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61437发布日期:2022-01-19 16:48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个个新社区出现在城市中,社区内每天需要在景观设置以及植物灌溉上使用大量水资源,造成浪费,且社区的排水系统在雨天排水压力大。
3.相关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5089302b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生态社区系统系统,该发明专利公开一种用于社区雨水分流、削峰及生态净化的雨水花园系统,包括社区屋面雨水流经设施、倒u型缓冲分流管、绿地雨水花园设施和雨水井,将屋面与花圃中的雨水收集到雨水井中,并进行再次利用。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本发明人认为,现有的生态社区系统系统中,社区路面积水不可回收,不仅严重影响到居民出行,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生态社区系统路面积水不可回收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
6.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包括:
8.防渗层,所述防渗层铺设在社区地基表面,所述防渗层采用防渗混凝土浇筑成型,所述防渗层的中部内凹设置;
9.蓄水层,所述蓄水层铺设在防渗层的内凹部内;
10.透水混凝土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层覆盖在蓄水层上表面;所述透水混凝土层位于地表;
11.集水管道,所述集水管道设置有若干根,所述集水管道铺设在蓄水层底部,所述集水管道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集水孔;
12.景观水池,所述景观水池下端部沉入地底,所述景观水池上端部高出地面,所述景观水池通过集水管道与蓄水层连通。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透水混凝土层的设置,提高路面的渗水率,让雨水可以渗透过透水混凝土层进入蓄水层,并储存在蓄水层中,蓄水层中的雨水在天气炎热时会通过蒸腾作用回到大气中,为社区降温;部分雨水通过集水管的引导进入景观水池,并储存在景观水池中,不仅构建了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且对水资源进行收集利用;在暴雨天气之前排出景观水池中的池水,在暴雨来临时通过景观水池收集雨水,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通过防渗层的设置,避免蓄水层中的雨水从地底流失,也避免雨水下渗影响社区地底建筑。
14.可选的,蓄水层包括:
15.第二碎石层,所述第二碎石层铺设在防渗层上方;
16.回填土层,所述回填土层铺设在第二碎石层上方;
17.细砂层,所述细砂层铺设在回填土层上方;
18.第一碎石层,所所述第一碎石层铺设在细砂层上方;
19.其中,所述集水管道设置在第二碎石层中,且所述集水管道朝向景观水池的一端向地底倾斜。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蓄水层中自上而下设置第一碎石层、细砂层、回填土层与第二碎石层,对雨水进行储存,其中,雨水通过第一碎石层、细砂层与回填土层过滤,清洁的雨水进入第二碎石层,第二碎石层内具有大量储存雨水的空隙,通过在第二碎石层中铺设集水管道,部分雨水通过集水孔进入集水管道,且集水管道朝向景观水池一侧向下倾斜,雨水会自发流向景观水池。
21.可选的,还包括:
22.支撑件,所述支撑件采用防渗混凝土浇筑成型,所述支撑件设置有若干件,各所述支撑件埋设在蓄水层中,所述支撑件上端与透水混凝土层连接,所述支撑件下端与防渗层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件的设置为透水混凝土层提供支撑结构,提高水混凝土层的承重能力,同时,蓄水层中的填充物会在水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导致蓄水层发生形变,该支撑件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阻止蓄水层发生大规模横向流动、形变。
24.可选的,还包括:
25.花圃,所述花圃设置有若干件,各所述花圃设置在社区地面,所述花圃下端面与蓄水层上端面连接;
