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柄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5754发布日期:2018-11-02 22:3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柄扣(锁扣装置),这种手柄扣用于对在厢式货箱(日文:バンボディ)类型的卡车的箱形货箱(日文:箱形の荷台)(铝制集装箱)或运输用的集装箱等的对开式的门的开关时使用的门开关用把手进行限制、上锁。

背景技术

一般,这种集装箱的门是对开式的,在将门闭锁时,采用如下形式:利用门开关用把手旋转锁定轴,从而使锁定轴的上下端部的锁头(日文:ロックカム)与集装箱侧的锁座(日文:カムキーパー)卡合来保持门的闭锁状态。此外,上述门开关用把手通过安装于门的手柄扣(锁扣装置)限制,通过钥匙将安装于上述手柄扣的锁具单元(日文:錠前ユニット)上锁,从而使上述门开关用把手锁定(上锁)。

在运输业从业人员业务所使用的卡车中,反复进行集装箱的门的开关操作,并且进行手柄扣的开关、上锁解锁,因此,手柄扣的操作要求能简单且迅速地进行。

本申请人先前通过jp2002-227494a,提出过这种手柄扣。

将这种手柄扣示于图12、图13。

如图12所示,上述手柄扣c包括主体6、钩杆(日文:フックレバー)7、弹簧机构8a、锁定杆92以及锁芯形式(日文:シリンダー錠形式)的锁具单元9。主体6由正面部601、背面部602、两侧面部603及底面部604构成,在正面部601的上部与背面部602的上部之间具有横穿门开关用把手h并对其进行支承的把手横穿支承部61,在正面部601的大致中央具有从上部中央朝向垂直方向呈大致u字形切开而成的杆收纳部62。钩杆7具有把手保持部72,上述把手保持部72嵌入到主体6的杆收纳部62中,上述把手保持部72的中间部经由水平方向的旋转轴71(参照图13)枢轴支承成能自由立起倒伏,在上述把手保持部72的上部与把手横穿支承部61相对而形成为槽状,并且上述把手保持部72能与被把手横穿支承部61横穿并支承的门开关用把手h卡合。弹簧机构8a夹设在主体6的背面部602与钩杆7之间,向倒伏方向或立起方向对钩杆7进行转动施力(参照图13)。锁定杆92以能转动的方式组装于主体6与钩杆7之间,并配置成能与钩杆7的下端卡定、脱开(参照图13)。锁具单元9以将钥匙孔90露出于正面部601的方式设置在主体6的正面部601与背面部602之间,以能动作的方式连结于锁定杆92,通过将利用钥匙k实现的朝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的旋转操作,从而在锁定杆92与钩杆7的下端卡合的上锁位置和锁定杆92与钩杆7的下端分开的解锁位置之间驱动锁具单元9(参照图13)。

如图13所示,弹簧机构8a还具有销81、弹簧支承板82、导向板83及螺旋弹簧84。销81在钩杆7的背面沿水平方向配置于旋转轴71的下方。弹簧支承板82具有:背面部侧固定部821,上述背面部侧固定部821固定于主体6的背面部602一侧;一对中间臂822,一对上述中间臂822从背面部侧固定部821的上缘部两侧朝正面部601一侧向上方倾斜地延伸;正面部侧固定部823,上述正面部侧固定部823形成在各中间臂822的上端部的延长线上,并固定于正面部601;以及弹簧支承部824,上述弹簧支承部824从背面部侧固定部821的上端部中央朝销81向上方倾斜地突出。导向板83在前端具有收容槽831,基端被扩大而具有收容槽832。螺旋弹簧84卷装于导向板83周围,将前端的收容槽831与销81卡合,将基端的收容槽832与弹簧支承板82的弹簧支承部824卡合,螺旋弹簧84穿过上述导向板83而被压缩并配置在销81与弹簧支承板82的弹簧支承部824之间。

在对上述结构的钩杆7进行打开操作时,如图13的(c)所示,将对螺旋弹簧84进行支承的弹簧支承板82的弹簧支承部824与钩杆7背面的销81连接的直线会朝钩杆7的旋转轴71的上方移动,而使弹簧机构8a以使钩杆7朝立起方向转动的方式施力。相反地,在对钩杆7进行关闭操作时,如图13的(b)、图13的(a)所示,将弹簧支承部824与销81连接的直线会朝钩杆7的旋转轴71的下方移动,而使弹簧机构8a以使钩杆7朝倒伏方向转动的方式施力。

