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3652阅读:878来源:国知局
活动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与一活动扳手结构有关,尤指一种活动扳手结构设有一卡制件及第三本体,该第三本体逆时针旋动,该卡制件不再受第三本体靠抵,该调整螺栓即可移位,使活动扳手结构达到具有棘轮功效。



背景技术:

按吾人先前所知,习用的活动扳手结构,如美国专利号:第US6568301B2号,等同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089215389A01号,其专利名称:活动扳手追加一,一种活动扳手追加一,该活动扳手包括:一本体1、一滑块2、一活动颚3及一柄4;该本体1凸出有一固定颚11,而该本体1上段具有一滑槽12以供该活动颚3设置,且该本体1相对于固定颚11分一端与该柄4枢接,该本体1中具有一中空部13,该中空部13贯穿本体1,且该中空部13供该滑块2设置;其特征在于:该滑块2的顶、底面受该中空部13限制,使该滑块2仅能于中空部13中横向滑移,该滑块2枢设有一调整螺栓21,该活动颚3对应该调整螺栓21具有一与的啮合的齿部32,通过转动调整螺栓21以变化该活动颚3的位置,该滑块2邻近该柄4的一侧具有一凹部22,该柄4对应该凹部22至少具有一与该滑块2相靠抵的挡件41、42,且该挡件41、42与该中空部13间设有一以上的弹性件23、24,通过该弹性件23、24的弹力顶推该挡件41、42,以由该挡件41、42顶推该滑块2向邻近固定颚11的方向移动。

详观上述习知结构不难发觉其缺点之处,主要原因归如下:(一)、请辅以公报的图3及图4所示,该习用的活动扳手结构由柄4将旋动力施力于挡件41,该挡件41再施力于滑块2、调整螺栓21而作用于活动颚3处而旋动螺合件5,整体扭力承受下最弱处即为挡件41与滑块2相靠抵处,该本体1的中空部13的空间要容纳滑块2及调整螺栓21,该挡件41受限于中空部13的空间,该挡件41的断面积不可能太大,该挡件41容易因受力而断裂。

(二)、请辅以图2所示,该柄4包括有柄4、板401、板402及复数将三者间结合的梢体,该柄4处的结构组件相当多,且由图1所示外观上较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失,提供一种活动扳手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动扳手结构,其包括:一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一端设有凸出的第一卡制块,该第一本体近第一卡制块处设有一滑槽,该第一本体设有一四角槽,该四角槽一边面与滑槽呈相通状,该四角槽内相对应的两侧边设有第一面及第二面,该第一面及第二面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该第一本体设有第一轴孔,该第一轴孔与四角槽呈相通状,该第一本体远离第一卡制块处设有一第一槽室,该第一槽室上下呈封闭面状,该第一槽室使第一本体远离第一卡制块处呈开放状,该第一槽室之底面为第三面,该第一本体设有穿透的第一枢部,该第一枢部与第一槽室呈相通状,该第一本体设有一第二槽室,该第二槽室与第一槽室及四角槽互呈相通状;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上设有一凸出的第二卡制块,该第二卡制块与第一本体的第一卡制块相对应,该第二本体上设有一滑杆,该滑杆容设于滑槽中,使该第二本体于第一本体的滑槽处直线移位,该滑杆上设有复数排列的第一齿部;一调整螺栓,该调整螺栓枢设于第一本体的四角槽中,该调整螺栓的长度小于第一距离,该调整螺栓外周面设有第二齿部,该第二齿部与第二本体的第一齿部相啮合,作动调整螺栓,使该第二本体于第一本体的滑槽直线移位,该调整螺栓设有一穿透的第二轴孔,该第二轴孔与第一本体的第一轴孔相对正;一第一枢设件,该第一枢设件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一轴孔中及调整螺栓的第二轴孔中,使该调整螺栓枢设于四角槽中;一卡制件,该卡制件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二槽室中,该卡制件一端设有一靠抵部,该靠抵部容设于第二槽室中,该靠抵部与调整螺栓的一端相靠抵,该靠抵部上设有一穿透的第三轴孔,该第三轴孔与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相对正,即该第三轴孔亦与第一枢设件相套设,该卡制件设有一第一压制部;一第三本体,该第三本体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一槽室中,该第三本体设有一第二枢部,该第二枢部与第一本体的第一枢部相对正,该第三本体上设有一第二压制部,该第二压制部与卡制件的第一压制部相顶抵;一第二枢设件,该第二枢设件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一枢部及第三本体的第二枢部中,使该第三本体与第一本体相枢设。

