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91486发布日期:2022-10-29 06:51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路基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2.软土路基泛指由淤泥、杂土和冲填土等松散型土壤所形成的土地基层。在道路修筑中,由于软土路基内部含水量偏大、土层结构间的结合紧密度偏低,使得软土路基表层极易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因此,在道路修筑时必须先对软弱路基进行夯实、加固。
3.现有技术中,软土路基的加固方式一般是采用砂垫层和土木格栅层进行堆载预压。然而,此种加固方式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软土路基依然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尤其是路面横向开裂的问题较为严重。
4.因此,亟需一种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有效改善了软土路基的路面横向开裂的问题。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包括:
8.加固路基,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格栅层、碎石层和路面层,所述格栅层铺设在软土路基上,所述加固路基还包括桩基,所述桩基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地桩,各所述地桩的下端埋设在所述软土路基中,上端均与所述格栅层连接;
9.网片,铺设在所述路面层中;
10.抗拉桩组,包括第一桩组和第二桩组,在所述加固路基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桩组和所述第二桩组相对立设在所述加固路基的两侧;
11.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拉吊组件和第二拉吊组件,在所述加固路基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拉吊组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拉吊组件的一端相对设置在所述网片的两端,所述第一拉吊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桩组相连,所述第二拉吊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桩组相连。
12.可选地,
13.所述第一桩组包括沿所述加固路基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桩,所述第一拉吊组件包括多个与各所述第一桩一一对应的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桩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网片相连;和/或,
14.所述第二桩组包括沿所述加固路基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桩,所述第二拉吊组件包括多个与各所述第二桩一一对应的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桩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网片相连。
15.可选地,
16.所述第一拉吊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拉绳一一对应的第一延伸杆,所述第一延伸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网片上,另一端延伸出所述路面层,且与所述第一拉绳相连;和/或,
17.所述第二拉吊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拉绳一一对应的第二延伸杆,所述第二延伸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网片上,另一端延伸出所述路面层,且与所述第二拉绳相连。
18.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桩一一对应的第一平衡组件,所述第一平衡组件包括第一平衡绳和第一锚固件,所述第一锚固件相对所述第一延伸杆位于所述第一桩的另一侧,且锚固在地面上,所述第一平衡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桩,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锚固件;和/或,
19.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桩一一对应的第二平衡组件,所述第二平衡组件包括第二平衡绳和第二锚固件,所述第二锚固件相对所述第二延伸杆位于所述第二桩的另一侧,且锚固在地面上,所述第二平衡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桩,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锚固件。
20.可选地,所述第一锚固件包括第一锚杆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锚杆的下端埋设在地面中,所述第一连接板铺设在地面上,且固连于所述第一锚杆的上端,所述第一平衡绳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和/或,
21.所述第二锚固件包括第二锚杆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锚杆的下端埋设在地面中,所述第二连接板铺设在地面上,且固连于所述第二锚杆的上端,所述第二平衡绳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
22.可选地,所述第一锚杆的下端设有呈放射状的第一抓地爪;和/或,所述第二锚杆的下端设有呈放射状的第二抓地爪。
23.可选地,还包括防沉降板,铺设在所述格栅层和所述碎石层之间,各所述地桩均连接在所述防沉降板上。
24.可选地,所述防沉降板包括多个长条板,各所述长条板沿所述加固路基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长条板上均间隔设有多个所述地桩。
25.可选地,所述地桩包括桩体和传力板,所述传力板贴设在所述长条板背离所述格栅层的一侧,所述桩体的上端穿过所述长条板与所述传力板固连。
