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9578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密码锁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码锁,尤指一种除可用密码开锁之外,仍可用钥匙开锁的密码锁。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密码锁,其包含有一锁壳以及一密码锁心,该密码锁心设置在锁壳的内部,并且具有一锁栓、多个锁扣套筒以及多个密码转盘,锁扣套筒套设在锁栓外,该等密码转盘分别套设在该等锁扣套筒外并可带动相对应的锁扣套筒一同转动。

当密码锁处于锁固状态时,锁栓会抵靠在未转动到正确角度的锁扣套筒的下方,而使锁栓无法向上拉出而达到闭锁之目的;而用户拨转密码转盘并接连带动锁扣套筒转至正确的开锁位置后,此时密码锁便处于开锁状态,在开锁状态下,所有锁扣套筒的缺槽会对位在一直在线并且与锁栓上相对应的凸块对齐,藉此使用者便可将锁栓向上通过该等锁扣套筒的缺槽而抽出,达到开锁之目的。

但上述密码锁并没有提供用户找到正确密码的机制,换句话说,当使用者忘记之前所设定的密码时,必须一一测试密码,或是直接破坏密码锁。

为因应上述密码锁的缺点,便有业者发明出一种具有确认孔的密码锁,其在锁壳相对应于锁扣套筒的地方开设有多个测试孔,该等测试孔可供使用者确认并测试锁扣套筒的状况,并进而找回正确的密码,其方法在于,使用者利用肉眼观测或是利用一测试销,一边转动密码转盘的同时,将测试销插入,当密码正确时,测试销便会通过该测试孔穿过密码对位槽,或是一边转动一边用眼睛辨识锁扣套筒的缺槽是否转至正确的开锁位置,但以上两种方法,其在测试的过程都需要花费时间与心力方能寻回密码,因此实际上甚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码锁,其不仅具有可利用钥匙开锁,提供另一开锁的功能,同时在开锁状态下亦能直接找为先前设定的密码。

为达上述之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密码锁,其包含

一锁壳,其包含有多个窗口、多个通道、一长孔及一长槽,该等窗口成形于该锁壳的外壁面上,并向内贯穿进该锁壳的内部,该等通道水平延伸地设置于该锁壳的内壁面,并且彼此上下间隔设置,该长孔上下贯穿该锁壳,该长槽凹设成形于该锁壳的顶面,该等通道设置于该长孔及该长槽之间;

一钥匙锁心,其设置于该长孔内,该钥匙锁心包含有

一锁心部,其设置于该锁壳的底部,并可转动地向下贯穿该锁壳;

一下推座,其设置于该锁心部的上方,并可随该锁心部转动;

一上推座,其设置于该下推座的上方,且可随该下推座的转动而相对上下移动,该上推座进一步包含有一套设环,该套设环选择性地贯穿该长孔而向上突出该锁壳的顶面;

一密码锁心,其设置于该长槽内,该密码锁心包含有

多个密码对位环,该等密码对位环彼此上下并列在该长槽内,并其位置相对应于各该通道,各该密码对位环包含有一密码对位槽,该密码对位槽贯穿于该密码对位环的一侧面,并选择性地与相对应的该通道相连通;

多个密码转盘,该等密码转盘分别套设在该等密码对位环的外侧,并分别突出于该锁壳的该等窗口,各该密码转盘可带动相对应的该密码对位环转动;

一锁栓,该锁栓包含有一直立部及一弯折部,该直立部由该锁壳的顶面直立地向下贯穿至该长槽内,并贯穿该等密码对位环,该弯折部由该直立部的顶端朝向该长孔的方向弯折,并穿设进该套设环内;

一寻码组件,该寻码组件设置于该长孔及该长槽的中间,并包含有

一寻码推片,该寻码推片直立地设置于该锁壳内,该寻码推片与该上推座相连接,并随该上推座上下移动,该寻码推片凹设有多个连动部,该等连动部设置于该寻码推片的一侧面,并该等连动部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等通道的位置,各该连动部包含一低部、一高部及一斜面部;

