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升涵洞承载力的预制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67871发布日期:2022-04-30 16:07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升涵洞承载力的预制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预制装配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提升涵洞承载力的预制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2.涵洞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不妨碍交通,设于路基下修筑于路面以下的排水孔道,通过这种结构可以让水从公路的下面流过。用于跨越天然沟谷洼地排泄洪水,或横跨大小道路作为人、畜和车辆的立交通道,或农田灌溉作为水渠。
3.预制装配式结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简称,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受力构件经装配连接而成的混凝土结构。
4.目前,大部分的预制装配结构在装配时,为了保证涵洞的承载力,每个预制装配式涵体之间的缝隙需很小,使得在装配预制装配式涵体时,装配困难,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且可能留下安全隐患,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可提升涵洞承载力的预制装配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涵洞承载力的预制装配结构,具备装配简单、省时省力且提高涵洞承载力的优点,解决了装配困难,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且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提升涵洞承载力的预制装配结构,包括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架和支撑板,所述电机架上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贯穿支撑板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非完全齿轮和第二非完全齿轮,所述支撑板上定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第三非完全齿轮和第一完全齿轮,所述第三非完全齿轮与第一非完全齿轮间歇啮合,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滑槽并通过该滑槽限位滑动连接有与第三非完全齿轮与第一非完全齿轮交替啮合的齿条,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完全齿轮啮合的第二完全齿轮,所述第二完全齿轮上设有用于初步减少预制装配式涵体缝隙从而提高承载力的伸缩机构。
7.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有三个支撑杆,所述第二完全齿轮上开设有三个滑槽并通过三个该滑槽与三个支撑杆限位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三个滑槽并通过三个该滑槽限位滑动连接有三个滑动杆,每个所述滑动杆靠近第二完全齿轮的一端均与每个滑动杆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滑动杆远离滑动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与预制装配式涵体弧形轮廓相适配的弧形板。
8.优选的,所述第二非完全齿轮上设有用于二次减少预制装配式涵体缝隙从而提高承载力的震荡机构,所述震荡机构包括有套接在输出轴上的套环,所述套环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二非完全齿轮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四非完全齿轮,所述第四非完全齿轮和第二非完全
齿轮远离第一非完全齿轮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震荡机构还包括有定轴转动连接在支撑板上的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三转动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四非完全齿轮和第二非完全齿轮交替啮合的第三完全齿轮,所述第三完全齿轮远离第三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杆。
10.优选的,所述承重板上设有用于装配机构移动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有固定连接在承重板下表面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下表面连接有四个连接块,每两个所述连接块的相对面均开设有通孔并通过该通孔定轴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每个所述转动轴的弧形轮廓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移动轮。