此外,锁定杆92的一端具有能与钩杆7的下端部卡定、脱开的锁紧臂921,锁定杆92经由水平方向的枢轴920而枢轴连接在主体6与钩杆7之间,以配置成能在前后方向(朝主体6的正面部601或背面部602的方向)转动。另外,在锁定杆92通过设于主体6下部的下部弹簧机构8b被朝正面部601的方向或背面部602的方向转动施力以使钩杆7倒伏于主体6的状态下,利用下部弹簧机构8b,将锁定杆92朝背面部602的方向转动施力,以使锁紧臂921处于能与钩杆7的下端部卡合的位置。

此外,锁具单元9与杆收纳部62的下部相邻地设于主体6,锁具单元9的钥匙孔90露出于正面部601,在锁具单元9的转子9固接有凸轮圆盘910。凸轮圆盘910具有突起911,上述突起911与锁定杆92卡合。

这样,通过操作钥匙k来转动锁具单元9的转子9并转动凸轮圆盘910的突起911,藉此,如图13的(b)所示,锁定杆92朝正面部601的方向旋转,而使锁紧臂921退让到不能与钩杆7的下端部卡合的位置处。从上述状态,如图13的(c)所示,通过对钩杆7进行打开操作,从而能将门开关用把手h横穿并支承在主体6的正面部601的上部与背面部602的上部之间的把手横穿支承部61上。另外,在上述手柄扣c中,若将门开关用把手h横穿并支承于把手横穿支承部61上,则门开关用把手h与钩杆7背面的凸轮斜面抵接,钩杆7以旋转轴7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倒伏旋转,从而如图13的(a)所示,门开关用把手h与钩杆7的横穿槽部72再次卡合。在上述钩杆7的旋转过程中,弹簧机构8a的施力方向反转,并保持上述门开关用把手h与钩杆7的卡合状态。此外,在上述手柄扣c的情况下,通过在钩杆92、锁具单元9及弹簧机构8b之间构成自锁定机构,一旦钩杆7向倒伏方向旋转,则钩杆7的下端部从背面侧对锁定杆92的锁紧臂921的背面部进行按压,从而锁定杆92的锁紧臂921旋转退让到不能与钩杆7的下端部卡合的位置。随着上述锁定杆92的旋转,利用锁定杆92对凸轮圆盘910的突起911进行按压,锁具单元9的转子91回到上锁状态而被自动上锁。藉此,不需要将钥匙k插入锁具单元9的钥匙孔90而对转子91进行旋转操作。

这样,在上述手柄扣c中,能简单且迅速地对钩杆7进行开关、上锁解锁的操作。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手柄扣c中,存在如下问题。

(1)如图12所示,主体6由正面部601、背面部602、两侧面部603及底面部604构成,在正面部601的上部与背面部602的上部之间具有把手横穿支承部61,具有从正面部601的上部中央朝垂直方向呈大致u字形切开而成的杆收纳部62,另外,由于具有将弹簧机构8a、锁定杆92、锁芯9配置于内部所需要的形状,因此,整体结构复杂,且用于形成主体用的模具的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增大,同时,制作模具需要花费较多时间。

(2)如图13所示,由于弹簧机构8a由销81、弹簧支承板82、导向板83以及线圈弹簧84构成,其中,上述销81沿水平方向配置于钩杆7的背面,上述弹簧支承板82具有背面部侧固定部821、一对中间臂822、正面部侧固定部823及弹簧支承部824,上述螺旋弹簧84穿过上述导向板83而被压缩并配置在销81与弹簧支承板82的弹簧支承部824之间,因此,零件个数较多、结构复杂、成本增大。

(3)如图13所示,由于操作钩杆7时,金属制的钩杆7会与金属制的主体背面部602、主体正面部601发生碰撞接触,因此,会发生较大的操作声(金属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在这种手柄扣中,使主体的结构简化从而降低包括模具的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在内的成本,使弹簧机构的结构简化从而减少零件个数以降低成本,防止因钩杆的操作所导致的金属制的钩杆与金属制的主体背面部之间的碰撞接触而发生的较大的操作声(金属声)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手柄扣包括:

主体,上述主体具有:槽形的把手横穿支承部,上述把手横穿支承部用于使门开关用把手横穿地支承在正面部的上部与背面部的上部之间;杆收纳部,上述杆收纳部从上述正面部的上部中央沿垂直方向呈大致u字形切开;以及一对轴承,上述一对轴承分别设于上述正面部的上部的上述杆收纳部的两侧;

钩杆,上述钩杆具有把手保持部,上述把手保持部嵌入上述杆收纳部,通过分别从两侧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突出的旋转轴支承于上述轴承而枢轴支承成能自由立起倒伏,与上述把手横穿支承部相对而在上部形成为槽状,能与横穿支承于上述把手横穿支承部的门开关用把手卡合;

弹簧机构,上述弹簧机构设于上述背面部与上述钩杆之间,对上述钩杆朝倒伏方向或立起方向进行转动施力;

锁芯,在从设于上述正面部的上述杆收纳部下方的开口向上述主体背面部方向呈大致圆筒状延伸的锁芯收纳部内,上述锁芯以使钥匙孔面向上述开口的方式插通配置;以及

锁定杆,上述锁定杆以能动作的方式与上述锁芯连结,上述锁定杆配置成能够在能与倒伏于上述杆收纳部状态的上述钩杆的下部卡合的锁定位置与能从上述钩杆的下部脱离的解锁位置之间转动,通过上述锁芯的上锁操作从而使上述锁定杆转动至上述锁定位置,通过上述锁芯的解锁操作从而使上述锁定杆转动至上述解锁位置,

通过上述钩杆来限制或释放门开关用把手,通过上述锁芯来对上述钩杆进行锁定或解锁,

上述主体形成为上述背面部的一部分或整个部分能分割,上述主体由主体部构件和背面部构件构成,上述主体在与上述钩杆相对的上述背面部构件的前表面的位于比上述钩杆的上述旋转轴的轴心更靠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槽,并且在与上述背面部构件相对的上述钩杆的后表面的两个上述旋转轴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槽,上述槽在上述钩杆处于倒伏于上述杆收纳部内的状态时能移位到比上述旋转轴的轴心更靠下方的位置处,在上述钩杆处于从上述杆收纳部立起的状态时能移位到比上述旋转轴的轴心更靠上方的位置处,

上述弹簧机构由一对螺旋弹簧支承构件以及螺旋弹簧构成,其中,

上述一对螺旋弹簧支承构件形成为能与上述背面部构件和上述钩杆的上述槽嵌合的、大致半圆筒形或大致圆筒形,从而在上述槽内配置成能沿上下方向倾倒,在彼此相对的面具有螺旋弹簧卡定部,并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以及

上述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卡定于上述螺旋弹簧支承构件的上述螺旋弹簧卡定部,从而使上述螺旋弹簧被压缩并配置于上述螺旋弹簧支承构件之间,

通过手动操作上述钩杆以使上述钩杆倒伏于上述杆收纳部内,从而利用上述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使上述钩杆被朝倒伏方向转动施力,以保持倒伏状态,

通过手动操作上述钩杆以使上述钩杆从上述杆收纳部立起,从而利用上述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使上述钩杆被朝立起方向转动施力,以保持立起状态。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手柄扣的各个部分采用下述这样的结构。

(1)主体部构件的上述槽和背面部构件的上述槽的直径比钩杆的旋转轴的直径大。

(2)利用截面呈大致半圆形地形成于主体部构件的杆收纳部的两侧的主体部构件侧的一对轴承和与主体部构件侧的一对轴承对应地截面为大致半圆形地形成于背面部构件的前表面的背面部构件侧的一对轴承,将钩杆的旋转轴夹持并支承。

(3)构成把手保持部的一部分的钩杆的后表面与前表面之间的厚度与背面部构件的厚度大致相同,或比背面部构件的厚度稍厚,整体形成为薄形。

(4)在钩杆处于倒伏于杆收纳部内的倒伏状态时钩杆的前表面下部与主体部构件的正面部后表面的彼此相对的位置中的一方,和在钩杆处于从杆收纳部立起的立起状态时钩杆的后表面下部与背面部构件的前表面的彼此相对的位置中的一方,分别设置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

