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码锁调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4355阅读:1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码锁调码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码锁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密码锁调码结构。



背景技术:

密码锁具有密码轮、调码轮和调码块,操作者可推动调码块以带动调码轮移动,从而使调码轮与密码轮解除配合连接,进而能够调节密码。在现有技术的调节密码过程中,操作者必须全程按住调码块,才能使调码轮保持不与密码轮配合连接,使得操作不便。若操作者不慎在调码过程中对调码块有所放松,调码轮与密码轮会重新形成配合连接(调码轮与密码轮联动),从而导致调节后的密码并非实质有效的密码,即调节密码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密码锁调码结构,其能使调节密码过程方便,还能确保调节后的密码有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码锁调码结构,所述密码锁包括密码轮和调码轮,调码轮和密码轮配合连接,所述调码结构包括供使用者操作的调码块,推动调码块能带动调码轮移动,从而解除调码轮与密码轮之间的配合连接。所述调码结构设有阻挡结构,调码块在被推动使得调码轮与密码轮解除配合连接后,能够被阻挡结构阻挡从而暂时不能复位。

具体地,在调码块被推动使得调码轮与密码轮解除配合连接后,能够使调码块摆动至进入阻挡结构,从而使调码块被阻挡结构阻挡。

具体地,调码块供操作者操作的一端为操作端,阻挡结构设有止动面,操作端能摆动至贴合止动面。

具体地,止动面为平面,止动面与调码块被推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a,35°≤a≤85°。

具体地,调码块具有保持部,当调码块摆动至其操作端贴合止动面时,保持部贴合调码轮端面。

具体地,保持部具有限位凸出,当调码块摆动至其操作端贴合止动面时,限位凸出被调码轮的侧面抵着。

具体地,调码块的与调码轮接触的一端呈圆柱体状,其圆柱侧面接触调码轮的端面。

具体地,调码块在所述圆柱体的侧部伸出保持部,保持部具有与圆柱侧面相切的承力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码锁调码结构,所述密码锁包括密码轮和调码轮,调码轮和密码轮配合连接,所述调码结构包括供使用者操作的调码块,推动调码块能带动调码轮移动,从而解除调码轮与密码轮之间的配合连接。所述调码结构设有阻挡结构,调码块在被推动使得调码轮与密码轮解除配合连接后,能够被阻挡结构阻挡从而暂时不能复位,使操作者在调码过程中无需全程按住调码块,使调码操作方便。当调码块被阻挡结构所阻挡时,操作者能够任意调节密码,不必担心操作不慎而误设密码,从而确保调节密码更可靠、有效。

附图说明

图1为密码锁调码结构组合状态视图,其中示出密码组件;

图2为图1的分解状态视图;

图3为调码块的立体图;

图4为壳体内壁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为操作端贴合在止动面时的视图;

图7为操作端贴合在止动面时在另一角度下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壳体、 11. 通道、 111. 操作孔、

112.滑槽、 113. 圆弧面、 12. 阻挡缺口、

121. 凹入弧面、 122. 止动面、

2. 调码块、 21.调码块本体、 211. 操作端、

212.拨孔、 22. 滑块、 23. 保持部、

231. 承力面、 232. 限位凸出、

31. 轮轴、 311. 头部、 312. 限位块、

32. 调码轮、 321. 插块、 322. 限位槽、

33. 密码轮、 331. 插槽、 4. 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密码锁调码结构包括壳体1和位于壳体1内的调码块2。密码锁包括位于壳体1内的密码组件。

参见图2,密码组件包括轮轴31、调码轮32和密码轮33。调码轮32套设在轮轴31外,密码轮33套设在调码轮32外。调码轮32可相对密码轮33作轴向移动。轮轴31的头部311与靠近头部311的调码轮32之间设有弹簧4,弹簧4套在轮轴31外,弹簧4处于压缩状态。

见图3,调码块2包括一体成型的调码块本体21和滑块22。调码块本体21和滑块22均呈圆柱体状(调码块本体21与滑块22相贯)。滑块22位于调码块本体21的上端。滑块22顶部的圆柱面超出调码块本体21的上端。参见图1,位于最下方的调码轮32的下端面与滑块22的圆柱面接触。调码块本体21的下端为操作端211。操作端211设有拨孔212,通过将细尖物插入拨孔212内,能拨动操作端211。

