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端压紧螺圈拆装专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3096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端压紧螺圈拆装专用工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拆装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轴端压紧螺圈拆装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在烟草制丝生产线中,切丝机是重要的主机设备,其工艺任务是将经过处理的烟叶、烟梗切成符合制丝工艺规范要求的叶丝、梗丝,其主传动件系统中的上下排链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为了保证传动稳定,需在上下排链主传动轴轴端设置推力轴承,在装配时如不将其压紧定位将会造成传动不稳定,传动齿轮啮合达不到技术要求,从而导致设备主传动系统各部件严重损坏,因此需在轴端设置压紧螺圈,其作用是将传动轴拉紧定位。在实际的安装维修中,拆卸更换轴端的压紧螺圈时,由于的安装拆卸空间窄小,造成维修操作时极不方便。

现有技术公告号为CN205129753U、公告日为2016.04.06的专利发明中公开了一种拆装工具,此工具包括旋转座和套筒,将套筒内的卡齿对准圆螺母的卡槽,然后使套筒套装于圆螺母外周,转动旋转座即可。运用此工具拆装时,对一些轴的分布较密,轴的安装位置较深的场合,该装置无法适用,给拆装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轴的分布较密、安装位置较深的情况下能方便拆装维修的轴端压紧螺圈拆装专用工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轴端压紧螺圈拆装专用工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轴端压紧螺圈拆装专用工具,包括前端设有卡块的套筒,所述专用工具包括连接杆和施力部件,所述连接杆前端和套筒后端之间以及连接杆后端和施力部件之间设有固定连接结构。

所述固定连接结构为插孔与插头形成的插接连接结构。

所述插接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套筒后端的第一插孔和设置在连接杆两端的第一、第二插头。

所述第一插头外周、第一插孔内腔均呈四方形。

所述施力部件包括连接座和安装于所述连接座上的加力杆。

所述连接座呈T型,所述T型连接座于“T”型的下部对应的部分设有与连接杆连接的第二插孔,所述T型连接座于“T”型的上部对应的部分设有与所述加力杆间隙配合的通孔。

所述第二插头外周、第二插孔内腔均呈六方形。

所述加力杆两端至少一端上设有防脱挡块。

所述加力杆端部设有螺纹,所述加力杆与所述防脱挡块通过螺纹配合。

所述专用工具包括一加长杆,所述加长杆前端设有与所述连接杆后端连接的内六方插孔,所述加长杆后端设有与所述连接座连接的六方插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轴端压紧螺圈拆装专用工具通过采用连接杆与套筒和施力机构配合的方式,使得在操作空间不足时,仍能依靠外加连接杆和加长杆使本专用工具达到很好的拆装效果,降低工作难度,结构比较简单;进一步的,采用插孔和插块插接配合的方式,使本工装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总成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轴端压紧螺圈拆装专用工具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该工具包括套筒1、连接杆2、加长杆3、T型座4和加力杆5,套筒1前部内侧设有四个用以插入压紧螺圈卡槽内的均匀分布的卡块11,用以防止套筒1在旋转过程中位移脱落,造成螺纹损伤,套筒1后部设有用于安装连接杆2的方形插孔12;连接杆2一端设有连接套筒的方形插头21,另一端设有连接加长杆3和连接座4的六角插头22;加长杆3的一端设有连接于连接杆的六角插孔31,另一端设有用于与连接座4相连的六角插头32;连接座4为T型座,T型座“T”型的下部对应的部分设有用于连接连接杆2的六角插孔41,在操作空间过深时,可将连接座取下,将加长杆前端连接到连接杆上,然后将连接座4连接到加长杆后端,即可使专用工具的操作距离进一步加大,T型座“T”型的上部对应的部分设有用于安装加力杆5的圆形孔42;加力杆5的两端设置有用于安装防脱挡块6的螺纹51,加力杆5可以两端平行使用,也可将加力杆拉到一端使用,增加长度和力度。各个插头与插头之间的配合保证了工具的整体性。

在使用时,将套筒1前部内侧的四个卡块11对准待拆装的压紧螺圈7的四个卡槽71;然后将套筒1的卡块11插入到卡槽71内,对加力杆5施力,旋转加力杆5,即可完成压紧螺圈的拆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连接结构可以为在孔轴之间设置键连接或使用销轴连接的连接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各固定连接结构的插头插孔可互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插头和插孔可以为其他任意形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力杆可在一端采用直接焊接防脱挡块,另一端设置螺纹连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改进,均应仍归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