(5)锁定杆以能动作的方式与上述锁芯连结,锁定杆在主体部构件的锁芯收纳部的周围配置成能在钩杆下部的转动路径上的锁定位置与从钩杆下部的转动路径上脱离的解锁位置之间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手柄扣,由于主体的背面部的一部分或整个部分形成能分割,主体由主体部构件和背面部构件构成,因此,能使主体的结构简化,以降低包括模具的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在内的成本。此外,在与钩杆相对的背面部构件的前表面的位于比钩杆的旋转轴的轴心更靠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沿上下方向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槽,并且在钩杆的后表面的两个旋转轴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槽,上述槽在钩杆处于倒伏于杆收纳部内的倒伏状态时能移位到比旋转轴的轴心下方的位置处,在钩杆处于从杆收纳部立起的立起状态时能移位到比旋转轴的轴心更靠上方的位置处,由于弹簧机构由一对螺旋弹簧支承构件和螺旋弹簧构成,上述一对螺旋弹簧支承构件形成为能与背面部构件和钩杆的槽嵌合的大致半圆筒形或大致半圆筒形,并在槽内配置成能沿上下方向倾倒,在彼此相对的面具有螺旋弹簧卡定部,并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上述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卡定于螺旋弹簧支承构件的螺旋弹簧卡定部,从而使上述螺旋弹簧被压缩并配置于两个螺旋弹簧支承构件之间,因此,具有如下本发明特有的显著效果:能使弹簧机构的结构简化,并能减少零件件数,降低整体的成本。

此外,由于在上述手柄扣中,在钩杆处于倒伏于杆收纳部内的倒伏状态时钩杆的前表面下部与主体部构件的正面部后表面的彼此相对的位置中的一方,和在钩杆处于从杆收纳部立起的立起状态时钩杆的后表面下部与背面部构件的前表面的彼此相对的位置中的一方,分别设置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件,因此,具有如下本发明特有的显著效果:能防止由钩杆的操作使得金属制的钩杆与金属制的背面部构件(主体部背面部)之间发生碰撞接触而导致产生较大的操作声(金属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手柄扣的外部结构的图,其中,图1的(a)是主视图,图1的(b)是右视图,图1的(c)是俯视图,图1的(d)是仰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外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外部结构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特别是主体部构件的结构的后表面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特别是背面部构件的结构的前表面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特别是主体部构件、钩杆及锁定杆的各结构的后表面侧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特别是钩杆的结构的图,其中,图8的(a)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前表面侧立体图,图8的(b)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前表面侧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特别是螺旋弹簧支承构件的结构的前表面侧立体图。

图10是在钩杆倒伏于主体的杆收纳部并被上锁的状态下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使用例的图,其中,图10的(a)是与图1的a-a线对应的剖视图,图10的(b)是与图1的b-b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在钩杆被解锁并被从主体的杆收纳部立起的状态下表示图1的手柄扣的使用例的图,其中,图11的(a)是与图1的a-a线对应的剖视图,图11的(b)是与图1的b-b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手柄扣的结构的图,其中,图12的(a)是俯视图,图12的(b)是主视图,图12的(c)是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手柄扣的使用例的图,其中,图13的(a)是表示钩杆倒伏于主体并被上锁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3的(b)是表示钩杆被解锁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3的(c)是表示钩杆被从主体立起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符号说明)

c手柄扣;

1主体;

p1主体部构件;

p2背面部构件;

101正面部;

102背面部;

102f框;

103、104侧面部;

105a上面部;

105b底面部;

106槽;

107开口;

108锁芯收纳部;

109安装轴套;

110螺纹孔;

11把手横穿支承部;

12杆收纳部;

13轴承;

131半部;

132半部;

14螺纹插通孔;

15螺纹插通孔;

151凹部;

152通孔;

16螺纹插通孔;

17缓冲件;

18缓冲件安装部;

180通孔;

2钩杆;

21旋转轴;

22把手保持部;

23钩状部;

24凸状部;

25隆起部;

206槽;

28缓冲件安装部;