多个推杆,其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于该锁壳的该等通道内,并该等推杆彼此上下间隔设置且水平地贯穿该寻码推片,且分别对应于该等连动部,并分别对应该等密码对位环,各该推杆包含有相连接的一头部及一杆部,该头部的一端抵靠在该连动部上,该杆部贯穿该连动部并选择性地穿设于相对应的该密码对位槽中;

多个第一弹性组件,其分别设置于该等推杆及该锁壳的内壁面之间,并分别将该等推杆朝该等密码对位环推抵;

其中,当该钥匙锁心的该锁心部解锁时,该下推座使该上推座及该寻码推片下移,而使各该推杆的该头部自抵靠于该高部移动至抵靠于该低部,而使该推杆抵靠于相对应的该密码对位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钥匙锁心及密码锁心之间新增一寻码组件,并且该寻码组件可随着钥匙锁心的转动而触发其功能,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相较于一般密码锁而言,不仅多增加了可利用钥匙开锁的功能,在用钥匙开锁的同时,由于上推座接连带动寻码推片向下移动,使该等推杆朝密码锁心的方向水平推进,此时用户只要旋转密码转盘,当转到密码转盘转不动时,其便代表该等推杆贯穿进相对应的密码对位槽中,换句话说,此一转不动的情况下通过该等窗口所显示的密码,即为用户先前设置的密码;本实用新型通过简易的拨动密码转盘的动作就可以让使用者找回先前忘记的密码,相较于先前技术中不论是肉眼辨识或是利用测试销测试,都要来的方便及快速,因此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在使用上方便及直观许多。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进一步包含有一延伸部,该延伸臂的两端分别连接该上推座及该寻码推片,该上推座通过该延伸臂带动该寻码推片上下移动。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该延伸臂的一端固设于该上推座上,该寻码推片进一步包含有一移动槽,该延伸臂的另一端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移动槽中。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该锁壳进一步包含有一挡板,该挡板设置于该上推座及该寻码推片的中间,该挡板包含有多个头部槽,各该推杆的该头部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头部槽中,并该等第一弹性组件设置于该等头部槽内。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各该推杆的该头部上进一步凹设有一弹簧槽,该第一弹性组件抵靠在该弹簧槽内。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该密码对位环与该锁壳的底面之间设有一第三弹性组件,该第三弹性组件将该等密码对位环向上推抵。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各该密码对位环进一步包含有一内环凸缘及多个外凸块,该内环凸缘环绕设置于该密码对位环的内壁面上,该等外凸块突伸于该密码对位环的外壁面上;各该密码转盘进一步包含有多个内凹槽,该等内凹槽彼此水平地环绕凹设于该密码转盘的内壁面上,并该等外凸块选择性地卡合在该等内凹槽中;该锁栓进一步包含有多个锁栓凸块,该等锁栓凸块上下间隔地突伸于该锁栓的外壁面上,该等锁栓凸块的数量与位置相对应于该等内环凸缘的数量与位置,并且该等锁栓凸块选择性地向上抵靠相对应的该等内环凸缘。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该锁栓可带动该等密码对位环相对该等密码转盘向下移动,使该等外凸块与其相对应的该等内凹槽上下分离。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该上推座包含有一上推座斜面,该上推座斜面设置于该上推座的底面;该下推座包含有一下推座斜面,该下推座斜面设置于该下推座的顶面,并该下推座斜面与该上推座斜面的形状彼此相配合。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该上推座外套设有一第二弹性组件,该第二弹性组件将该上推座向下推抵,当该下推座转动时,该第二弹性组件可推抵该上推座,使其通过该上推座斜面而产生相对应于该下推座的上下移动。