26.其中,所述花圃中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设置在花圃底部,所述格栅铺设在第一碎石层表面。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花圃的设置,可以在花圃中种植植物,构建和谐绿色的人居环境,同时花圃底端与蓄水层连接,可以将花圃中多余的雨水收集到蓄水层中,且通过第一格栅的设置,避免土壤大量流失至蓄水层中,而蓄水层的第一碎石层、细砂层和回填土层可以过滤来自花圃中的土壤,保证收集洁净的雨水。
28.可选的,景观水池设置有:
29.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景观水池侧壁上,所述进水口与集水管道连通;
30.出水口,所诉出水口设置在景观水池侧壁上,所述出水口与进水口设置在同一竖直方向上,且所述出水口设置在进水口下方。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水口的设置,收集来自蓄水层的雨水,通过出水口的设置,将景观水池中的雨水进行回用。
32.可选的,景观水池还设置有:
33.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设置在景观水池内壁上;
34.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设置在景观水池上端,所述第一水泵设置在第一托板上,所述第一水泵与进水口连通。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水泵的设置,提供动力将集水管道中的水引流到景观水池中;通过第一托板,将第一水泵安装在景观水池中。
36.可选的,景观水池还设置有:
37.溢流口,所述溢流口设置在景观水池侧壁上端部;
38.其中,所述景观水池外部还设置有与溢流口配合使用的溢流管道,所述溢流管道一端通过溢流口与景观水池连通,所述溢流管道另一端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
3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溢流口的设置,当连续降雨导致蓄水层和景观水池储水量达到上限时,可以通过溢流口与溢流管道排向市政雨水管网,避免社区内出现积水。
40.可选的,景观水池还设置有:
41.沉砂部,所述沉砂部设置在景观水池下端部,所述沉砂部内壁由上至下向内倾斜设置;
42.排砂管,所述排砂管设置在景观水池底部。
4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沉砂部的设置,使池水中的杂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沉降,并向景观水池底部移动,通过排砂管可以去除景观水池底部的杂质。
44.可选的,景观水池还设置有:
45.种植浮床,所述种植浮床设置有若干件,各所述种植浮床设置在景观水池水面上;
46.护栏,所述护栏围绕景观水池的边缘设置一圈。
4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种植浮床的设置,在景观水池表面种植植物,美化环境,植物生长过程中可以降解水中的氨氮与有机物,保证景观水池中水质良好;种植浮床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形状与大小,使用过程中具有灵活性,且种植浮床的位置可以根据水位的上升和下降自行调整,避免景观水池中水位的变化对水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通过护栏的设置,起到保护社区居民的作用,避免社区中小孩在嬉戏过程中掉落至景观水池中。
48.可选的,还包括回用系统,所述回用系统包括:
49.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设置在景观水池内部;
50.滴灌装置,所述滴灌装置设置有若干件,所述滴灌装置设置在花圃中;
51.第一输水管道,所述第一输水管道埋设在第一碎石层中,所述第一输水管道一端与第二水泵连通,另一端与市政灌溉管网连通;
52.第二输水管道,所述第二输水管道设置有若干件,所述第二输水管道一端与第一输水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滴灌装置连通;
53.其中,所述景观水池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水泵设置在第二托板上,所述第一输水管道铺设在第一碎石层中的部分在管道上设置有若干给水孔。
5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滴灌装置的设置,对社区中的绿植进行浇灌,通过第二水泵提供动力,使用第一输水管道将景观水池中的储水输送至第一碎石层中,并通过蒸腾的作用,穿过透水混凝土层进入外部环境,帮助社区降温;部分储水通过第二输水管道输送至滴灌装置中用以花圃浇灌;当景观水池中雨水不足时,通过第一输水管道从市政灌溉管网向蓄水层和景观水池补充水。