281凹部;

282通孔;

283凹部;

3弹簧机构;

31螺旋弹簧支承构件;

311螺旋弹簧卡定部;

32螺旋弹簧;

4锁芯;

40钥匙孔;

5锁定杆;

50螺纹插通孔;

51连结部;

52限位杆;

s1、s2、s3安装螺钉;

h门开关用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门开关用把手h是在厢式货箱类型的卡车的箱形货箱(铝制集装箱)及运输用的集装箱等的对开式的门的开关时通常使用的把手(参照上述背景技术和图12以及jp2002-227494a的图1)。

图1至图4表示手柄扣的整体结构,图5至图9表示手柄扣的各个部分的结构。

如图1、图2所示,手柄扣c构成为包括主体1、钩杆2、弹簧机构3(参照图4)、锁芯4及锁定杆5(参照图4)。

如图1、图4所示,主体1包括:槽形的把手横穿支承部11,上述把手横穿支承部11用于使门开关用把手h横穿地支承于正面部101的上部与背面部102的上部之间;杆收纳部12,上述杆收纳部12从正面部101的上部中央沿垂直方向呈大致u字形切开而成;一对轴承13,上述轴承13在正面部101的上部分别设于杆收纳部12的两侧;在上下方向上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槽106,上述槽106作为弹簧机构3的安装部,形成于与钩杆2相对的背面部102的前表面的、比钩杆2的旋转轴21的轴心更靠下方的位置;以及锁芯收纳部108,上述锁芯收纳部108从设于正面部101的杆收纳部12下方的开口107向背面部102的方向呈大致圆筒状延伸。

如图1、图4所示,主体1中的背面部102的一部分可分割,主体1由主体部构件p1和背面部构件p2构成。

如图5所示,主体部构件p1具有正面部101、左右两侧面部103、104、上表面部105a及底面部105b,背面部102开口,并且仅由与左右两侧面部103、104及底面部105b连接且形成于下半部的大致u字形的框102f构成,背面部102整体为薄型的壳体。如图3所示,背面部构件p2使下部侧嵌合于构成主体部构件p1背面部102的框102f的上端部之间,并通过螺钉紧固件固定,背面部构件p2连续地配置于主体部构件p1的背面部102开口的上半部的框102f的上部,背面部构件p2形成为从主体部构件p1的上表面部105a朝上方且从左右两侧面部103、104朝左右方向伸出的板。另外,背面部构件p2的厚度(前表面与后表面之间的尺寸)与构成主体部构件p1的背面部102的框102f的厚度(从左右两侧观察框102f时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此外,如图7所示,主体部构件p1的正面部101的上端部比上表面部105a和左右两侧面部103、104的上端部高,如图1所示,在上述背面部构件p2安装于构成主体部构件p1背面部102的框102f上的状态下,背面部构件p2的上端部比正面部101的上端部高。在这样的正面部101的上端部与背面部构件p2的上端部之间,设有槽形的把手横穿支承部11,上述把手横穿支承部11将主体部构件p1的上表面部105a作为槽底部,并横穿门开关用把手h并对其进行支承。