进一步而言,前述之密码锁,其中进一步包含有多个弹片,该等弹片的数量与位置相对应于该等密码转盘的数量与位置;各该密码转盘进一步包含有多个转盘凹槽,该等转盘凹槽设置于该密码转盘的外壁面上,并且该弹片选择性地抵靠在该等转盘凹槽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除去部分锁壳后于锁固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除去部分锁壳后于钥匙开锁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5为图3的平面剖视图。

图6为图4的平面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密码开锁状态下的平面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寻码推片及上、下推座的立体外观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锁心部于锁固状态下的平面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锁心部于钥匙开锁状态下的平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图2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密码锁包含有一锁壳10、一钥匙锁心20、一密码锁心30、一锁栓40及一寻码组件50。

锁壳10包含有多个窗口11、多个通道12、一长孔13、一长槽14及一挡板15。

该等窗口11成形于锁壳10的外壁面上,并向内贯穿进锁壳10的内部,并且该等窗口11上下间隔且平行地设置在锁壳10的外壁面上;多个通道12水平延伸地设置于锁壳10的内壁面,并且彼此上下间隔设置;长孔13及长槽14分别由锁壳10的上方向下凹设进锁壳10的内部,并且长孔13及长槽14分别设置于该锁壳的相对两侧,另外,长孔13向下贯穿锁壳10的底面,亦即长孔13是上下皆贯通的孔,而长槽14则是只有上方有贯穿锁壳10,底部则没有;该等通道12设置于长孔13及长槽14的中间。

请参阅图2、图3、图5及图9所示,钥匙锁心20设置于长孔13内,并包含有一锁心部21、一下推座22及一上推座23。

锁心部21设置于锁壳10的底部,并通过该长孔13可转动地向下贯穿锁壳10,且锁心部21进一步包含有一下珠座211、一上珠座212、一转杆213、多个下锁珠214及多个上锁珠215,转杆213固设于下珠座211的顶面并且向上延伸,上珠座212套设于转杆213外并设置于下珠座211的上方,并且上珠座212的内部与下珠座211的内部相连通,该等下锁珠214及该等上锁珠215以下锁珠214在下,上锁珠215在上的形式设置于下珠座211及上珠座212相连通的内部空间内。

下推座22设置于锁心部21的上方,且可随该锁心部21转动而转动,并下推座22进一步包含有一下推座斜面221,该下推座斜面221设置于该下推座22的顶面;另外,前述的锁心部21的转杆213由锁心部21的顶端向上贯穿至下推座22中,并且当锁心部21旋转时,下推座22会被转杆213带动而产生相对转动。

请参阅图2、图3及图8所示,上推座23设置于下推座22的上方,其可随下推座22的转动而相对产生上下移动,且上推座23无法转动,上推座23并进一步包含有一上推座斜面231及一套设环232,上推座斜面231设置于上推座23的底面,套设环232为一环状的凹槽,其设置于上推座23的顶面,并可因上推座23的上下移动而选择性地贯穿长孔13而向上突出于锁壳10的顶面,上推座23外套设有一第二弹性组件233,第二弹性组件233套设于上推座23并抵靠于锁壳10内部的顶面,并且第二弹性组件233可将上推座23向下推抵;下推座22的下推座斜面221与上推座23的上推座斜面231形状彼此相配合,亦即当下推座22转动时,上推座23便会根据下推座22转动的方向产生相对应的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

请参阅图2、图3及图5所示,密码锁心30设置于长槽14内,并其包含有多个密码对位环31、多个密码转盘32、多个弹片33、一第三弹性组件34及一垫片35。

该等密码对位环31可转动地设置于长槽14内,并且该等密码对位环31彼此上下并列在长槽14内,且其位置相对应于各该通道12,换言之,一个密码对位环31在其水平位置上会对应到一个通道12;各该密码对位环31进一步包含有一密码对位槽311、一内环凸缘312及多个外凸块313,该密码对位槽311贯穿于该密码对位环31的一侧面,并选择性地与其相对应的通道12相连通,该内环凸缘312环绕设置于密码对位环31的内壁面上,该等外凸块313突伸于密码对位环31的外壁面上,且该等外凸块313彼此水平地间隔设置。

