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箱梁吊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619841发布日期:2022-07-02 02:1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箱梁吊装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箱梁吊装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市政工程预制拼装技术的蓬勃发展,大跨度钢箱梁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中心城区的桥梁建设当中,尤其是大跨度跨河的桥梁更是以钢箱梁为主。常规的钢箱梁施工工艺主要分为浮吊、吊索塔架法、顶推滑移法、转体法、桥面吊悬臂拼装法等。其中顶推滑移法所用工期较长,技术难度大,有一定风险性,不利于上述背景下工程的施工;吊索塔架法需额外搭设塔架,对场地空间要求高,且线型较难控制;转体法需在跨外搭设大量临时结构,关键施工技术复杂,同样不利于上述背景下工程的实施;桥面吊悬臂拼装法将构件通过河中运输至桥面吊下方,通过桥面吊将构件安装就位是一种更为便捷的施工方案,但是在待施工桥梁的两侧均有老桥限制时,构件无法通过河中运输至桥面吊指定位置时,难以使用该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3.因此,亟需一种钢箱梁吊装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箱梁吊装方法,解决了中跨的各节段无法通过通过河中运输至桥面吊指定位置的问题,吊装过程不会对钢箱梁已安装部分造成影响,保证了吊装质量,并且能够有效缩短工期。
5.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钢箱梁吊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s1、通过第一吊机进行两侧边跨的吊装;
8.s2、在中跨两端的主墩上各安装一台塔吊;
9.s3、将所述中跨的各节段运输至中跨两侧的老桥上,两台所述塔吊对所述中跨的各个节段进行双向同步吊装。
10.作为优选,所述中跨的各节段的重量根据其预定安装位置及所述塔吊吊装能力确定。
11.作为优选,步骤s1中,所述第一吊机设置有两台,两台所述第一吊机同时进行两侧的所述边跨的吊装。
12.作为优选,步骤s1之前还包括:
13.步骤s0、搭设临时支架,所述临时支架沿钢箱梁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吊机沿所述临时支架移动至所述主墩远离所述中跨的一侧。
14.作为优选,步骤s1包括如下步骤:
15.s11、将所述边跨划分为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为所述边跨位于所述主墩上方及所述主墩两侧预设范围内的部分,所述第二区段为所述边跨位于所述第一区段靠近所述主墩的一端至所述边跨的副墩上方之间的部分;
16.s12、将所述第一吊机移动至所述第一区段靠近所述第二区段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吊机位于所述第一区段之外;
17.s13、通过所述第一吊机对所述第一区段的各节段进行吊装;
18.s14、通过所述第一吊机对所述第二区段的各节段进行吊装。
19.作为优选,步骤s13包括如下步骤:
20.s131、通过所述第一吊机吊装所述主墩上方的节段;
21.s132、通过所述第一吊机交替吊装所述主墩两侧的节段。
22.作为优选,步骤s14具体包括由所述第二区段靠近所述第一区段的一端开始,依次吊装所述第二区段的各个节段,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一吊机逐步向远离第一区段的方向移动。
2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吊机为大吨位履带吊。
24.作为优选,步骤s2包括如下步骤:
25.s21、将第二吊机通过已安装的所述边跨移动至所述边跨靠近所述主墩的一端;
26.s22、通过所述第二吊机吊装所述塔吊。
2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吊机为汽车吊。
2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9.本发明提供的钢箱梁吊装方法,用于待安装的钢箱梁两侧存在老桥,导致构件无法通过河中运输至桥面吊指定位置时,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第一吊机进行两侧边跨的吊装;s2、在中跨两端的主墩上各安装一台塔吊;s3、将中跨的各节段运输至中跨两侧的老桥上,两台塔吊对中跨的各个节段进行双向同步吊装。通过将中跨的各节段运输到中跨两侧的老桥上,并通过安装于主墩上的塔吊对中跨进行吊装,解决了中跨的各节段无法通过通过河中运输至桥面吊指定位置的问题,并且使用安装于主墩上的塔吊进行中跨各节段的吊装,吊装过程不会对钢箱梁已安装部分造成影响,保证了吊装质量。两个塔吊进行双向同步吊装能够有效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吊机吊装边跨的示意图一;
