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5740发布日期:2018-09-11 22:1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尤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动力工具,如摆动动力工具,摆动动力工具具有壳体,该壳体具有重心以及几何中心,通常壳体的重心与几何中心的位置是大致重合的,因此壳体的重心通常位于壳体总长度的中间位置处。但是又是壳体上还刚性连接有一些开关、电路板等其他设备重心靠后。当使用者使用摆动动力工具时,由于绕其输出轴围轴心线做旋转摆动运动,在切割工件时会受到反作用力使得壳体同样会产生轻微的左右摆动,并且摆动幅度与距输出轴的轴向距离成正比,位置越远离输出轴摆动幅度越大。由于重心设置靠后,摆动幅度相应变大,振动能量与振幅正比也相应变大,振动能量越大对人手的伤害越大。

因此则需要提供一种新的动力工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其包括:马达;输出轴,由所述马达驱动并用以安装工作头;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体及至少部分收容于外壳体内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至少部分收容所述马达;其中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隔开设置,所述外壳体具有重心,该重心被布置在与所述外壳体的长度相关的区域内,该区域自所述外壳体的几何中心出发沿靠近所述输出轴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重心与所述外壳体的总长度相关的被布置在某个区域内,该区域从所述外壳的几何中心出发沿靠近所述输出轴的方向延伸,直至到对应于所述外壳体总长度的20%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区域延伸直至到达对应所述外壳体总长度的10%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的重心在靠近输出轴的方向上被布置在相距所述外壳体的几何中心约20毫米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上还设有若干配重块,所述配重块设置在外壳体前端且均匀对称分布于基准平面两侧。

优选地,所述配重块的密度大于2.7g/cm3

优选地,所述配重块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动力工具的电路板设置在外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设有握持区域,所述握持区域与所述外壳体重心所在的区域重合或部分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工具,通过将外壳体的重心设置在几何中心的前端,避免电机尾部摆动产生较大的摆动能量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的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偏心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所示动力工具去除内壳体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以摆动动力工具为例来阐述本发明的创作构思,摆动动力工具又被称摆动动力工具。但是本发明的动力工具并不局限于摆动动力工具,也可以是转动动力工具,如砂光机或角向磨光机等等。

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2,一种摆动动力工具包括壳体10,收容于壳体10内的马达40,自壳体10内部延伸出的输出轴30,安装在输出轴30延伸末端31的工作头32、用以在输出轴30的轴向方向上夹紧工作头的夹紧组件33。

壳体10包括纵向延伸的外壳体11以及至少部分收容于外壳体11内的内壳体12,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隔开设置。外壳体11大致呈直线延伸,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为X1,内壳体12部分从外壳体11的一端相对外壳体11弯折延伸。外壳体具有握持区20,用以供使用者引导工具的过程中抓握该握持区域20。

内壳体12包括至少部分收容输出轴30的头壳121、与头壳121连接的马达壳122。由于外壳体11与内壳体12隔开设置,因此头壳121与外壳体11之间存在间隙123。马达壳122用于安装马达40,马达40具有马达轴41。马达壳122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部分或完全包覆马达40。在本实例中,头壳121由金属制成,马达壳122由塑料制成。当然,头壳121和马达壳122可以根据需要由金属或塑料制成。本实施例中的马达壳122由两部分组成,分别设置在马达40的两端并部分包覆马达40,马达40的中间部分则未包覆在马达壳122中。而马达壳122也可以由整体构成,此时它可将马达40完全包覆。

定义经过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和输出轴30的轴线Y为中间平面,也就是说,当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与输出轴30的轴线Y共面,构成中间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大致垂直于输出轴30的轴线Y。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与输出轴30的轴线Y也可以不共面,或共面但不垂直,如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与输出轴30的轴线Y平行或呈其它角度。

参照图2,马达轴41与输出轴30之间设置有偏心传动机构60,通过偏心传动机构60将马达40围绕自身的轴线X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输出轴30围绕自身轴线Y的摆动运动,摆动的方向如图中箭头R-R所示。当输出轴30的自由端连接不同的工作头附件后,如直锯片、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等,即可以实现切割或者研磨等操作。

定义经过马达的轴线X2和输出轴的轴线Y为基准平面,也就是说,当马达的轴线X2与输出轴的轴线Y共面,构成基准平面。而在本实施例中,输出轴的轴线Y大致垂直于马达的轴线X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马达的轴线X2与输出轴的轴线Y也可以不共面,或共面但不垂直,如马达的轴线X2与输出轴的轴线Y平行或呈其它角度。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马达的轴线X2和外壳体40的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重合,因此,基准平面和中间平面重合。

定义工作头运动形成的平面为工作平面,具体到本实施例,工作头(可以是直锯片、圆锯片等)随输出轴30摆动形成垂直于输出轴的轴线Y的摆动平面。摆动平面可以看作是工作头上任意一条垂直于输出轴30的直线随输出轴30摆动形成的平面。因此,摆动平面垂直于上述的中间平面或基准平面。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想到,针对转动动力工具,工作头随着输出轴旋转形成旋转平面。