各该密码转盘32分别套设在相对应的各该密码对位环31的外侧,且分别突出于锁壳10的该等窗口11,各该密码转盘32可带动相对应的密码对位环31转动;各该密码转盘32进一步包含有多个内凹槽321及多个转盘凹槽322,该等内凹槽321彼此水平地环绕凹设于密码转盘32的内壁面上,并且该等外凸块313选择性地卡合在该等内凹槽321中,该等转盘凹槽322设置于该密码转盘32的外壁面上,且各该转盘凹槽322为彼此间隔地设置。

请参阅图2所示,该等弹片33设置于该长槽14内,且其数量与位置相对应于该等密码转盘32的数量及位置,并各该弹片33选择性地抵靠在该等密码转盘32的转盘凹槽322上。

请参阅图3所示,第三弹性组件34设置于锁壳10的底部与最底端的密码对位环31之间,垫片35设置于第三弹性组件34及该最底端的密码对位环31之间,并该第三弹性组件34藉由垫片35支撑将该等密码对位环31向上推抵。

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5所示,锁栓40包含有一直立部41及一弯折部42,直立部41由锁壳10的顶面直立地向下贯穿至长槽14内,并贯穿该等密码对位环31,弯折部42由直立部41的顶端朝长孔13的方向弯折,并选择性地穿设进套设环232内。

锁栓40的直立部41进一步包含有多个锁栓凸块411及一换码凸块412,该等锁栓凸块411上下间隔地突伸于直立部41的外壁面上,并该等锁栓凸块411的数量与位置相对应于该等内环凸缘312的数量与位置,并且由于该第三弹性组件34依序推顶垫片35及密码对位环31,因此该等锁栓凸块411会选择性地向下抵靠相对应的内环凸缘312;锁栓40可带动该等密码对位环31相对该等密码转盘32向下移动,使该等外凸块313与其相对应的该等内凹槽321上下分离;该换码凸块412设置于该等锁栓凸块411的上方,并且该长槽14相对于该换码凸块412的位置进一步包含有一换码凸缘141,该换码凸缘141上下间隔的设置于该换码凸块412的上下两侧,进而限制锁栓40的垂直移动范围。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寻码组件50设置于长孔13及长槽14的中间,并包含有一寻码推片51及多个推杆52。

请参阅图1、图2及图8所示,寻码推片51直立地设置于锁壳10内,并且寻码推片51与上推座23相连接,并随上推座23上下移动;本主要实施例中,寻码推片51进一步包含有一移动槽511,该上推座23进一步包含有一延伸臂234,该延伸臂234由该上推座23朝该长槽14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移动槽511内,上推座23利用该延伸臂234支撑该寻码推片51,并使该寻码推片51可通过延伸臂234与移动槽511的相对移动而上下移动。

寻码推片51凹设有多个连动部512,该等连动部512设置于寻码推片51的朝向该长孔13的一侧面,并该等连动部512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等通道12的位置,且各该连动部512包含有一低部513、一高部514及一斜面部515。

该等推杆52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于锁壳10的该等通道12内,并该等推杆52彼此上下间隔设置且水平地贯穿寻码推片51,且分别对应于该等连动部512及该等密码对位环31,换言之,各该推杆52的一端贯穿了寻码推片51后在水平方向上对应有一密码对位环31,即推杆52、通道12及密码对位环31在数量及位置上都是彼此相对应的。