3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吊机吊装边跨的示意图二;
32.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吊机吊装边跨的示意图三;
33.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塔吊完成中跨吊装后的示意图;
34.图5是图4中p1-p2段钢箱梁的节段划分图;
35.图6是图4中p2-p3段钢箱梁的节段划分图;
36.图7是图4中p3-p4段钢箱梁的节段划分图。
37.图中:
38.1、边跨;11、第一区段;12、第二区段;2、中跨;3、主墩;4、副墩;
39.10、第一吊机;20、塔吊;30、临时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4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3.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4.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箱梁吊装方法,用于待安装的钢箱梁两侧存在老桥,导致构件无法通过河中运输至桥面吊指定位置时,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第一吊机10进行两侧边跨1的吊装,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吊机10为大吨位履带吊;s2、在中跨2两端的主墩3上各安装一台塔吊2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塔吊20为动臂式塔吊;s3、将中跨2的各节段运输至中跨2两侧的老桥上,两台塔吊20对中跨2的各个节段进行双向同步吊装。
45.本实施例提供的钢箱梁吊装方法,通过将中跨2的各节段运输到中跨2两侧的老桥上,并通过安装于主墩3上的塔吊20对中跨2进行吊装,解决了中跨2的各节段无法通过通过河中运输至桥面吊指定位置的问题,并且使用安装于主墩3上的塔吊20进行中跨2各节段的吊装,吊装过程不会对钢箱梁已安装部分造成影响,保证了吊装质量。两个塔吊20进行双向同步吊装能够有效缩短工期。
46.可选地,中跨2的各节段的重量根据其预定安装位置及塔吊20吊装能力确定。由于塔吊20在不同的工况下吊装能力不同,因此,中跨2的各节段的重量要根据所使用塔吊20在各种工况下的吊装能力进行确定,从而避免吊装过程中某些节段的重量超出塔吊20的吊装能力。
47.可选地,如图1-3所示,步骤s1中,第一吊机10设置有两台,两台第一吊机10同时进行两侧的边跨1的吊装,边跨1的吊装过程中要做好压重,具体压重方法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具体介绍。通过两台第一吊机10同时进行两侧的边跨1的施工,能够缩短工期。
48.可选地,如图1-3所示,步骤s1包括如下步骤:
49.s11、将边跨1划分为第一区段11和第二区段12,第一区段11为边跨1位于主墩3上方及主墩3两侧预设范围内的部分,第二区段12为边跨1位于第一区段11靠近主墩3的一端至边跨1的副墩4上方之间的部分;
50.s12、将第一吊机10移动至第一区段11靠近第二区段12的一侧,且第一吊机10位于第一区段11之外;
51.s13、通过第一吊机10对第一区段11的各节段进行吊装。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3包括如下步骤:s131、通过第一吊机10吊装主墩3上方的节段;s132、通过第一吊机10交替吊装主墩3两侧的节段。先吊装主墩3上方的阶段,然后交替吊装主墩3两侧的节段,能够使主墩3及已安装的节段受力更加均匀,降低安装过程对主墩3及已安装节段的影响。
52.s14、通过第一吊机10对第二区段12的各节段进行吊装。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4包括由第二区段12靠近第一区段11的一端开始,依次吊装第二区段12的各个节段,在此过程中,第一吊机10逐步向远离第一区段11的方向移动。第二区段12采用遍退遍吊的吊装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吊装效率,使第二区段12的吊装过程更加顺畅。
53.可选地,步骤s1之前还包括步骤s0、搭设临时支架30,临时支架30沿钢箱梁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吊机10沿临时支架30移动至主墩3远离中跨2的一侧。通过设置临时支架30便于吊装的进行,临时支架30的具体设置方式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这里不再具体介绍。
54.可选地,步骤s2包括如下步骤:s21、将第二吊机通过已安装的边跨1移动至边跨1靠近主墩3的一端,第二吊机为汽车吊;s22、通过第二吊机吊装塔吊20。
55.可选地,钢箱梁的节段划分如图5-7所示。
56.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