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喷水机构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304650发布日期:2022-11-23 09:34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喷水机构安装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交通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喷水机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在交通道路中,为了方便引导驾驶员行驶,因此需要在道路上涂上标线,但是因为旁边新建道路或者道路规划改变后,需要将原有的标线清除,然后涂画上新标线,为了方便清除标线,因此设计了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
3.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cn202121884411.3的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该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还包括:用于对标线进行清除的打磨机构,所述打磨机构由磨盘组件、磨辊组件、旋转驱动元件以及用于对磨盘组件、磨辊组件和旋转驱动元件进行传动连接的传动组件构成;用于使得磨盘组件和磨辊组件与地面无缝接触的自动调节架,自动调节架通过弹性伸缩件与装置壳体相连接;以及用于防尘的吸尘组件和防尘罩组件,所述吸尘组件安装在装置壳体中,防尘罩组件套设在磨盘组件和磨辊组件的外侧。虽然通过吸尘组件能够降低清除过程中产生灰尘的概率,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为:
4.由于吸尘范围有限,难免还是有一部分灰尘到处飞扬,且打磨机构长期打磨地面,会产生过热现象,降低的打磨机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提供一种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喷水机构安装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通过安装喷水机构实现降低灰尘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7.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喷水机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s1、将一喷水主管通过一软管连通至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供水泵输出端;
9.s2、将固定至喷水主管的喷水支管穿过防水罩,防水罩呈现为倒置v型结构;
10.s3、将一第二悬吊臂滑动至防水罩顶部一侧安装的导轨内,防水罩顶部另一侧向上形成第一悬吊臂;
11.s4、将喷水主管、喷水支管、防水罩、导轨以及喷水支管均通过一穿孔插入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行走车体的安装腔内,行走车体底部开设的穿孔与安装腔连通;
12.s5、调节一定位机构,使得定位机构定位第二悬吊臂到喷水主管之间的距离,第二悬吊臂在喷水主管一端延伸形成的延伸柱上移动,使得第二悬吊臂挂在位于安装腔内的悬吊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上;
13.s6、调节悬吊支撑组件,悬吊支撑组件安装在穿孔旁,使得悬吊支撑组件悬吊支撑第一悬吊臂、第二悬吊臂以及喷水主管。
14.优选的是,定位机构包括:阻挡臂,阻挡臂能在安装腔内壁上滑动,阻挡臂用于插入至第二悬吊臂与喷水主管之间。
15.优选的是,在安装腔内安装有位于悬吊支撑组件旁的限转机构,限转机构内设置有弹性部,弹性部用于保持限转机构远离第二悬吊臂,第二悬吊臂不能相对延伸柱旋转,限转机构用于限制第二悬吊臂旋转。
16.优选的是,在执行步骤s6之后,进行步骤s7,步骤s7为:关闭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行走车体上的开闭门,开闭门一边缘与行走车体铰接,开闭门另一边缘与行走车体可拆卸连接。
17.优选的是,在执行步骤s7的时候,开闭门压紧阻挡臂,使得阻挡臂保持位于第二悬吊臂与喷水主管之间。
18.优选的是,在执行步骤s7的时候,推动限转机构移动到卡紧第二悬吊臂。
19.优选的是,在执行步骤s6后且执行步骤s7前,需要手动保持喷水主管上连通的喷水支管。
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1)通过安装喷水机构,实现了降低灰尘,降低打磨机构的打磨温度,提高了使用寿命;
22.2)设计了第二悬吊臂能够在导轨导向下滑动,从而实现了当将防水罩和喷水主管插入至悬吊支撑组件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时候没有阻挡,当防水罩和喷水主管插入后,移动第二悬吊臂,能够使得第二悬吊臂不与延伸柱脱离,同时挂在悬吊支撑组件的支撑环上 (也就是:悬吊支撑组件的第二端),同时通过移动阻挡臂,阻挡臂插入至第二悬吊臂与喷水主管之间,保持支撑环单臂支撑的状态,避免需要手动扶住防水罩和喷水主管而导致操作麻烦,单臂支撑防水罩和喷水主管后旋转螺杆,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操作效率