进一步参照图2及图3,偏心传动机构60设置在头壳121内,包括拨叉61和连接在马达轴上的偏心组件62。其中,偏心组件61包括连接在马达轴41上的偏心轴及安装在偏心轴621上的驱动轮622。拨叉61的一端连接在输出轴30的顶部,其另一端与偏心组件62的驱动轮622相配合。拨叉61包括套设在输出轴30上的套管611及自套管611顶端垂直朝向马达轴41水平延伸的叉状部612。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轮622为滚珠轴承,其具有与拨叉61的叉状部612配合的球形外表面。偏心轴621与马达轴41偏心连接,即偏心轴621的轴线X3与马达轴的轴线X2不重合,且径向偏移一定的间距。拨叉61的叉状部612包覆在驱动轮622的两侧,并且紧密地与驱动轮622的外表面滑动接触。

当马达40驱动马达轴41转动时,偏心轴621则在马达轴41的带动下相对马达40的轴线X2偏心旋转,进而带动驱动轮622相对马达的轴线X2偏心旋转。在驱动轮622的带动下,拨叉61相对输出轴30的轴线Y摆动,进一步地带动输出轴30围绕其自身轴线Y摆动。输出轴30摆动带动安装在其上的工作头摆动从而对工件进行加工。

本实施例中,输出轴的摆动角度为5°。输出轴30的摆动频率为每分钟18000次。通过将输出轴30的摆动角度设置为5°,大大提高了工作头的工作效率,并且当工作头为锯片时,便于碎屑的排出。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摆动动力工具,输出轴30的摆动角度并不仅限于5°,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大于或小于5°的值。输出轴30的摆动频率也不限于每分钟18000次,优选大于每分钟10000次。

请继续参照附图4揭示了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外壳体11一半,该外壳体11由左右两个相同的半壳组合而成,左右半壳体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外壳体11具有几何中心P,该几何中心在图4中通过轴线P进行表示,外壳体11还具有重心G,通常来说一个物体的重心G与其几何中心P是重合的,但是由于外壳体11上还刚性连接有调速开关13、电源开关14、电路板16等其他装置,从而改变了外壳体重心G的位置,使得外壳体11重心G相对于外壳体11的几何中心P偏离(因此本申请所指外壳体重心即为外壳体组件的重心)。具体的参照附图4所示,外壳体11的重心G与外壳体11的长度相关的沿外壳体轴线X1被布置在截面中,该截面自外壳体11的几何中心P出发沿靠近输出轴30的方向延伸。即在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的方向上外壳体11的重心G位于外壳体11几何中心P的前端,如此设置,使得使用者在使用工具时,摆动动力工具受到反作用力左右摆动,由于重心设置较前,使得摆动幅度较大的末端产生的摆动能量减小,从而降低或避免对使用者手的伤害。

具体的重心G在上下方向上及左右方向上位于壳体10的中间平面上。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使得外壳体的重心G前移,外壳体11左右两侧还收容有配重块15,本实施方式中,配重块15通过铆钉固定安装在外壳体11上,当然可以想到的是也可以通过配重块15与外壳体11过盈配合使得配重块固定在外壳体11上,或者通过将配重块15一体注塑成型于外壳体11内。本实施方式中,配重块15的数量为2个,均匀的设置在外壳体11左右两侧,即每一个外壳体11的半壳均设有两个。配重块15的材料选用密度大于2.7g/cm3的材料,最优的密度为7.8g/cm3。具体的可以是压铸锌合金。并且配重块15的重量为电路板16重量的0.8-1.2倍,优选的重量为1.1倍。如此设置是为了抵消电路板16的重量,并且使得外壳体11的重心往前移。通常,具有较大重量的物体在相较于具有较小重量的物体来说在相同触发过程中产生或触发的振荡或者振动更小。因此,额外设置的配重块15一方面增加了外壳体11的重量,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摆动动力工具进行工作时受到的振动能够减小,另一方面由于配重块15设置在外壳体11的前端,进一步使得外壳体的重心G继续沿着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以靠近输出轴的方向,根据不同需求可以增加配重块的数量或者大小从而调节外壳体的重心G与几何中心P之间的距离。

外壳体11沿外壳体轴线X1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为L,该重心G被布置在与所述外壳体的长度相关的区域内,该区域自所述外壳体的几何中心出发沿靠近所述输出轴的方向延伸,优选的,外壳体重心G与外壳体几何中心P之间的距离为外壳体总长度的20%。进一步的,重心G与几何中心P之间的距离为外壳体总长度的10%。最优的重心G与几何中心P之间的距离为20mm。

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工具,通过将外壳体的重心设置在几何中心的前端,避免电机尾部摆动产生较大的摆动能量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的实现方式,但只要其采用的技术精髓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或者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变化和替换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