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电子防盗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199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U型电子防盗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锁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u型电子防盗锁。



背景技术:

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防盗类产品。现在社会上的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等车辆被盗的案件屡屡发生,使得人们对锁的防盗性能极为关注。现有的锁大多为机械式的,如:链子锁、u型锁等,此类锁具只要具备简单的开锁工具即可轻易撬开。现有的锁具中为了加强防盗功能,在锁具上使用电子防盗,使用电路检测使锁具的防盗性能得到加强。但是一般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等车辆使用的锁具是裸露在外的,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下雨、灰尘等影响,因此,电子锁具需要考虑密封性的问题。防止锁具内部的电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锁具失灵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强防盗性能,同时,能够加强密封性,提高电路稳定性的u型电子防盗锁。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的u型电子防盗锁,包括u型锁杆、锁梁和锁定装置,u型锁杆插接在锁梁上,锁定装置安装在锁梁上,锁定装置锁定u型锁杆;锁梁包括外层壳体、两端开口的金属套筒和内层壳体,金属套筒套接在内层壳体外部,外层壳体包裹金属套筒和内层壳体;内层壳体包括主壳体和底盖,主壳体与底盖可拆卸安装,主壳体设置有防水凸边,底盖设置有防水凹槽,防水凸边与防水凹槽配合;主壳体还设置有可容纳电路板的电路腔和锁杆槽,锁杆槽容纳u型锁杆的插入端,电路腔和锁杆槽相通,电路腔和锁杆槽之间还设置防水胶垫,防水胶垫的顶部位于锁杆槽内,防水胶垫的底部位于电路腔内;电路板设置有开关按钮,开关按钮的触头与防水胶垫的底部触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本发明的u型电子防盗锁将金属套筒套接在内层壳体外部,增加锁具的抗破坏性能,防止锁具遭到暴力破坏。同时,外层壳体包裹金属套筒和内层壳体,可进一步的防止锁具被暴力拆卸。另外,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的电路安装在内层壳体内部,为了加强密封性,在主壳体设置有防水凸边,在底盖设置有防水凹槽,使主壳体与底盖可拆卸的同时密封性也得到保障。此外,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的电路腔和锁杆槽相通,为了防止电路腔内受到水分和灰尘的影响,在电路腔和锁杆槽之间设置防水胶垫,同时,在防水胶垫的底部设置开关按钮,使锁杆插入锁杆槽时便于触发上锁或开锁信号。

进一步的方案中,防水凹槽内设置有防水胶圈,防水胶圈与防水凹槽过盈配合。

由此可见,在防水凹槽内设置防水胶圈,可进一步提高内层壳体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方案中,主壳体还设置有锁栓孔和锁芯孔,锁栓孔的轴向和锁芯孔的轴向垂直设置,锁栓孔和锁芯孔分别与电路腔隔离设置;锁栓孔与锁杆槽相通设置;u型锁杆的插入端设置有锁栓凹槽,锁栓凹槽与锁栓孔相对设置。

由此可见,锁栓孔和锁芯孔分别与电路腔隔离设置,可保障电路腔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方案中,锁定装置包括锁芯和锁栓,锁芯安装于锁芯孔内,锁栓安装于锁栓孔内;锁芯的远离钥匙口的端部设置有凸柱,锁栓设置有缺口,缺口与凸柱活动配合。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u型电子防盗锁采用传统机械上锁的方式,避免电子上锁容易出现故障的弊端。

进一步的方案中,锁芯为叶片式锁芯。

由此可见,采用叶片式锁芯,可提高锁具的安全性,防止暴力开锁。

进一步的方案中,锁杆槽正对锁栓孔的一侧设置有通孔,通孔与锁栓孔正对设置。

由此可见,在锁杆槽正对锁栓孔的一侧设置通孔,可便于安装锁栓。

进一步的方案中,主壳体靠近电路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电极孔和电触针,电极孔与电触针过盈配合,电触针与电路板电连接。

由此可见,由于电路需要数据的传输以及充电,本发明的u型电子防盗锁通过设置电触针与外界电路电连接,同时,电路腔的侧壁上设置电极孔与电触针过盈配合,避免水分从电极孔进入电路腔中,保障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中,电路板还设置有主控电路、陀螺仪电路、无线通信电路和定位电路,开关按钮、陀螺仪电路、无线通信电路和定位电路分别与主控电路电连接。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u型电子防盗锁设置陀螺仪电路可进行角速度信息的而获取,根据角速度信息可判断锁具是否出现移动的情况,从而判断是否人为移动车辆或锁具,进而做出响应动作。设置定位电路,可定位锁具的位置,从而确定车辆的位置,便于车辆被偷窃时寻回。设置无线通信电路,可与用户的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提醒、报警等功能。

