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索鞍支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42042发布日期:2022-11-18 22:4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索鞍支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悬索桥的散索鞍结构,具体是一种散索鞍在支墩上安装用的支座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悬索桥结构中,为了确保主缆的锚固可靠性,主缆在锚碇前通过散索鞍的发散、转向以扩大锚固面积的方式实现。散索鞍为了适应主缆所承受的活载变化,需要通过支座在支墩上进行一定的摆动,以使支承主缆的鞍体的位置和角度,能够动态的自适应于主缆的线型。
3.散索鞍的传统支座结构,可参考于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名称为“一种悬索桥主缆支承转向装置”(公开号cn 209066281 u,公开日2019年07月05日)的技术,其通过钢销使上承板的底部与下承板的顶部之间形成线型接触配合。此类技术的鞍体在支墩上的纵向(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长方向,下同)可转动角度偏小,横向(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径向的左右方向,下同)转动困难,很难保证发散的主缆索股随着活载变化而使应力动态均匀分布。此外,此类技术还存在钢销及线型接触面易损坏,以及对鞍体高度要求过大之下的稳定性较差等技术问题。
4.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以柱面滑动方式成型散索鞍支座的技术,具体参见名称为“一种用于桥梁的散索鞍座结构”(公开号cn 101899814,公开日2010年12月01日)、“一种长效润滑散索鞍支座”(公开号cn 112728379 a,公开日2011年04月30日)、“一种新型桥梁索鞍支座”(公开号cn 114423163 u,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等专利文献。这些技术中,在鞍体与底座之间设置了柱面滑动配合的上支座和柱面滑板,上支座的底面对应于主缆延伸纵向,具有内凹柱面结构的转动滑面;柱面滑板的顶面对应于主缆延伸纵向,具有外凸柱面结构的转动滑面;两个转动滑面在上下位之间形成柱面滑动配合结构,其具有可转动角度大、转动较为灵活、不易损坏、有利于降低鞍体高度等特点。
5.然而,在这些柱面滑动配合的支座结构中,柱面的滑动配合特性决定了散索鞍的鞍体只能在支墩上作沿着主缆延伸纵向的摆动动作,限制了鞍体在支墩上作相对于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偏摆动作。也就是说,在柱面滑动配合的支座结构中,鞍体无法实现在横向上的偏摆动作,即不能实现横向偏转的角度调整,从而无法使散索鞍为了适应主缆所承受活载变化,在横向上进行角度的自适应动态调整,限制了散索鞍的功能发挥,不利于发散的主缆索股随着活载变化而使应力动态均匀分布。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悬索桥散索鞍的特殊性,以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使散索鞍的鞍体在支墩上实现沿着主缆延伸纵向的摆动动作,又能使散索鞍的鞍体在支墩上实现相对于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偏摆动作的散索鞍支座结构。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第一种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散索鞍支座结构,包
括连接于散索鞍鞍体底部的支座上板,连接于支墩上的支座下板,以及排布于所述支座上板与所述支座下板之间的中间板;
8.所述中间板的顶部为外凸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所述中间板的底部为平面结构;
9.与所述中间板顶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的,所述支座上板的底部为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
10.与所述中间板底部的平面轮廓相匹配的,所述支座下板的顶部为平面结构;
11.所述中间板的底部以平面滑动结构坐落于所述支座下板的顶部;
12.所述支座上板的底部以球冠面滑动结构坐落于所述中间板的顶部。
13.上述技术措施,通过中间板与支座下板(例如支墩上锚固的底座等,下同)之间的平面滑动配合结构,在主缆所承受的活载变化过程中,散索鞍的鞍体能够在支座下板上实现对应于主缆延伸纵向的平移滑动;通过中间板与支座上板(例如鞍体底部连接的底板等,下同)之间的球冠面滑动配合结构,在主缆所承受的活载变化过程中,散索鞍的鞍体能够在支座下板上实现对应于主缆延伸纵向的柱面转动位移,以及实现相对于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偏转和斜倾的横摆位移;从而通过前述鞍体在支墩上的位置和角度动态调整,使支承主缆的鞍体自适应于活载变化之下的主缆线型,以尽可能确保发散的主缆索股随着主缆活载变化而使应力动态的均匀分布。
14.在上述技术措施中,因主缆所承载的巨大载荷(包括动载和静载),通过鞍体、支座传递至支墩上,因而在巨大载荷作用之下,支座上板与中间板之间、中间板与支座下板之间不会发生不受控的位移,而是根据主缆所承受活载的变化在允许范围内自适应调整。
