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32014发布日期:2023-07-28 07:53阅读:32来源:国知局
桥梁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桥梁防撞设施,尤其是指一种桥梁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交通设施的桥梁为出行及运输带来了极大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桥梁碰撞损坏问题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各地不同程度的地震频发,对桥梁结构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桥梁结构的保护愈发为行业所重视,增加桥梁梁体防撞功能随之成为该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热点。

2、防撞装置一般由软质或弹性材料制成,通过捆绑、吊装、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梁体、胸墙或桥台等受撞部位,起到缓冲撞击力,减少撞击损失的作用。传统的防撞装置结构单一,刚度不变,但梁体正常使用时,因温差、车辆、风力等因素产生的撞击力相对偏小,而地震所造成的撞击却要远超正常使用时。防撞装置刚度过大或过小均易引起梁体结构损伤。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因此对防撞装置的选择成为了缓冲防撞的主要问题,同时,传统防撞装置设计笨重,不仅浪费资源且安装困难。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同时可适应不同撞击力,在任意撞击条件下均可起到有效缓冲,减少损失的防撞装置。

3、申请人检索的专利文献包括:

4、公开号为cn201110452267.0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筒状复合材料桥梁防撞装置,包括防撞单元,防撞单元由筒体和填充在筒体内的填充材料体构成,所述的防撞单元包括直筒形防撞构件和弯筒形防撞构件,不相邻的直筒形防撞构件通过连杆串联或者并联构成条状防撞装置,相邻且相互连接的直筒形防撞构件之间或者直筒形防撞构件和弯筒形防撞构件之间或者弯筒形防撞构件之间通过设置在筒体上的法兰采用螺栓固定相连构成环状或c型防撞结构;所述防撞单元的内侧设有移动装置。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着安装不便利,防撞装置结构单一且刚度不可调等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防撞装置,根据撞击强度的变化实现刚度调整,可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桥梁梁体缓冲防撞。

2、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3、桥梁防撞装置,包括可与桥梁工作面连接的底钢板,设置于底钢板上的防撞机构;防撞机构由呈阵列和/或点阵状分布于底钢板上表面的多个功能单元组成,功能单元包括防撞圈、设置于防撞圈内且与其内壁间隙配合的防撞块;防撞块整体呈柱状和/或圆台状和/或棱台状,防撞圈及防撞块采用弹性材质成型,防撞圈及防撞块与底钢板上表面固定。

4、弹性材质优选采用弹性体,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采用热塑性弹性体和不能用硫黄硫化的各种特殊饱和橡胶,可根据需要选用具备弹性功能且便于制作成型的多种现有材质。防撞圈或防撞块可以根据需要选用相同或不同材质。

5、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构思包括:

6、为便于实现零部件的装配,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防撞单元底部与底钢板上表面采用硫化和/或冷粘和/或卡槽固定。

7、为便于简化零部件的制作,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防撞块与防撞圈的下部采用一体化成型,更为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防撞块与防撞圈采用橡胶材质硫化成型。

8、为便于零部件的制作并增强防撞效果,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防撞圈整体呈圆筒形。

9、为便于实现本实用新型与桥梁工作面的安装,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还包括有预埋于装配于桥梁工作面上的预埋钢板,底钢板与预埋钢板上设置有彼此适配且可将二者固定的连接构件。

10、更为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连接构件包括设置于预埋钢板两侧的第一挂钩,底钢板两侧固定有与第一挂钩适配的第二挂钩。

11、为便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吊装,满足其在狭小空间内的安装需要,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底钢板的上部设有吊耳。

12、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

1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表面”、“下部”、“底部”、“两侧”、“上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4、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5、1.本实用新型采用防撞圈结合防撞块的结构设计,可满足不同撞击力度下的工作要求,在撞击力较小时,防撞圈受撞击产生形变实现防撞功能;在撞击力较大时,防撞圈与防撞块共同受撞击耗能抵消撞击力,同时防撞圈在撞击力过大时还可起到缓冲与保护的作用,最大程度减少了撞击损失。

16、2、防撞圈与防撞块下部采用一体化成型,在简化结构的同时,便于实现零部件的快速生产及装配。

17、3、防撞块采用呈柱状和/或圆台状和/或棱台状的结构设计,防撞块的回弹性随撞击力的增强而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装置整体刚度。

18、4、底钢板与预埋钢板采用挂钩式安装,可在狭小环境中实现防撞单元的快速安装与更换。

19、5、吊耳的结构设计,进一步满足了在使用安装时的作业需要。

20、6、本实用新型在制作时可以根据需要选配防撞单元的制作材质、规格尺寸及形状,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防撞需求。



技术特征:

1.桥梁防撞装置,包括可与桥梁工作面连接的底钢板(3),设置于底钢板(3)上的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防撞机构由呈阵列和/或点阵状分布于底钢板(3)上表面的多个功能单元组成,功能单元包括防撞圈(1)、设置于防撞圈(1)内且与其内壁间隙配合的防撞块(2);防撞块(2)整体呈柱状和/或圆台状和/或棱台状,防撞圈(1)及防撞块(2)采用弹性材质成型,防撞圈(1)及防撞块(2)与底钢板(3)上表面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防撞单元底部与底钢板(3)上表面采用硫化和/或冷粘和/或卡槽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桥梁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防撞块(2)与防撞圈(1)的下部采用一体化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撞圈(1)整体呈圆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预埋于装配于桥梁工作面上的预埋钢板(6),底钢板(3)与预埋钢板(6)上设置有彼此适配且可将二者固定的连接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桥梁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构件包括设置于预埋钢板(6)两侧的第一挂钩(5),底钢板(3)两侧固定有与第一挂钩(5)适配的第二挂钩(7)。

7.根据权利要求1、2、4-6中任一项所述的桥梁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底钢板(3)的上部设有吊耳(4)。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桥梁防撞设施,尤其是指一种桥梁防撞装置。包括可与桥梁工作面连接的底钢板,设置于底钢板上的防撞机构;防撞机构由呈阵列和/或点阵状分布于底钢板上表面的多个功能单元组成,功能单元包括防撞圈、设置于防撞圈内且与其内壁间隙配合的防撞块;防撞块整体呈柱状和/或圆台状和/或棱台状,防撞圈及防撞块采用弹性材质成型,防撞圈及防撞块与底钢板上表面固定。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结构单一且刚度不可调等问题。具有可满足不同撞击力度下的工作要求、便于快速制作安装及更换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桂鉴臣,李金红,苏志国,高茜,刘永平,陈健,温彦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宝力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