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4327发布日期:2020-10-17 00:4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支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大多数减隔震支座只采用了单一的减隔震方式,如:铅芯橡胶抗震支座、聚氨酯弹簧球型支座、大摩擦系数抗震支座等,其通常减隔震效果较差,且并未做防护措施,而一旦支座超出最大位移量则会导致支座出现错位以及落梁的风险,并且上述支座通常不具有抗拔功能,导致地震时,支座脱空率较高,继而降低了桥梁的安全系数;并且现有减隔震支座沿法线方向布置环向钢丝绳时,通常导致减隔震支座整体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采用上球面滑板和下球面滑板与中座板之间配合的方式,本支座以双曲摆式支座为基础,当抵御地震时能够通过支座的纵向滑动和小角度转动来起到耗能作用,从而具有减震耗能及自复位功能,保护梁体不会受到地震的破坏;采用环向钢丝绳的结构,既能在地震时发生压缩起到辅助耗能作用,又能当上座板与下座板达到最大位移量时,环形钢丝绳发生与双曲摆式支座相匹配的形变,从而起到柔性抗拉、柔性限位的功能,解决了现有的减隔震支座只具有单一的减隔震方式,并且不具有防护措施的问题;采用多组所述环向钢丝绳沿下弧形凹槽的切线方向布置,从而能够在满足布置要求的情况下合理减少支座的整体体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座板;所述上座板下部居中位置设置有中座板;所述上座板下部居中位置设置有上弧形凹槽;所述上座板上部四周分别设置有上锚固组件;所述上锚固组件与上座板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中座板上表面设置有上球面滑板;所述上球面滑板上表面与上弧形凹槽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上球面滑板下表面与中座板之间采用面接触;所述中座板下表面设置有下球面滑板;所述下球面滑板上表面与中座板之间采用面接触。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中座板下部设置有下座板;所述下座板上部居中位置设置有下弧形凹槽;所述下座板下部四周分别设置有下锚固组件;所述下锚固组件与下座板之间采用螺栓连接;述下球面滑板下表面与下弧形凹槽之间滑动连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下座板与上座板之间均匀设置有多组环向钢丝绳;所述环向钢丝绳一端与上座板下表面螺栓连接;所述环向钢丝绳另一端与下座板上表面螺栓连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多组所述环向钢丝绳沿下弧形凹槽的切线方向布置;每组所述环向钢丝绳均采用纵向均匀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以双曲摆式支座为基础,然后配合多组环向钢丝绳的结构,从而利用组合耗能的方式,提高耗能效果;2、通过选用多组环向钢丝绳,当上座板与下座板之间产生过大位移量时,保护支座不会发生错位、落梁的风险;3、所述下座板与上座板之间均匀设置有多组环向钢丝绳,从而使得支座具有抗拔能力,从而降低支座脱空的概率;4、多组所述环向钢丝绳沿下弧形凹槽的切线方向布置,此结构能够在满足布置要求的情况下合理减少支座的整体体积;5、每组所述环向钢丝绳均采用纵向均匀布置,此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支座的抗拔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图2为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中:1、上座板;2、中座板;3、下座板;4、环向钢丝绳;101、上弧形凹槽;102、上锚固组件;201、上球面滑板;202、下球面滑板;301、下弧形凹槽;302、下锚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2所示,包括上座板1;所述上座板1下部居中位置设置有中座板2;所述上座板1下部居中位置设置有上弧形凹槽101;所述上座板1上部四周分别设置有上锚固组件102;所述上锚固组件102与上座板1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所述中座板2上表面设置有上球面滑板201;所述上球面滑板201上表面与上弧形凹槽101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上球面滑板201下表面与中座板2之间采用面接触;所述中座板2下表面设置有下球面滑板202;所述下球面滑板202上表面与中座板2之间采用面接触;所述中座板2下部设置有下座板3;所述下座板3上部居中位置设置有下弧形凹槽301;所述下座板3下部四周分别设置有下锚固组件302;所述下锚固组件302与下座板3之间采用螺栓连接;述下球面滑板202下表面与下弧形凹槽301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下座板3与上座板1之间均匀设置有多组环向钢丝绳4;所述环向钢丝绳4一端与上座板1下表面螺栓连接;所述环向钢丝绳4另一端与下座板3上表面螺栓连接;多组所述环向钢丝绳4沿下弧形凹槽301的切线方向布置;每组所述环向钢丝绳4均采用并排布置。