26.可选地,所述长条板上设有限位槽,所述传力板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27.有益效果: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各地桩埋设在软土路基中,且均与格栅层连接,各独立的地桩与格栅层共同形成整体的支撑结构,使得格栅层能够为上方的碎石层提供可靠的面支撑,由于软土下沉引起的单个地桩的变化,对格栅层整体的结构影响小,因此,格栅层上方的结构的稳定性同样得到提升。
29.碎石层介于格栅层和路面层之间,碎石层能够缓冲路面层和格栅层的相互作用,具体地,地桩变化引起的格栅层的局部的变化,被碎石层所缓冲,避免碎石层上方的路面层发生下沉,而车辆作用于路面层的载荷经过碎石层缓冲分散后,对格栅层及地桩的影响变小,从而避免了格栅层及地桩的不均匀下沉。
30.网片铺设在路面层中,同样能够分散车辆作用于路面层的载荷,使路面层受力均匀。
31.在加固路基的宽度方向上,网片的两端通过第一拉吊组件和第二拉吊组件被第一桩组和第二桩组拉吊,第一桩组和第二桩组进一步为加固路基提供了支撑,提高了加固路
基的承载能力,避免了加固路基在横向上发生断裂。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的主视图;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的俯视图;
3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的侧视图;
35.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36.图中:
37.100、软土路基;
38.1、加固路基;11、格栅层;12、碎石层;13、路面层;14、桩基;141、地桩;1411、桩体;1412、传力板;
39.2、网片;
40.3、抗拉桩组;31、第一桩组;311、第一桩;32、第二桩组;321、第二桩;
41.4、连接组件;41、第一拉吊组件;411、第一拉绳;412、第一延伸杆;42、第二拉吊组件;421、第二拉绳;422、第二延伸杆;
42.5、第一平衡组件;51、第一平衡绳;52、第一锚固件;521、第一锚杆;522、第一连接板;523、第一抓地爪;
43.6、第二平衡组件;61、第二平衡绳;62、第二锚固件;621、第二锚杆;622、第二连接板;623、第二抓地爪;
44.7、防沉降板;71、长条板;711、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
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9.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其包括加固路基1、网片2、抗拉桩组3和连接组件4。
50.参考图1,加固路基1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格栅层11、碎石层12和路面层13,格栅层11铺设在软土路基100上,加固路基1还包括桩基14,桩基14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地桩141,各地桩141的下端埋设在软土路基100中,上端均与格栅层11连接。
51.各地桩141埋设在软土路基100中,且均与格栅层11连接,各独立的地桩141与格栅层11共同形成整体的支撑结构,使得格栅层11能够为上方的碎石层12提供可靠的面支撑,因此,由于软土下沉引起的单个地桩141的变化,对格栅层11整体的结构影响小,格栅层11上方的结构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52.碎石层12介于格栅层11和路面层13之间,碎石层12能够缓冲路面层13和格栅层11的相互作用,具体地,地桩141变化引起的格栅层11的局部的变化,被碎石层12所缓冲,避免碎石层12上方的路面层13发生下沉,而车辆作用于路面层13的载荷经过碎石层12缓冲分散后,对格栅层11及地桩141的影响变小,从而避免了格栅层11及地桩141的不均匀下沉。在本实施例中,格栅层11由塑料或钢材所制,路面层13由沥青混凝土所制。
53.网片2铺设在路面层13中,从而能够分散车辆作用于路面层13的载荷,使路面层13受力均匀。在本实施例中,网片2为钢筋焊接形成的网架结构。
54.参考图1和图2,抗拉桩组3包括第一桩组31和第二桩组32,在加固路基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桩组31和第二桩组32相对立设在加固路基1的两侧。连接组件4包括第一拉吊组件41和第二拉吊组件42,在加固路基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拉吊组件41的一端和第二拉吊组件42的一端相对设置在网片2的两端,第一拉吊组件41的另一端与第一桩组31相连,第二拉吊组件42的另一端与第二桩组32相连。也就是说,在加固路基1的宽度方向上,网片2的两端通过第一拉吊组件41和第二拉吊组件42被第一桩组31和第二桩组32拉吊,因此,第一桩组31和第二桩组32进一步为加固路基1提供了支撑,使得加固路基1各处结构的强度更加一致,尤其指加固路基1的边缘区域,从而提高了加固路基1的承载能力,避免了加固路基1在横向上发生断裂。
55.参考图3,可选地,第一桩组31包括沿加固路基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桩311,第一拉吊组件41包括多个与各第一桩311一一对应的第一拉绳411,第一拉绳411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桩311相连,另一端与网片2相连。也就是说,沿加固路基1的长度方向,第一桩311间隔设置在加固路基1的一侧,且通过对应的第一拉绳411对网片2进行拉吊,从而改善加固路基1一侧的边缘区域的抗沉降能力。
56.进一步地,第二桩组32包括沿加固路基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桩321,第二拉吊组件42包括多个与各第二桩321一一对应的第二拉绳421,第二拉绳421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二桩321相连,另一端与网片2相连。也就是说,沿加固路基1的长度方向,第二桩321间隔设置在加固路基1的另一侧,且通过对应的第二拉绳421对网片2进行拉吊,从而改善加固路基1另一侧的边缘区域的抗沉降能力。
5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拉绳411和第二拉绳421均为抗拉钢索。第一桩311和第二桩321均为水泥桩。
58.如图1所示,可选地,第一拉吊组件41还包括与第一拉绳411一一对应的第一延伸
