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记忆锁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4711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记忆锁车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尤其涉及一种记忆锁车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远程开车门、锁车门已成为车主每天需要重复的动作。车主长期使用汽车后,经常出现忘记锁车的情况。车主离开汽车后,如需要检测车门是否已经上锁则需要重新返回停车位置,操作上十分不便,并且,浪费了车主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记忆锁车器,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汽车无法远程查验车门是否已经上锁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记忆锁车器,包括锁合汽车车门的锁车装置,该记忆锁车器还包括信号发射器;

和接收信号发射器发出的信号的信号接收器;

信号发射器固定于汽车的车门上,并且,锁车装置闭锁后触发信号发射器向信号接收器发出信号;

所述信号接收器包括接收单元、测试按钮、指示灯和控制器,接收单元接收信号发射器发出的信号;

接收单元与所述控制器通讯;

测试按钮和控制器共同控制所述指示灯工作,控制器根据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号配合测试按钮控制指示灯点亮;

所述信号接收器还包括电源,接收单元、控制器、指示灯均由电源供电;

所述信号接收器还包括壳体,接收单元、测试按钮、控制器、指示灯和电源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测试按钮包括按压部,在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孔体,所述按压部穿过所述第一孔体并凸出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上粘接有可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垫,所述弹性垫覆盖所述第一孔体;

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二孔体,所述指示灯穿设于所述第二孔体内。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锁车装置包括锁车电路,所述信号发射器由所述锁车电路触发;信号发射器由锁车电路触发简化了汽车的结构,记忆锁车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或者,所述锁车装置包括锁车装置闭锁后动作的活动部件,所述信号发射器由所述活动部件触发。信号发射器由活动部件触发,简化了锁车电路的结构,有利于锁车电路的检修。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挂环,所述挂环通过连接链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连接链上设有连接环,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连接环配合的第三孔体。挂环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将信号接收器连接于汽车钥匙上,信号接收器便于收纳且不容易丢失,优化了记忆锁车器的使用性能。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设有防水垫,所述第一部分上接合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凸出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三孔体开设于所述连接部上。壳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信号接收器便于装配和维护,优化了信号接收器的使用性能。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容纳电源的容纳腔,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封闭所述容纳腔的盖体,所述盖体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所述电源为钮扣电池。电源固定在容纳腔内,容纳腔由盖体封闭,电源更换方便,优化了信号接收器的使用性能,信号接收器维护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记忆锁车器,具有如下优点:固定于车门上的信号发射器与由车主手持的信号接收器通讯,车门上具有锁车装置,锁车装置闭锁后触发信号发射器,信号发射器向信号接收器发出信号,此时,按下测试按钮,信号接收器上的指示灯点亮。锁车装置没有闭锁时,信号发射器无法向信号接收器发送信号,此时,即使按下测试按钮,指示灯也无法点亮,车主即可判断车门并没有上锁。相对于现有技术,车主可以通过指示灯是否点亮方便地判断车门是否上锁,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在壳体上设有第一孔体,测试按钮的按压部穿过第一孔体并凸出壳体,弹性垫覆盖第一孔体,车主隔着弹性垫对测试按钮进行操作,延长了测试按钮的使用寿命。另外,弹性垫的设置可以避免液体或灰尘进入壳体内,延长了接收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记忆锁车器的示意图;

附图2是信号接收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记忆锁车器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于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具有远程锁车功能的汽车,车主离开汽车后按下遥控器即可将汽车上锁。在实际操作时,由于车主遗忘或其它原因可能导致车主忘记锁车,这对汽车的安全是十分不利的。车主离开汽车后,车主可能需要确认汽车是否已经上锁,现有技术需要车主返回汽车进行确认,这种确认方式操作十分不便。

一种记忆锁车器,该装置主要用于车主远程确认汽车是否已经上锁,汽车上锁后,车主通过操作该记忆锁车器即可方便地判断汽车是否已经上锁。

记忆锁车器,包括锁合汽车车门的锁车装置1,锁车装置1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在汽车上均具有该装置,在此不再展开叙述。

图1是一种记忆锁车器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记忆锁车器还包括信号发射器2;

和接收信号发射器2发出的信号的信号接收器3;信号接收器3与信号发射器2通过无线通讯方式通讯;

如图1所示,信号发射器2固定于汽车的车门上,并且,锁车装置1闭锁后触发信号发射器2向信号接收器3发出信号,信号发射器2主要用于向信号接收器3发送信号,其具体结构为常规结构,在此不再展开叙述,信号发射器2可以由汽车上的蓄电池供电,也可以采用独立的电池供电,其具体供电方式可以自由选择。