进一步地,其中,该第三本体远离第二压制部处设有第二容槽,该第二容槽对向第三面处,该第二容槽呈一圆槽状,设有一第一弹性组件,该第一弹性组件容设于第三本体的第二容槽处,且该第一弹性组件与第一本体的第三面相互顶抵。

进一步地,其中,该第一卡制块上设有第一卡制面,该第一卡制面为一凹弧面状,该第一卡制面上设有复数横向排列的第一凸部,该第二卡制块上设有第二卡制面,该第二卡制面为一凹弧面状,该第二卡制面上设有复数横向排列的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与第一凸部相对应。

进一步地,其中,该第一本体设有穿孔,该穿孔呈贯穿状,穿孔设于接近第一槽室及第二槽室交接处,设有一控制件,该控制件枢设于第一本体的穿孔中,该控制件一端设有拨动部,该拨动部凸露于第一本体外,该控制件上设有一控制部,该控制部呈圆柱体状,该控制部设有外周面及控制槽,该外周面与第三本体的边面相靠抵,使该第三本体相对第一本体呈无法转动状,旋转控制件后,使该控制槽对正第三本体,使该第三本体具有转动空间,该控制件另端设有一扣环槽;设有一扣环,该扣环容设于控制件的扣环槽中,使该控制件受限于扣环而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穿孔中。

进一步地,其中,该调整螺栓一端设有第一容槽,该第一容槽呈圆槽状,该第一容槽与第一面相对正,该调整螺栓为一圆柱体状,设有一第二弹性组件,该第二弹性组件容设于调整螺栓的第一容槽处,该第二弹性组件顶抵于调整螺栓与四角槽的第一面间。

进一步地,其中,该卡制件呈一L型直角状,该卡制件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一槽室及第二槽室中,且卡制件另端相对应的两边设有第四面及第五面,该第四面及第五面容设于第一槽室中,该第四面与第三面相靠抵,近该第二压制部处设有第六面,该第六面与卡制件的第五面相靠抵。

进一步地,其中,该靠抵部凸伸至四角槽范围处,该第一距离大于调整螺栓的长度及靠抵部的长度相加的长度。

进一步地,其中,该调整螺栓另端设有第二容槽,设有一第三弹性组件,该第三弹性组件容设于第二容槽内,该第三弹性组件与卡制件的靠抵部相互顶抵。

进一步地,其中,该卡制件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二槽室中,该卡制件呈一梯型的块体状,该第三本体设有第六面,该第六面靠抵于第一本体的第三面上。

进一步地,其中,该卡制件与第三本体呈一体状。

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该第三本体顺时针旋动,该第二压制部与第一压制部相互顶抵,使该靠抵部与调整螺栓相互靠抵,以通过调整螺栓迫使第二卡制块夹紧螺合件,而可带动螺合件顺时针方向旋动,在旋动扭力承受下,因该卡制件设有第三轴孔以供第一枢设件穿伸,如此该靠抵部与调整螺栓间有一大面积靠抵状态,二者间的靠抵状态可几乎横跨整个调整螺栓的最大直径处而具有较佳的旋动扭力。当使用者将第三本体逆时针旋动,受限于螺合件角端,该第二本体会移位,该调整螺栓不受卡制件顶抵后会移位,使该第一卡制块及第二卡制块的距离增加,第三本体逆时针旋动时无法旋动螺合件,使本发明活动扳手结构具有棘轮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扳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扳手结构第一本体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图5中C-C处之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顺时针旋动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逆时针旋动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活动扳手结构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10 第一本体

