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体园林透水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8563发布日期:2021-08-06 13:0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体园林透水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路面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体园林透水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应该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关技术为授权公告号为cn20912884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海绵城市吸水道路,包括路基、透水路面和ogfc层,ogfc层设置在透水路面上层,还包括填料层和若干个笼状支撑层无缝拼接形成的支撑层,填料层设在透水路面的下方,各笼状支撑层内填充有大颗粒建筑垃圾填筑层,各大颗粒建筑垃圾填筑层内设有至少一层蜂窝状透水层,各蜂窝状透水层的孔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支撑层下方设有缓冲层,路基和透水路面之间设有连通的透水管。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海绵城市吸水道路,仅能实现道路的吸水、渗水功能,无法对渗透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存在有雨水资源被浪费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海绵体园林透水道路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海绵体园林透水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海绵体园林透水道路结构,包括路基、设置在路基上的排水层、设置在透水基层上的透水面层以及设置在路基两侧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沿着所述路基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排水层靠近所述蓄水池的一侧开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靠近所述蓄水池的侧壁上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集水槽的一端穿过所述蓄水池的侧壁并与所述蓄水池连通,所述排水管倾斜设置,所述排水管靠近所述集水槽的一端为高端,所述蓄水池上方设置有抽水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由透水面层渗透到排水层中,再进入到开设的集水槽中,集水槽中的雨水通过排水管流进蓄水池。雨水储存在蓄水池中,既能够减轻路面雨水积聚的情况,又能够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浇灌道路两旁的绿植或至对道路进行冲刷等。

优选的,所述集水槽的槽底倾斜设置,所述集水槽靠近所述蓄水池的一侧为低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槽倾斜设置,有利于集水槽中的水向靠近蓄水池的一侧流淌,从而便于雨水通过排水管进入到蓄水池中。

优选的,所述透水面层下方设置有引流层,所述引流层上开设有引水通道,所述引水通道贯穿所述引流层的上、下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引流层,有利于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雨水沿着引水通道,继续向下渗入。

优选的,所述引流层下方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包括粗砂石过滤层和细砂石过滤层,所述粗砂石过滤层位于所述细砂石过滤层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粗砂石过滤层和细砂石过滤层,用于对雨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且不会影响雨水的渗透,从而提高雨水的洁净程度。

优选的,所述排水层上方设置有加固层,所述加固层包括第一透水砖和第二透水砖,所述第一透水砖的横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透水砖的横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一透水砖和所述第二透水砖交替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加固层,用于提高道路结构的承载力,延长道路结构的使用年限。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包括靠近路基一侧的沉降池以及设置在沉降池远离路基一侧的收集池,所述沉降池上端的侧壁上连通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远离所述沉降池的一端穿过所述收集池的侧壁与所述收集池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进入到沉降池沉降后,上层洁净的雨水再有溢流管进入到收集池中备用。

优选的,所述沉降池上方设置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沉降池上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的侧壁与所述沉降池的侧壁固定;所述收集池上方设置有第二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较大时,因路面渗水能力有限,路面会有积水的情况发生,第一盖板上开设进水口,能够将积聚的雨水引流至沉降池中。雨水直接通过第一盖板上的进水口进入沉降池时,容易将道路路面上的垃圾带入到沉降池中,设置滤网,可以拦截垃圾,降低垃圾进入到沉降池中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抽水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盖板上的抽水泵、与抽水泵的进水端连通且延伸至收集池中的抽水管、与抽水泵的出水端连通的出水管以及固定在抽水管下端且与抽水管连通的过滤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抽水泵,收集池中的雨水经过过滤头的过滤后进入到抽水管中,设置过滤头,避免杂质进入抽水泵中,损坏抽水泵;雨水再由出水管排出,排出的雨水用于清洗路面,浇灌道路两旁的绿植等,从而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路基上方铺设有不透水沥青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路基上设置不透水沥青层,能够减少雨水渗入到路基中的情况发生,避免路基变形,从而延长道路的使用年限。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由透水面层渗透到排水层中,再进入到开设的集水槽中,集水槽中的雨水通过排水管流进蓄水池;雨水储存在蓄水池中,既能够减轻路面雨水积聚的情况,又能够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浇灌道路两旁的绿植或至对道路进行冲刷等;

2.集水槽倾斜设置,有利于集水槽中的水向靠近蓄水池的一侧流淌,从而便于雨水通过排水管进入到蓄水池中;