锁车装置1闭锁后触发信号发射器2向信号接收器3发出信号是指,车门上锁后,锁车装置1使得信号发射器2向信号接收器3发出信号,锁车装置1具有控制信号发射器2的功能。

锁车装置1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控制信号发射器2;

一、所述锁车装置1包括锁车电路,所述信号发射器2由所述锁车电路触发,锁车电路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电路,锁车电路触发信号发射器2是指,锁车电路与信号发射器2电连接,由电信号触发信号发射器2,使信号发射器2向信号接收器3发出信号;

如图1所示,二、所述锁车装置1包括锁车装置1闭锁后动作的活动部件12,所述信号发射器2由所述活动部件12触发,该活动部件12是指锁车装置1闭锁后具有相应动作反应的部件,该活动部件12在具有车门内锁功能的汽车上均有设置,在此不再展开。

车门内锁是指汽车的车门可以在里面锁上,并且,未解锁时即使驾驶人员在汽车内部也无法打开车门。该方案利用活动部件12的机械信号触发信号发射器2,控制信号发射器2向信号接收器3发出信号。该方案中信号发射器2应包括触发开关,触发开关可以为接近开关或行程开关。

信号发射器2的两种触发方式在实际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在此不做限定。信号发射器2的两种触发方式也可以结合使用,以使信号发射器2具有更好的通用性能。

图2是信号接收器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所述信号接收器3包括接收单元4、测试按钮5、指示灯6和控制器7,接收单元4接收信号发射器2发出的信号,接收单元4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2发出的信号,其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在此不再叙述。

接收单元4与所述控制器7通讯,控制器7为现有技术中普通器件,在此不再叙述,测试按钮5和控制器7共同控制所述指示灯6工作,控制器7根据接收单元4接收到的信号配合测试按钮5控制指示灯6点亮;

接收单元4接收到信号发射器2发出的信号后,将该信号传递到控制器7,使控制器7为指示灯6点亮做准备,即控制器7与测试按钮5为串联方式,只有在控制器7和测试按钮5同时闭合后,指示灯6才可以点亮,以此来提示车主车门已经上锁。

如图2所示,所述信号接收器3还包括电源8,接收单元4、控制器7、指示灯6均由电源8供电,所述信号接收器3还包括壳体9,接收单元4、测试按钮5、控制器7、指示灯6和电源8均设置于所述壳体9内,壳体9的设置延长了信号接收器3的使用寿命。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测试按钮5包括按压部10,在所述壳体9上开设有第一孔体,所述按压部10穿过所述第一孔体并凸出所述壳体9,测试按钮5可以固定在所述壳体9上,所述壳体9上粘接有可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垫11,所述弹性垫11覆盖所述第一孔体,车主隔着弹性垫11操作按压部10。在弹性垫11上可以设置花纹。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9上还设有第二孔体,所述指示灯6穿设于所述第二孔体内,指示灯6与第二孔体之间设有弹性套,弹性套利用其弹性变形将指示灯6固定于第二孔体内,指示灯6可以为LED灯。

上述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利用锁车器的信号接收器3可以方便地检测汽车是否已经上锁,大大优化了汽车的性能。车主不需要返回汽车即可确认汽车是否上锁。

一种对上述方案的优化方案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壳体9上设置有挂环13,所述挂环13通过连接链14固定在所述壳体9上,所述连接链14上设有连接环15,所述壳体9上开设有与连接环15配合的第三孔体,连接链14可以为金属链。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9包括第一部分16和第二部分17,所述第一部分16与第二部分17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部分16与第二部分17之间设有防水垫18,信号接收器3检修方便。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部分16上接合有连接部19,所述连接部19凸出所述第一部分16,所述第三孔体开设于所述连接部19上,该方案可以避免第三孔体穿透所述壳体9,造成壳体9密封性能下降。连接部19与所述第一部分16为一体式结构,连接部19便于制得,降低了壳体9的制造成本。

一种对上述方案的第二种优化方案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9上设置有容纳电源8的容纳腔20,所述壳体9上还设置有封闭所述容纳腔20的盖体21,所述盖体21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壳体9上,所述盖体21与所述壳体9之间设置有密封垫22,所述电源8为钮扣电池。密封垫22起到防水作用,避免液体进入容纳腔20内。

上述两种优化方案可以结合使用,以进一步优化记忆锁车器的使用性能。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本说明书后,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这些修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