进一步的方案中,定位电路设置有天线模块,天线模块设置与电路腔内靠近主壳体裸露于金属套筒套的一端。

由此可见,由于定位电路的信号较弱,为了定位信号不被金属套筒所屏蔽,在主壳体没有被金属套筒覆盖的位置设置天线模块,可保障信号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外层壳体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金属套筒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内层壳体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内层壳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内层壳体未完全组装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内层壳体完全组装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锁定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锁芯一个视角的结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锁芯另一个视角的结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实施例中电路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u型电子防盗锁包括u型锁杆1、锁梁2和锁定装置3(参见图9),u型锁杆1插接在锁梁2上,锁定装置3安装在锁梁2上,锁定装置3锁定u型锁杆1。u型锁杆1包括橡胶套11和金属杆12,橡胶套11包裹金属杆12,金属杆12的插入端121和插入端122外露于橡胶套11,插入端121设置有锁栓凹槽1211,插入端122设置有锁栓凹槽1221。锁定装置3可通过锁栓凹槽1211和锁栓凹槽1221锁定u型锁杆1。锁梁2包括外层壳体21、两端开口的金属套筒22和内层壳体23,金属套筒22套接在内层壳体23外部,外层壳体21包裹金属套筒22和内层壳体23。

参见图3,外层壳体21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壳体,优选的,外层壳体21为塑料壳体。外层壳体21设置有通孔211和通孔212,通孔211和通孔212均位于外层壳体21的顶部,通孔211容纳插入端121,通孔212容纳插入端122。

参见图4,金属套筒22设置有通孔221和通孔222,通孔221和通孔222均位于金属套筒22的顶部,通孔221与通孔211相对设置且容纳插入端121,通孔222与通孔212相对设置且容纳插入端122。金属套筒22还设置有锁芯通孔223,锁芯通孔223位于金属套筒22的底部。相应的,外层壳体21也设置有一个锁芯通孔(未示出)外层壳体21上的锁芯通孔与锁芯通孔223相对设置。优选的,金属套筒22为不锈钢。

参见图5,内层壳体23包括主壳体231和底盖232,主壳体231与底盖232可拆卸安装,本实施例中,主壳体231与底盖232通过螺丝固定。参见图6,主壳体231设置有防水凸边2311,底盖232设置有防水凹槽2321,防水凸边2311与防水凹槽2321配合设置。防水凹槽2321内设置有防水胶圈233,防水胶圈233与防水凹槽2321过盈配合。

参见图7和图8,主壳体231还设置有锁杆槽2312和锁杆槽2313,锁杆槽2312容纳u型锁杆1的插入端121,锁杆槽2313容纳u型锁杆1的插入端122。主壳体231还设置有锁栓孔2314和锁芯孔2315,锁栓孔2314的轴向和锁芯孔2315的轴向垂直设置,锁栓孔2314与锁杆槽2315相通设置。锁栓凹槽1211和锁栓凹槽1221均与锁栓孔2314相对设置。主壳体231还设置有可容纳电路板4的电路腔2316,锁栓孔2314和锁芯孔2315分别与电路腔2316隔离设置,电路腔2316和锁杆槽2313相通。电路腔2316和锁杆槽2313之间设置有防水胶垫9,防水胶垫9的顶部位于锁杆槽2313内,防水胶垫9的底部位于电路腔2316内。电路板4设置有开关按钮41,开关按钮41的触头与防水胶垫9的底部触接。主壳体231靠近电路腔2316的侧壁上设置有电极孔2318和电触针(未示出),电极孔2318与电触针过盈配合,电触针2318与电路板4电连接。相应的,外层壳体21还设置有通孔213,通孔213与电极孔2318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电极孔2318有四个。

从图8中可以看出,主壳体231还设置有通孔2319和通孔2320,通孔2319位于锁杆槽2313正对锁栓孔2314的一侧,通孔2319与锁栓孔2314正对设置,通孔2320位于锁杆槽2312正对锁栓孔2314的一侧,通孔2320与锁栓孔2314正对设置。

参见图9,锁定装置3包括锁芯31、锁栓32和锁栓33,锁芯31安装于锁芯孔2315内,锁栓32和锁栓33安装于锁栓孔2314内。锁芯31的远离钥匙口的端部设置有凸柱313和凸柱314,锁栓32设置有缺口321,锁栓33设置有缺口331,缺口321与凸柱314活动配合,缺口331与凸柱313活动配合。锁栓32和锁栓33可随着凸柱313和凸柱314的带动实现上锁和开锁的操作。在锁具组装时,锁栓32和锁栓33分别通过通孔2319和通孔2320安装于锁栓孔2314内。