11 第一卡制块

111 第一卡制面

112 第一凸部

12 滑槽

13 四角槽

131 第一面

132 第二面

133 第一距离

14 第一轴孔

15 第一槽室

151 第三面

16 第一枢部

161 螺孔

17 第二槽室

18 穿孔

20 第二本体

21 第二卡制块

211 第二卡制面

212 第二凸部

22 滑杆

23 第一齿部

30 调整螺栓

31 第二齿部

32 第二轴孔

33 第一容槽

34 第二容槽

40 第一枢设件

50 卡制件

51 靠抵部

52 第三轴孔

53 第一压制部

54 第四面

55 第五面

60 第三本体

61 第二枢部

62 第二压制部

63 第二容槽

64 第六面

65 弧面

71 第二枢设件

72 第一弹性组件

73 第二弹性组件

74 第三弹性组件

80 控制件

81 控制部

82 外周面

83 控制槽

84 扣环槽

85 扣环

86 螺合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一第一本体10,该第一本体10一端设有凸出的第一卡制块11,该第一卡制块11上设有第一卡制面111,该第一卡制面111略为一凹弧面状,该第一卡制面111上设有复数横向排列的第一凸部112,该第一本体10近第一卡制块11处设有一滑槽12,该滑槽12近开口处为一方型槽室状,该滑槽12远离开口处为一圆槽状,该第一本体10设有一四角槽13,该四角槽13一边面与滑槽12呈相通状,该四角槽13内相对应的两侧边设有第一面131及第二面132,该第一面131及第二面132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133,该第一本体10中央设有第一轴孔14,该第一轴孔14与四角槽13呈相通状,该第一本体10远离第一卡制块11处设有一第一槽室15,该第一槽室15上下呈封闭面状,该第一槽室15使第一本体10远离第一卡制块11处呈开放状,该第一槽室15的底面为第三面151,该第三面151呈平面状,该第一本体10设有穿透的第一枢部16,该第一枢部16与第一槽室15呈相通状,该第一枢部16一端设有螺孔161,该螺孔161呈内螺纹状,该第一本体10设有一第二槽室17,该第二槽室17与第一槽室15及四角槽13互呈相通状,该第一本体10设有穿孔18,该穿孔18呈贯穿状,穿孔18设于接近第一槽室15及第二槽室17交接处;一第二本体20,该第二本体20上设有一凸出的第二卡制块21,该第二卡制块21与第一本体10的第一卡制块11相对应,该第二卡制块21上设有第二卡制面211,该第二卡制面211略为一凹弧面状,该第二卡制面211上设有复数横向排列的第二凸部212,该第二凸部212与第一凸部112相对应,该第二本体20上设有一滑杆22,该滑杆22容设于滑槽12中,使该第二本体20可于第一本体10的滑槽12处直线移位,该滑杆22呈圆杆状,该滑杆22上设有复数排列的第一齿部23,该第一齿部23略呈凹弧状;一调整螺栓30,该调整螺栓30枢设于第一本体10的四角槽13中,该调整螺栓30的长度小于第一距离133,该调整螺栓30外周面设有第二齿部31,该第二齿部31与第二本体20的第一齿部23相啮合,作动旋转调整螺栓30,使该第二本体20于第一本体10的滑槽12直线移位,该调整螺栓30中央设有一穿透的第二轴孔32,该第二轴孔32与第一本体10的第一轴孔14相对正,该调整螺栓30一端设有第一容槽33,该第一容槽33呈圆槽状,该第一容槽33与第一面131相对正,该调整螺栓30为一圆柱体状;一第一枢设件40,该第一枢设件40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第一轴孔14中及调整螺栓30的第二轴孔32中,使该调整螺栓30枢设于四角槽13中;一卡制件50,该卡制件50略呈一L型直角状,该卡制件50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第一槽室15及第二槽室17中,该卡制件50一端设有一靠抵部51,该靠抵部51容设于第二槽室17中,该靠抵部51与调整螺栓30的一端相互靠抵,该靠抵部51凸伸至四角槽13范围处,该第一距离133大于调整螺栓30的长度及靠抵部51的长度相加的长度,该靠抵部51上设有一穿透的第三轴孔52,该第三轴孔52与第一轴孔14及第二轴孔32相对正,即该第三轴孔52亦与第一枢设件40相套设,该卡制件50设有一第一压制部53,该第一压制部53呈斜面状,该卡制件50另端相对应的两边设有第四面54及第五面55,该第四面54及第五面55容设于第一槽室15中,该第四面54与第三面151相靠抵,该第四面54呈平面状或弧面状,该第五面55呈平面状,该第四面54若呈平面状时与第五面55及第三面151呈平行状;一第三本体60,该第三本体60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第一槽室15中,该第三本体60中央设有一第二枢部61,该第二枢部61与第一本体10的第一枢部16相对正,该第三本体60上设有一第二压制部62,该第二压制部62与卡制件50的第一压制部53相顶抵,该第二压制部62呈凸出面状,该第二压制部62呈弧面状,该第三本体60远离第二压制部62处设有第二容槽63,该第二容槽63对向第三面151处,该第二容槽63呈一圆槽状,近该第二压制部63处设有第六面64,该第六面64与卡制件50的第五面55相靠抵,该第六面64呈平面状或弧面状,该第六面64一侧设有一弧面65,该弧面65远离第二压制部62,该第三本体60呈一握把状以供手握持;一第二枢设件71,该第二枢设件71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第一枢部16及第三本体60的第二枢部61中,使该第三本体60与第一本体10相枢设,该第二枢设件71设有螺纹部,螺纹部呈外螺纹状且与螺孔161相螺合;一第一弹性组件72,该第一弹性组件72容设于第三本体60的第二容槽63处,且该第一弹性组件72与第一槽室15的第三面151相互顶抵;一第二弹性组件73,该第二弹性组件73容设于调整螺栓30的第一容槽33处,该第二弹性组件73顶抵于调整螺栓30与四角槽13的第一面131间;一控制件80,该控制件80枢设于第一本体10的穿孔18中,该控制件80一端设有拨动部,该拨动部凸露于第一本体10外,该控制件80上设有一控制部81,该控制部81呈圆柱体状,该控制部81设有外周面82及控制槽83,该外周面82与第三本体60的边面相靠抵,使该第三本体60相对第一本体呈无法转动状,旋转控制件80后,使该控制槽83对正第三本体60,使该第三本体60具有转动空间,该控制件80另端设有一扣环槽84;一扣环85,该扣环85容设于控制件80的扣环槽84中,使该控制件80受限于扣环85而容设于穿孔18中,该扣环85的断面为一C型环体状。