15.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支座上板相对于主缆延伸方向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下延伸的上部横挡,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所述中间板的横宽;
16.所述支座下板相对于主缆延伸方向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下部横挡,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所述中间板的横宽,且大于所述支座上板横宽两侧上部横挡外侧之间的横宽距离;
17.当所述支座上板、所述中间板和所述支座下板依次上下位装配在一起时,所述支座上板的两侧上部横挡向下延伸、并嵌入所述支座下板两侧的下部横挡内侧之间,将所述中间板嵌装进所述支座上板的两侧上部横挡内侧之间,同侧的上部横挡与下部横挡在上下位交错、且在左右位以活动间隙配合。
18.或者,作为替代上述优选方案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座上板相对于主缆延伸方向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下延伸的上部横挡,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所述中间板的横宽;
19.所述支座下板相对于主缆延伸方向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下部横挡,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所述中间板的横宽,且所述支座下板横宽两侧下部横挡外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小于所述支座上板横宽两侧上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
20.当所述支座上板、所述中间板和所述支座下板依次上下位装配在一起时,所述支座下板的两侧下部横挡向上延伸、并嵌入所述支座上板的两侧上部横挡内侧之间,将所述中间板嵌装进所述支座下板的两侧下部横挡内侧之间,同侧的上部横挡与下部横挡在上下位交错、且在左右位以活动间隙配合。
21.上述技术措施,通过横挡与中间板之间的配合结构,以及同侧区域的上部横挡与
下部横挡之间的上下位交错和左右位活动间隙配合结构,从而在主缆所承载巨大载荷作用之下,对支座上板在中间板上的横向偏转和斜倾位移进行可靠地阻挡限位,起到横向偏转和斜倾位移的导向、限位作用,使支座上板与中间板之间、中间板与支座下板之间,根据主缆所承受活载的变化在允许范围内自适应调整。
22.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支座上板通过所述中间板在所述支座下板上的横向偏摆角度≤1
°
。该技术措施通过对支座上板在支座下板上的横向偏摆角度控制,一方面满足了支座上板在横向上的偏转和斜倾角度的动态调整,二方面对中间板在下座板上的平移滑动起到导向作用。
23.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支座上板的底部与所述中间板的顶部之间,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24.所述中间板的底部与所述支座下板的顶部之间,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25.上述技术措施,有利于确保球冠面滑动配合和平移滑动配合的技术效果平稳、可靠地实现。
2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第二种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散索鞍支座结构,包括连接于散索鞍鞍体底部的支座上板,连接于支墩上的支座下板,以及排布于所述支座上板与所述支座下板之间的中间板;
27.所述中间板的顶部为平面结构,所述中间板的底部为外凸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
28.与所述中间板顶部的平面轮廓相匹配的,所述支座上板的底部为平面结构;
29.与所述中间板底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的,所述支座下板的顶部为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
30.所述中间板的底部以球冠面滑动结构坐落于所述支座下板的顶部;
31.所述支座上板的底部以平面滑动结构坐落于所述中间板的顶部。
32.上述技术措施,通过中间板与支座上板之间的平面滑动配合结构,在主缆所承受的活载变化过程中,散索鞍的鞍体能够在中间板上实现对应于主缆延伸纵向的平移滑动;通过中间板与支座下板之间的球冠面滑动配合结构,在主缆所承受的活载变化过程中,散索鞍的鞍体能够在支座下板上实现对应于主缆延伸纵向的柱面转动位移,以及实现相对于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偏转和斜倾的横摆位移;从而通过前述鞍体在支墩上的位置和角度动态调整,使支承主缆的鞍体自适应于活载变化之下的主缆线型,以尽可能确保发散的主缆索股随着主缆活载变化而使应力动态的均匀分布。
33.在上述技术措施中,因主缆所承载的巨大载荷(包括动载和静载),通过鞍体、支座传递至支墩上,因而在巨大载荷作用之下,支座上板与中间板之间、中间板与支座下板之间不会发生不受控的位移,而是根据主缆所承受活载的变化在允许范围内自适应调整。
34.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支座上板相对于主缆延伸方向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下延伸的上部横挡,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所述中间板的横宽;