3.设置的粗砂石过滤层和细砂石过滤层,用于对雨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且不会影响雨水的渗透,从而提高雨水的洁净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路基;2、排水层;21、集水槽;22、排水管;3、透水面层;4、蓄水池;41、沉降池;411、第一凸台;42、收集池;421、第二凸台;43、第一盖板;431、进水孔;44、滤网;45、第二盖板;46、溢流管;5、抽水组件;51、抽水泵;52、抽水管;53、出水管;54、过滤头;6、不透水沥青层;7、引流层;71、引水通道;8、过滤层;81、粗砂石过滤层;82、细砂石过滤层;9、加强层;91、第一透水砖;92、第二透水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海绵体园林透水道路结构。参照图1,一种海绵体园林透水道路结构包括路基1、排水层2、透水面层3、蓄水池4以及抽水组件5。

如图1所示,路基1位于最下层,路基1上方铺设有不透水沥青层6,设置不透水沥青层6,避免雨水渗透至路基1的土层中,导致路基1变形。排水层2铺设在不透水沥青层6上方,排水层2由沥青混凝土制成,其强度等级不小于c15,孔隙率不小于15%,如此可以保证道路的承受载荷以及道路的透水性。

如图1所示,透水面层3由沥青材料制成,因沥青耐摩擦,能够延长道路的使用年限。透水面层3下方设置有引流层7,引流层7的表面与透水面层3的底面抵接。引流层7上开设有引水通道71,引水通道71贯穿引水层的上、下端面,引水通道71的横截面为圆形且引水通道71均匀设置,相邻引水通道71之间的间隔为10cm。雨水经过透水面层3渗透至引水层,再通过引水通道71继续向下渗透。

如图1所示,引流层7下方铺设有过滤层8,过滤层8包括粗砂石过滤层81和细砂石过滤层82,粗砂石过滤层81的表面与引流层7的底面地接,细砂石过滤层82位于粗砂石过滤层81的下方。设置粗砂石过滤层81和细砂石过滤层82能够对雨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且不会影响雨水的渗透,从而提高雨水的洁净程度。

如图1所示,排水层2上方设置有加强层9,加强层9包括第一透水砖91和第二透水砖92,第一透水砖91的横截面自上至下逐渐减小,第二透水砖92的横截面自上至下逐渐增大,第一透水砖91和第二透水砖92依次交替设置。

如图1所示,蓄水池4设置有两个,两个蓄水池4分别设置在路基1两侧,蓄水池4的长度方向与路基1的长度方向一致,蓄水池4为空心长方体状。蓄水池4包括沉降池41和收集池42,沉降池41靠近路基1,沉降池41上端设置有溢流管46,溢流管46一端与沉降池41连通,另一端与收集池42连通。排水层2靠近沉降池41的两侧均开设有集水槽21,集水槽21沿着排水层2的长度方向开设,集水槽21的槽底为斜面且集水槽21靠近沉降池41的一侧设置成低面,如此设置便于集水槽21中的水流向低端。集水槽21靠近沉降池41的侧壁上连通有排水管22,排水管22远离集水槽21的一端穿过沉降池41与沉降池41连通。

如图1所示,沉降池41上方设置有第一盖板43,沉降池41上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一凸台411,第一凸台411沿着沉降池4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盖板43的底面与第一凸台411的上端面抵接。第一盖板43上开设有进水孔431,当雨水量较大时,雨水渗透速度慢,路面上的水可以从进水孔431直接进入到沉降池41,避免道路因积水带来不便。沉降池41内设置有滤网44,滤网44的侧壁与沉降池41上端的侧壁上固定,雨水直接通过第一盖板43上的进水口进入沉降池41时,容易将道路路面上的垃圾带入到沉降池41中,设置滤网44,可以拦截垃圾,降低垃圾进入到沉降池41中的可能性。收集池42上方设置有第二盖板45,沉降池41上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二凸台421,第二凸台421沿着收集池4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盖板45的底面与第二凸台421的上端面抵接。

如图1所示,抽水组件5包括抽水泵51、抽水管52、出水管53以及过滤头54,抽水泵51固定在第二盖板45上,抽水管52一端与抽水泵51的进水端连接,抽水管5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盖板45眼延伸至收集池42中,出水管53与抽水泵51的出水端连接。过滤头54固定在出水管53位于收集池42中的一端且过滤头54与抽水管52连通,设置过滤头54,避免杂质进入到抽水泵51中。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海绵体园林透水道路结构的实施原理为: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由透水面层3渗透到排水层2中,再进入到开设的集水槽21中,集水槽21中的雨水通过排水管22流进蓄水池4。雨水较大时,雨水从进水孔431处,经过滤网44的过滤,直接进入到沉降池41中,能够减轻路面雨水积聚的情况。雨水经过沉降池41的沉降,再由溢水管进入到收集池42中,启动抽水泵51,收集池42中的雨水可以用于浇灌道路两旁的绿植或至对道路进行冲刷等。本申请的道路结构,既能够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又能够对收集的雨水循环利用,从而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