23.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4.图1为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有开闭门时喷水机构与行走车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开闭门拆卸后喷水机构与行走车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喷水机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开闭门处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行走车体1、开闭门11、延伸臂111、推动轮112、阻挡臂12、打磨辊20、喷水主管32、延伸柱321、喷水支管33、悬吊支撑组件34、防水罩35、第一挡水内壁351、第二挡水内壁352、第一悬吊臂353、第二悬吊臂354、导轨355、第一支撑座361、螺杆 362、第二支撑座363、限转组件37、移动杆371、弹簧372、推动面373。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3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包括:行走车体1;打磨机构,其从行走车体1底部伸出;以及喷水机构,其包括:存储容器(图中未示)、供水泵(图中未示)、软管、喷水主管32、喷水支管33、悬吊支撑组件34以及挡水组件,在行走车体1内安装有用于存储水的存储容器,存储容器连通至供水泵输入端,供水泵的输出端连接至软管,软管连通至喷水主管32,喷水主管32连通至若干个喷水支管33,喷水支管33朝向打磨机构的打磨辊20,在行走车体1底壁上开设有穿孔,在行走车体1内安装有悬吊支撑组件34,悬吊支撑组件34悬吊支撑喷水主管32,在喷水主管32与喷水支管33的连接处安装有挡水组件;挡水组件包括:挡水罩,挡水罩顶部均被喷水主管32 穿过,喷水主管32低端从挡水罩冒出。由于穿孔较大,方便手续根据打磨辊20的位置调节喷水支管33的倾斜角度,为了避免喷水从穿孔进入到行走车体1内,因此设置了防水罩35,防水罩35能够随着喷水支管33以及喷水主管32旋转,防水罩35一直处于防止水进入的状态防水罩35底部开口较大能够充分阻挡喷水喷向穿孔,提高了对行走车体1内部件的防护,延长了使用寿命。
32.喷水主管32的轴心线与打磨机构中打磨辊20的轴心线平行,所有喷水支管33成排排列在喷水主管32外壁上,每一喷水支管33均安装在喷水主管32的径向上。方便后续通过旋转喷水支管33,将喷水支管33旋转到喷出水柱与打磨辊20正对的位置。
33.挡水罩内壁形成有第一挡水内壁351和第二挡水内壁352,第一挡水内壁351和第二挡水内壁352呈现为“八”字型结构,第一挡水内壁351和第二挡水内壁352之间的张开端供喷水支管33穿出,第一挡水内壁351所在平面与喷水支管33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二挡水内壁352所在平面与喷水支管33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挡水内壁 351和第二挡水内壁352的倾斜设置,当有水反冲到第一挡水内壁351和第二挡水内壁352 上的时候,第一挡水内壁351和第二挡水内壁352能够反冲水,第一挡水内壁351和第二挡水内壁352也将水引流出去。
34.挡水组件还包括:第一悬吊臂353、第二悬吊臂354以及导轨355,挡水罩顶部一侧固定有第一悬吊臂353,挡水罩顶部另一侧固定有导轨355,导轨355内安装有能移动的第二悬吊臂354,第二悬吊臂354挂在悬吊支撑组件34第二端,第一悬吊臂353和喷水主管32一端均挂在悬吊支撑组件34第一端,喷水主管32一端延伸有插入至第二悬吊臂354 内的延伸柱321,在行走车体1内开设有安装腔,安装腔连通穿孔,安装腔内底壁上安装有阻挡臂12,阻挡臂12用于使得第二悬吊臂354挂在悬吊支撑组件34第二端。实现安装的时候,可以将第一悬吊臂353悬吊在第一延伸柱321上,然后将第二悬吊臂354滑动到滑轨上,第二悬吊臂354勾住滑轨,也避免因为第二悬吊臂354不能滑动而导致第一悬吊臂353和第二悬吊臂354不能同时钩在喷水主管32的两端,方便后续能够同时将挡水罩以及喷水主管32悬吊在悬吊支撑组件34上,方便安装挡水罩以及喷水主管32。
35.阻挡臂12能相对行走车体1在远离或靠近穿孔的方向上运动,行走车体1上铰接有一开闭门11,开闭门11用于开闭安装腔,开闭门11闭合后压紧阻挡臂12位于喷水主管 32与第二悬吊臂354之间的位置。实现了将阻挡臂12定位在能够定位喷水主管32与第二悬吊臂354之间相对位置上,避免需要其他结构定位阻挡臂12而导致操作麻烦。
36.第二延伸臂111为长方体结构,第二悬吊臂354与第二端处安装有限转组件37,限转组件37用于限制第二悬吊臂354转动。
37.悬吊支撑组件34包括:第一支撑座361、支撑轴、螺杆362、第二支撑座363以及支撑
环,第一支撑座361和第二支撑座363安装在安装腔内底壁上,第一支撑座361和第二支撑座363分别设置在穿孔两侧,第一支撑座361上螺纹连接有螺杆362,螺杆362固定至支撑轴,支撑轴插入第一悬吊臂353以及喷水主管32背离延伸柱321的一端内,第二支撑座363上固定有插入至第二悬吊臂354内的支撑环。
