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堤防道路生态化改造的人行道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8045发布日期:2023-03-29 10:1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堤防道路生态化改造的人行道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路面工程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堤防道路生态化改造的人行道铺装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其中堤防道路建设也取得了极大成就。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行,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大力应用,海绵城市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现有海绵城市的人行道铺装结构,大多对填料透水性能及承载力要求较高,良好的透水性能要求较高的孔隙率,然而孔隙率过高则导致承载力下降,海绵城市的基层材料一般较为松散,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承载力不足或填料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路面隆起、塌陷、错台等问题,进而引起路面排水不畅、透水效果下降等问题,治理难度较大。
3.随着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兴起,建筑垃圾破碎料作为一种人行道铺装结构骨料在一些市政道路中得到了应用,不仅降低了骨料成本,还对建筑垃圾进行了合理应用,达到了变废为宝的效益。但由于建筑垃圾破碎料孔隙率较大、承载力较低的特点,使得建筑垃圾破碎料无法铺装于人行道铺装结构中。
4.需要提出一种将建筑垃圾破碎料铺装于人行道铺装结构的技术方案,既能解决现有海绵城市中路面承载力不足和填料不均匀的问题,又能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堤防道路生态化改造的人行道铺装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路面承载力不足、填料不均匀和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堤防道路生态化改造的人行道铺装结构,其设置在防洪路堤的下端,所述人行道铺装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铺设的面层、找平层、上基层、三向土工格栅、下基层和路基;
7.所述面层包括透水砖;
8.所述找平层为再生细集料层,所述再生细集料层包括水泥和第一建筑垃圾粉碎料;
9.所述上基层包括上基层土工格室,及加入至所述上基层土工格室的再生粗集料,所述再生粗集料包括水泥和第二建筑垃圾粉碎料;
10.所述下基层包括与所述上基层土工格室错位铺设的下基层土工格室,及加入至所述下基层土工格室的砂性土。
11.进一步地,所述再生细集料层和再生粗集料层的水泥含量均为3~4%。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建筑垃圾粉碎料的粒径范围为0.15~4.75mm。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建筑垃圾粉碎料的粒径范围为4.75~45mm。
14.进一步地,所述面层的厚度为5~6cm。
15.进一步地,所述找平层的厚度为2.5~3.5cm。
16.进一步地,所述上基层的厚度15~20cm。
17.进一步地,所述下基层的厚度15~20cm。
18.进一步地,单个所述上基层土工格室和下基层土工格室的宽度相同,且错位的距离为其宽度的一半。
19.进一步地,所述砂性土填筑于下基层土工格室中,所述砂性土的粒径范围为0.075~2mm。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1、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基层利用错位布置的土工格室对人行道铺装结构填筑料进行加固,可达到较好的整体性,提高人行道铺装结构承载力,提高了耐久性;
22.2、本实用新型的找平层、上基层、下基层分别利用再生细集料、再生粗集料和砂性土这些高孔隙率的填筑材料,贯彻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干旱时可以将“海绵体”中储蓄的水分反渗透到路面中,从而降低路面温度,降低扬尘;在多雨时可以储蓄水分,减少堤防内涝发生;
23.3、本实用新型人行道铺装结构的找平层、上基层采用了建筑垃圾粉碎料,实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再利用,解决了填料不均匀的问题,同时节约了工程造价;