请参阅图2、图5及图6所示,推杆52进一步包含有一头部521、一杆部522、一弹簧槽523及一第一弹性组件524,头部521的一端抵靠在连动部512上,杆部522贯穿连动部512后选择性地穿设于相对应的密码对位槽311中;该等弹簧槽523分别凹设于该等头部521上;该等第一弹性组件524分别设置于该等推杆52及锁壳10的内壁面之间,更精确地说,其一端抵靠在弹簧槽523内,并将推杆52朝密码对位环31的方向推抵。

锁壳10的该挡板15设置于上推座23与寻码推片51的中间,并该挡板15包含有多个头部槽151,该等头部槽151的数量及位置相对应于该等推杆52的数量及位置,并且各该推杆52的头部521可移动地设置于相对应的头部槽151中,并前述的该等第一弹性组件524分别设置于相对应的头部槽151中,换言之,一个头部槽151内设置有一第一弹性组件524,并且相对应的推杆52的头部521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头部槽151内,将该第一弹性组件524夹设于该头部槽151及该头部521之间,并该第一弹性组件524会将该推杆52朝向相对应的该密码对位环31的方向推抵。

本主要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组件524、第二弹性组件233及第三弹性组件34为压缩弹簧,但不以此为限。

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其与本主要实施例大致相同,但在本另一实施例中,延伸臂两端分别固设于上推座及寻码推片,因此当上推座上下移动时,便会通过延伸臂直接带动寻码推片上下移动。

以下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上的实际情况。

本实用新型结构复杂,以下以锁固状态、密码开锁状态、钥匙开锁状态、找回密码状态及更换密码状态五种操作状态来分别介绍。

请参阅图2、图3及图5所示,锁固状态下,钥匙锁心20中下推座斜面221的最高点与上推座斜面231的最低点相接处,并且将第二弹性组件233向上挤压,此时的套设环232会通过长孔13突伸于锁壳10的顶面,并且锁栓40的弯折部42会穿设于套设环232内,使锁栓40无法左右转动;同时,在密码锁心30的部分,在用户尚未转至正确密码的状态下,密码对位环31内壁面的内环凸缘312会与锁栓40的锁栓凸块411相抵块,换言之,锁固状态下,锁栓40因为锁栓凸块411位在内环凸缘312的下方,因此锁栓40除了无法左右转动外,亦无法向上抽出以解锁,本锁固状态通过此两种结构达到锁固的目的。

请参阅图3、图5及图7所示,密码开锁状态下,钥匙锁心20的结构与锁固状态相同,而密码锁心30的部分,此时用户先将密码转盘32拨转至正确的解锁位置,在拨转的同时,由于弹片33不断卡合又弹出相对应的转盘凹槽322,因此可提供使用者在拨转过程中较为舒适及明确的手感;当拨转至正确的位置后,此时密码对位环31内壁面的内环凸缘312不再抵靠在锁栓40的锁栓凸块411上方,因此使用者便可将锁栓40的直立部41上提,同时使弯折部42脱离套设环232,达到解锁的目的。

请参阅图3、图9及图10所示,钥匙开锁状态下,使用者将一开锁用的钥匙插入钥匙锁心20后,进而将原本卡合于下珠座211及上珠座212之相连通的内部空间的下锁珠214及上锁珠215向上推抵,并且此时下锁珠214与上锁珠215之间的交界会正好对齐到下珠座211及上珠座212之间的交界,因此,下珠座211便可相对上珠座212进行转动。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当钥匙插入并转动下珠座211后,下珠座211的转杆213会接连带动下推座22使其转动,并且当下推座22转动后,由于其下推座斜面221与上推座23的上推座斜面231相抵靠,此时上推座23便会因着上推座斜面231与下推座斜面221的互动加上第二弹性组件233的推抵而向下移动,此时位于上推座23顶面的套设环232便同时被带动而下降,因此锁栓40的弯折部42便不再被套设环232所限制,因此锁栓40便可相对锁壳10产生水平方向的转动,进而达到解锁的目的。