35.所述支座下板相对于主缆延伸方向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下部横挡,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所述中间板的横宽,且大于所述支座上板横宽两侧上部横挡外侧之间的横宽距离;
36.当所述支座上板、所述中间板和所述支座下板依次上下位装配在一起时,所述支座上板的两侧上部横挡向下延伸、并嵌入所述支座下板两侧的下部横挡内侧之间,将所述
中间板嵌装进所述支座上板的两侧上部横挡内侧之间,同侧的上部横挡与下部横挡在上下位交错、且在左右位以活动间隙配合。
37.或者,作为替代上述优选方案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座上板相对于主缆延伸方向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下延伸的上部横挡,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所述中间板的横宽;
38.所述支座下板相对于主缆延伸方向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下部横挡,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所述中间板的横宽,且所述支座下板横宽两侧下部横挡外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小于所述支座上板横宽两侧上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
39.当所述支座上板、所述中间板和所述支座下板依次上下位装配在一起时,所述支座下板的两侧下部横挡向上延伸、并嵌入所述支座上板的两侧上部横挡内侧之间,将所述中间板嵌装进所述支座下板的两侧下部横挡内侧之间,同侧的上部横挡与下部横挡在上下位交错、且在左右位以活动间隙配合。
40.上述技术措施,通过横挡与中间板之间的配合结构,以及同侧区域的上部横挡与下部横挡之间的上下位交错和左右位活动间隙配合结构,从而在主缆所承载巨大载荷作用之下,对中间板在支座下板上的横向偏转和斜倾位移进行可靠地阻挡限位,起到横向偏转和斜倾位移的导向、限位作用,使支座上板与中间板之间、中间板与支座下板之间,根据主缆所承受活载的变化在允许范围内自适应调整。
41.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支座上板通过所述中间板在所述支座下板上的横向偏摆角度≤1
°
。该技术措施通过对支座上板在支座下板上的横向偏摆角度控制,一方面满足了支座上板在横向上的偏转和斜倾角度的动态调整,二方面对中间板在下座板上的平移滑动起到导向作用。
42.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支座上板的底部与所述中间板的顶部之间,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43.所述中间板的底部与所述支座下板的顶部之间,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44.上述技术措施,有利于确保球冠面滑动配合和平移滑动配合的技术效果平稳、可靠地实现。
4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上述技术措施通过对鞍体在支墩上的位置和角度动态调整,使支承主缆的鞍体自适应于活载变化之下的主缆线型,以尽可能确保发散的主缆索股随着主缆活载变化而使应力动态的均匀分布。
46.在上述技术措施中,因主缆所承载的巨大载荷(包括动载和静载),通过鞍体、支座传递至支墩上,因而在巨大载荷作用之下,支座上板不会在中间板上不受控的发生位移,而是根据主缆所承受活载的变化在允许范围内自适应调整。
47.上述技术措施相较于传统的线型接触配合支座结构而言,以面接触代替了线接触,大大减小了接触应力,具有可转动角度大、转动灵活、不易损坏、有利于降低鞍体高度等特点。
48.上述技术措施相较于柱面滑动配合支座结构而言,可实现相对于主缆延伸方向的纵向和横向的位置、角度调整,动态调整更为灵活,对主缆活载变化的自适应效果更好,更有利于确保发散的主缆索股随着主缆活载变化而使应力动态的均匀分布。
附图说明
4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0.图2为图1所示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5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52.图4为图3所示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53.图中代号含义:1—支座上板;11—上部横挡;2—中间板;3—支座下板;31—下部横挡。
具体实施方式
54.本实用新型涉及悬索桥的散索鞍结构,具体是一种散索鞍在支墩上安装用的支座结构,下面以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主体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1结合说明书附图-即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容进行清楚、详细的阐释;实施例2未单独绘制附图,但其主体结构仍可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实施例3结合说明书附图-即图3和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容进行清楚、详细的阐释;实施例4未单独绘制附图,但其主体结构仍可参照实施例3的附图。
55.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是示意性的,其为了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已经简化了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模糊了本实用新型贡献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