见图4,壳体1内壁设有通道11,调码块2可移动地穿设在通道11内(参见图1)。见图5,通道11贯穿壳体1所形成的孔为操作孔111。通道11壁面设有滑槽112。滑块22的圆柱体端部置于滑槽112内,滑块22的中心轴线B与滑槽112的底壁垂直。滑块22的圆柱面与滑槽112的侧壁可滑动地接触。滑槽112上、下两端的侧壁均为圆弧面113,圆弧面113与滑块22的圆柱面形状相应。

参见图1,在不需调节密码时,调码轮32在弹簧4(图1未示出)的推力下,有向下移动的趋势。调码块2的滑块22受到滑槽112下端圆弧面113(参见图5)的限制,保持抵着位于最下端的调码轮32的下端面。此时,调码轮32的插块321位于密码轮33的插槽331内,即调码轮32和密码轮33配合连接,密码轮33能带动调码轮32绕轮轴31转动。此时,调码块2的操作端211与操作孔111的孔口平齐。

见图5,通道11内壁设有作为阻挡结构的阻挡缺口12。阻挡缺口12设有凹入弧面121和止动面122。凹入弧面121与调码块本体21的圆柱面形状相应。止动面122为平面,止动面122与通道11延伸方向(即调码块2的被推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50°。

见图3,调码块2还包括保持部23,保持部23与调码块本体21一体成型。保持部23位于调码块本体21的靠近阻挡缺口12的一侧(一并参见图6、图7),并且保持部23位于调码块本体21的靠近调码轮32的一侧。保持部23设有承力面231,承力面231与滑块22顶部的圆柱面相切。保持部23的远离调码块本体21的一端设有限位凸出232。

本实施例提供的密码锁调码结构的调节密码过程:

在调节密码前,需先将密码轮33拨至密码正确,即将调码轮32转动至其限位槽322对准轮轴31的限位块312。此时,调码轮32能够沿轮轴31长度方向移动。推动操作端211以使调码块2向上(向图1的上方)移动,从而带动调码块2向上移,使调码轮32的插块321从密码轮33的插槽331中脱离,即解除调码轮32与密码轮33之间的配合连接。此时,绕中心轴线B摆动调码块2,使操作端211摆动至进入阻挡缺口12,并且操作端211贴合在止动面122(如图6、图7所示),使得阻挡缺口12阻挡调码块2,从而使调码块2不能向下(向图1的下方)移动复位。此时,承力面231(参见图3)贴合在调码轮32的下端面,并且限位凸出232的侧面被调码轮32的侧面抵着。

调码轮32的作用力(弹簧4的推力)主要作用在承力面231。由于保持部23位于阻挡缺口12所在的一侧,该作用在承力面231的力转化为操作端211对止动面122的压力。该压力使操作端211与止动面122的摩擦系数增加,从而使操作端211有效地贴合在止动面122。参见图7,调码块2右侧与通道11内壁之间存在空隙,而限位凸出232的侧面被调码轮32的侧面抵着,使调码块2不会向右移动,从而使操作端211稳定地保持在阻挡缺口12内。

此时,操作者可转动密码轮33以调节密码。当完成调节密码后,拨动操作端211,使操作端211从阻挡缺口12中移出。继而,使调码块本体21摆动至其中心轴线平行于通道11的延伸方向。此时,调码轮32在弹簧4的作用下,推动调码块2向下移动,直至滑块22的圆柱面抵着滑槽112下端的圆弧面113。此时,调码轮32的插块321进入密码轮33的插槽331内,两者再次配合连接,完成调码操作。

止动面122与通道11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50°,使得操作端211进入阻挡缺口12中的部分大小适合,并且使得操作端211与止动面122形成有效的摩擦力,从而使阻挡缺口12能更有效地阻碍调码块2。

滑块22顶部的圆柱面超出调码块本体21的上端,该圆柱面与调码轮3的端面接触,且承力面231与滑块22顶部的圆柱面相切,使得滑块22的摆动平滑、顺畅。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