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

文档序号:34466414发布日期:2023-06-15 10:56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

本技术涉及道路限高设施,特别是一种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道路桥梁隧道限高装置一般为固定式限高门架,由于限高装置过于简易,导致超高车辆与限高门架相撞事故频发,给人员、车辆、限高门架及桥梁隧道带来损坏,给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带来巨大威胁。

2、现有的一些限高装置,如申请号为201410286034.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超塑性安全限高杆,能够实现一定的限高作用,还能够有效地降低限高杆撞击对车辆本身造成的伤害,但在车辆撞击后,需要及时地更换超塑性横梁和超塑性立柱,若在未更换超塑性横梁和超塑性立柱时,又有一辆超高车辆经过,则无法很好地起到限高作用。另外,该限高装置只给超高车辆一次变道的机会,如果驾驶员没有提前注意到超塑性安全限高杆,则会直接撞击超塑性安全限高杆,车辆对超塑性安全限高杆的撞击率过高,需要经常更换超塑性横梁和超塑性立柱,无疑增加了道路设施维护的成本,也不利于群众车辆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3、一种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包括:标识预警装置、轻微碰撞装置和截停装置,所述标识预警装置、轻微碰撞装置和截停装置距离桥梁或隧道由远至近依次设置;所述标识预警装置包括标识牌和第一立杆,所述第一立杆的上端与所述标识牌连接;所述轻微碰撞装置包括第二立杆、限位板、碰撞杆和复位弹簧,所述碰撞杆与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碰撞杆和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截停装置包括第三立杆和截停杆,所述第三立杆的上端与所述截停杆连接。

4、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标识预警装置、轻微碰撞装置和截停装置共同对车辆限高,避免超高车辆进入桥梁或隧道,从而能够避免车辆与桥梁或隧道进行碰撞而发生事故。

5、超高车辆的驾驶员见到标识预警装置的标识牌后,可以进行变道,达到限高的效果;若驾驶员没有见到标识牌继续向桥梁或隧道的方向行驶并到达轻微碰撞装置,驾驶员见到碰撞杆时可以在碰撞杆前进行变道,若车辆没有变道,车辆则会与碰撞杆发生轻微碰撞,由于碰撞杆可旋转,对车辆不会造成较大的损坏,而且,碰撞杆对车辆的碰撞可以给驾驶员提示,让驾驶员变道行驶,车辆驶过轻微碰撞装置后,碰撞杆可以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对下一辆车辆进行限高;若经过轻微碰撞装置后车辆仍没有变道,车辆则会到达截停装置,驾驶员见到截停杆后可以在截停杆前变道,否则车辆会被截停杆截停,车辆无法进入桥梁或隧道,从而避免车辆与桥梁或隧道发生碰撞,实现对桥梁或隧道的保护。

6、标识预警装置、轻微碰撞装置和截停装置对超高车辆起到三重提示的作用,在截停装置前驾驶员有多次变道的机会,减少车辆被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强制截停的机会,降低车辆与截停杆的撞击率,对截停杆起到保护的作用,降低道路设施维护的成本,也对车辆起到保护的作用。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碰撞杆包括连接杆和延伸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杆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延伸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杆的直径大于所述延伸杆。

8、由于连接杆的直径大于延伸杆的直径,能够提高连接杆与第二立杆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碰撞杆的使用寿命,而延伸杆与超高车辆接触,能够进一步地避免碰撞杆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对车辆的损坏,进一步地保障碰撞杆与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辆内部人员的人身安全。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二立杆的一端连接。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碰撞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位置,也能够避免车辆与复位弹簧之间发生剐蹭。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立杆的下端设有加强座。设置加强座,能够增加第二立杆与道路的连接强度,避免轻微碰撞装置被车辆多次碰撞后第二立杆与道路之间的连接发生破坏,提高轻微碰撞装置的使用寿命。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立杆设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三立杆分别与所述截停杆的两端连接。设置两根第三立柱能够让截停杆更稳定地设置在道路上,更好地对超高车辆进行拦截。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还包括摄像监控系统,所述摄像监控系统包括摄像头、第一控制器和紧急报警器,所述摄像头和紧急报警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摄像头朝向所述截停杆设置。摄像头能够检测到车辆是否与截停杆发生碰撞,当车辆与截停杆发生碰撞后,第一控制器判断道路发生了交通事故,控制紧急报警器进行报警,可将信息传送至120、119紧急救护中心。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还包括声光预警装置,所述声光预警装置设于所述标识预警装置和所述轻微碰撞装置之间,所述声光预警装置包括第四立杆、声光屏、测高部件和第二控制器,所述声光屏与所述测高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声光屏和所述测高部件分别与所述第四立杆的上端连接,并朝向所述标识预警装置的方向设置。