56.实施例1
57.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作为悬索桥散索鞍在支墩上安装用的支座结构,其包括连接于散索鞍鞍体底部的支座上板1,连接于支墩上的支座下板3,以及排布于支座上板1与支座下板3之间的中间板2。
58.其中,中间板2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中间板2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中间板2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
59.中间板2的顶部为向上外凸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其在纵长、横宽及它们的过渡处均为曲面结构,球冠曲面的最高顶点处在纵长及横宽的中心区域处,即中间板2顶部的球冠曲面在横宽方向和纵长方向的曲率基本相同,只是横宽方向的弦长小于纵长方向的弦长。
60.中间板2的底部为平整的平面结构。
61.支座上板1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支座上板1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支座上板1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支座上板1的四周用作与散索鞍的鞍体底部进行连接,四周的底面内侧区域,具有向下凸起成型的转动滑台。
62.该转动滑台的纵长小于上述中间板2的纵长,转动滑台的横宽大于上述中间板2的横宽。
63.在上述支座上板1底部的转动滑台底部的非横宽两侧边缘区域处,具有与上述中间板2顶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的、呈向上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即支座上板1上的内凹球冠曲面在纵长上从转动滑台的纵向两端贯通,在横宽上从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边缘处内凹成型。如此,支座上板1的转动滑台底部形成向上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且
曲度与上述中间板2顶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转动滑台底部内凹球冠曲面的最高顶点处在其纵长及横宽的中心区域处,即支座上板1底部的球冠曲面在横宽方向和纵长方向的曲率基本相同,只是横宽方向的弦长小于纵长方向的弦长。同时,因转动滑台的纵长小于上述中间板2的纵长,因而内凹球冠曲面的纵长小于外凸球冠曲面的纵长,因内凹球冠曲面在下述装配结构中需要嵌入中间板2,因而内凹球冠曲面的横宽略大于外凸球冠曲面的横宽。
64.基于上述支座上板1的结构,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外缘处存在于内凹球冠曲面的横宽方向对应侧,且在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分别形成向下延伸成型的上部横挡11。两侧上部横挡11的内侧之间距离,略大于上述中间板2的横宽。
65.支座下板3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支座下板3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支座下板3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支座下板3的四周用作与支墩上的格栅进行连接,四周的顶面内侧区域,作为上述中间板2的滑移空间。
66.支座下板3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上延伸成型的下部横挡31。两侧下部横挡31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略大于上述支座上板1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11外侧之间的横宽距离,亦就必然大于上述中间板2的横宽距离。
67.与上述中间板2底部的平面轮廓相匹配的,上述支座下板3的横宽两侧下部横挡31之间的顶面为平整的平面结构。
68.上述中间板2以底部的平面结构,可滑动的坐落于上述支座下板3的横宽两侧下部横挡31之间的顶面,即中间板2的底部以平面滑动结构坐落于支座下板3的顶部。坐落好的中间板2的纵长,顺着支座下板3的纵长,两侧下部横挡31在中间板2的横宽两侧向上凸起成型。
69.为了确保中间板2与支座下板3之间平面滑动的顺畅、稳定、可靠,在中间板2的底部与支座下板3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滑动摩擦副(例如四氟板-不锈钢板,或铜板-铜板等),二者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70.当中间板2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下部横挡31之间的支座下板3纵长中心基本重合时,两侧下部横挡31的内侧分别与中间板2的对应侧之间形成间隙配合。
71.上述支座上板1以转动滑台底部的内凹球冠曲面,可转滑的坐落于上述中间板2顶部的外凸球冠曲面上,即支座上板1的底部以球冠面滑动结构坐落于中间板2的顶部。坐落好的支座上板1的纵长,顺着中间板2的纵长,两侧上部横挡11在中间板2的横宽两侧向下凸起成型。
