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剔管扁铲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机械专用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拆卸管体、尤其是拆卸换热器内金属空心管体的剔管扁铲。本发明包括剔管扁铲本体,所述剔管扁铲本体在其前端处沿其插入方向顺延设置有工作段,所述工作段包括用于插入热交换器空心管体与相配合孔部间隙处的凿尖部;所述凿尖部一面为由其后端至其前端坡度逐渐下斜的斜面结构,其上的相对其斜面的另一面外形呈与待插入孔部孔壁适配的圆弧面状构造。本发明有利于该装置相对于空心管体与相配合孔部的紧密配合缝的快速凿入操作,以提升其拆卸效率;其结构简单而操作便捷,可实现对于换热器上空心管体的快捷拆卸操作。
【专利说明】一种剔管扁幸产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机械专用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拆卸管体、尤其是拆卸换热器内金属空心管体的剔管扁铲。
【背景技术】
[0002]换热器(亦称为热交换器或热交换设备)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换热器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或称回热式)三大类。其中,间壁式换热器中的管式换热器又因其结构简单而功效较高而得到广泛使用。目前的管式换热器,大都包括平行布置的多个空心管体以及布置于管体外侧以用来夹持管体两端的夹持壳,使用时,依靠向空心管体内以及各管体间隙间通入两种不同温度的液体,从而实现两液体间的热交换功能;上述换热器在遇到管体检修或维护等问题而需进行空心管体拆卸时,常用手工或机器两种方式;其手工方式由于无同一拆卸器具,都为依靠纯人力或自制工具进行凿管拔管工作,具体操作费时费力不说,还经常因自制器具规格和结构不合理而造成夹持壳上的与管体端部配合孔端面的撬损现象;而机器拔管方式,这在 申请人:为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研究院青岛分院的发明名称为“拔管器”(专利号:ZL94225882.)以及 申请人:王玮的发明名称为“一种新型拔管器”(专利号:ZL95205595.3)等专利申请中均有所描述,其固然也能实现对于空心管体的快速拔出,然而,机器拔管的便捷性必然伴随其结构的无比复杂性,目前的机器拔管结构先期投入成本较高而结构复杂,同时,换热器的空心管体使用寿命较高而检修及维护周期较长,单独引进成本如此高昂而使用面却如此单一的机器拔管装置,对于企业的投资成本显然负担较大。如何研发出一种成本低廉、结构简单而使用快捷方便的快速剔管装置,则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迫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剔管扁铲,其结构简单而操作便捷,可实现对于换热器上空心管体的快捷拆卸操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剔管扁铲,包括剔管扁铲本体,所述剔管扁铲本体在其前端处沿其插入方向顺延设置有工作段,所述工作段包括用于插入热交换器空心管体与相配合孔部间隙处的凿尖部;所述凿尖部一面为由其后端至其前端坡度逐渐下斜的斜面结构,其上的相对其斜面的另一面外形呈与待插入孔部孔壁适配的圆弧面状构造。
[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一方面,通过采用凿尖部的斜面状布置,从而有利于该装置相对于空心管体与相配合孔部的紧密配合缝的快速凿入操作,以提升其拆卸效率;更重要的是,凿尖部另一面处布置的圆弧面状构造,则在实际操作时通过保证该圆弧面始终与待插入孔部孔壁间处于面接触状态,得以使工作段在凿入上述配合缝时能够始终处于与夹持壳上孔部间的避让位置,从而也就避免了使用传统的多棱角凿头结构所可能导致的对夹持壳上孔部端面乃至孔壁的刮伤和撬损现象,其结构简单而操作便捷,可快速实现对于换热器上空心管体的快捷拆卸操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0007]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0008]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一种剔管扁铲,包括剔管扁铲本体10,所述剔管扁铲本体10在其前端处沿其插入方向顺延设置有工作段20,所述工作段20包括用于插入热交换器空心管体与相配合孔部间隙处的凿尖部21 ;所述凿尖部21 —面为由其后端至其前端坡度逐渐下斜的斜面结构,其上的相对其斜面的另一面外形呈与待插入孔部(也即热交换器上的夹持壳上用于装配空心管体的相配合孔部)孔壁适配的圆弧面状构造。
[0010]本发明具体结构可参照图1-3所示,这样,一方面,通过采用凿尖部21的斜面状布置,依靠工作段20上的凿尖部21相对于空心管体与相配合孔部的紧密配合缝的直接凿入作用,从而有利于实现其快速插入操作,以提升其拆卸效率;更重要的是,凿尖部21另一面处布置的圆弧面状构造,则在实际操作时,通过保证该圆弧面始终与待插入孔部孔壁间的面接触状态,从而实现其凿入时的角度自定位作用,最终得以使工作段20在凿入上述配合缝时其能够始终与夹持壳上孔部间处于凿入方向上的避让位置,也就避免了传统的凿头的多棱角结构或凿入角度变化而可能导致的对夹持壳上孔部端面乃至孔壁的刮花撬损现象,其结构简单而操作便捷,可快速实现对于换热器上空心管体的快捷拆卸操作。当然,为便于读者理解,此处的前、后位置,则以本发明整体管长方向视作前后方,并以剔管扁铲本体10上的工作段20所在方向为前端位置,而以其相对于工作段20所在端的另一端为其后端位置,至此继续陈述如下:
[0011 ]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剔管扁铲本体10外形呈圆柱体状,工作段20外形呈布置于剔管扁铲本体10前端面处的扁铲形鸭嘴状;鸭嘴状工作段20的下表面构成所述凿尖部21的圆弧面状构造,该表面由圆柱体状剔管扁铲本体10的外壁沿其轴线顺延构成;所述工作段20的上表面呈两段式坡度结构,包括布置于其最前端处的凿尖部21的斜面结构以及连接该斜面结构与剔管扁伊本体10的过渡坡,所述过渡坡斜度小于该斜面结构斜度设置。其实际的两段式坡度结构可参考图1所示,换句话说,此时的剔管扁铲整体构造类似整根圆柱体的一端被曲面切割后形成的烟嘴状结构,其烟嘴的扁平咬嘴处构成工作段20,而用于手持的烟嘴柱则构成前述剔管扁铲本体10。实际设计时,更可在所述剔管扁铲本体10上沿其外周壁设置有用于挡位或方便确保握持位置的环状凸起11,从而增加其便捷性;这样,一方面通过凿尖部21所在斜面结构a,从而实现前述的对于配合缝的凿入作用,同时依靠与斜面结构a紧邻的过渡坡b,在凿尖部21凿入上述配合缝后,工作段20能够不断向前并持续扩大和分离空心管体和夹持壳上孔部的配合缝,从而方便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凿尖部21的大坡面斜面结构构造,则保证了剔管扁铲在初始凿入时仅通过小位移即可达到前述空心管体和夹持壳上孔部的高效分离效果,当凿尖部21完全进入前述配合缝时,此时其配合缝的分离程度已经满足拆卸要求了,因此后续的过渡坡b的坡度要求只需满足不阻碍操作者的视野需求即可,这也是前述二段式坡面结构设计的根源所在;此时通过拔出本发明,并在待插入孔部的另一角度处再次重复凿入,最终将空心管体与相配合孔部间的配合关系完全破坏,从而得以拔出空心管体以实现后期更换需求。当然,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前述形成的二段式坡面结构,此时还可通过将其凿尖部21设计呈可拆卸式结构,从而更为满足其高使用寿命需求,其可拆卸的安装方式可实现方式为多种,常规技术亦可实现,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剔管扁铲还包括用于加强工作段20强度的加强棱或加强筋30,具体如图1-3所示,所述加强棱或加强筋30沿工作段20上的过渡坡坡面顺延且其顺延方向与剔管扁铲本体10长度方向同向设置;同时,所述加强棱或加强筋30外形呈长条板体状,其板面方向垂直过渡坡坡面布置;所述加强棱或加强筋30外形呈长条板体状,其板面方向垂直过渡坡坡面布置;所述加强棱或加强筋30的前端面斜度小于凿尖部20的斜面结构斜度设置;从而一方面起到了确保形状扁平而悬伸的工作段20的结构强度需求;另一方面,则可考虑通过优化前述加强棱或加强筋30的形状构造,将其顶端面设计为如图1所示的小坡面结构,从而起到与过渡坡同等的不会阻碍使用者视野的目的,以进一步增强其实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剔管扁铲,其特征在于:包括剔管扁铲本体(10),所述剔管扁铲本体(10)在其前端处沿其插入方向顺延设置有工作段(20),所述工作段(20)包括用于插入热交换器空心管体与相配合孔部间隙处的凿尖部(21);所述凿尖部(21) —面为由其后端至其前端坡度逐渐下斜的斜面结构,其上的相对其斜面的另一面外形呈与待插入孔部孔壁适配的圆弧面状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剔管扁铲,其特征在于:剔管扁铲本体(10)外形呈圆柱体状,工作段(20)外形呈布置于剔管扁铲本体(10)前端面处的扁铲形鸭嘴状;鸭嘴状工作段(20)的下表面构成所述凿尖部(21)的圆弧面状构造,该表面由圆柱体状剔管扁铲本体(10)的外壁沿其轴线顺延构成;所述工作段(20)的上表面呈两段式坡度结构,包括布置于其最前端处的凿尖部(21)的斜面结构以及连接该斜面结构与剔管扁铲本体(10)的过渡坡,所述过渡坡斜度小于该斜面结构斜度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剔管扁铲,其特征在于:所述剔管扁铲还包括用于加强工作段(20)强度的加强棱或加强筋(30),所述加强棱或加强筋(30)沿工作段(20)上的过渡坡坡面顺延且其顺延方向与剔管扁铲本体(10 )长度方向同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剔管扁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棱或加强筋(30)外形呈长条板体状,其板面方向垂直过渡坡坡面布置;所述加强棱或加强筋(30)的前端面斜度小于凿尖部(20)的斜面结构斜度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剔管扁铲,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坡上的与剔管扁铲本体(10)前端面结合处以及加强棱或加强筋(30)上的与剔管扁铲本体(10)前端面结合处均圆滑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剔管扁铲,其特征在于:所述剔管扁铲本体(10)上沿其外周壁设置有环状凸起(11)。
【文档编号】B25B27/02GK104029168SQ201310073516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7日
【发明者】何维胜 申请人:合肥亿讯机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