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7792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把手,所述门把手包括灯单元,在所述灯单元中导光透镜沿预定方向引导光。



背景技术:

在一些门把手中,线路板由壳体支承,用作光源的发光元件装设在线路板上,并且从发光元件出射的光沿预定方向照射(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报2010-229797(JP-A-2010-229797)、日本专利申请公报2009-133133(JP-A-2009-133133)和日本专利申请公报2006-9279(JP-A-2006-9279))。

JP-A-2010-229797和JP-A-2009-133133记载了一种设置在门把手中的灯单元,该灯单元在门开闭时照亮使用者脚下的区域。通过照亮使用者脚下的区域,使用者在门开闭时能看到是否存在水坑等,且因而使用者的便利性提高。

JP-A-2006-9279也记载了一种设置在门把手中的灯单元。在JP-A-2006-9279中记载的灯单元中,内部空间由壳体(外壳)和盖限定,在该内部空间中配置有线路板,并且在线路板上装设有发光元件。穿过壳体的连接线与线路板连接,驱动电流经由连接线供给到发光元件,并且光从发光元件沿预定方向出射。

在JP-A-2006-9279中记载的门把手中,从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经导光体(扩散部件)向外部照射,并且导光体的出射面突出到门把手的外壳(面板)的外侧。

因此,当使用者抓住门把手时,使用者的手可能触碰到导光体的一部分。这可能引起使用者抓住门把手的陌生感或诸如导光体的表面变脏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门把手,其中能减少使用者抓住门把手时产生的麻烦。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门把手,所述门把手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容纳空间;和配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灯单元。所述灯单元包括照明部件和导光体,所述导光体沿第一预定方向引导从所述照明部件出射的光并使被引导的光从光输出面出射。在所述门把手中,所述光输出面位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的内侧。

根据上述构型,使用者的手不触碰导光体的光输出面。结果,能减少使用者抓住门把手时产生的麻烦。

所述导光体可具有沿第二预定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所述外壳可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在此情形中,所述导光体可在与所述第二预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保持在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

根据上述构型,不需要用于保持导光体的专用部件。

在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中的每一者上可以以在所述第二预定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方式设置有朝所述导光体突出的多个保持突部,并且所述导光体可在所述保持突部被压靠在所述导光体上的状态下被保持在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所述保持突部可在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上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面板的保持突部和所述第二面板的保持突部在所述第二预定方向上交替地定位。

根据该构型,保持突部在导光体延伸的方向上被间隔开地压靠在导光体上。

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可被涂覆以预定颜色,并且至少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与所述导光体对向的部分可未被涂覆。

根据上述构型,导光体不出射具有涂覆颜色的光。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连同图2至10一起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是示出与门连结的门把手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门把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门把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线V-V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沿图3中的线VI-VI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示出导光体由外壳支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照明部件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9是示出从第一导光透镜出射的光的路径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10是示出经由第二导光透镜从导光体输出的光的路径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的实施方式。

门把手1被用作针对车辆的门100而设置的把手。例如,门把手1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包括外壳2和稍后将描述的配置在外壳2内部的灯单元12(图1至3)。设置于门把手1的前端部且图中未示出的门把手1的连结部与门面板101连结(图1)。在门面板101的外表面中设置有面板凹腔101a。面板凹腔101a容纳放在门把手1的内侧的使用者(乘员)的手指。

门把手1绕前端部枢转,使得其后端部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移动。在打开门100时,使用者的操作使得门把手1沿使后端部远离门面板101移动的方向枢转。当使用者的操作完成时,图中未示出的驱促部件使得门把手1沿使后端部靠近门面板101移动的方向枢转。然后,门把手1返回初始位置,该初始位置是门把手1在使用者的操作之前的位置。

在包括门把手1的车辆中,当携带用于起动车辆发动机的钥匙的使用者靠近门把手1而与车辆相距一定距离以内时,钥匙被设置在门把手1中的检测单元(图中未示出)检测到。此时,配置在门把手1中的灯单元12(后述)在检测到钥匙时照射光。灯单元12朝至少位于门把手1下方的路面照射光,且然后使用者脚下的路面被所照射的光照亮。由于所照射的光,当门100在夜间开闭时使用者能看到是否存在水坑等。因而,使用者的便利性提高。

在门把手1中除前、后端部外还设置有握持凹部1a。该握持凹部1a向外或沿离开门面板101的方向凹进(图1和2)。使用者(乘员)通过将手指放在握持凹部1a的内侧来抓握握持凹部1a以操作门把手1。