72.为了确保支座上板1与中间板2之间的球冠面滑动顺畅、稳定、可靠,在支座上板1的底部与中间板2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滑动摩擦副(例如四氟板-不锈钢板,或铜板-铜板等),二者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73.当中间板2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上部横挡11之间的支座上板1纵长中心基本重合时,两侧上部横挡11的内侧分别与中间板2的对应侧之间形成微间隙配合。
74.通过上述结构,将支座上板1、中间板2和支座下板3依次上下位装配在一起。此时,支座上板1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11分别向下延伸、并嵌入支座下板3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31内侧之间,将中间板2嵌装进支座上板1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11内侧之间,同侧的上部横挡
11与下部横挡31在上下位形成交错配合,且上部横挡11的底部与支座下板3的顶面之间间距配合,下部横挡31的顶部与支座上板1的底面之间间距配合。
75.当中间板2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上部横挡11之间的支座上板1纵长中心,以及与两侧下部横挡31之间的支座下板3纵长中心分别基本重合时,两侧上部横挡11的内侧与中间板2的对应侧之间,在横宽的左右位上分别形成微间隙配合;两侧上部横挡11的外侧与两侧下部横挡31的对应内侧之间,在横宽的左右位上亦分别形成微间隙配合。
76.上述微间隙配合是指,当支座上板1通过中间板2在支座下板3上进行横向的偏转或倾斜摆动动作,偏摆角度≤1
°
时(例如0.05
°
,或0.08
°
,亦或1
°
等),同侧的上部横挡11在下部横挡31与中间板2之间抵接,从而限制继续偏摆。
77.实施例2
78.本实用新型作为悬索桥散索鞍在支墩上安装用的支座结构,其包括连接于散索鞍鞍体底部的支座上板,连接于支墩上的支座下板,以及排布于支座上板与支座下板之间的中间板。
79.其中,中间板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中间板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中间板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
80.中间板的顶部为向上外凸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其在纵长、横宽及它们的过渡处均为曲面结构,球冠曲面的最高顶点处在纵长及横宽的中心区域处,即中间板顶部的球冠曲面在横宽方向和纵长方向的曲率基本相同,只是横宽方向的弦长小于纵长方向的弦长。
81.中间板的底部为平整的平面结构。
82.支座上板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支座上板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支座上板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支座上板的四周用作与散索鞍的鞍体底部进行连接,四周的底面内侧区域,具有向下凸起成型的转动滑台。该转动滑台的纵长小于上述中间板的纵长,转动滑台的横宽大于上述中间板的横宽。
83.在上述支座上板的转动滑台底部的非横宽两侧边缘区域处,具有与上述中间板顶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的、呈向上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即支座上板上的内凹球冠曲面在纵长上从转动滑台的纵向两端贯通,在横宽上从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边缘处内凹成型。如此,支座上板的转动滑台底部形成向上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且曲度与上述中间板顶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转动滑台底部内凹球冠曲面的最高顶点处在其纵长及横宽的中心区域处,即支座上板底部的球冠曲面在横宽方向和纵长方向的曲率基本相同,只是横宽方向的弦长小于纵长方向的弦长。同时,因转动滑台的纵长小于上述中间板的纵长,因而内凹球冠曲面的纵长小于外凸球冠曲面的纵长,因内凹球冠曲面在下述装配结构中需要嵌入中间板,因而内凹球冠曲面的横宽大于外凸球冠曲面的横宽。
84.基于上述支座上板的结构,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外缘存在于内凹球冠曲面的横宽方向对应侧,因而,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具有分别向下延伸所成型的上部横挡。两侧上部横挡的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上述中间板的横宽。
85.支座下板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支座下板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支座下板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
横向。支座下板的四周用作与支墩上的格栅进行连接,四周的顶面内侧区域,作为上述中间板的滑移空间。
86.支座下板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上延伸成型的下部横挡。两侧下部横挡的内侧之间横宽距离,略大于上述中间板的横宽;两侧下部横挡的外侧之间横宽距离,略小于上述支座上板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