请继续参阅图4所示,该第二本体20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滑槽12中,该第一本体10的第一卡制块11与第二本体20的第二卡制块21相对应,该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212使第一卡制块11及第二卡制块21于作动时更具摩擦力,该调整螺栓30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四角槽13中,该第一枢设件40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第一轴孔14中,该第一枢设件40与调整螺栓30的第二轴孔32相枢设,该卡制件50容设于第一槽室15及第二槽室17中,该第三本体60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第一槽室15中,该第二枢设件71容设于第一枢部16及第二枢部61中且与螺孔161相螺合结合,该第二枢设件71将第一本体10及第三本体60相结合枢设,该控制件80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穿孔18中,该控制件80一端设有拨动部,该拨动部凸露于第一本体10外以供使用者拨动,该控制件80受限于扣环85而容至于第一本体10的穿孔18中。

续请继续参阅图5及图6所示,该第二本体20的滑杆22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滑槽12中,该第一卡制块11与第二本体20的第二卡制块21相对应,该调整螺栓30容设于四角槽13中,该调整螺栓30的第二齿部31与第二本体20的第一齿部23相啮合,该第一枢设件40容设于第一轴孔14中,该第一枢设件40与第二轴孔32相结合枢设,该卡制件50容设于第一槽室15及第二槽室17中,该卡制件50的靠抵部51与调整螺栓30的一端相互靠抵,该卡制件50的第三轴孔52亦与第一轴孔14及第二轴孔32相对正,即该第一枢设件40将第一本体10、调整螺栓30及卡制件50相结合枢设,该卡制件50的第四面54与第一槽室15的第三面151相靠抵,该第三本体60容设于第一槽室15中,该第三本体60的第二压制部62与卡制件50的第一压制部53相顶抵,该第三本体60的第六面64与卡制件50的第五面55相靠抵,该第二枢设件71容设于第一枢部16及第二枢部61中且与螺孔161相螺合,该第二枢设件71将第一本体10及第三本体60相结合枢设,该第一弹性组件72容设于第二容槽63处且与第三面151相顶抵,该第二弹性组件73容设于第一容槽33处且与第一面131相顶抵,该控制件80容设于穿孔18中,该控制件80的外周面82与第三本体60的边面相靠抵,且该第一本体10的第一卡制块11及第二卡制块21与螺合件86相卡制作用。