11.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有两个连接板和皮带,所述两个连接板均固定连接在承重板的上表面,两个所述连接板的相对面定轴转动连接有第四转动杆,所述第四转动杆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与蜗杆啮合的蜗轮,所述第四转动杆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盘轮,所述靠近连接板的转动轴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盘轮,所述第一盘轮与第二盘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三转动杆和支撑板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垫片。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本发明通过整体结构的配合,达到了装配预制装配式涵体简单、省时省力且提高涵洞承载力的效果。
15.2、本发明通过设置伸缩机构,达到了使预制装配式涵体均向内侧进行滑动并调整,使得预制装配式涵体的缝隙变少且变密集,从而初步提升涵洞承载力的效果。
16.3、本发明通过设置震荡机构,达到了在弧形板进行回缩时,撞击的力传递至预制装配式涵体上,再次对预制装配式涵体的缝隙进行调整,使得装配完成的预制装配式涵体的缝隙再次变少且极大的提高了涵洞的承载力的效果。
17.4、本发明通过设置移动机构,达到了在三个弧形板回缩时,移动机构对整体设备进行移动换位置,且在移动过程中此时弧形板重新变为凸起状态,随后在停止移动后进行对下一道预制装配式涵体进行装配的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装配时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预制装配式涵体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图整体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的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第一非完全齿轮和第三非完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震荡机构和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承重板;11、连接板;12、第四转动杆;13、蜗轮;14、第一盘轮;15、皮带;2、电机;21、电机架;22、输出轴;23、第一非完全齿轮;24、第二非完全齿轮;25、第四非完全齿轮;26、第一连接杆;27、弹簧;28、第二连接杆;29、套环;3、支撑板;31、第三转动杆;32、第三完全齿轮;33、蜗杆;4、连接架;41、连接块;42、转动轴;43、移动轮;44、第二盘轮;5、弧形板;51、滑动杆;52、支撑杆;53、第二完全齿轮;54、第一完全齿轮;55、齿条;56、第三非完全齿
轮;57、第二转动杆;58、第一转动杆;6、预制装配式涵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一
2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提升涵洞承载力的预制装配结构,包括承重板1,承重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架21和支撑板3,电机架21上固定连接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贯穿支撑板3的输出轴22,输出轴22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非完全齿轮23和第二非完全齿轮24,支撑板3上定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58和第二转动杆57,第一转动杆58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第三非完全齿轮56和第一完全齿轮54,第三非完全齿轮56与第一非完全齿轮23间歇啮合,支撑板3上开设有滑槽并通过该滑槽限位滑动连接有与第三非完全齿轮56与第一非完全齿轮23交替啮合的齿条55,第二转动杆57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完全齿轮54啮合的第二完全齿轮53,第二完全齿轮53上设有用于初步减少预制装配式涵体6缝隙从而提高承载力的伸缩机构。
28.参阅图1、图2和图4,使用时,首先根据测量放样处的位置开挖基坑,可采用机械开挖配合人工开挖,随后对开挖出的基地进行清理,随后将本结构放置在开挖基地的的底面,随后机械或人工搬运将预制装配式涵体6放置在三个弧形板5的轮廓上,由于人工或机械放置时,对位置的把握不精准,难以一次性将预制装配式涵体6装配完好,所以先将预制装配式涵体6有序放置在三个弧形板5上,且此时三个弧形板5为凸起状态,使得放置预制装配式涵体6之间的缝隙变大,进而达到了放置容易的效果,随后启动电机2。