87.与上述中间板底部的平面轮廓相匹配的,上述支座下板的横宽两侧下部横挡之间的顶面为平整的平面结构。
88.上述中间板以底部的平面结构,可滑动的坐落于上述支座下板的横宽两侧下部横挡之间的顶面,即中间板的底部以平面滑动结构坐落于支座下板的顶部。坐落好的中间板的纵长顺着支座下板的纵长,两侧下部横挡在中间板的横宽两侧向上凸起成型。
89.为了确保中间板与支座下板之间平面滑动的顺畅、稳定、可靠,在中间板的底部与支座下板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滑动摩擦副(例如四氟板-不锈钢板,或铜板-铜板等),二者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90.当中间板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下部横挡之间的支座下板纵长中心基本重合时,两侧下部横挡的内侧分别与中间板的对应侧之间形成微间隙配合。
91.上述支座上板以转动滑台底部的内凹球冠曲面,可转滑的坐落于上述中间板顶部的外凸球冠曲面上,即支座上板的底部以球冠面滑动结构坐落于中间板的顶部。坐落好的支座上板的纵长顺着中间板的纵长,两侧上部横挡在中间板的横宽两侧向下凸起成型。
92.为了确保支座上板与中间板之间的球冠面滑动顺畅、稳定、可靠,在支座上板的底部与中间板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滑动摩擦副(例如四氟板-不锈钢板,或铜板-铜板等),二者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93.当中间板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上部横挡之间的支座上板纵长中心基本重合时,两侧上部横挡的内侧分别与中间板的对应侧之间形成间隙配合。
94.通过上述结构,将支座上板、中间板和支座下板依次上下位装配在一起。此时,支座下板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分别向上延伸、并嵌入支座上板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内侧之间,将中间板嵌装进支座下板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内侧之间,同侧的上部横挡与下部横挡在上下位形成交错配合,且上部横挡的底部与支座下板的顶面之间间距配合,下部横挡的顶部与转动滑台的内顶面之间间距配合。
95.当中间板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上部横挡之间的支座上板纵长中心,以及与两侧下部横挡之间的支座下板纵长中心分别基本重合时,两侧下部横挡的内侧与中间板的对应侧之间,在横宽左右位上分别形成微间隙配合;两侧下部横挡的外侧与两侧上部横挡的对应内侧之间,在横宽左右位上亦分别形成微间隙配合。
96.上述微间隙配合是指,当支座上板通过中间板在支座下板上进行横向的偏转或倾斜摆动动作,偏摆角度≤1
°
时(例如0.05
°
,或0.08
°
,亦或1
°
等),同侧的上部横挡在下部横挡上抵接,从而限制继续偏摆。
97.实施例3
98.参见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作为悬索桥散索鞍在支墩上安装用的支座结构,其包括连接于散索鞍鞍体底部的支座上板1,连接于支墩上的支座下板3,以及排布于支座上板1与支座下板3之间的中间板2。
99.其中,中间板2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中间板2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中间板2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
100.中间板2的顶部为平整的平面结构。
101.中间板2的底部为向下外凸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其在纵长、横宽及它们的过渡处均为曲面结构,球冠曲面的最低顶点处在纵长及横宽的中心区域处,即中间板2顶部的球冠曲面在横宽方向和纵长方向的曲率基本相同,只是横宽方向的弦长小于纵长方向的弦长。
102.支座上板1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支座上板1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支座上板1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支座上板1的四周用作与散索鞍的鞍体底部进行连接,四周的底面内侧区域,作为上述中间板2的滑移空间。
103.支座上板1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下延伸成型的上部横挡11,两侧上部横挡11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大于上述中间板2的横宽距离。
104.与上述中间板2顶部的平面轮廓相匹配的,上述支座上板1的横宽两侧上部横挡11之间的顶面为平整的平面结构。
105.支座下板3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支座下板3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支座下板3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支座下板3的四周用作与支墩上的格栅进行连接,四周的顶面内侧区域,具有向上凸起成型的转动滑台。该转动滑台的纵长小于上述中间板2的纵长,转动滑台的横宽大于上述中间板2的横宽。
