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917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向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棘轮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棘轮扳手,以转动 一换向元件并受一弹性的顶制单元定位,该换向元件前方两侧具有制齿,该 制齿是与一棘轮啮合,以控制该棘轮单向旋转,该顶制单元是不转动以避 免磨耗及弹性疲乏产生故障问题。
背景技术
现有习知的第一种棘轮扳手如图l所示,主要包含一握杆l,该握杆l 前端朝外扩以形成一头部2,该头部2枢接一棘4仑3,该棘4仑3—侧径面凸 设方形的一驱动部4,该驱动部4是与一螺栓或螺帽(图未示)套合,达到 旋紧或旋+〉用途,又该头部2设两制动件5a、 5b,该两制动件5a、 5b—端 是枢接在该头部2,另一端设有制齿6,该制齿6是与该棘轮3外周的棘齿 啮合,且该制动件5a、 5b外侧是受一弹簧7的顶制,而两制动件5a、 5b 之间设一凸轮8,驱动该凸轮8旋转可将一侧的制动件5a推开,使其前方 的制齿6脱离棘轮3的棘齿,另一侧的制动件5b可受其外侧的弹簧7弹力 而往内顶,以使前端的制齿6与棘轮3的棘齿啮合,如此顺时针扳转该握 杆l,该棘轮3可受一侧的制动件5b顶制不动,以驱动螺栓旋转,而逆时 针扳转则该棘轮3会往外推顶该制动件5b向外,且该制动件5b会压制弹 簧7缩合,促使该棘轮3形成空转不会驱动螺栓旋转。
由于扳转的扭力完全集中于该制动件5a、 5b前方的制齿6位置,容易 因扭力过大造成该制齿6断裂毁损问题。
因此业界再推出如图2、图3所示第二种棘轮扳手,是包含一握杆lb, 该握杆lb前方设圆形的头部2b,该头部2b枢设一棘轮3b,该棘轮3b是 与一调整件4b配合,该调整件4b前方左右设齿牙4c可与该棘轮3b的棘 齿啮合,后方设浪形的两弧形面4d, —控制钮5b,该控制钮5b —端是供 手扳转,另一端设一柱状的控制件5c,该控制件5c是枢设在该头部2b,其 内部i殳一孔,该孔可容设一弹性件6b,该弹性件6b前方顶制一钢珠7b,该 钢珠7b是可露出而顶制在该调整件4b的弧形面4d。
藉调整件4b受弹性件6b的弹力产生偏左或偏右摆,以该调整件4b前 方的齿牙4c与该棘轮3b外周的棘齿啮合,使棘轮3b只能产生单方向的转 动,进而使该棘轮3b —端的扭柱3c可与一螺栓或螺帽组合,以带动螺栓 或螺帽单向转紧或转;^。但在实际操作中,该控制件5c随着控制钮5b左右不断扳动,钢珠7b 亦不断受到磨擦造成损耗,且该弹性件6b来回缩压及释放以顶推钢珠7b, 亦会产生弹性疲乏,导致卡定调整件4b会发生操作不顺的问题。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棘轮扳手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 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 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祐义展完成,而 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 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双向棘轮扳手,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 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棘轮扳手存在的缺陷,而提 供一种可避免顶制单元发生磨耗,造成卡定换向元件换向不易,进而使驱 动螺栓旋紧或旋松操作不易问题的双向棘轮扳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 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本 实用新型一种双向棘轮扳手,是包括 一握杆,该握杆前方扩设一头部,该 头部设一容槽,该容槽后方设一回转空间,该回转空间的后方左右侧各设 一限位槽; 一棘轮,是枢设于该容槽,该棘轮外周环形分布数棘齿,该棘 轮一端面凸设一钮柱; 一换向元件,是容置于该回转空间内可旋转并受该 两限位槽限定其左右回转角度,该换向元件前方左右各设数制齿,该制齿 是与该棘轮的棘齿啮合,该换向元件后方设弧形相邻的两凹部; 一顶制单 元,是轴向埋设于该头部内,其前端可弹性伸缩而顶制于该换向元件的凹 部;以及一封盖,封设该头部一侧,该封盖前方设一限位孔,该限位孔是 供该钮柱穿出。藉此,驱动该换向元件左右摆,使其前方一侧制齿与该棘 轮的棘齿啮合,且该换向元件的凹部可受该顶制单元的弹性顶制,使该棘 轮扭柱可单向驱动一螺栓或螺帽旋紧或旋松,反向为空转。本实用新型的 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换向元件的一端面设一转扭。 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封盖后方设一透孔,该透孔是供该 转扭穿出。
