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6299阅读:13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道路人行、步行道基层结构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的是一种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广泛适用于城镇人行道、步行街、现代农村道路、厂区道路、广场、露天停车场、居住区道路、公园、非机动车道等道路的建设。
背景技术
目前,在城镇道路施工建设中,透水人行道、步行道的基本结构自上而下为面层、 找平层、基层、垫层、土基,或面层、找平层、基层、土基,或面层、找平层、基层、底基层、垫层、 土基。面层材料为透水砖或透水水泥混凝土 ;找平层材料为中砂或干硬性水泥砂浆;基层材料为透水水泥混凝土或透水水泥稳定碎石或透水级配碎石,主要功能是承受荷载、透水、 贮水;底基层材料为透水级配碎石;垫层材料为天然砂砾;土基为适宜修建透水人行道的各种土壤。现有全透水人行道结构均是以满足透水和储水的要求而设计,其储水功能会导致人行道普遍抗冻性比较差,抗压强度、抗变形能力差,投入使用不久即出现面层砖严重变形、下沉、碎裂,影响城市市容,增加维修费,影响人们日常出行;透水功能是通过增加结构的有效孔隙率及尽量选用透水性较好的筑路材料来实现增加透水系数,地下水因毛细现象上升而不断向大气中蒸发,而使地下水损失严重。基层采用的是透水水泥混凝土或透水水泥稳定碎石等材料,厚度相应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有效孔隙会很快减少,大大降低基层透水率,而其水份的毛细上升率并不减少。由于现有全透水人行道结构有效孔隙率的特殊性,实际施工时,施工单位不易准确把握好透水人行道达到有效孔隙率的施工质量,而且不易检验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有效孔隙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此产生,提出一种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在增强人行道使用强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强人行道透水能力,避免地下水大量蒸发,降低施工难度及建造成本,大量节约城镇人行道维修费用。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 包括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在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上均布设置有贯穿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的单向透水孔。上述基层由多块基层板组合而成,每块之间留2 10毫米伸缩缝。在上述基层中设置钢筋网层,或在基层材料内掺入钢纤维或合成纤维。上述基层材料为水泥稳定类、工业废渣稳定类、石灰稳定类材料。上述基层内钢筋网采用钢筋直径为4 12毫米,网格尺寸100 400毫米。上述在基层材料内掺入钢纤维或合成纤维的含量为混合料质量的1 5%。上述基层上设置的单向透水孔为矩形孔或圆形孔,圆形孔直径为3 12厘米,透水孔的上部孔径与下部孔径相等或上部孔径略大于下部孔径,孔间距为15 40厘米,透水孔水平总面积为基层水平总面积的2 10%。上述基层为矩形、三角形、弧形、多边形,厚度60 300毫米。本实用新型利用基层单向透水孔向地下透水、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类、工业废渣稳定类、石灰稳定类材料)紧密度消除水的毛细上升现象,从而使水份只能进不能出,长此以往,修筑人行道的相应地区的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利于局部小气候调节和城镇绿化,改善人居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由于基层不作为贮水作用,从而提高了人行道的整体抗冻能力。 与现有透水人行道同等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减少了基层及其它层厚度,加之基层分块布置, 方便了今后城镇建设的维修、改造,可减少人行道维修工程量和工程成本。可实现标准化设计和标准化施工,提高设计效率和施工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或图3A-A俯视基层水平面示意图;图5为图4基层水平面组合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基层水平面组合二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A-A俯视基层水平面示意图图中1、面层,2、找平层,3、基层,4、垫层,5、土基,6、钢筋网,7、单向透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3水平面组合为矩形的普通钢筋混凝土。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由多块基层板组合而成,单块水平面尺寸 3X4米。在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上均布设置有贯穿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的单向透水孔 7。单向透水孔7为圆形孔,平均直径为6厘米,其上口直径6. 2厘米,下口直径为5. 8厘米,孔间距为20厘米,孔内填中砂。由于单向透水孔不可能是空的,一般与其上面层的材料是同一透水材料,本实施例中的上层找平层的材料为中砂,所以填中砂。在基层3内设置有网格尺寸为200毫米的钢筋网6,钢筋直径为6毫米。其上为2. 5厘米厚的中砂找平层2, 再上为6厘米厚的混凝土路面砖面层1,两相邻混凝土路面砖之间的接缝宽度为3毫米,缝内填中砂。基层3下为土基5。实施例2如图2、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3水平面为矩形和弧形的石灰稳定土,一次夯实成型。在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上均布设置有贯穿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的单向透水孔7 (用钻机钻透基层板)。单向透水孔7圆形孔,直径为6 厘米,孔间距为25厘米,孔内填中砂。其上为三厘米厚的中砂找平层2,再上为八厘米厚的混凝土路面砖面层1,两相邻混凝土路面砖之间的接缝宽度为二毫米,缝内填中砂。基层3 下为十五厘米厚碎石垫层4,再下为土基5。
