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的下水道渗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08257发布日期:2021-10-27 18:2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的下水道渗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市政建设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的下水道渗排结构。


背景技术:

2.排水、道路、桥梁、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都属于市政建设,能够方便市民生活参生活环境,繁荣市场经济。其中,排水建设中,构建海绵城市是重点工程。
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渗水、吸水、蓄水,少雨干旱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保障城市的排水以及防痨,调节城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4.发明人认为,目前,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进程中渗排结构在蓄水、防痨方面的功能不完善,还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进一步提升渗排结构在蓄水、防痨方面的功能,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的下水道渗排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的下水道渗排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建筑工程的下水道渗排结构,包括道路本体和排水沟,所述道路本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渗水表层、第一透水层、蓄水层、第二透水层和路基;第一透水层内设置有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滤水孔,第一排水管的出水端连通有转移水管,转移水管的出水端延伸至蓄水层;第二透水层内设置有第二排水管,第二排水管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滤水孔,第二排水管的出水端通入排水沟。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普通雨水量的情况下,地面上的雨水可以经过渗水表层、第一透水层进入蓄水层中进行储存,干旱时,蓄水层中的水能够蒸发并向上释放至地表之上,增加空气湿度,从而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当雨水量较大时,一方面,超出蓄水层的蓄水能力,此时,雨水可继续向下进入第二透水层,并由第二滤水孔进入第二排水管,进而流入排水沟,以免因排水不及时造成内涝,另一方面,第一透水层内的水可由第一滤水孔进入第一排水管,进而通过转移水管快速向下转移,从而进一步避免因排水不及时造成的内涝现象。当有降雨但雨水量较少时,一方面,雨水可经过渗水表层、第一透水层进入蓄水层中进行储存,另一方面,第一透水层内的水可由第一滤水孔进入第一排水管,进而通过转移水管快速转移至蓄水层中进行储存,从而提高少雨时对雨水的储存量,用于干旱的蒸发释放以及空气调节,以免雨水大量停留在靠近地表的位置,不能及时储存而散失掉。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设置加强了渗排结构在蓄水、防痨方面的功能,从而提高了其对雨水的调控能力,将本技术的该种结构用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能够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的“弹性”,提升海绵城市的调节能力。
9.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出水端向下倾斜,使得第一排水管的整体呈倾斜状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一滤水孔进入第一排水管的水,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加速流入转移水管,从而提高第一排水管对水的转移能力。
11.可选的,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出水端向下倾斜,使得第二排水管的整体呈倾斜状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二滤水孔进入第二排水管的水,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加速流入转移水管,从而提高第二排水管对水的转移能力。
13.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的外壁均包覆有过滤网。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杂物进行阻挡,进一步避免第一滤水孔和第二滤水孔的孔口被堵塞。
15.可选的,所述蓄水层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层采用建筑垃圾回收加工而成,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层的颗粒的表面以及内部含有丰富的空隙,由此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
17.可选的,所述蓄水层包括支撑架体,支撑架体内填充有海绵。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体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性能,能够有效提高渗排结构的稳固性,而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蓄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蓄水层的吸水蓄水性能。
