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行道路植草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7979发布日期:2020-02-14 15:53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行道路植草沟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草沟本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车行道路植草沟系统。



背景技术:

植草沟又叫植被浅沟或者生物沟,是一种景观型地表沟渠排水系统,主要用与雨水的前处理,或者雨水的运输,用以代替传统的沟渠排水系统。

车行道即行车道本体。供各种车辆在同一路面宽度内混合行驶的路幅,统称为车行道。在雨天情况下,为保证行车安全,都会在行车道本体两旁设置排水沟渠。而有些地段为了满足绿化要求,便会设置植草沟本体作为路面积水的吸收载体,避免行车道本体路上积水。

然而,因为植草沟本体的存在必然会存在大量的泥土,在降雨量较大时,植草沟本体的排水速度在低于行车道本体上的积水累计速度时,会产生积水反灌的情况,甚至会使植草沟本体内的泥土进入行车路面,加重行车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行道路植草沟系统,其具有排水效果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车行道路植草沟系统,包括行车道本体和设置在所述行车道本体两旁的植草沟本体,所述植草沟本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种植层、过滤层和基层;

所述行车道本体与所述植草沟本体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首尾相互抵紧的路缘石,所述路缘石的侧面贯穿开设有疏水孔;

所述基层内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连通设置有多个下水管,所述下水管远离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伸出所述种植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路缘石可将行车道本体与植草沟本体分隔,疏水孔使得行车道本体上的积水可流入植草沟本体,在保证正常排水的情况下,极大减少了排水反灌的现象,植草沟本体中的积水可通过下水管进入排水管,从而避免植草沟本体中积水过多的情况,且在植草沟本体中局部积水过多时,处于该区域外的下水管可提供排气的功能,有利于积水快速进入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行车道本体靠近所述植草沟本体的一侧开设有供所述路缘石嵌设的路缘槽,所述疏水孔的底面高度与所述行车道本体的高度一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路缘石的固定更价稳定,从而增加行车道本体与植草沟本体分隔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水管远离所述排水管的一端拆卸固定有与所述下水管连通的过滤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过滤器可防止异物从下水管进入排水管,避免杂质异物堵塞排水管影响排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管、塞设在所述过滤管内的过滤件、固定连接在所述过滤管一端的通风帽,所述过滤管远离所述通风帽一端的外侧面与所述下水管的内侧面抵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积水可通过通风帽进入过滤管,细小的杂质会由过滤件滤除,如果需要更换过滤器,则只需将过滤管从下水管汇总拔出,再插设新的即可,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件为圆柱状的海绵结构,所述过滤管内固定连接有支撑所述海绵结构的限位圆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海绵具有良好的弹性,可直接将海绵结构克服限位圆环的限制拔出,再塞设新的海绵结构,从而不用更换整个过滤器,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风帽包括与所述过滤管固定连接的圆台状壳体和开设在所述圆台状壳体外侧面上的通风格栅孔以及开设在所述圆台状壳体底面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过滤管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风格栅可将体积较大的杂物阻挡在过滤器外,也可方便积水的流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圆台状壳体远离所述过滤管一端的横截面小于其靠近所述过滤管一端的横截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顶部体积较小,从而使得通风格栅孔的朝斜上方的方向开设,有利于积水的流入以及排气管内气流的涌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路缘石将行车道本体与植草沟本体分隔,疏水孔使得行车道本体上的积水可流入植草沟本体,在保证正常排水的情况下,极大减少了排水反灌的现象,植草沟本体中的积水可通过下水管进入排水管,从而避免植草沟本体中积水过多的情况,且在植草沟本体中局部积水过多时,处于该区域外的下水管可提供排气的功能,有利于积水快速进入排水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断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0、行车道本体;01、路缘槽;1、种植层;2、过滤层;3、基层;4、排水管;5、下水管;6、过滤器;61、过滤管;62、过滤件;63、通风帽;631、圆台状壳体;632、通风格栅孔;633、通孔;64、限位圆环;7、路缘石;71、疏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车行道路植草沟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行车道本体0和设置在行车道本体0两旁的植草沟本体,植草沟本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种植层1、过滤层2和基层3。行车道本体0与植草沟本体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首尾相互抵紧的路缘石7,可将行车道本体0与植草沟本体分隔,极大减少了排水反灌的现象,而且路缘石7的侧面贯穿开设有疏水孔71,来保证行车道本体0上的积水可流入植草沟本体,减少路面积水的情况。行车道本体0靠近植草沟本体的一侧开设有供路缘石7嵌设的路缘槽01,疏水孔71的底面高度与行车道本体0的高度一致,使路缘石7的固定更价稳定,从而增加行车道本体0与植草沟本体分隔的稳定性。

基层3内固定连接有排水管4,排水管4上连通设置有多个下水管5,下水管5远离排水管4的一端伸出种植层1。植草沟本体中的积水可通过下水管5进入排水管4,从而避免植草沟本体中积水过多的情况,且在植草沟本体中局部积水过多时,处于该区域外的下水管5可提供排气的功能,有利于积水快速进入排水管4。

如图2所示,下水管5远离排水管4的一端拆卸固定有与下水管5连通的过滤器6。过滤器6包括过滤管61、塞设在过滤管61内的过滤件62、固定连接在过滤管61一端的通风帽63,过滤管61远离通风帽63一端的外侧面与下水管5的内侧面抵紧。过滤器6可防止异物从下水管5进入排水管4,避免杂质异物堵塞排水管4影响排水效果。积水可通过通风帽63进入过滤管61,细小的杂质会由过滤件62滤除,如果需要更换过滤器6,则只需将过滤管61从下水管5汇总拔出,再插设新的即可,方便快捷。

其中,如图2所示,过滤件62为圆柱状的海绵结构,过滤管61内固定连接有支撑海绵结构的限位圆环64。因为海绵具有良好的弹性,可直接将海绵结构克服限位圆环64的限制拔出,再塞设新的海绵结构,从而不用更换整个过滤器6,节约成本。

通风帽63包括与过滤管61固定连接的圆台状壳体631和开设在圆台状壳体631外侧面上的通风格栅孔632以及开设在圆台状壳体631底面的通孔633,通孔633与过滤管61连通。通风格栅可将体积较大的杂物阻挡在过滤器6外,也可方便积水的流入。圆台状壳体631远离过滤管61一端的横截面小于其靠近过滤管61一端的横截面,其顶部体积较小,使得通风格栅孔632的朝斜上方的方向开设,有利于积水的流入以及排气管内气流的涌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