5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56.加速社区路面雨水排放,避免社区路面积水;
57.收集社区地表雨水,并用于植物灌溉与蒸腾降温;
58.储存雨水,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压力。
附图说明
5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示意图;
6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a局部放大图;
6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景观水池结构示意图;
6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管道示意图。
63.附图标记:1、透水混凝土层;2、蓄水层;3、集水管道;4、景观水池;5、防渗层;6、支撑件;7、花圃;8、回用系统;21、第一碎石层;22、细砂层;23、回填土层;24、第二碎石层;31、集水孔;32、第一水泵;40、第一托板;41、进水口;42、出水口;43、溢流口;44、溢流管道;45、沉砂部;46、排砂管;47、种植浮床;48、护栏;49、第二托板;71、格栅;81、第二水泵;82、滴灌装置;83、第一输水管道;831、给水孔;84、第二输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64.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6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
66.参照图1,该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包括透水混凝土层1、蓄水层2、集水管道3、景观水池4和防渗层5;其中透水混凝土层1作为路面铺设在地表,其中该透水混凝土层采用的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为34.8 mpa,透水系数为0.59 mm/s,配合比为水:水泥:砂:石:减水剂:粉煤灰:矿渣粉=0.37:1.00:0.20:4.89:0.013:0.19:0.131,改善路面的渗透性;地基表面铺设有防渗层5,防渗层5呈内凹设置,避免雨水泄漏,防渗层5与透水混凝土层1之间设置有蓄水层2,用以储存雨水,集水管道3埋设在蓄水层2中,并与景观水池4连通。
67.参照图1,让雨水透过透水混凝土层1从地表进入地底;蓄水层2设置在透水混凝土层1的下方,且蓄水层2延伸设置在整个社区地底,对社区地表径流进行收集并储存,雨水通过透水混凝土层1进入蓄水层2,在干燥炎热的天气,蓄水层2中的雨水通过蒸腾作用穿过透水混凝土层1重新回到地表,为社区加湿降温。
68.参照图1,集水管道3设置在蓄水层2底部,集水管道3表面设置有若干集水孔31,蓄水层2中储存的雨水一部分通过集水孔31进入集水管道3;其中景观水池4内还设置有第一水泵32,通过第一水泵32提供动力,帮助集水管道3将雨水排放至景观水池4,且景观水池4内部上有第一托板40,第一水泵32安装在第一托板40上。
69.参照图1,防渗层5设置在地基上方,且防渗层5采用防渗混凝土浇筑成型,防渗层5将蓄水层2四周与底面围拢,避免蓄水层5中的雨水从地底流失,也避免雨水下渗影响社区地底建筑。
70.参照图1,景观水池4上端部设置在地表,下端部沉入地底,并通过集水管道3与蓄水层2连接收集雨水,在暴雨来临之前,将景观水池4中的水排出,在暴雨期间,蓄水层2与集水管道3收集社区地表径流,并将其储存在景观水池4中,减轻市政雨水管网在暴雨期间的排水压力。
71.参照图1和图2,蓄水层2中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碎石层21、细砂层22、回填土层23与第二碎石层24,通过蓄水层2的多层设置,便于水资源的储存,第一碎石层21与第二碎石层24中具有众多间隙,可以对雨水进行储存;蓄水层2还对雨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处理,将杂质通过第一碎石层21、细砂层22与回填土层23通孔逐渐变小的筛分处理,将洁净的雨
水储存在第二碎石层24中。
72.参照图1和图4,集水管道3埋设在第二碎石层24中,且集水管道3朝向景观水池4一侧向下倾斜设置,集水管道3通过集水孔31获取第二碎石层24中的雨水,并自发向景观水池4流动,将部分雨水汇集在景观水池4中,避免蓄水层2中储水量达到极限反向溢出到地面形成积水。