38.限转组件37包括:齿轮、移动杆371以及弹簧372,第二悬吊臂354上安装有齿环,齿环能与齿轮啮合,齿轮固定至移动杆371一端,移动杆371穿过支撑环以及第二支撑座 363,移动杆371形成有推动面373,推动面373与移动杆371的移动方向之间夹角为锐角,推动面373靠近开闭门11一侧边缘为第一边缘,推动面373背离开闭门11一侧边缘为第二边缘,第一边缘到穿孔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边缘到穿孔之间的距离,移动杆371通过弹簧372连接至安装腔内壁,弹簧372用于使得齿轮远离齿环,在开闭门11上安装有延伸臂 111,延伸臂111上安装有能旋转的推动轮112,推动轮112用于当开闭门11闭合安装腔时将齿轮推压至与齿环啮合的位置。
39.基于上述的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喷水机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0.s1、将一喷水主管32通过一软管连通至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供水泵输出端;(实现了与供水泵连通,从而使得水能够提供到喷水支管33和喷水主管32内)
41.s2、将固定至喷水主管32的喷水支管33穿过防水罩35,防水罩35呈现为倒置v型结构;(通过设置防水罩35,实现了将水阻挡在穿孔下方)
42.s3、将一第二悬吊臂354滑动至防水罩35顶部一侧安装的导轨355内,防水罩35顶部另一侧向上形成第一悬吊臂353;(第一悬吊臂353和第二悬吊臂354的设置,为防水罩 35提供了悬吊基础,为喷水主管32与防水罩35一起配合安装提供了安装基础)
43.s4、将喷水主管32、喷水支管33、防水罩35、导轨355以及喷水支管33均通过一穿孔插入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行走车体1的安装腔内,行走车体1底部开设的穿孔与安装腔连通;
44.s5、调节一定位机构,使得定位机构定位第二悬吊臂354到喷水主管32之间的距离,第二悬吊臂354在喷水主管32一端延伸形成的延伸柱321上移动,使得第二悬吊臂354 挂在位于安装腔内的悬吊支撑组件34的第二端上;
45.s6、调节悬吊支撑组件34,悬吊支撑组件34安装在穿孔旁,使得悬吊支撑组件34悬吊支撑第一悬吊臂353、第二悬吊臂354以及喷水主管32。
46.优选的是,定位机构包括:阻挡臂12,阻挡臂12能在安装腔内壁上滑动,阻挡臂12 用于插入至第二悬吊臂354与喷水主管32之间。
47.在安装腔内安装有位于悬吊支撑组件34旁的限转组件37,限转组件37内设置有弹性部,弹性部用于保持限转组件37远离第二悬吊臂354,第二悬吊臂354不能相对延伸柱 321旋转,限转组件37用于限制第二悬吊臂354旋转。
48.在执行步骤s6之后,进行步骤s7,步骤s7为:关闭交通工程用标线清除装置中行走车体1上的开闭门11,开闭门11一边缘与行走车体1铰接,开闭门11另一边缘与行走车体1可拆卸连接。
49.在执行步骤s7的时候,开闭门11压紧阻挡臂12,使得阻挡臂12保持位于第二悬吊臂354与喷水主管32之间。
50.在执行步骤s7的时候,推动限转组件37移动到卡紧第二悬吊臂354。
51.在执行步骤s6后且执行步骤s7前,需要手动保持喷水主管32上连通的喷水支管33。保持喷水支管33与打磨辊20对准的状态。
52.本技术中,首先,设置了多个与喷水支管33与喷水主管32相连,且所有喷水支管33 朝向打磨辊20喷水,不仅降低了灰尘,也降低了打磨辊20的温度,延长了打磨辊20的使用寿命;然后,为了方便后续调节喷水支管33喷出的水与打磨辊20对准,因此设置了穿孔开度较大;再后,为了避免穿孔开度较大而导致水容易进入到行走车体1内,因此设置了防水罩35;再后,为了方便安装喷水主管32以及防水罩35,因此设置第一悬吊臂353 和第二悬吊臂354,悬吊支撑组件34通过支撑第一悬吊臂353和第二悬吊臂354同时支撑防水罩35和喷水主管32;再者,由于安装防水罩35和喷水主管32得时候需要旋转悬吊支撑组件34的螺杆362,为了避免既需要手动扶住防水罩35和喷水主管32、又需要旋转螺杆362而导致操作困难,因此设计了第二悬吊臂354能够在导轨355导向下滑动,从而实现了当将防水罩35和喷水主管32插入至悬吊支撑组件34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时候没有阻挡,当防水罩35和喷水主管32插入后,移动第二悬吊臂354,能够使得第二悬吊臂354不与延伸柱321脱离,同时挂在悬吊支撑组件34的支撑环上(也就是:悬吊支撑组件34的第二端),同时通过移动阻挡臂12,阻挡臂12插入至第二悬吊臂354与喷水主管32之间,保持支撑环单臂支撑的状态,避免需要手动扶住防水罩35和喷水主管32而导致操作麻烦,单臂支撑防水罩35和喷水主管32后旋转螺杆362,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操作效率;再后,为了保持喷水支管33保持需要得倾斜角度,因此设置了限转组件 37;最后,为了方便调节限转组件37,因此设置了开闭门11上延伸臂111和推动轮112,推动轮112在推动面373上滑动,从而挤压移动杆371上推动面373,最终将齿轮推压至与齿环啮合的位置,同时开闭门11也有定位阻挡臂12的作用,避免了在安装后阻挡臂12 随意移动而导致第二悬吊臂354与支撑环脱离。
5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