29.进一步的,伸缩机构包括有三个支撑杆52,第二完全齿轮53上开设有三个滑槽并通过三个该滑槽与三个支撑杆52限位滑动连接,支撑板3上开设有三个滑槽并通过三个该滑槽限位滑动连接有三个滑动杆51,每个滑动杆51靠近第二完全齿轮53的一端均与每个滑动杆51固定连接,每个滑动杆51远离滑动杆5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与预制装配式涵体6弧形轮廓相适配的弧形板5。
30.参阅图1、图3、图4和图5,当电机2启动后,输出轴22转动,使得固定连接在输出轴22上的第一非完全齿轮23和第二非完全齿轮24转动,由于第一非完全齿轮23与第三非完全齿轮56间歇啮合并且第一非完全齿轮23和第三非完全齿轮56与齿条55交替啮合,使得当第一非完全齿轮23与第三非完全齿轮56不啮合时,此时第一非完全齿轮23带动齿条55向第一非完全齿轮23方向滑动,使得第三非完全齿轮56顺时针转动,当第一非完全齿轮23与第三非完全齿轮56啮合时,使得第三非完全齿轮56逆时针转动,齿条55向第三非完全齿轮56方向滑动,进而使得第三非完全齿轮56往复转动。
31.参阅图1、图3、图4和图5,第三非完全齿轮56往复转动,当第三非完全齿轮56顺时针转动时,第一转动杆58带动第一完全齿轮54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一完全齿轮54与第二完全齿轮53啮合,使得第二完全齿轮53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二完全齿轮53上开设有三个滑槽并通过三个该滑槽与三个支撑杆52限位滑动连接,使得三个支撑杆52沿第二完全齿轮53上
的滑槽滑动,从而与三个支撑杆52固定连接的滑动杆51向第二完全齿轮53方向滑动,进而三个滑动杆51上的弧形板5向第二完全齿轮53方向滑动,使得在弧形板5上的预制装配式涵体6失去支撑,从而预制装配式涵体6均向内侧进行滑动并调整,使得预制装配式涵体6的缝隙变少且均变密集的效果。
32.参阅图1、图3、图4和图5,当第三非完全齿轮56逆时针转动时,第一转动杆58带动第一完全齿轮54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一完全齿轮54与第二完全齿轮53啮合,使得第二完全齿轮53顺时针转动,使得三个支撑杆52沿第二完全齿轮53上的滑槽滑动,从而与三个支撑杆52固定连接的滑动杆51向远离第二完全齿轮53方向滑动,进而三个滑动杆51上的弧形板5向远离第二完全齿轮53方向滑动,使得在弧形板5重新变为凸起状态,随后进行对下一道预制装配式涵体6进行装配。
33.实施例二
34.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更进一步的是,第二非完全齿轮24上设有用于二次减少预制装配式涵体6缝隙从而提高承载力的震荡机构,震荡机构包括有套接在输出轴22上的套环29,套环29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二非完全齿轮24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四非完全齿轮25,第四非完全齿轮25和第二非完全齿轮24远离第一非完全齿轮23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28和第一连接杆26,第二连接杆28上固定连接有弹簧27,弹簧27远离第二连接杆28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26固定连接。
35.更进一步的,震荡机构还包括有定轴转动连接在支撑板3上的第三转动杆31,第三转动杆31远离支撑板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四非完全齿轮25和第二非完全齿轮24交替啮合的第三完全齿轮32,第三完全齿轮32远离第三转动杆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杆33。
36.更进一步的,第三转动杆31和支撑板3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垫片。
37.参阅图3、图4、图5和图6,当第三非完全齿轮56顺时针转动时,此时第二非完全齿轮24与第三完全齿轮32不啮合,并且此时第三完全齿轮32与第四非完全齿轮25啮合,由于第三转动杆31和支撑板3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垫片,使得第三完全齿轮32的摩擦力较大,从而第三完全齿轮32和第四非完全齿轮25停止转动,直至第二非完全齿轮24与第三完全齿轮32再次啮合,使得第二非完全齿轮24推动第四非完全齿轮25,从而使得第四非完全齿轮25与第三完全齿轮32不啮合,从而弹簧27的弹力得以释放,使得第四非完全齿轮25向第二非完全齿轮24靠近第一连接杆26的一端快速转动,从而发生撞击,且此时三个弧形板5正在进行回缩,使得撞击的力传递至预制装配式涵体6上,再次对预制装配式涵体6的缝隙进行调整,使得装配完成的预制装配式涵体6的缝隙再次变少且极大的提高了涵洞的承载力的效果。
38.实施例三
39.与实施例一或二基本相同,更进一步的是,承重板1上设有用于装配机构移动的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有固定连接在承重板1下表面的连接架4,连接架4的下表面连接有四个连接块41,每两个连接块41的相对面均开设有通孔并通过该通孔定轴转动连接有转动轴42,每个转动轴42的弧形轮廓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移动轮43。