请参阅图4、图6及图7所示,找回密码状态下,本实用新型需要使用者先将前述的开锁钥匙插入钥匙锁心20并旋转,使其内部达到前述钥匙开锁状态下的态样;此时,除了钥匙锁心20部分会有变化外,由于钥匙锁心20的上推座23上固设有该延伸臂234,当上推座23如前述下降后,延伸臂234便会进而下降,此时寻码推片51便会跟着下降,因为寻码推片51本来就是利用延伸臂234的支持而固定其垂直位置的,因此当延伸臂234下降,寻码推片51便会跟着下降。

请参阅图5、图6及图8所示,寻码推片51未下降时,寻码组件50的该等推杆52原本是利用其头部521因着第一弹性组件524的推抵而抵靠在寻码推片51的高部514,但一旦寻码推片51下移,该等推杆52便会顺着寻码推片51该侧面的形状,由高部514经过斜面部515而移动至低部513的位置,换言之,由于第一弹性组件524本身就不断将推杆52朝密码锁心30的方向推抵,而寻码推片51在形状设计上,高部514到低部513的过程中等同于朝密码锁心30的方向凹陷出一可活动的空间,因此当寻码推片51下移时,推杆52的头部521因为失去高部514的抵靠,便会朝向密码锁心30的方向水平移动并抵靠至低部513。

当推杆52的头部521抵靠至低部513后,因为其朝密码锁心30的方向水平移动,杆部522面会抵靠在密码对位环31的外壁面上,而如前述在密码开锁状态下,当用户拨转至正确密码位置时,密码对位环31的该等密码对位槽311便会朝向钥匙锁心20的方向,亦即杆部522可贯穿密码对位槽311并使其无法转动;换句话说,在使用者利用钥匙开锁后,但尚未拨转密码至正确密码时,推杆52的杆部522是紧抵在密码对位环31的外壁面,但是一旦拨转至正确密码,此时密码对位环31的密码对位槽311便会转至面对杆部522的位置,因此由于第一弹性组件524的推抵,杆部522便会贯穿进密码对位槽311中,迫使密码对位环31无法再转动,因此,当使用者插入钥匙后,拨转密码转盘32并转动至其无法再转动的位置时,便代表此一位置的密码是先前设置的正确密码,因此用户便可通过此一方法快速的找到先前设置的密码。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用户找到密码后,将钥匙重新转出,此时上推座23会沿着上推座斜面231而上升,并且带动延伸臂234以及寻码推片51上升,因此推杆52便会沿低部513经过斜面部515重新被推抵回高部514的位置,因此杆部522会重新退出密码对位槽311,用户便可重新转动密码转盘32,并恢复回锁固状态。

在更换密码状态下,用户需先拨转出正确的密码(即调整至密码开锁状态),接着将锁栓40上提,此时换码凸块412会向上裸露于锁壳10的外部,接着将锁栓40逆时针旋转九十度并下压,由于在此角度下,换码凸块412便可下移通过换码凸缘141并持续向下抵压,因此锁栓凸块411便会向下推挤到下方的密码对位环31使其下移,使密码对位环31与套设于其上的密码转盘32分离,此一情形下,密码转盘32内壁面上的内凹槽321亦会与密码对位环31上的外凸块313相分离,换句话说,密码转盘32便无法带动密码对位环31转动,因此使用者便可任意拨转密码转盘32并更换其密码;当用户设定好新的密码后,将锁栓40上提并顺时针旋转回初始状态,由于位于锁壳最底部的第三弹性组件34的推抵,原先被锁栓40所下压的密码对位环31便会被上推,使其外壁面的外凸块313重新卡合进相对应的密码转盘32内壁面上的内凹槽321中,换句话说,密码转盘32便恢复可带动拨转密码对位环31的功能,进而达到更换密码的功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寻码组件50的带动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在利用钥匙开锁的同时具有找回密码的功能,且此一过程便捷迅速,方便用户在忘记密码时可快速找回或更换其先前的密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