外壳2包括第一面板3、第二面板4和内面板5(图4)。第一面板3和第二面板4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结合。第一面板3位于外侧且第二面板4位于内侧,即更靠近门面板101的一侧。

在第一面板3和第二面板4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内面板5至少在后端侧定位在面板3和4两者的内侧。在内面板5中设置有大致向前方开口的容纳凹部5a。内面板5上在靠近内面板5的下缘的位置处设置有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定位销5b。

在外壳2的下端部中设置有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环形的限制壁部6。限制壁部6内侧的空间与容纳空间7和门把手1下方的空间连通(图4和5)。限制壁部6由在限制壁部6的周向上彼此连接的第二面板4的下端部和内面板5的下端部构成。限制壁部6具有张开的内部形状(即,限制壁部8的内径朝下方增大的形状)。

在外壳2的内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容纳空间7被限定在第一面板3和第二面板4之间。容纳空间7具有第一空间8和第二空间9。第一空间8位于第二空间9的下方。第二空间9向上方开口并且顶部处的开口9a形成为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缝。

在第一面板3的除其后端侧部分之外的内表面中设置有定位凹部3a。定位凹部3a朝第二面板4开口并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图4至6)。

在第二面板4的除其后端侧部分之外的内表面中设置有定位凹部4a。定位凹部4a朝至少第一面板3开口并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定位凹部4a与设置在第一面板3中的定位凹部3a对向。

在第二面板4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中设置有朝第一面板3突出的分割突部4b。容纳空间7除了其一部分之外由分割突部4b分割成第一空间8和第二空间9。

第二面板4中在靠近其下缘的位置处设置有朝第一面板3开口的定位凹部4c(图5)。

在第一面板3的与第二面板4对向的表面上设置有朝第二面板4突出的保持突部10(图7)。保持突部10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保持突部10位于第二空间9中。在第二面板4的与第一面板3对向的表面上设置有朝第一面板3突出的保持突部11(图7)。保持突部11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保持突部11位于第二空间9中。

保持突部10和保持突部11在前后方向上交替地定位(即,各保持突部1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邻的两个保持突部11之间)。

第一面板3的外表面和第二面板4的外表面被涂覆以与车身颜色相同的颜色。另一方面,第一面板3的内表面和第二面板4的内表面未被涂覆,并具有它们材质的颜色,例如深灰色。

灯单元12配置于在外壳2中限定出的容纳空间7中(图2至5)。灯单元12包括照明部件13和导光体14。

照明部件13包括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组合部件15、由组合部件15支承的线路板16、安装在组合部件15上的衬垫17和与组合部件15结合的盖部件18(图4和8)。

组合部件15包括壳体19、第一导光透镜20和第二导光透镜21。壳体19、第一导光透镜20和第二导光透镜21一体形成为组合部件15。组合部件15配置在容纳空间7的第一空间8中,其中壳体19安装在外壳2上且组合部件1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面板5的容纳凹部5a中。

壳体19包括呈向上方开口的盒状的板装设部22、从板装设部22的后端侧部分向下方突出的线通过部23、从板装设部22和线通过部23向后方突出的定位突部24以及设置在板装设部2的左右侧面上的结合用突部25。

板装设部22的内部形状与线路板16的外形相同,并且尺寸略大于线路板16的外形。

线通过部23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状。

在定位突部24中设置有定位孔24a。定位孔24a沿左右方向延伸穿过定位突部24。

在板装设部22的各左右侧面上都设置有两个结合用突部25(图5和8)。位于板装设部22的同一侧面上的两个结合用突部25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

第一导光透镜20从板装设部22的前端侧部分向下突出(图4和8)。第一导光透镜20与线通过部23之间具有空间地定位在线通过部23的前方。

第一导光透镜20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第一导光透镜20具有位于其上端上的面朝上方的第一入射面20a和位于其下端上的第一出射面20b。第一出射面20b随着在左右方向上离车辆的距离增大而向下倾斜。换言之,第一出射面20b沿在左右方向上从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相对于与从稍后将描述的发光元件28出射的光的光轴P(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向上倾斜(图5)。因而,第一出射面20b相对于光轴P倾斜。

第一导光透镜20上在靠近下端的位置处设置有沿第一导光透镜20的侧向突出的定位突部20d。

第二导光透镜21位于第一导光透镜20的前方(图4和8)。

第二导光透镜21具有位于下端部的上表面处的第二入射面21a和位于上端部处的大致面朝前方的工作面21b。工作面21b用作第二出射面。

第二导光透镜21具有位于下端部处的面朝下方的第一反射面21c以及面朝前方和斜下方并配置在第一反射面21c和工作面21b之间的第二反射面21d。第二导光透镜21具有与工作面21b连续并面朝后方和斜上方的第三反射面21e。第三反射面21e位于第一反射面21c上方。在第一反射面21c、第二反射面21d和第三反射面21e各者中,光可通过内部反射而反射。