杆412,第一延伸杆412的一端设置在网片2上,另一端延伸出路面层13,且与第一拉绳411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杆412垂直焊接在网片2上,且向上延伸出路面层13,与对应的第一拉绳411相连。第一延伸杆412在受力时,不会像绳索一样发生摆动、变向或变形,以避免对其穿过的路面层13产生破坏。
59.继续参考图1,进一步地,第二拉吊组件42还包括与第二拉绳421一一对应的第二延伸杆422,第二延伸杆422的一端设置在网片2上,另一端延伸出路面层13,且与第二拉绳421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延伸杆422垂直焊接在网片2上,且向上延伸出路面层13,与对应的第二拉绳421相连。第二延伸杆422在受力时,不会像绳索一样发生摆动、变向或变形,以避免对其穿过的路面层13产生破坏。
60.如图1和图2所示,可选地,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还包括与第一桩311一一对应的第一平衡组件5,第一平衡组件5包括第一平衡绳51和第一锚固件52,第一锚固件52相对第一延伸杆412位于第一桩311的另一侧,且锚固在地面上,第一平衡绳5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桩311,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锚固件52。通过第一锚固件52和第一平衡绳51拉拽第一桩311的一侧,从而对第一拉绳411作用在第一桩311上的力进行平衡,避免第一桩311倾斜。
61.继续参考图1和图2,进一步地,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还包括与第二桩321一一对应的第二平衡组件6,第二平衡组件6包括第二平衡绳61和第二锚固件62,第二锚固件62相对第二延伸杆422位于第二桩321的另一侧,且锚固在地面上,第二平衡绳6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桩32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锚固件62。通过第二锚固件62和第二平衡绳61拉拽第二桩321的一侧,从而对第二拉绳421作用在第二桩321上的力进行平衡,避免第二桩321倾斜。
62.如图1所示,可选地,第一锚固件52包括第一锚杆521和第一连接板522,第一锚杆521的下端埋设在地面中,第一连接板522铺设在地面上,且固连于第一锚杆521的上端,第一平衡绳51连接在第一连接板522上。也就是说,第一锚杆521将第一连接板522固定在加固路基1旁的地面上,从而固定第一平衡绳51的一端,以拉拽第一桩311。
63.继续参考图1,进一步地,第二锚固件62包括第二锚杆621和第二连接板622,第二锚杆621的下端埋设在地面中,第二连接板622铺设在地面上,且固连于第二锚杆621的上端,第二平衡绳61连接在第二连接板622上。也就是说,第二锚杆621将第二连接板622固定在加固路基1旁的地面上,从而固定第二平衡绳61的一端,以拉拽第二桩321。
6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锚杆521埋设在加固路基1一侧的软土路基100中,第二锚杆621埋设在加固路基1另一侧的软土路基100中。
65.继续参考图1,可选地,第一锚杆521的下端设有呈放射状的第一抓地爪523,以使第一锚杆521在软土路基100中固定稳定。进一步地,第二锚杆621的下端设有呈放射状的第二抓地爪623,以使第二锚杆621在软土路基100中固定稳定。
66.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可选地,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还包括防沉降板7,铺设在格栅层11和碎石层12之间,各地桩141均连接在防沉降板7上。在格式层的基础上设置防沉降板7,防沉降板7与各地桩141相连,从而使得地桩141在软土路基100中固定稳定,避免局部软土路基100的下沉而引起若干地桩141的下沉。
67.继续参考图3和图4,可选地,防沉降板7包括多个长条板71,各长条板71沿加固路
基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长条板71上均间隔设有多个地桩141。在本实施例中,长条板71的长度方向与加固路基1的宽度方向平行,且长条板71的长度等于加固路基1的宽度,从而在加固路基1的宽度方向上进一步地提高加固路基1的结构可靠性。
68.继续参考图3和图4,可选地,地桩141包括桩体1411和传力板1412,传力板1412贴设在长条板71背离格栅层11的一侧,桩体1411的上端穿过长条板71与传力板1412固连。桩体1411打射在软土路基100中,并通过传力板1412将约束力作用于长条板71,对长条板71进行固定,以提高加固路基1的结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桩体1411为钢筋混凝土桩,传力板1412为钢板。
69.继续参考图3和图4,可选地,长条板71上设有限位槽711,传力板1412设置在限位槽711内。限位槽711与传力板1412之间互相限位,实现了地桩141通过传力板1412限制长条板71位置的作用,避免长条板71因受力而发生移动,影响加固路基1的结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在长条板71的截面上,长条板71上间隔设有v型凸起,两个v型凸起对传力板1412限位。
7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防不均匀沉降的软土路基加固结构的施工过程如下:
71.第一、铺设加固路基1。具体地,首先,在软土路基100上打射地桩141;接着,在夯实的软土路基100上铺设格栅层11,使打射的地桩141的上端穿过格栅层11;接着,在格栅层11上间隔铺设长条板71,使打射的地桩141的上端穿过长条板71,并与传力板1412相连;接着,在长条板71及裸露的格栅层11上铺设碎石层12;接着,在碎石层12上浇筑路面层13,并在浇筑过程中,将网片2预埋在路面层13的适当高度;最后,待路面层13凝固定型后,完成铺设。
72.第二、架设抗拉桩组3。具体地,在加固路基1的一侧,沿加固路基1的长度方向间隔立设多个第一桩311,在加固路基1的另一侧,相对第一桩311立设第二桩321;
73.第三、连接抗拉桩组3与网片2。具体地,用第一拉绳411连接与其对应的第一桩311和网片2上的第一延伸杆412,用第二拉绳421连接与其对应的第二桩321和网片2上的第二延伸杆422。
74.第四、加固抗拉桩组3。具体地,在第一桩311的一侧设置与其对应的第一锚固件52,用第一平衡绳51连接第一桩311和第一锚固件52;在第二桩321的一侧设置与其对应的第二锚固件62,用第二平衡绳61连接第二桩321和第二锚固件62。
75.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