40.更进一步的,移动机构还包括有两个连接板11和皮带15,两个连接板11均固定连接在承重板1的上表面,两个连接板11的相对面定轴转动连接有第四转动杆12,第四转动杆
12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与蜗杆33啮合的蜗轮13,第四转动杆12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盘轮14,靠近连接板11的转动轴42的弧形轮廓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盘轮44,第一盘轮14与第二盘轮44通过皮带15传动连接。
41.参阅图3、图4、图5和图6,当第三完全齿轮32转动时,蜗杆33同时转动,由于蜗杆33与蜗轮13啮合,使得蜗轮13转动,从而第四转动杆12带动第一盘轮14转动,又以第一盘轮14与第二盘轮44通过皮带15传动连接,使得第二盘轮44转动,从而转动轴42带动移动轮43转动,从而达到了在三个弧形板5回缩时,移动机构对整体设备进行移动换位置进行下一次加工的效果,且在移动中此时第三非完全齿轮56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在弧形板5重新变为凸起状态,随后在停止移动后进行对下一道预制装配式涵体6进行装配。
42.工作原理:该一种可提升涵洞承载力的预制装配结构,使用时,首先根据测量放样处的位置开挖基坑,可采用机械开挖配合人工开挖,随后对开挖出的基地进行清理,随后将本结构放置在开挖基地的的底面,随后机械或人工搬运将预制装配式涵体6放置在三个弧形板5的轮廓上,由于人工或机械放置时,对位置的把握不精准,难以一次性将预制装配式涵体6装配完好,所以先将预制装配式涵体6有序放置在三个弧形板5上,且此时三个弧形板5为凸起状态,使得放置预制装配式涵体6之间的缝隙变大,进而达到了放置容易的效果,随后启动电机2。
43.当电机2启动后,输出轴22转动,使得固定连接在输出轴22上的第一非完全齿轮23和第二非完全齿轮24转动,由于第一非完全齿轮23与第三非完全齿轮56间歇啮合并且第一非完全齿轮23和第三非完全齿轮56与齿条55交替啮合,使得当第一非完全齿轮23与第三非完全齿轮56不啮合时,此时第一非完全齿轮23带动齿条55向第一非完全齿轮23方向滑动,使得第三非完全齿轮56顺时针转动,当第一非完全齿轮23与第三非完全齿轮56啮合时,使得第三非完全齿轮56逆时针转动,齿条55向第三非完全齿轮56方向滑动,进而使得第三非完全齿轮56往复转动,详细说明如下:
44.在上文中,第三非完全齿轮56往复转动,当第三非完全齿轮56顺时针转动时,第一转动杆58带动第一完全齿轮54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一完全齿轮54与第二完全齿轮53啮合,使得第二完全齿轮53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二完全齿轮53上开设有三个滑槽并通过三个该滑槽与三个支撑杆52限位滑动连接,使得三个支撑杆52沿第二完全齿轮53上的滑槽滑动,从而与三个支撑杆52固定连接的滑动杆51向第二完全齿轮53方向滑动,进而三个滑动杆51上的弧形板5向第二完全齿轮53方向滑动,使得在弧形板5上的预制装配式涵体6失去支撑,从而预制装配式涵体6均向内侧进行滑动并调整,使得预制装配式涵体6的缝隙变少且均变密集的效果。
45.当第三非完全齿轮56逆时针转动时,第一转动杆58带动第一完全齿轮54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一完全齿轮54与第二完全齿轮53啮合,使得第二完全齿轮53顺时针转动,使得三个支撑杆52沿第二完全齿轮53上的滑槽滑动,从而与三个支撑杆52固定连接的滑动杆51向远离第二完全齿轮53方向滑动,进而三个滑动杆51上的弧形板5向远离第二完全齿轮53方向滑动,使得在弧形板5重新变为凸起状态,随后进行对下一道预制装配式涵体6进行装配。
46.当第三非完全齿轮56顺时针转动时,此时第二非完全齿轮24与第三完全齿轮32不啮合,并且此时第三完全齿轮32与第四非完全齿轮25啮合,由于第三转动杆31和支撑板3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垫片,使得第三完全齿轮32的摩擦力较大,从而第三
完全齿轮32和第四非完全齿轮25停止转动,直至第二非完全齿轮24与第三完全齿轮32再次啮合,使得第二非完全齿轮24推动第四非完全齿轮25,从而使得第四非完全齿轮25与第三完全齿轮32不啮合,从而弹簧27的弹力得以释放,使得第四非完全齿轮25向第二非完全齿轮24靠近第一连接杆26的一端快速转动,从而发生撞击,且此时三个弧形板5正在进行回缩,使得撞击的力传递至预制装配式涵体6上,再次对预制装配式涵体6的缝隙进行调整,使得装配完成的预制装配式涵体6的缝隙再次变少且极大的提高了涵洞的承载力的效果。
47.当第三完全齿轮32转动时,蜗杆33同时转动,由于蜗杆33与蜗轮13啮合,使得蜗轮13转动,从而第四转动杆12带动第一盘轮14转动,又以第一盘轮14与第二盘轮44通过皮带15传动连接,使得第二盘轮44转动,从而转动轴42带动移动轮43转动,从而达到了在三个弧形板5回缩时,移动机构对整体设备进行移动换位置进行下一次加工的效果,且在移动过程中此时第三非完全齿轮56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在弧形板5重新变为凸起状态,随后在停止移动后进行对下一道预制装配式涵体6进行装配。
4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