如图4和5所示,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组合部件15通过将内面板5的定位销5b插入到设置在壳体19的定位突部24中的定位孔24a中并将第一导光透镜20的定位突部20d插入到设置在第二面板4中的定位凹部4c中而相对于外壳2定位。因而,组合部件15配置在容纳空间7的第一空间8中。

当组合部件15如上所述地定位并且配置在容纳空间7的第一空间8中时,第一导光透镜20的下端部嵌合在外壳2的限制壁部6的上端部中。

板状的线路板16具有面朝上方的表面(上表面16a)和面朝下方的表面(下表面16b)(图4、5和8)。线路板16为双面线路板。在线路板16的上表面16a的前半部上装设有具有整流功能的二极管26和具有限流功能的电阻器27。在线路板16的下表面16b的前半部上装设有用作发出光的光源的发光元件28以及具有蓄电功能和放电功能的电容器29。发光元件28位于电容器29的前方。

例如,发光二极管(LED)被用作发光元件28。发光元件28配置成使得其发光面28a面朝下方。因而,从发光元件28出射的光的光轴P沿上下方向延伸。

连接线30向发光元件28等供给驱动电流。各连接线30的一端例如通过钎焊从下方与线路板16的后半部连接。连接线30穿过容纳空间7的第一空间8并经由外壳2的前端部穿过门100的内部。各连接线30的另一端与图中未示出的电源线路连接。

套管31嵌合在连接线30的在所述一端附近的部分上,并保护连接线30(图4和8)。套管31是例如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可弹性变形的部件。

线路板16在连接线30与线路板16连接的状态下从壳体19的上方插入到板装设部22中,且然后配置在板装设部22中(图4和5)。

如上所述,衬垫17在线路板16配置在板装设部22中的状态下安装在线路板16上(图4、5和8)。

衬垫17在其闭塞面部32闭塞板装设部22的开口的状态下安装在壳体19上(图4和5),并使配置在板装设部22中的线路板16防水。

如上所述,盖部件18在衬垫17安装在板装设部22上的状态下与壳体19结合。盖部件18包括面朝上下方向的大致板状的覆盖面部34、分别从覆盖面部34的左右方向两侧向下延伸的侧面部35、设置成与侧面部35之一的下端部连续的线保持部36(图4、5和8)。

覆盖面部34的外形与衬垫17的闭塞面部32的外形相同,并具有与闭塞面部32的外形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

在侧面部35中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穿过侧面部35的结合孔35a。在每个侧面部35中都设置有两个结合孔35a。同一侧面部35中的两个结合孔35a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

结合用突部25与限定出设置在侧面部35中的结合孔35a的下缘接合,且因而盖部件18与壳体19结合(图4和5)。

当盖部件18与壳体19结合时,各连接线30的一部分由线保持部36保持。

导光体14整体上具有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导光体14的后端部配置在照明部件13的上方,并且除后端部之外的导光体14配置在照明部件13的前方(图2和3)。

导光体14由透明材料制成。导光体14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宽度最宽的宽部37、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8和从宽部37向后并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39。宽部37位于导光体14的后端附近,延伸部38位于宽部37的前方,且倾斜部39位于宽部37的后方。

在宽部37的下端部中设置有向后并大致向下开口的缺口40(图4)。宽部37的限定出缺口40的后表面形成为第一光进入面40a,而宽部37的限定出缺口40的下表面形成为第二光进入面40b。第二光进入面40b呈阶梯状。

延伸部38呈向前方变细的锥形(图3和6)。延伸部38的下表面被形成为进行了表面纹理加工的内反射面38a。延伸部38上在沿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处设置有沿侧向突出的定位突条38b(图6和8)。

倾斜部39呈向后方变细的锥形(图3和5)。倾斜部39的后表面(面朝斜下方的表面)被形成为进行了表面纹理加工的内反射面39a。倾斜部39上在下端部处设置有沿侧向突出的定位突条39b(图5和8)。

导光体14的上端部也进行了表面纹理加工。导光体14的上表面形成为光输出面14a。

在导光体14中,在宽部37的下端部处设置有覆盖部41(图8)。覆盖部41设置在第一光进入面40a和第二光进入面40b的侧方以使得覆盖部41面朝左右方向。

导光体14通过分别将定位突条38b和定位突条39b插入到设置在第一面板3中的定位凹部3a中并将定位突条38b和定位突条39b插入到设置在第二面板4中的定位凹部4a中而相对于外壳2定位(图4至6)。因而,导光体14被配置在容纳空间7的第一空间8中。导光体14在左右方向上在被保持在设置于第一面板3上的保持突部10和设置于第二面板4上的保持突部11之间的状态下由外壳2支承(图7)