19.可选的,所述渗水表层为透水砖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砖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水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能够有效保持地表表面的平整性、防止雨水造成的道路泥泞。
21.可选的,所述第一透水层为砂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砂层具有优良的透水性能,能够有效保障第一透水层的透水能力。
23.可选的,所述第二透水层为碎石层。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透水层位于道路本体的低层,采用碎石形成的碎石层,不仅能够使得第二透水层具有优良的透水性能,而且,具有优良的支撑性能,能够有效提升渗排结构的稳固性。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6.1、本技术通过对渗排结构各层的设置以及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的设置,加强了渗排结构在蓄水、防痨方面的功能,从而提高了其对雨水的调控能力;
27.2、本技术通过将第一滤水孔、第二滤水孔设置为倾斜开设,以及在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的外壁包覆过滤网,能够有效对杂物进行阻挡,避免第一滤水孔和第二滤水孔的孔口被堵塞。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建筑工程的下水道渗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渗水表层;2、第一透水层;21、第一排水管;211、第一滤水孔;3、蓄水层;4、第二透水层;41、第二排水管;411、第二滤水孔;5、路基;6、排水沟;7、转移水管;8、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工程的下水道渗排结构,参照图1,包括道路本体和位于道路本体一侧的排水沟6,排水沟6的顶端开口处盖合有井盖8。道路本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渗水表层1、第一透水层2、蓄水层3、第二透水层4和路基5。第一透水层2内设置有第一排水管21,第一排水管21通过转移水管7与蓄水层3连通。第二透水层4内设置有第二排水管41,第二排水管41的出水端通入排水沟6。
32.本实施例中,渗水表层1采用透水砖铺设而成,使得渗水表层1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水能力和抗压能力,减少渗水表层1的维修周期。第一透水层2为砂层,以保证良好的透水能力。
33.蓄水层3可以采用再生骨料铺设而成,再生骨料采用建筑垃圾回收加工而成,再生骨料的颗粒的表面以及内部含有丰富的空隙,由此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蓄水层3也可以采用内部填充有海绵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可以采用混凝土材质的空心块铺设而成,空心块的空心的开口贯穿其上下表面且空心内填充海绵,该种结构使得蓄水层3不仅具有优良的吸水蓄水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34.第二透水层4为碎石层,不仅能够使得第二透水层4具有优良的透水性能,而且,具有优良的支撑性能,能够有效提升整个渗排结构的稳固性。路基5作为渗排结构的基础层,密实度较高,具备一定的防水能力,能够减少雨水量较少时雨水的流失。
35.第一透水层2内设置有第一排水管21,第一排水管21呈倾斜设置。第一排水管21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滤水孔211。第一排水管21的外壁均包覆有过滤网(附图未示出),过滤网可以采用尼龙材质的过滤网,网孔60~120目均可,过滤网能够有效过滤泥沙,避免第一滤水孔211被堵塞。
36.第一排水管21的出水端连通有转移水管7,转移水管7的出水端延伸至蓄水层3。本实施例中,转移水管7分为两段,整体呈l形,前一段竖向设置,后一端在蓄水层3内呈水平设置。若蓄水层3采用再生骨料,则转移水管7的后一段直接埋设于再生骨料中即可,若蓄水层3采用空心块和海绵,则转移水管7的后一段可在空心块中穿设安置。
37.第二透水层4内设置有第二排水管41,第二排水管41呈倾斜设置且低端通入排水沟6。第二排水管41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滤水孔411,第二排水管41的外壁均包覆有过滤网(附图未示出),过滤网可以采用尼龙材质的过滤网,网孔60~120目均可。过滤网能够有效过滤泥沙,避免第二滤水孔411被堵塞。
38.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建筑工程的下水道渗排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普通雨水量时,雨水经渗水表层1、第一透水层2进入蓄水层3,干旱时,蓄水层3中的水蒸发释放至地表,帮助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雨水量较大时,一方面,第一透水层2内的水可由第一排水管21经转移水管7快速向下转移,加快上层雨水排除速率,另一方面,若雨水量大至超出蓄水层3的蓄水能力,此时,雨水继续向下进入第二透水层4,并由第二排水管41流入排水沟6,避免内涝。雨水量有但较少时,一方面,雨水按正常走向逐层渗透至蓄水层3中储存,另一方面,第一透水层2内的水由第一排水管21经转移水管7快速转移至蓄水层3中进行储存,从而提高少雨时对雨水的储存量,以免雨水下沉缓慢大量停留在上层而散失掉。综上,本技术加强了渗排结构在蓄水、防痨方面的功能,提高了对雨水的调控能力,由此能够提升海绵城市的

弹性”以及调节功能。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