综上所述,当旋动第三本体60时,该第三本体60的第二压制部62与卡制件50的第一压制部53相互顶抵,使该卡制件50的靠抵部51与调整螺栓30的一端相互靠抵,该调整螺栓30的第二齿部31与第二本体20的第一齿部23相互啮合,该调整螺栓30受卡制件50迫压,以通过调整螺栓30迫使第二卡制块21与第一卡制块11夹紧螺合件86,而可带动螺合件86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动。

再请继续参阅图7所示,当使用者将第三本体60顺时针旋动时,该控制槽83对正第三本体60,令第三本体60具有转动空间,该第三本体60顺时针转动时,该第三本体60的第二压制部62与卡制件50的第一压制部53相互顶抵,使该卡制件50的靠抵部51与调整螺栓30的一端相互靠抵,该调整螺栓30的第二齿部31与第二本体20的第一齿部23相互啮合,以通过调整螺栓30迫使第二卡制块21夹紧螺合件86,而可带动螺合件86顺时针方向旋动。

再请继续参阅图8所示,反之,当控制槽83对正第三本体60时,使用者即可将第三本体60逆时针旋动,受限于螺合件86,该第二本体60会移位,该调整螺栓30受第二本体60及第二弹性组件73的弹力顶抵而移位,使该第一本体10的第一卡制块11及第二本体20的第二卡制块21的距离增加,该第三本体60逆时针旋动时系无法旋动螺合件86,使该活动扳手结构具有棘轮功效。

其结构的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9所示,在此实施例中,无设有穿孔18,亦无设有控制件80及扣环85。

其结构的第三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10所示,在此实施例中,该调整螺栓30另端设有第二容槽34,设有一第三弹性组件74,该第三弹性组件74容设于第二容槽34内,该第三弹性组件74与卡制件50的靠抵部51相互顶抵,该第三弹性组件74为一弹簧结构,该卡制件50的第一压制部53呈一凹弧面状,该第三本体60的第二压制部62呈一凸弧面状,该第二压制部62容设于第一压制部53内,该第三本体60逆时针旋动时,该第三本体60会带动卡制件60移位而具有棘轮功效。

其结构的第四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在此实施例中,该卡制件50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第二槽室17中,该卡制件50呈一梯型的块体状,该卡制件50上无设有第四面54及第五面55,该第六面64直接靠抵于第三面151上。

其结构的第五实施例,请参阅图13及图14所示,在此实施例中,该第一本体10的第一轴孔14内设有内螺纹部,该第一枢设件40的端部设有外螺纹部,第一枢设件40与第一轴孔14相螺合。

其结构的第六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15所示,在此实施例中,该卡制件50与第三本体60呈一体状,使本发明活动扳手结构达到节省组件成本的功效。

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可得到下述的效益:(一)请辅以图6及图7所示,该第三本体60顺时针旋动,该第二压制部62与第一压制部53相互顶抵,使该靠抵部51与调整螺栓30相互靠抵,以通过调整螺栓30迫使第二卡制块21夹紧螺合件86,而可带动螺合件86顺时针方向旋动,在旋动扭力承受下,因该卡制件50设有第三轴孔52以供第一枢设件40穿伸,如此该靠抵部51与调整螺栓30间有一大面积靠抵状态,二者间的靠抵状态可几乎横跨整个调整螺栓30的最大直径处而具有较佳的旋动扭力。

(二)请辅以图8所示,当控制槽83对正第三本体60时,使用者即可将第三本体60逆时针旋动,受限于螺合件86角端,该第二本体20会移位,该调整螺栓30受第二本体20及第二弹性组件73的弹力顶抵而移位,使该第一本体10的第一卡制块11及第二本体20的第二卡制块21的距离增加,该第三本体60逆时针旋动时无法旋动螺合件86,使该本发明活动扳手结构具有棘轮功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