24.4、本实用新型的三向土工格栅增强上、下基层的抗疲劳能力,降低出现反射裂缝的机会,能抑制荷载变化对路面造成的破坏,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堤防道路生态化改造的人行道铺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27.图中:1、面层;2、找平层;3、上基层;4、下基层;5、上基层土工格室;6、下基层土工格室;7、路基;8、三向土工格栅;9、防洪路堤。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堤防道路生态化改造的人行道铺装结构,如图1和2所示,其设置在防洪路堤9的下端,人行道铺装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铺设的含有透水砖的面层1、找平层2、上基层3、三向土工格栅8、下基层4和路基7。其中找平层2为再生细集料层,其包括水泥和第一建筑垃圾粉碎料。上基层3包括上基层土工格室5,及加入至所述上基层土工格室5的再生粗集料,所述再生粗集料包括水泥和第二建筑垃圾粉碎料。设置在上基层3和下基层4之间的三向土工格栅8。下基层4包括与所述上基层土工格室5错位铺设的下基层土工格室6,及加入至所述下基层土工格室6的砂性土。本实用新型的找平层2、上基层3、下基层4分别利用再生细集料、再生粗集料和砂性土这些高孔隙率的填筑材料,贯彻了海绵城市的
理念,在干旱时可以将“海绵体”中储蓄的水分反渗透到路面中,从而降低路面温度,降低扬尘;在多雨时可以储蓄水分,减少堤防内涝发生。
30.建筑垃圾是指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在建设、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再生细集料是指对建筑垃圾采用专用设备破碎、筛分、分拣后形成的粒径为小于4.75mm的再生集料,再生粗集料是指对建筑垃圾采用专用设备破碎、筛分、分拣后形成的粒径为4.75~45mm的再生集料。本实用新型人行道铺装结构的找平层2和上基层3采用了建筑垃圾,实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再利用,节约了工程造价。
31.本实施例中,建筑垃圾包括第一建筑垃圾粉碎料和第二建筑垃圾粉碎料。其中第一建筑垃圾粉碎料的粒径范围为0.15~4.75mm;第二建筑垃圾粉碎料的粒径范围为4.75~45mm。其中第二建筑垃圾粉碎料主要起支撑作用,第一建筑垃圾粉碎料主要起填充作用,第一建筑垃圾粉碎料置于第二建筑垃圾粉碎料之上,一方面解决了填料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找平。
3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面层1的厚度为5.5cm,但也可以采取5~6cm之间的其他数值。
33.本实施例中,再生粗集料层和再生细集料层主要成分为建筑垃圾粉碎料,含有的水泥含量均为3.5%,也可以采用3~4%中的其他数值。采用适当含量的水泥能够增强铺装结构的整体强度。
34.本实施例中,找平层2的厚度3cm,但也可以采取2.5~3.5cm之间的其他数值。本实施例中,上基层3的厚度18cm,但也可以采取15~20cm之间的其他数值。上基层3包括上基层土工格室5和填筑于上基层土工格室5中的掺有3.5%水泥的再生粗集料层。上基层土工格室5的高度等于上基层3的厚度。
35.本实施例中,下基层4的厚度18cm,但也可以采取15~20cm之间的其他数值。所述砂性土填筑于下基层土工格室6中,所述砂性土的粒径范围为1mm,其粒径范围也可以采用0.075~2mm中的其他数值。下基层土工格室6的高度等于下基层4的厚度。
36.本实施例中,单个所述上基层土工格室5和下基层土工格室6的宽度相同,且错位的距离为其宽度的一半。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基层利用错位布置的土工格室对人行道铺装结构填筑料进行加固,可达到较好的整体性,提高人行道铺装结构承载力,提高了耐久性。
37.本实施例中,上基层3与下基层4的交界面设置了三向土工格栅8,增强上、下基层的抗疲劳能力,降低出现反射裂缝的机会,能抑制荷载变化对路面造成的破坏,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38.本实施例的人行道铺装结构的铺装步骤如下:
39.1)、对原路基7进行开挖、整平、夯实;
40.2)、在路基7之上布置下基层土工格室6;
41.3)、在下基层土工格室6中填筑粒径范围为0.075~2mm的砂性土,填筑的砂性土高出下基层土工格室6的顶部5~10cm,填筑完成后压实形成下基层4;
42.4)、冲刷清理下基层4表面,待干燥后铺设三向土工格栅8,三向土工格栅8在人行道范围内满铺,铺设要平整,无皱折,尽量张紧,格栅外侧弯折1m反包;
43.5)、在下基层4表面之上布置上基层土工格室5,其固定位置与下基层土工格室6位置错开其宽度的一半;
44.6)、在上基层土工格室5中填筑含有3~4%水泥和建筑垃圾的粒径范围为4.75~45mm的再生粗集料,其高于上基层土工格室5的顶部5~10cm,填筑完成后压实形成上基层3;
45.7)、在上基层3表面之上填筑含有3~4%水泥和建筑垃圾的粒径范围为0.15~4.75mm的再生细集料,填筑完成后压实形成找平层2;
46.8)、找平层2形成后在其上铺筑含有透水砖的面层1。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