使用时,如图1-2所示,使用者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制造的减隔震支座时,通过上锚固组件102将上座板1与梁体之间进行连接,通过下锚固组件302将下座板3与梁墩之间进行连接,正常状态下使用时,通过上座板1、中座板2和下座板3之间的互相配合,作为普通桥梁支座使用,用以支撑梁体;当出现地震情况时,此刻上座板1及下座板3会在地震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此刻通过上球面滑板201和下球面滑板202与中座板2之间的辅助配合,然后再上弧形凹槽101和下弧形凹槽301内部进行滑移和小角度摆动,用以起到耗能作用,并通过多组环向钢丝绳4的压缩和扭转进一步起到辅助耗能作用,通过沿切线方向布置环向钢丝绳4,从而在满足布置需求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小支座的整体体积,从而提升适用场合,并且通过纵向均匀设置多组环向钢丝绳4,从而提升支座的抗拔效果,利用组合耗能的方式提升耗能效果,并且当上座板1与下座板3之间达到最大位移量时,容易出现支座错位,甚至是落梁的风险,此刻环向钢丝绳4发生与支座位移相匹配的形变,从而起到柔性抗拉、柔性限位的作用,继而限制上座板1与下座板3之间的继续位移,从而令支座具有抗拔功能,降低支座的脱空概率,保护桥梁不会再地震下被破坏,当地震消失后,中座板2便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滑回至上弧形凹槽101与下弧形凹槽301的居中位置,从而实现自动复位的功能。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技术特征:

1.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座板(1);所述上座板(1)下部居中位置设置有中座板(2);所述上座板(1)下部居中位置设置有上弧形凹槽(101);所述上座板(1)上部四周分别设置有上锚固组件(102);所述上锚固组件(102)与上座板(1)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座板(2)上表面设置有上球面滑板(201);所述上球面滑板(201)上表面与上弧形凹槽(101)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上球面滑板(201)下表面与中座板(2)之间采用面接触;所述中座板(2)下表面设置有下球面滑板(202);所述下球面滑板(202)上表面与中座板(2)之间采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座板(2)下部设置有下座板(3);所述下座板(3)上部居中位置设置有下弧形凹槽(301);所述下座板(3)下部四周分别设置有下锚固组件(302);所述下锚固组件(302)与下座板(3)之间采用螺栓连接;述下球面滑板(202)下表面与下弧形凹槽(301)之间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座板(3)与上座板(1)之间均匀设置有多组环向钢丝绳(4);所述环向钢丝绳(4)一端与上座板(1)下表面螺栓连接;所述环向钢丝绳(4)另一端与下座板(3)上表面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环向钢丝绳(4)沿下弧形凹槽(301)的切线方向布置;每组所述环向钢丝绳(4)均采用纵向均匀布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支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环向钢丝绳沿切线方向布置的减隔震支座;采用上球面滑板和下球面滑板与中座板之间配合的方式,本支座以双曲摆式支座为基础,当抵御地震时能够通过支座的纵向滑动和小角度转动来起到耗能作用,从而具有减震耗能及自复位功能,保护梁体不会受到地震的破坏;采用环向钢丝绳的结构,既能在地震时发生压缩起到辅助耗能作用,又能当上座板与下座板达到最大位移量时,环形钢丝绳发生与双曲摆式支座相匹配的形变,从而起到柔性抗拉、柔性限位的功能,解决了现有的减隔震支座只具有单一的减隔震方式,并且不具有防护措施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志;汪剑虹;万信华;冯清海;曹琳琳;张小威;王莹;赵剑菲;李景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衡水市橡胶总厂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1
技术公布日:2020.10.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