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天桥预制楼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4635发布日期:2019-10-09 04:45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人行天桥预制楼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预制结构工程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行天桥预制楼梯结构。



背景技术:

工厂内预制构件和配件,在施工现场用机械装配而成的施工模式被称为装配式工程。工厂化生产与机械装配现场作业,充分体现了现代产业化特征。这种方式提高了建造速度,减少了施工现场环境污染,提高了建造效率。经过多年发展,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水平和预制构件加工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预制装配式结构开始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人行天桥中采用装配式预制梯板是装配式工程的应用与拓展。

然而,在实际预制过程中发现,由于施工工人经验不足、现场模板没有系统规格等原因,采用了大量的一次性模板,模板循环利用效率低下,预制梯段往往需要二次加工,甚至返工处理,同时,因为常规预制楼梯梯段的厚度较厚,自身重量较大,增大了材料的消耗,也对人行天桥结构设计带来了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在场地进行规模化预制,且在施工现场仅需进行简单吊装,同时有助于控制梯段厚度的人行天桥预制楼梯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人行天桥预制楼梯结构,其关键在于:包括L型边模、压型底模、预制梯台与预制梯步,两个所述L型边模相对设置,在两个L型边模之间跨设所述压型底模,所述压型底模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凸棱,在所述压型底模与凸棱上浇筑形成有所述预制梯台,且该预制梯台的两侧均通过螺栓与所述L型边模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预制梯台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槽口,在所述预制梯台的上方设置所述预制梯步。

进一步的,所述凸棱沿着所述压型底模的宽度方向设置,且多个凸棱之间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凸棱包括扩口段与收缩连接段,所述扩口段的下端通过收缩连接段与所述压型底模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扩口段的横截面呈倒三角形,所述收缩连接段的横截面呈矩形。

通过上述结构的凸棱,增强了压型底模的结构强度,也即是增大了压形底模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压型底模与所述凸棱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在所述槽口的下表面敷设有橡胶层。

进一步的,在所述L型边模的底部形成有模脚承托。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通过将L形边模固定在基台上,利用具有收缩连接段的压型底模和L形边模作为额外传力途径,有助于控制梯段厚度,也可以有效控制模板质量,防止人工搭设模板及模板拼接产生的问题,减小了现场施工难度,规范化了预制梯段的模板节点,提高了安全性,具有结构简单、紧固性能好、施工方法简单、施工周期短,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点,适于批量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施工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其中图1为便于示出本方案的结构,省去其中一侧L型边模1),一种人行天桥预制楼梯结构,包括;两个L型边模1、模脚承托、压型底模2、多个凸棱3、预制梯台4、橡胶层5与预制梯步6,其中:

两个所述L型边模1相对设置,预制生产时固定在预制场地的基台上,在其底部形成有模脚承托;

所述压型底模2固定于模脚承托之上,预制生产时形成一个整体,可以传递部分梯段混凝土的重力,达到减小梯段厚度的目的;

多个所述凸棱3设置于压型底模2的上表面,所述凸棱3沿着所述压型底模2的宽度方向设置,且多个凸棱3之间相互平行,从而增大了压型底模2的承载能力,且所述压型底模2与所述凸棱3采用钢板一体成型,其包括扩口段3a与收缩连接段3b,所述扩口段3a的下端通过收缩连接段3b与所述压型底模2相连接,优选的所述扩口段3a的横截面呈倒三角形,所述收缩连接段3b的横截面呈矩形;

所述预制梯台4在预制场地浇筑形成于所述压型底模2与凸棱3上,其两侧均通过螺栓7与所述L型边模1的模脚承托相固定连接,且所述螺栓7间隔设置,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在所述预制梯台4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槽口8,在施工现场吊装并放置在人行天桥的墩台上面;在所述槽口8的下表面敷设有橡胶层5,以达到减震和防止混凝土损坏的作用;

所述预制梯步6在预制场地浇筑于所述预制梯台4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本例在实施时,所述预制梯步6浇筑时需要设置高度高于梯段高度的分段临时边模9,如图4所示,该分段临时边模9通过锁扣10固定在L型边模1的上侧边缘,以起到防止未凝固混凝土流动的作用,在混凝土达到指定强度后进行拆卸并重复利用。

上述结构的加工及设置简化了施工过程,缩短了施工周期,保证了施工模板的可靠性,节约了结构材料,能有效提升施工质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