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封盖外侧设一 C型扣环,而该容槽 外周环设一槽缝,该C型扣环外周是卡扣于该槽缝。
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顶制单元是包含 一可轴向伸缩的 弹体及位于该弹体前端呈球形的一顶制件。
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弹体为弹簧,该顶制件为钢珠,该 头部后方轴向设一凹孔,该凹孔的前方开口与该回转空间相通,且供容设该弹体及该顶制件,并使该顶制件前端凸出推顶于该凹部。 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4丑柱为方形柱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 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双向棘轮扳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由于本 实用新型的顶制单元,是埋设于该头部内采固定方式而不旋摆,该棘轮换 向施力操作,是扳转该换向元件左右摆,而使该顶制件向前顶制于该换向 元件的凹部,达到换向卡制效果,如此可避免该顶制件因旋摆发生位移,及 受磨耗促使换向卡定不顺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向棘轮扳手,包括一握杆,该握杆前 方设头部,该头部设一容槽以枢设一棘轮,棘轮外周分布棘齿且一端面凸
设一钮柱; 一换向元件位于容槽后方的回转空间,其前方左右各设数制齿, 该换向元件可扳转使一侧的制齿与棘齿啮合,该换向元件后方设两凹部,且 受该回转空间的两限位槽限定左右偏摆角度, 一顶制单元包含埋设于该头 部的一弹体及一球形的顶制件,前端的顶制件可弹性伸缩而顶制于凹部;及
一封盖将棘轮及换向元件封住,据此扳转该换向元件使其后方的凹部受该 顶制件的抵顶定位,避免该顶制件因偏摆磨耗及弹性疲乏,而产生换向操 控不顺问题。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 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l是现有习知的第一种棘轮扳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习知的第二种棘轮扳手的平面图动作一。 图3是现有习知的第二种棘轮扳手的平面图动作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棘轮扳手 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 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 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 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4、图5、图6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 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图6是本实用 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二;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棘轮扳手,是供 扳转一螺栓或螺帽转紧或转松,包括一握杆10、 一棘轮20、 一换向元件 30、 一顶制单元40以及一封盖50。
上述的该握杆IO,是供手握扳转,其前方往外扩设一圓形的头部11,该 头部11设一容槽12,该容槽12前方是为圓形,后方设一回转空间15,该 回转空间15的左右侧朝后各凹设一P艮位槽16,该容槽12外周环设一槽缝 13,该头部11后方轴向i殳一凹孔14,该凹孔14前方的开口是与该回转空 间15相通。
上述的棘轮20,是枢设于该容槽12内可旋转,该棘轮20外周环形分 布数棘齿21,该棘轮20—端面凸设方形柱体的一勘L柱22,该钮柱22是与 一螺栓或螺帽套合,以达到旋紧或旋松目的。
上述的换向元件30,为块体,组配于该回转空间15内,并受该两限位 槽16限定其左右偏摆角度,该换向元件30前方左右各设数制齿31,该换 向元件30 —端面凸i殳一转4丑32,且该换向元件30后方i殳弧形相邻的两凹 部33。
上述的顶制单元40,是轴向埋设于该头部ll内,包含一可轴向伸缩的 弹体41 (如弹簧)及位于弹体41前方呈球形的一顶制件42 (如钢珠),容 设于该凹孔14,该顶制件42是受该弹体41弹力向前推顶使前端凸出顶于 该凹部33, ^吏换向元件30定位住。
又该封盖50,是呈片状封设于该容槽12,该封盖50前方设一限位孔 51,后方设一透孔52,该限位孔51是供该棘轮20的钮柱22穿出,该透孔 52是供该换向元件30的转钮32穿出,提供手扳转,该封盖50外側设一 C 型扣环53,该C型扣环53的外周是卡扣于该容槽12的槽缝13,将该封盖 50固设于该头部11。
