,进入翼缘板上方;随即,控制器(14)中的左右按钮,将千斤顶移动至T梁翼缘板上,再利用控制器(14)中的上下按钮,下方钢丝绳(8),使得千斤顶(10)刚好落在T梁翼缘板上;最后,拆除千斤顶(10)及平衡配重(12),检查、清理、维修该支架,搬运至存储仓库,预留为下次重复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该装置解决了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筋张拉时,所需重量较大的千斤顶吊装问题;

2、该装置采用全自动形式,操作简单,不需要特种作业人员、普通工人即可操作;

3、该装置实现千斤顶吊装的高效、精准,节约工人体力、提供工作效率;

4、该装置吊装千斤顶不对翼缘板产生破坏,不需要采取多余的措施来保护翼缘板;

5、该装置可循环使用,符合国家绿色施工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之二;

其中,图中标号:1—左侧T梁,2—右侧T梁,3—吊装支架本体,4—移动装置,5—移动导轨,6—横向导轨,7—吊装支架工作体,8—钢丝吊绳,9—平衡梁,10—千斤顶,11—负弯矩筋放置槽,12—配重装置,13-移动小车,14—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造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更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是:

上述设计结构的一种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在进行工作之前,需要将其进行制作并加以安装作为备用。

如说明书附图1至说明书附图3所示的一种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左侧T梁1和右侧T梁2,在左侧T梁1和右侧T梁2的顶部安装有一吊装支架本体3,在吊装支架本体3的底部对称安装有移动装置4,在各移动装置4下方设有与之相匹配的移动导轨5;在吊装支架本体3的顶部对称设有横向导轨6,在横向导轨6的上方安装有一吊装支架工作体7,在吊装支架工作体7的中部环形缠绕有钢丝吊绳8,钢丝吊绳8的自由端连接平衡梁9,在平衡梁9的一端设有千斤顶10,千斤顶10安装在负弯矩筋放置槽11内,在平衡梁9的另一端设有配重装置12,在吊装支架工作体7的两侧对称设有移动小车13,在移动小车13内安装有电磁继电装置和接收器,且在任意一侧的移动小车13上安装有智能控制器14。

进一步的,吊装支架本体3是由若干根方钢管相互拼搭焊接而成的倒U形框架主体,该倒U形框架主体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移动装置4为万向轮或者是定向轮。

具体的,移动装置4为定向轮,在该定向轮上安装有与之相搭配完成工作的刹车装置。

进一步的,移动导轨5与所述横向导轨6均为工字钢;所述吊装支架工作体7整体为钢制的工字型构件。

进一步的,移动小车13的底部为万向轮或者是定向轮。

具体的,移动小车13的底部为定向轮,在该定向轮上安装有与之相搭配完成工作的刹车装置。

进一步的,在吊装支架本体3、移动导轨5、横向导轨6、吊装支架工作体7、平衡梁9、千斤顶10和配重装置12以及移动小车13的外表面均喷涂有带有颜色的涂料或者是防锈层,防锈层包括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

具体的,涂料为黄色油漆,使其不易生锈腐蚀,延长使用寿命;所述防锈层还包括位于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之间的环氧云铁中间漆。

进一步的,智能控制器14为遥控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是:

上述设计结构的一种全自动T梁负弯矩筋千斤顶吊装支架在进行工作之前,需要将其进行制作并加以组装作为备用。

制作时,该装置制作比较精密,按照设计图3由工厂同一加工制作,加工制作完成并安装完成后由运输车运至现场使用。

使用时,交替使用移动导轨5,利用控制器14中的前后按钮,将该装置骑在湿接缝两边T梁面板上,沿T梁纵向移动至T梁负弯矩筋张拉孔11所对应位置;将千斤顶10和平衡配重12安装在平衡梁9两端、并将平衡梁9与钢丝绳8连接固定;利用控制器14中的上下按钮,调整钢丝绳8的长短,使得平衡梁9下的千斤顶10和平衡配重12悬空;随后利用控制器14中的左右按钮,调整横向移动小车13的位置,使得平衡梁9的中点与T梁湿接缝的中线对应;之后,由工人轻轻转动平衡梁9,使得平衡梁9平行于湿接缝,利用控制器14中的上下按钮,下方钢丝绳8的长度,使得平衡梁9进入翼缘板下方,且控制千斤顶水平位置与T梁负弯矩筋张拉孔11齐平;紧接着,通过控制器14中的前后、左右、上下按钮,在操作工人的配合下,将预应力筋穿过千斤顶10,将千斤顶10安装进T梁负弯矩筋张拉孔11;在该实施过程中,首先安装工作锚在预应力筋上,然后千斤顶穿过预应力筋,安装千斤顶,与此同时,安装工具锚在预应力筋上,最后,开动智能张拉设备油泵,达到设计应力后停止操作,最后完成操作工作后,拆除工具锚,利用控制器14中的前后按钮,将千斤顶移开、脱离预应力筋;随后由工人轻轻转动平衡梁9,使得平衡梁9平行于湿接缝,利用控制器14中的上下按钮,上拉钢丝绳8,使得平衡梁9拉出翼缘板下方,进入翼缘板上方;随即,控制器14中的左右按钮,将千斤顶移动至T梁翼缘板上,再利用控制器14中的上下按钮,下方钢丝绳8,使得千斤顶10刚好落在T梁翼缘板上;最后,拆除千斤顶10及平衡配重12,检查、清理、维修该支架,搬运至存储仓库,预留为下次重复循环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优点是:

1、该装置解决了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筋张拉时,所需重量较大的千斤顶吊装问题;

2、该装置采用全自动形式,操作简单,不需要特种作业人员、普通工人即可操作;

3、该装置实现千斤顶吊装的高效、精准,节约工人体力、提供工作效率;

4、该装置吊装千斤顶不对翼缘板产生破坏,不需要采取多余的措施来保护翼缘板;

5、该装置可循环使用,符合国家绿色施工的要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已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