4[0028]实施例3如图2、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3水平面为矩形和弧形的八厘米厚钢纤维混凝土,钢纤维含量为混合料质量的296,四周设置模板一次浇筑成型。在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上均布设置有贯穿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的单向透水孔7,单向透水孔7为圆形孔,平均直径为8厘米,其上口直径8. 2厘米,下口直径为7. 8厘米,孔间距为 30厘米,孔内填中砂。基层3上为三厘米厚的干硬性水泥砂浆找平层2,再上为八厘米厚的花岗岩砖面层1,两相邻花岗岩砖之间的接缝宽度为1毫米。下为八厘米厚天然砂砾垫层 4,再下为土基5。实施例4如图3、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3水平面组合为矩形和弧形的钢筋混凝土,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由多块基层板组合而成,单块水平面尺寸 4X5. 5米,四周设置模板,分两次喷筑,第一次喷筑厚度为4厘米,然后在其上面布置网格尺寸为400毫米的钢筋网6,钢筋直径为8毫米,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喷筑至设计标高。在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上均布设置有贯穿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的单向透水孔7,单向透水孔 7为圆形孔,平均直径为10厘米,其上口直径10. 2厘米,下口直径为9. 8厘米,孔间距为35 厘米,孔内填中砂。基层3上为2. 5厘米厚的中砂找平层2,再上为6厘米厚的混凝土路面砖面层1,两相邻混凝土路面砖之间的接缝宽度为3毫米,缝内填中砂。基层3下为15厘米厚级配碎石垫层4,再下为土基5。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其特征是所述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3)包括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在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上均布设置有贯穿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的单向透水孔 (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其特征是所述基层(3)由多块基层板组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其特征是所述基层(3)中设置钢筋网层(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其特征是所述基层上(3)设置的单向透水孔为圆形孔,圆形孔直径为3 12厘米,上部孔径大于下部孔径,孔间距为15 40 厘米,透水孔水平总面积为基层水平总面积的2 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其特征是所述基层(3)为矩形、三角形、弧形、多边形,厚度60 300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其特征是所述基层(3)材料为水泥稳定类、工业废渣稳定类、石灰稳定类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包括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在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板上均布设置有贯穿单向透水人行道基层的单向透水孔(7)。本实用新型利用基层单向透水孔向地下透水、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类、工业废渣稳定类、石灰稳定类材料)紧密度消除水的毛细上升现象,从而使水份只能进不能出,长此以往,修筑人行道的相应地区的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利于局部小气候调节和城镇绿化,改善人居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由于基层不作为贮水作用,从而提高了人行道的整体抗冻能力。与现有透水人行道同等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减少了基层及其它层厚度,加之基层分块布置,方便了今后城镇建设的维修、改造,可减少人行道维修工程量和工程成本。
文档编号E01C15/00GK202220319SQ20112021258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2日
发明者付胜民, 向锦波, 张明明, 解洪波, 谢素洁, 谷付堂, 金海忠, 高艳玲 申请人:中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