14、一些驾驶员可能会无视标识牌而没有变道,也有一些驾驶员不了解车辆的高度而没有变道,车辆到达声光预警装置,测高部件可以对车辆进行高度检测,并将车辆高度信息传递到第二控制器中,第二控制器判断车辆是否超高,若车辆超高,则控制声光屏发出警示,声光屏能够从听觉和视觉上提示驾驶员车辆超高的信息,让驾驶员变道,从而减少了进入轻微碰撞装置的超高车辆,降低碰撞杆与车辆的碰撞率,进一步地降低道路设施维护的成本,也进一步地对车辆起到保护的作用。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测高部件为测高雷达,所述测高雷达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测高雷达在白天和黑夜均能探测目标车辆,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针对不同的天气均能够起到车辆的高度检测作用,而且检测速度快,对于快速行驶的车辆也能够准确测量出其高度。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声光预警装置还包括横杆,所述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立杆的上端连接,所述声光屏和所述测高部件分别与所述横杆连接。设置横杆,让声光屏和测高部件设置在道路的上方,测高部件更容易地对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进行高度检测,而在道路上驾驶车辆的驾驶员也更容易看到声光屏,及时地驾驶超高车辆变道。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声光预警装置还包括接线柜,所述接线柜的外壁面与所述第四立杆的上端连接,所述接线柜中空形成腔体,所述第二控制器设于所述腔体内。设置接线柜能够对第二控制器进行保护,也能够对与之连接的电线进行保护,起到防水、防尘、防电磁干扰等防护作用,提高声光预警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标识预警装置、声光预警装置、轻微碰撞装置和截停装置,所述标识预警装置、轻微碰撞装置和截停装置距离桥梁或隧道由远至近依次设置;所述标识预警装置包括标识牌和第一立杆,所述第一立杆的上端与所述标识牌连接;所述轻微碰撞装置包括第二立杆、限位板、碰撞杆和复位弹簧,所述碰撞杆与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二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碰撞杆和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截停装置包括第三立杆和截停杆,所述第三立杆的上端与所述截停杆连接;所述声光预警装置设于所述标识预警装置和所述轻微碰撞装置之间,所述声光预警装置包括第四立杆、声光屏、测高部件和第二控制器,所述声光屏与所述测高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声光屏和所述测高部件分别与所述第四立杆的上端连接,并朝向所述标识预警装置的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杆包括连接杆和延伸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杆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延伸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杆的直径大于所述延伸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二立杆的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杆的下端设有加强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立杆设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三立杆分别与所述截停杆的两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摄像监控系统,所述摄像监控系统包括摄像头、第一控制器和紧急报警器,所述摄像头和紧急报警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摄像头朝向所述截停杆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高部件为测高雷达,所述测高雷达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光预警装置还包括横杆,所述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立杆的上端连接,所述声光屏和所述测高部件分别与所述横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光预警装置还包括接线柜,所述接线柜的外壁面与所述第四立杆的上端连接,所述接线柜中空形成腔体,所述第二控制器设于所述腔体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包括标识预警装置、轻微碰撞装置和截停装置,所述标识预警装置、轻微碰撞装置和截停装置距离桥梁或隧道由远至近依次设置在道路上。本技术的智能道路桥梁隧道多维限高装置能够让超高车辆有多次变道的机会,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人员、车辆以及桥梁、隧道的安全,对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可应用于要求限高通行的道路。

技术研发人员:梁宝英,赵铁华,彭一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21028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