73.参照图2,该生态社区系统还设置有支撑件6,若干件支撑件6有序排列在蓄水层2中,且各个支撑件6上端面与透水混凝土层1的下端面贴合,下端面与防渗层5连接,由于蓄水层2中的填充物会在水力作用下发生位移,不能作为固定支撑结构,因此通过支撑件6为透水混凝土层1提供支撑结构,提高透水混凝土层1的承重能力,避免透水混凝土层1塌陷,且支撑件6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阻碍蓄水层2填充物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流动、变形。
74.参照图1和图2,该生态社区系统还设置有若干件的花圃7,花圃7设置在透水混凝土层1两侧,花圃7的下端面与蓄水层2上端面连接,花圃7中种植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社区,还可以通过花圃7对雨水进行收集;花圃7中还设置了格栅71,格栅71安装在花圃7底面,当雨水进入花圃7时,多余的雨水会通过格栅71的初步过滤进入蓄水层2,格栅71的设置避免花圃7中的种植土与植物大量进入蓄水层2,造成蓄水层2中排水空隙堵塞。
75.参照图3,景观水池4中设置有进水口41、出水口42与溢流口43,其中进水口41与出水口42设置在景观水池4内壁的同一侧,进水口41连通集水管道3与第一水泵32,用于雨水收集,溢流口43设置在景观水池4内壁与进水口41相对的一侧,并位于景观水池4的上端部,在景观水池4外壁上设置有与溢流口43配合使用的溢流管道44,溢流管道44连通景观水池4和市政雨水管网,当景观水池4中水位过高时通过溢流口43将多余的水排放向市政雨水管网,避免在社区内形成积水。
76.参照图3,景观水池4中还设置有沉砂部45和排砂管46,沉砂部45设置在景观水池4下端,沉砂部45内壁由上至下向内倾斜收缩,形成漏斗状,景观水池4储水中的细小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沉降,落到沉砂部45,并沿着沉砂部45倾斜的内壁向底端聚集;排砂管46安装在景观水池4最底端,当沉砂部45底端聚集大量沉淀时,开启排砂管46,将沉淀杂质排出景观水池4,保证景观水池4的清洁。
77.参照图3,景观水池4中还设置有种植浮床47和护栏48,种植浮床47设置在景观水池4水面上,种植浮床47上种植水培植物,对景观水池4中的氨氮和有机物进行降解,保证景观水池4中的水质,该种植浮床47可以随着景观水池4中水位的变化而随之上升或下降,保证植物的生长;护栏48沿着景观水池4的边缘设置有两道,其中外侧护栏48设置有开口,可以进入两道护栏48之间观景,护栏48的设置也避免社区中人员失足掉落至景观水池4中。
78.参照图1和图3,该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还设置有回用系统8,其中回用系统8中包括第二水泵81、滴灌装置82、第一输水管道83、第二输水管道84,其中第二水泵81设置在景观水池4内部,景观水池4内部设置托板49,第二水泵81安装在第二托板49上;第一输水管道83铺设在第一碎石层21中,铺设在第一碎石层21中的部分在第一输水管道83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给水孔831,第一输水管道83的一端与第二水泵81连通,另一端与市政灌溉管网连通,当有需要时,在第二水泵81的驱动下,第一输水管道83将景观水池4中的储水输送至第一碎石层21,并通过蒸腾作用,让收集的雨水重新回到社区地表,帮助社区加湿降温,当景观水池4中储存水量不足时,通过第一输水管道83从市政灌溉管网中获取水资源,
并向蓄水层2和景观水池4补充水。
79.参照图1和图3,第二输水管道84一端与第一输水管道83连通,另一端与滴灌装置82连通,当第二水泵81开启时,不仅通过第一输水管道83向第一碎石层21补充水,也将一部分收集的雨水通过第二输水管道84运输至滴灌装置82,滴灌装置82埋设在花圃7中,通过滴灌装置82可以向花圃7中的植物进行灌溉,浇灌结束后花圃7中多余的水再次通过储存在蓄水层2中,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8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层的生态社区系统的实施原理为:
81.通过在地表铺设透水混凝土层1,将路面改造为高透水率的生态路面,在透水混凝土层1以及花圃7下方设置蓄水层2,在蓄水层2中铺设集水管道3,集水管道3连通蓄水层2和景观水池4,该生态社区系统还设置有回用系统8;下雨时,路面的雨水通过透水混凝土层1进入蓄水层2,开启第一水泵32后,通过集水管道3将蓄水层2中的雨水运输至景观水池4中进行储存;当有需要时,通过回用系统8,景观水池4中的储水运输至蓄水层2和花圃7中,进入蓄水层2中的水在蒸腾作用下穿过透水混凝土层1进入地表为社区降温,花圃7中的水用于浇灌。
8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