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桥墩用墩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6990发布日期:2019-07-13 08:0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桥墩用墩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桥墩用墩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状多柱墩由于可供预制方案少,预制难度大,以现浇方式为主。常见预制施工方式,一般是整个墩帽预制,与多个立柱进行拼接,增加一个立柱接头;或者在相邻墩帽之间设置后浇带填充缝,墩帽中插有外伸钢筋延伸至后浇带填充缝内,再将后浇带填充缝内的钢筋两两对应焊接。在后浇带填充缝范围支模浇注混凝土,从而连接相邻墩帽。

现有的墩顶连接方式要么增加多立柱预制接头,钢筋或者预应力筋增加一次连接,施工精度、工艺要求高;要么外伸钢筋数量较多,搭接任务重,大量接头布置于后浇段,质量难以保证,支模浇注后浇带填充缝施工周期长,耽误施工进度,且违背预制初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预制桥墩用墩顶连接结构,通过在墩帽内预埋一端插入后浇带槽的型钢并将后浇带槽内型钢焊接成一体结构,加强了后浇带槽两侧桥墩的连接性,减少预制拼接难度,且用型钢取代密集布置的普通钢筋,避免了大量钢筋集中焊接导致施工难度增加。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预制桥墩用墩顶连接结构,包括两个预制桥墩,所述预制桥墩包括立柱及位于所述立柱顶部的墩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桥墩沿所述墩帽拼装,所述墩帽的拼装面留设有后浇带槽,所述后浇带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墩帽在所述拼装面的高度,所述后浇带槽的宽度小于所述墩帽在所述拼装面的宽度,所述墩帽内预埋型钢且所述型钢一端伸入所述后浇带槽内,伸入所述后浇带槽内的型钢焊接为一体结构,所述后浇带槽内设有填充物。

所述立柱顶部预埋型钢,所述型钢与所述墩帽内的型钢通过加强件加劲。

所述型钢表面固定有若干剪力钉。

所述填充物为微膨胀混凝土。

一种涉及上述预制桥墩用墩顶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预制墩柱和预制墩帽,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后浇带槽进行拼装,将伸入所述后浇带槽内的型钢对焊;在所述后浇带槽内浇注微膨胀混凝土形成后浇带使两个预制桥墩的墩顶连接成一体。

在所述墩帽内的型钢及所述墩柱内的型钢表面固定若干剪力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加强了后浇带槽两侧桥墩的连接性,且用型钢取代密集布置的普通钢筋,减少了因大量钢筋集中焊接所导致施工难度增加;浇注后浇带槽时无须再搭设施工模板,缩短施工周期,尤其适用于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预制桥墩墩顶现场连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桥墩立面图;

图2为图1的A-A立面图;

图3为图1的B-B立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墩帽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所示,图中标记1-11分别表示为:预制桥墩1、立柱2、墩帽3、后浇带槽4、型钢5、微膨胀混凝土6、型钢7、加强件8、剪力钉9、底面板10、侧面板11。

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种预制桥墩1用墩顶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体用于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预制桥墩墩顶现场连接上。

如图1所示,本结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预制桥墩1,预制桥墩1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2和水平设置的墩帽3两部分,预制桥墩1沿墩帽3进行拼装。

如图1所示,墩帽3盖设在立柱2上,将桥梁支座传来的较大的集中力,分散均匀地传递给立柱2。立柱2支撑墩帽3并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基础。工厂预制立柱2时,将型钢5预埋在立柱2的顶部内,型钢5竖直布置,用来锚固型钢7,保证将墩帽3上的上部荷载有效传递给立柱2。墩帽3内预埋型钢7,型钢7水平布置,用来抵抗重力荷载产生的弯矩效应,承受拉力,增加墩帽3的承载力。墩帽3内的型钢7与立柱2内的型钢5连接锚固,加强了墩帽3与立柱2的连接强度。

如图1、2、4所示,预制墩帽3时,在拼接面处留设后浇带槽4,后浇带槽4的深度小于墩帽3在拼装面的高度,后浇带槽4的宽度小于墩帽3在拼装面的宽度,墩帽3与后浇带槽4的底面交接的部分作为后浇带槽4在浇注混凝土时的底面板10使用,墩帽3与后浇带槽4侧面交接的部分作为后浇带槽4在浇注混凝土时的侧面板11使用,浇注后浇带槽4时无须再搭设施工模板,缩短施工周期。后浇带槽4可以为U形、圆形、矩形等。

将两个相同结构的墩帽3沿拼装面拼接后两个后浇带槽4对接形成后浇带的浇注范围,在该后浇带槽4的范围内填入微膨胀混凝土6,防止墩帽3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产生有害裂缝。墩帽3内的型钢7伸入后浇带槽4内,将后浇带槽4两侧的墩帽3中的型钢7对焊固定,从而使预埋在两预制桥墩1的墩帽3内的型钢7连接固定构成一体,从而提高预制桥墩墩顶连接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此时,本实施例采用型钢7取代密集布置的普通钢筋,减少了大量钢筋集中焊接导致施工困难。

本实施例在具体施工时,包括如下施工方法:

1)将预制完成的两个预制桥墩1预制至现场并布置在指定位置处。两个预制桥墩1的后浇带槽4位置对应构成预制桥墩1的墩顶后浇带范围。

2)将伸入后浇带槽4内的型钢7对焊连成一体,并焊接构造普通钢筋。之后,在后浇带槽4内浇注微膨胀混凝土6形成后浇带,以使两个预制桥墩的墩顶连接成一体。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型钢7焊接完毕后,在后浇带槽4内浇注微膨胀混凝土6,形成后浇带,利用微膨胀混凝土6的微膨胀性,弥补混凝土的收缩,达到防治混凝土裂缝,增强后浇带槽4两侧的墩帽3的连接整体性。

型钢5与型钢7通过竖直布置的加强件8连接加固,加强件8可以是加劲肋或者加劲板,加强件8保证型钢5和型钢7共同作用,把上部墩帽3传来的力有效传给立柱2。

每一侧的预制桥墩1的型钢7伸入其后浇带槽4中的长度为后浇带槽4长度,以使两预制桥墩1的型钢7可在后浇带槽4所构成的后浇带范围内顺利对接,并保证传力均匀。

如图1、2、3所示,在型钢5和型钢7表面可焊接若干剪力钉9,有效传递混凝土与钢材之间的剪力。剪力钉9可在型钢5和型钢7的表现均匀布置。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如:后浇带槽4的形式、加强件8的形式等,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