如上所述,整体上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光体14被保持在第一面板3和第二面板4之间且因而配置在容纳空间7中的第一空间8中。因而,不需要用于保持导光体14的专用部件。结果,导光体14能由外壳2稳定地支承而不增加部件数量。

导光体14在左右方向上在被保持在设置于第一面板3上的保持突部10和设置于第二面板4上的保持突部11之间的状态下由外壳2支承。因而,多个保持突部10、11在导光体14延伸的方向上被间隔开地压靠在导光体14上。结果,能限制导光体14的移位并且导光体14能由外壳2稳定地支承。

保持突部10和保持突部11在前后方向上交替地定位。结果,能进一步限制导光体14的移位并且导光体14能由外壳2更稳定地支承。

当导光体14如上所述地配置在容纳空间7的第一空间8中时,照明部件13的第二导光透镜21的末端部位于导光体14的缺口40内(图4)。在导光体14中,第一光进入面40a与第二导光透镜21的工作面21b对向,而第二光进入面40b与第二导光透镜21的第三反射面21e对向。

此外,当导光体14配置在第一空间8中时,光输出面14a位于外壳2的上表面2b的略下方,亦即,外壳2的外表面的稍内侧(图5和6)。

因而,当使用者抓住外壳2时,使用者的手不易于触碰到导光体14的光输出面14a。结果,能减少使用者抓住门把手1时产生的麻烦,例如使用者抓住门把手1的陌生感和光输出面14a的变脏。

如上所述,第一面板3的内表面和第二面板4的内表面未被涂覆。因而,导光体14的光输出面14a不出射具有涂覆颜色的光。结果,能防止从导光体14出射的光的颜色的变化。

当导光体14如上所述地配置在第一空间8中时,组合部件15的第二导光透镜21的末端部由覆盖部41覆盖。

在下文中,将说明来自照明部件13和导光体14的光的出射状态(图9和10)。

当光从装设在线路板16上的发光元件28的发光面28a出射时,如图9所示,在向下出射的光经第一入射面20a进入第一导光透镜20之后,进入的光的一部分由第一导光透镜20的内表面在内部反射且然后由第一导光透镜20导向第一出射面20b。

由第一导光透镜20引导的光从第一出射面20b向下出射。从第一出射面20b出射的光由第一出射面20b折射。此时,由于第一出射面20b随着在左右方向上离车辆的距离增大而向下倾斜并且相对于光轴P倾斜,所以从第一出射面20b出射的光在离开车辆的门面板101的方向上折射,于是位于门面板101侧方的下方道路被所出射的光照亮。

另一方面,当光从装设在线路板16上的发光元件28的发光面28a出射时,所出射的光的一部分经第二入射面21a倾斜地进入第二导光透镜21,并且进入的光朝第一反射面21c行进(图10)。朝第一反射面21c行进的光A和B由第一反射面21c在内部反射,且然后朝第二反射面21d或工作面21b行进。

朝第二反射面21d行进的光A由第二反射面21d在内部反射,并随后进入第三反射面21e。第三反射面21e中的光A除了其一部分之外朝工作面21b行进,并在从工作面21b出射之后经第一光进入面40a进入导光体14。光A的已由第二反射面21d在内部反射并进入第三反射面21e的部分作为漏光从第三反射面21e出射,且然后经第二光进入面40b进入导光体14。

另一方面,已由第一反射面21c在内部反射并朝工作面21b行进的光B在由工作面21b在内部反射之后进入第三反射面21e。第三反射面21e中的光B从第三反射面21e出射且然后经第二光进入面40b进入导光体14。

已经经第一光进入面40a进入导光体14的光被引导通过延伸部38并从光输出面14a出射。已从第二光进入面40b进入导光体14的光被引导通过宽部37或倾斜部39并从光输出面14a出射。

被引导通过导光体14并到达内反射面39a或内反射面38a的光的一部分由内反射面39a或内反射面38a在内部反射,且然后被引导到光输出面14a。导光体14的上端部进行了表面纹理加工。光还由进行了表面纹理加工的部分在内部反射并被引导到光输出面14a。

如上所述,已进入导光体14的光被引导通过宽部37、倾斜部39或延伸部38且然后从光输出面14a出射。结果,整个光输出面14a看上去发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