106.在上述支座下板3顶部的转动滑台顶部的非横宽两侧边缘区域处,具有与上述中间板2底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的、呈向下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即支座下板3上的内凹球冠曲面在纵长上从转动滑台的纵向两端贯通,在横宽上从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边缘处内凹成型。如此,支座下板3的转动滑台顶部形成向下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且曲度与上述中间板2底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转动滑台顶部内凹球冠曲面的最低顶点处在其纵长及横宽的中心区域处,即支座下板3顶部的球冠曲面在横宽方向和纵长方向的曲率基本相同,只是横宽方向的弦长小于纵长方向的弦长。同时,因转动滑台的纵长小于上述中间板2的纵长,因而内凹球冠曲面的纵长小于外凸球冠曲面的纵长,因内凹球冠曲面在下述装配结构中需要嵌入中间板2,因而内凹球冠曲面的横宽略大于外凸球冠曲面的横宽。
107.基于上述支座下板的结构,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外缘存在于内凹球冠曲面的横宽方向对应侧,因而,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具有分别向上延伸所成型的下部横挡31,两侧下部横挡31的内侧之间距离略大于上述中间板2的横宽;两侧下部横挡31的外侧之间距离,略小于上述支座上板1横宽两侧上部横挡11内侧之间的距离。
108.上述中间板2以底部的外凸球冠曲面,可转滑的坐落于上述支座下板3顶部的转动滑台的内凹球冠曲面上,即中间板2的底部以球冠面滑动结构坐落于支座下板3的顶部。坐落好的中间板2的纵长,顺着支座下板1的纵长,两侧下部横挡31在中间板2的横宽两侧向上凸起成型。
109.为了确保支座下板3与中间板2之间的球冠面滑动顺畅、稳定、可靠,在支座下板3
的顶部与中间板2的底部之间,设置有滑动摩擦副(例如四氟板-不锈钢板,或铜板-铜板等),二者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110.当中间板2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下部横挡31之间的支座下板3纵长中心基本重合时,两侧下部横挡31分别与中间板2的对应侧形成微间隙配合。
111.上述支座上板1以底部的平面结构,可滑动的坐落于上述中间板2的顶部,支座上板1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11,分别从中间板2的横宽两侧向下延伸,即支座上板1的底部以平面滑动结构坐落于中间板的顶部。坐落好的支座上板1的纵长,顺着中间板2的纵长,两侧上部横挡11在中间板2的横宽两侧向下凸起成型。
112.为了确保中间板2与支座上板1之间平面滑动的顺畅、稳定、可靠,在中间板2的顶部与支座上板1的底部之间,设置有滑动摩擦副(例如四氟板-不锈钢板,或铜板-铜板等),二者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113.当中间板2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上部横挡11之间的支座上板1纵长中心基本重合时,两侧上部横挡11分别与中间板2的对应侧之间形成间隙配合。
114.通过上述结构,将支座上板1、中间板2和支座下板3依次上下位装配在一起。此时,支座下板3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31分别向上延伸、并嵌入支座上板1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11内侧之间,将中间板2嵌装进支座下板3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31内侧之间,同侧的上部横挡11与下部横挡31在上下位形成交错配合,且上部横挡11的底部与支座下板3的顶面之间间距配合,下部横挡31的顶部与支座上板1的底面之间间距配合。
115.当中间板2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上部横挡11之间的支座上板1纵长中心,以及与两侧下部横挡31之间的支座下板3纵长中心分别基本重合时,两侧下部横挡31的内侧与中间板2的对应侧之间,在横宽左右位上分别形成微间隙配合;两侧下部横挡31的外侧与两侧上部横挡11的对应侧之间,在横宽左右位上亦分别形成微间隙配合。
116.上述微间隙配合是指,当支座上板1通过中间板2在支座下板3上进行横向的偏转或倾斜摆动动作,偏摆角度≤1
°
时(例如0.05
°
,或0.08
°
,亦或1
°
等),同侧的上部横挡11在下部横挡31上抵接,从而限制继续偏摆。
117.实施例4
118.本实用新型作为悬索桥散索鞍在支墩上安装用的支座结构,其包括连接于散索鞍鞍体底部的支座上板,连接于支墩上的支座下板,以及排布于支座上板与支座下板之间的中间板。
119.其中,中间板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中间板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中间板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
120.中间板的顶部为平整的平面结构。
121.中间板的底部为向下外凸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其在纵长、横宽及它们的过渡处均为曲面结构,球冠曲面的最低顶点处在纵长及横宽的中心区域处,即中间板顶部的球冠曲面在横宽方向和纵长方向的曲率基本相同,只是横宽方向的弦长小于纵长方向的弦长。