藉上述的结构,请参阅图5扳转该换向元件30的转钮32朝向一侧倾 斜,其前方右侧的制齿31可与棘轮20外周的棘齿21啮合,且下方左侧的 凹部33可受该顶制件42的抵制定位,顺时针扳转握杆10,该棘轮20可被 制动,而能单向旋转一螺栓或螺帽;反之当逆时针扳转该握杆10,该棘轮 20的l束齿21逆转会下压换向元件30右侧的制齿31向下,ot匕时该顶制件 42会受压且压合该弹体41,使棘轮20可逆向空转,不能驱动螺栓或螺帽转动,达到单向驱动目的。
而针对不同方向螺紋的螺栓或螺帽,则如图6将该换向元件30朝另一 侧扳转,使前方左侧的制齿31与该棘轮20的棘齿21啮合,使逆时针扳转 该握杆10,该换向元件30可制动该棘轮20旋转,使4丑柱22能驱动一螺栓 或螺帽转动;反之以顺时针扳转该握杆10时,该棘轮20的棘齿21会下压 该换向元件30形成空转,达到单向驱动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控制棘轮20换向驱动定位者,是在于操控该换 向元件30左右偏摆倾斜,使其下方的任一凹部33受该顶制件42的弹力推 顶产生定位,而该顶制件42是埋在凹孔14内,不会左右摆移,因此可避 免该顶制件42多次偏摆产生磨损而有松动,及防止该弹体41弹性疲乏及 不断偏摆,而造成卡制不顺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 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 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 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 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 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双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握杆(10),该握杆(10)前方扩设一头部(11),该头部(11)设一容槽(12),该容槽(12)后方设一回转空间(15),该回转空间(15)后方的左右侧各设一限位槽(16);一棘轮(20),是枢设于该容槽(12),该棘轮(20)外周环形分布数棘齿(21),该棘轮(20)一端面凸设一钮柱(22);一换向元件(30),是容置于该回转空间(15)内可旋转并受该两限位槽(16)限定其左右回转角度,该换向元件(30)前方左右侧各设数制齿(31),该制齿(31)是与该棘轮(20)的棘齿(21)啮合,该换向元件(30)后方设弧形相邻的两凹部(33);一顶制单元(40),是轴向埋设于该头部(11)内,其前端可弹性伸缩而顶制于该换向元件(30)的凹部(33);以及一封盖(50),封设该头部(11)一侧,该封盖(50)前方设一限位孔(51),该限位孔(51)是供该钮柱(22)穿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换向 元件(30 )的一端面设一转扭(32 )。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封盖 (50 )后方设一透孔(52 ),该透孔(52 )是供该转扭(32 )穿出。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封盖 (50 )外侧设一 C型扣环(53 ),而该容槽(U )外周环设一槽缝(13 ),该 C型扣环(53)外周是卡扣于该槽缝(13)。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顶制 单元(40 )是包含 一可轴向伸缩的弹体(41 )及位于该弹体(41 )前端 呈球形的一顶制件(42)。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弹体 (41)为弹簧,该顶制件(42 )为钢珠,该头部(11)后方轴向设一凹孔(14 ), 该凹孔(14)的前方开口与该回转空间(15)相通,且供容设该弹体(41) 及该顶制件(42),并使该顶制件(42)前端凸出推顶于该凹部(33)。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钮柱 (22)为方形柱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双向棘轮扳手,包括一握杆,该握杆前方设头部,该头部设一容槽以枢设一棘轮,棘轮外周分布棘齿且一端面凸设一钮柱;一换向元件位于容槽后方的回转空间,其前方左右各设数制齿,该换向元件可扳转使一侧的制齿与棘齿啮合,该换向元件后方设两凹部,且受该回转空间的两限位槽限定左右偏摆角度,一顶制单元包含埋设于该头部的一弹体及一球形的顶制件,前端的顶制件可弹性伸缩而顶制于凹部;及一封盖将棘轮及换向元件封住,据此扳转该换向元件使其后方的凹部受该顶制件的抵顶定位,避免该顶制件因偏摆磨耗及弹性疲乏,而产生换向操控不顺问题。
文档编号B25B13/46GK201399754SQ20092014575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7日
发明者林健岳 申请人:林健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