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7257阅读:905来源:国知局
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型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



背景技术:

模型制作是根据原有的物体模型加工制作的过程,使用模型刻线的技术广泛用于各类模型作品制作上。

传统模型刻线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使用量具测量尺寸后,贴上胶带或是胶板当定位工具使用;(2)采用分规或卡尺建立基准线和基准面后进行刻线;(3)采用刀片贴在塑料板上进行刻线;(4)采用刻线仪刻线。

但是,传统的刻线方法在使用时因无基准面容易造成滑动或倾斜,或因刀片磨损造成刻线偏差,无法准确地建立工整准确的线段,刀片磨损会造成使用寿命短,刻线仪成本昂贵,占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刻线精确、使用寿命长、操作简便、成本低的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包括基准脚、刻具、紧固机构和调距机构,所述调距机构包括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一端与第二引脚一端铰接,所述基准脚和刻具经紧固机构分别紧固于所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

作为优选:所述调距机构还包括螺杆和滚轮,所述滚轮固定设置于所述螺杆中部;所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均设置有与所述螺杆匹配的螺孔,所述螺杆与螺孔螺纹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刻具包括连接件和刻线器具,所述连接件经紧固机构紧固于所述第二引脚,所述刻线器具插设于所述连接件。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机构包括紧固件和通孔,所述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基准脚和刻具均设置有所述通孔,所述紧固件与通孔配合紧固。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引脚与基准脚的结合部、第二引脚与连接件的结合部均采用榫卯结构连接,且所述紧固件贯穿所述榫卯结构紧固。

作为优选:所述刻线器具为刀片,且所述刀片的刀头采用洛氏硬度为60度以上的硬钢。

作为优选:所述刻线器具为刻针,且所述刻针的针尖采用洛氏硬度为60度以上的硬钢。

作为优选:所述基准脚与模型零件接触的接触面可以为与模型接触面相匹配的平面、弧面、斜面或L形。

作为优选:还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的铰接端。

作为优选:所述刀片插设于所述连接件,且所述刀片与连接件均设置有通孔,所述紧固件贯穿所述通孔紧固所述刀片于连接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⑴在模型制作刻线时,通过调整铰接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支架的间距将刻具整到需要刻线的高度,以基准脚作为基准面与模型对准,再将基准脚沿模型的基准面移动,即可在模型面上刻下痕迹;因基准脚与刻具之间的相对距离为定值,且不会滑动或倾斜,所以,刻具在模型面上刻下的刻线非常精确,提高了刻线的精确性。

⑵该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可根据不同模型的刻线需要,设计不同的尺寸大小,而且结构简单,模型与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对应使用,可降低成本;而针对磨损最为严重的刻线器具,采用硬度较高、耐磨性好的硬钢,即便刻线头成本较高,但整体来说还是降低了成本,且提高了使用寿命。

⑶经紧固件与通孔配合紧固基准脚与第一引脚、紧固刻具与第二引脚,不仅提高了刻线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同时可方便更换不同的或磨损的基准脚与刻具。

⑷基准脚与模型零件接触的接触面可以为与模型接触面相匹配的平面、弧面、斜面或L形,可根据不同的模型对应选择不同的基准脚,满足不同模型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基座为梯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基准脚10,刻具20,连接件22,刻线器具24,紧固机构30,紧固件32,通孔34,调距机构40,第一引脚42,第二引脚44,螺杆46,滚轮48,手持部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

图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2所示,该模型可调式等距刻线辅助器,包括基准脚10、刻具20、紧固机构30、调距机构40和手持部50,调距机构40包括第一引脚42和第二引脚44,第一引脚42一端与第二引脚44一端铰接,基准脚10和刻具20经紧固机构30分别紧固于第一引脚42和第二引脚44;调距机构40还包括螺杆46和滚轮48,滚轮48固定设置于螺杆46中部;第一引脚42和第二引脚44均设置有与螺杆46匹配的螺孔,螺杆46与螺孔螺纹配合;刻具20包括连接件22和刻线器具24,连接件22经紧固机构30紧固于第二引脚44,刻线器具24插设于连接件22;紧固机构30包括紧固件32和通孔34,第一引脚42、第二引脚44、基准脚10和刻具20均设置有通孔34,紧固件32与通孔34配合紧固;手持部50设置于第一引脚42与第二引脚44的铰接端。

本实施例中,刻线器具24为刻针,且刻针的针尖采用洛氏硬度为60度以上的硬钢;基准脚10与模型零件接触的接触面可以为与模型接触面相匹配的平面。

在模型制作刻线时,通过调整铰接的第一引脚42和第二引脚44支架的间距将刻具20整到需要刻线的高度,以基准脚10作为基准面与模型对准,再将基准脚10沿模型的基准面移动,即可在模型面上刻下痕迹;因基准脚10与刻具20之间的相对距离为定值,且不会滑动或倾斜,所以,刻具20在模型面上刻下的刻线非常精确,提高了刻线的精确性。而针对磨损最为严重的刻针,采用硬度较高、耐磨性好的硬钢,即便针尖成本较高,但整体来说还是降低了成本,且提高了使用寿命。经紧固件32与通孔34配合紧固基准脚10与第一引脚42、紧固刻具20与第二引脚44,不仅提高了刻线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同时可方便更换不同的或磨损的基准脚10与刻具20。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

请参阅图3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第一引脚42与基准脚10的结合部、第二引脚44与连接件22的结合部均采用榫卯结构连接,且紧固件32贯穿榫卯结构紧固。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省略。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

请参阅图4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是:刻线器具24为刀片,且刀片的刀头采用洛氏硬度为60度以上的硬钢;刀片插设于连接件22,且刀片与连接件22均设置有通孔34,紧固件32贯穿通孔34紧固刀片于连接件22。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省略。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

请参阅图5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区别是:基准脚10与模型零件接触的接触面可以为与模型接触面相匹配的弧面。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省略。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

请参阅图6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是:基准脚10与模型零件接触的接触面可以为与模型接触面相匹配的斜面。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省略。

当然,基准脚10与模型零件接触的接触面还可以为与模型接触面相匹配的L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