122.支座上板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支座上板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支座上板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支座上板的四周用作与散索鞍的鞍体底部进行连接,四周的底面内侧区域,作为上述
中间板的滑移空间。
123.支座上板的横宽两侧,分别具有向下延伸成型的上部横挡,两侧上部横挡内侧之间的横宽距离,略大于上述中间板的横宽距离。
124.与上述中间板顶部的平面轮廓相匹配的,上述支座上板的横宽两侧上部横挡之间的顶面为平整的平面结构。
125.支座下板的俯视轮廓为纵长大于横宽的矩形结构。在散索鞍结构的应用中,支座下板的纵长对应于悬索桥主缆的延伸纵向,支座下板的横宽对应于悬索桥主缆延伸纵向的横向。支座下板的四周用作与支墩上的格栅进行连接,四周的顶面内侧区域,具有向上凸起成型的转动滑台。该转动滑台的纵长小于上述中间板的纵长,转动滑台的横宽大于上述中间板的横宽。
126.在上述支座下板顶部的转动滑台顶部的非横宽两侧边缘区域处,具有与上述中间板底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的、呈向下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即支座下板上的内凹球冠曲面在纵长上从转动滑台的纵向两端贯通,在横宽上从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边缘处内凹成型。如此,支座下板的转动滑台顶部形成向下内凹成型的球冠曲面结构,且曲度与上述中间板底部的外凸球冠曲面轮廓相匹配,转动滑台顶部内凹球冠曲面的最低顶点处在其纵长及横宽的中心区域处,即支座下板顶部的球冠曲面在横宽方向和纵长方向的曲率基本相同,只是横宽方向的弦长小于纵长方向的弦长。同时,因转动滑台的纵长小于上述中间板的纵长,因而内凹球冠曲面的纵长小于外凸球冠曲面的纵长,因内凹球冠曲面在下述装配结构中需要嵌入中间板,因而内凹球冠曲面的横宽大于外凸球冠曲面的横宽。
127.基于上述支座下板的结构,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外缘存在于内凹球冠曲面的横宽方向对应侧,因而,转动滑台的横宽两侧具有分别向上延伸所成型的下部横挡,两侧下部横挡的内侧之间距离大于上述中间板的横宽,亦略大于上述支座上板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外侧之间横宽距离。
128.上述中间板以底部的外凸球冠曲面,可转滑的坐落于上述支座下板顶部的转动滑台的内凹球冠曲面上,即中间板的底部以球冠面滑动结构坐落于支座下板的顶部。坐落好的中间板的纵长,顺着支座下板的纵长,两侧下部横挡在中间板的横宽两侧向上凸起成型。
129.为了确保支座下板与中间板之间的球冠面滑动顺畅、稳定、可靠,在支座下板的顶部与中间板的底部之间,设置有滑动摩擦副(例如四氟板-不锈钢板,或铜板-铜板等),二者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130.当中间板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下部横挡之间的支座下板纵长中心基本重合时,两侧下部横挡分别与中间板的对应侧之间形成间隙配合。
131.上述支座上板以底部的平面结构,可滑动的坐落于上述中间板的顶部,支座上板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分别从中间板的横宽两侧向下延伸,即支座上板的底部以平面滑动结构坐落于中间板的顶部。坐落好的支座上板的纵长,顺着中间板的纵长,两侧上部横挡在中间板的横宽两侧向下凸起成型。
132.为了确保中间板与支座上板之间平面滑动的顺畅、稳定、可靠,在中间板的顶部与支座上板的底部之间,设置有滑动摩擦副(例如四氟板-不锈钢板,或铜板-铜板等),二者以滑动摩擦副配合。
133.当中间板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上部横挡之间的支座上板纵长中心基本重合时,两侧
上部横挡分别与中间板的对应侧形成微间隙配合。
134.通过上述结构,将支座上板、中间板和支座下板依次上下位装配在一起。此时,支座上板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分别向下延伸、并嵌入支座下板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内侧之间,将中间板嵌装进支座上板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内侧之间,同侧的上部横挡与下部横挡在上下位形成交错配合,且上部横挡的底部与支座下板的转动滑台内底之间间距配合,下部横挡的顶部与支座上板的底面之间间距配合。
135.当中间板的纵长中心与两侧上部横挡之间的支座上板纵长中心,以及与两侧下部横挡之间的支座下板纵长中心分别基本重合时,两侧上部横挡的内侧与中间板的对应侧之间,在横宽左右位上分别形成微间隙配合;两侧上部横挡的外侧与两侧下部横挡的对应侧之间,在横宽左右位上亦分别形成微间隙配合。
136.上述微间隙配合是指,当支座上板通过中间板在支座下板上进行横向的偏转或倾斜摆动动作,偏摆角度≤1
°
时(例如0.05
°
,或0.08
°
,亦或1
°
等),同侧的上部横挡在下部横挡与中间板之间抵接,从而限制继续偏摆。
137.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限制。
138.基于球冠面滑动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优选上述实施例1和2的具体技术方案。当然,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具体技术方案在理论上亦是可行的。
139.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例如,去除支座上板横宽两侧的上部横挡,和/或去除支座下板横宽两侧的下部横挡等;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