锁芯包括外壳311和锁胆312,锁胆312安装在外壳311内部,凸柱313和凸柱314由锁胆312延伸而成。外壳311的表面设置有半圆柱状的凸起部3111,参见图10和图11,凸起部3111内部设置有卡槽3112,卡槽3112沿凸起部3111的轴向设置。锁胆312设置有第一弹簧6、叶片5、卡块7和第二弹簧3122。其中,叶片5和卡块7分别活动安装在锁胆312上,叶片5与卡块7抵接,叶片5设置有凸块51、容纳孔52和限位口53。第一弹簧6和叶片5的数量相对应,每个叶片5对应两个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的一端与锁胆312抵接,第一弹簧6的另一端与叶片5抵接。第一弹簧6可使叶片5在上锁时以特定的排列方式排列,从而锁定锁胆312。凸块51位于容纳孔52内,凸块51可与插入容纳孔52的钥匙的牙花配合。限位口53用于容纳卡块7,外壳311的卡槽3112也用于容纳卡块7,卡槽3112与限位口53相对设置。卡块7设置有开口槽71,开口槽71用于容纳第二弹簧8和凸块3122,第二弹簧8的一端与凸块3122抵接,第二弹簧8的另一端与卡块7抵接,第二弹簧8用于开锁时使卡块7复位。叶片5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叶片5的数量为5片。

在上锁时,第一弹簧6使叶片5以错位的排布方式排列,叶片5之间的限位口53由于错位的排布方式,所有叶片5的限位口53所形成的容纳腔的空间不足以容纳卡块7,使得卡块7被挤入卡槽3112中从而锁定锁胆312,即卡块7在上锁状态时插入卡槽3112。在开锁时,凸块51与插入容纳孔52的钥匙的牙花配合,使得叶片5之间的限位口53整齐排布,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卡块7。此时,由于第二弹簧8的作用,将卡块7弹回限位口53内,解除锁胆312的锁定。

参见图12,电路板4还设置有主控电路10、陀螺仪电路20、无线通信电路30、定位电路40和接口电路50,开关按钮41、陀螺仪电路20、无线通信电路30、定位电路40和接口电路50分别与主控电路10电连接。优选的,无线通信电路30包括gsm模块或4g模块等移动通信模块。陀螺仪电路20获取u型电子防盗锁的角速度信息并发送至主控电路10,主控电路10根据角速度信息向无线通信电路30发送反馈信号。主控电路10获取定位电路40的定位信息并发送至无线通信电路30。无线通信电路30与移动终端(未示出)进行信息交互。主控电路10接收开关按钮41的开关信号,主控电路10根据开关信号向无线通信电路30发送开锁提示信号或闭锁提示信号。接口电路50还与电极孔2318中的电触针电触接,接口电路50用于与外界电路电连接并实现信息交互。电路板41还设置有可充电电源电路60,可充电电源电路60与接口电路50电连接,可充电电源电路60与接口电路50进行充电。可充电电源电路60向主控电路10、陀螺仪电路20、无线通信电路30和定位电路40提供电源。

从图7和图8中还可以看出,定位电路40设置有天线模块401,天线模块401设置与电路腔2316内靠近主壳体231裸露于金属套筒22套的一端。本实施例中,天线模块401位于与电极孔2318相对的一端。

本发明的u型电子防盗锁在工作时,由于开关按钮41位于u型锁杆1的插入端122下方,在u型锁杆1插入锁梁2时,使防水胶垫9发生形变,防水胶垫9下压开关按钮41的触头,开关按钮41向主控电路10发送开关信号,主控电路10根据开关信号向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上锁的提示信息。当u型锁杆1拔出锁梁2时,防水胶垫9不再下压开关按钮41的触头,开关按钮41向主控电路10发送开关信号,主控电路10根据开关信号向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开锁的提示信息。陀螺仪电路20获取u型电子防盗锁的角速度信息并发送至主控电路10,主控电路10根据角速度信息向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反馈信号。主控电路10获取定位电路40的定位信息并发送至用户的移动终端。

此外,u型电子防盗锁在与用户的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交互时,还可发送电量信息等,以便用户及时获知是否需要充电。用户还可通过移动终端对u型电子防盗锁的参数进行设置,例如,设置数据发送的间隔,移动终端与u型电子防盗锁的绑定等。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u型电子防盗锁将金属套筒套接在内层壳体外部,增加锁具的抗破坏性能,防止锁具遭到暴力破坏。同时,外层壳体包裹金属套筒和内层壳体,可进一步的防止锁具被暴力拆卸。另外,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的电路安装在内层壳体内部,为了加强密封性,在主壳体设置有防水凸边,在底盖设置有防水凹槽,使主壳体与底盖可拆卸的同时密封性也得到保障。此外,本发明u型电子防盗锁的电路腔和锁杆槽相通,为了防止电路腔内受到水分和灰尘的影响,在电路腔和锁杆槽之间设置防水胶垫,同时,在防水胶垫的底部设置开关按钮,使锁杆插入锁杆槽时便于触发上锁或开锁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做出的非实质性修改,例如,u型锁杆还可以以回旋方式的设置在锁梁上,即u型锁杆的一端固定在锁梁上,另一端插拔安装在锁梁上,也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