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气动冲击破障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612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气动冲击破障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机械,尤其涉及一种采用便携式气泵作动力驱动破障镐便能破拆作业的便携式气动冲击破障镐。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而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是无比的痛楚。对于突如其来的地震,抢救人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事。而时间就是生命,在地震中,电力是完全中断的,一些大型机械无法运入。因为这样,埋在废墟中的人们只能靠救援人员慢慢的把那些碎石砸成一个洞来把人们抢救出来。这样,对于一个携带方便,破拆力强,在狭小的空间能灵活操作的破拆工具成为了必要的救援装置。采用手动切割刀,存在效率慢,劳动强度大。在狭小空间作业操作不便。再采用气动切割刀,存在体积较大、气瓶质量重、携带不方便、频率过高。 现在所用的气动切割刀的用途主要是用来切割门、窗、地下室窗户、汽车、防火门、栏杆、水泥等。可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形状的破拆刀头,由于气动切割刀撞击频率高,每分钟能达到2000下,因此,在废墟中结构不稳定的碎石中使用,会带来更严重的效果。保障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狭小的空间内使用,而且具有结构合理、适应性强、灵活性高,易携带和破拆力强特点的便携式气动冲击破障镐。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一种便携式气动冲击破障镐,包括缸体,在缸体上设有排气孔,在缸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设有进气口,该进气口通过气管与气泵相联,所述进气口与上述缸体内腔相通,所述上端盖内端面设有强性磁铁,在强性磁铁的下方设有撞击锤,在撞击锤下方通过弹簧安装有镐头连接器, 所述镐头连接器套装在上述缸体下端盖的导孔中,所述镐头连接器中安装有镐头,所述镐头有多种不同类型组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基于磁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原理,利用压缩气体蓄能,积蓄的压力克服磁力后,突然释放冲击活塞,产生的冲击力来破障,突破传统的弹簧蓄能破障方式,极大地改善了破障效果;解决现有的气动切割刀设备在地震的不适合使用和手动切割刀效率低、救援人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能在狭小的空间内使用,相对于一般的手动切割刀效率快且降低了救援人员的劳动强度,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造简单,携带方便的优点。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缸体、2-排气孔、3-上端盖、4-下端盖、5-进气口、6-气管、7-气泵、8-强性磁铁、9-撞击锤、10-弹簧、11-镐头连接器、12-导孔、13-镐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一种便携式气动冲击破障镐,有缸体1,在缸体1上设有排气孔2,在缸体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上端盖3和下端盖4,所述上端盖3设有进气口 5,该进气口 5通过气管6 与气泵7相联,所述进气口 5与上述缸体1内腔相通。所述上端盖3内端面设有强性磁铁 8,在强性磁铁8的下方设有撞击锤9,在撞击锤9下方通过弹簧10安装有镐头连接器11, 所述镐头连接器11套装在上述缸体1下端盖4的导孔12中。所述镐头连接器11中安装有镐头13,所述镐头13有多种不同类型系列组合。本发明的原理是利用压缩空气或气泵7 打气,压缩气体蓄能,由高压气管6连接到冲击缸体1内,克服强性磁铁8的磁力后突然释放能量,向下冲击撞击锤9,撞击锤9再撞击镐头连接器11,安装在镐头连接器11上的镐头 13产生的冲击力将混凝土等障碍物砸碎或将钢筋切断;撞击锤9随后在反作用力、弹簧10 弹力和强性磁铁8磁力综合作用下复位。继续打气,再次气管内气体蓄能,克服磁力后突然释放撞击锤,撞击锤撞击镐头。不断重复这样的运动。继而实行往复运动,最终达到往复破拆的作用。本发明能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工作,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造简单,携带方便,相对于一般的手动切割刀效率快且降低了救援人员的劳动强度。
权利要求
1. 一种便携式气动冲击破障镐,包括缸体,其特征是在缸体上设有排气孔,在缸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设有进气口,该进气口通过气管与气泵相联, 所述进气口与上述缸体内腔相通,所述上端盖内端面设有强性磁铁,在强性磁铁的下方设有撞击锤,在撞击锤下方通过弹簧安装有镐头连接器,所述镐头连接器套装在上述缸体下端盖的导孔中,所述镐头连接器中安装有镐头,所述镐头有多种不同类型组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气动冲击破障镐,包括缸体,在缸体上设有排气孔,在缸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设有进气口,该进气口通过气管与气泵相联,所述进气口与上述缸体内腔相通,所述上端盖内端面设有强性磁铁,在强性磁铁的下方设有撞击锤,在撞击锤下方通过弹簧安装有镐头连接器,所述镐头连接器套装在上述缸体下端盖的导孔中,所述镐头连接器中安装有镐头,所述镐头有多种不同类型组合。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造简单,携带方便的优点。
文档编号B25D7/00GK102490159SQ201110378588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4日
发明者卢友诗, 李俊, 李小平, 林润棉, 温晓明, 肖耕亚, 陈伟健 申请人:韶关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