此外,如图1、图5所示,主体部构件p1的正面部101的大致中央在上表面部105a的中央并且从上部中央沿垂直方向呈大致u字形切开,以设置用于收纳钩杆2的杆收纳部12。此外,如图5所示,在被杆收纳部12左右分割的正面部101的左右的、位于各上表面部105a的下方且正面部101的后面,分别设置有轴承13的半部131,轴承13的半部131相互对称且截面呈大致コ字形,里侧(正面部101一侧)的面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半圆形,用于将钩杆2的旋转轴21支承成能旋转。此外,在主体部构件p1的正面部101的后表面且在左右的各上表面部105a与左右的各侧面部103、104之间,分别形成有带螺纹孔110的安装轴套109,上述安装轴套109与轴承13的半部131相邻,并供背面部构件p2安装。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与上述对应地,在与钩杆收纳部12相对的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即在与安装于上述杆收纳部12的钩杆2相对的部分的位于比钩杆2的旋转轴21的轴心稍靠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槽106,以设置弹簧机构3的安装部。此外,在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下部的、与正面部101的轴承13的半部131相对的位置处,分别设有轴承13的半部132,上述轴承13的半部132突出有一对能插入半部131的コ字形截面内的四棱柱,四棱柱的前端为相互对称的截面呈大致コ字形,将里侧(背面部构件p2的后表面侧)的面沿上下方向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半圆形,用于将钩杆2的旋转轴21支承成能旋转。此外,在背面部构件p2的下部侧的、与正面部101的安装轴套109相对的位置处,设有与各安装轴套109的螺纹孔110连通的螺纹插通孔14。另外,在上述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的左右两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朝向后面侧形成有圆筒状的凹部151,在凹部151的底部穿设有安装螺钉的通孔152,从而一并形成用于将手柄扣c安装于集装箱的门等的安装螺钉的螺纹插通孔15。这样,如图3所示,背面部构件p2的各螺纹插通孔14与主体部构件p1的各安装轴套109配合,将背面部构件p2的下部侧嵌合于构成主体部构件p1背面部102的框102f的上端部之间,安装螺钉s1(参照图2)从背面部构件p2的各螺纹插通孔14穿过,并被紧固于主体部构件p1的各安装轴套109的螺纹孔110,背面部构件p2与背面部102的框102f的上部连续地配置并固定于主体部构件p1的背面部102开口的上半部。

此外,如图1、图5所示,在主体部构件p1中,在正面部101的杆收纳部2的下方设有锁芯收纳部108,在上述锁芯收纳部108的下方设有安装螺钉用的螺纹插通孔16。锁芯收纳部108在正面部101的杆收纳部12的下方、在此是靠左侧面一侧的位置处具有开口107,并且朝背面部102方向形成大致圆筒状。螺纹插通孔16贯穿正面部101的下部中央并朝后表面侧形成为圆筒状,背面部102一侧的端部形成为小径而构成为小径台阶部。

此外,进一步地,如图2、图4所示,在主体部构件p1或背面部构件p2或钩杆2,选择性地安装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17。上述缓冲件17在钩杆2处于倒伏于杆收纳部12内的状态时设置于钩杆2的前表面下部与主体部构件p1的正面部101后表面的彼此相对的位置中的一方,在钩杆2处于从杆收纳部12立起的状态时设置于钩杆2的后表面下部与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的彼此相对的位置中的一方。在上述情况下,前者的一方的缓冲件17设于钩杆2的前表面下部,关于这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后者的另一方的缓冲件17设于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如图4、图6所示,在背面部构件p2的下部形成有朝向后方下方倾斜的倾斜面,以与钩杆2碰撞接触,在上述倾斜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缓冲件安装部18,在各缓冲件安装部18安装有缓冲件17。在此,缓冲件安装部18在倾斜面的左右两侧以贯穿前表面与后表面之间的方式形成通孔180。缓冲件17由弹性体等橡胶材料构成,缓冲件17的前部构成为直径比通孔180的直径大的圆盘状,缓冲物17的后部具有:圆柱状,上述圆柱状能插通于通孔180,直径与通孔180的直径大致相同或比通孔180的直径稍小;以及锥状,上述锥状能插通于通孔180,且能卡定于通孔180的后表面侧周缘部(参照图10),后部从前表面侧穿过通孔180,而使后部的锥状卡定于通孔180的后表面侧周缘部,从而前部的圆盘状能呈凸状地配置于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下部。

另外,上述主体1以如下方式组装:在后述的钩杆2、构成弹簧机构3的一对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及螺旋弹簧32、锁芯4、锁定杆5被组装到主体部构件p1内之后,如前所述,在主体部构件p1的背面部102开口的上半部连续地配置背面部构件p2,使两根安装螺钉s1从背面部构件p2的螺纹插通孔14穿过,从而紧固于主体部构件p1的螺纹孔110。

如图1、图4所示,钩杆2具有把手保持部22,上述把手保持部22与主体1的把手横穿支承部11相对地在上部形成为槽状,能与被横穿支承于把手横穿支承部11的门开关用把手h卡合,钩杆2嵌入主体部构件p1正面部101的杆收纳部12,从左右两侧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突出的旋转轴21被形成于杆收纳部12左右两侧的轴承13的半部131(参照图5)和与主体部构件p1侧的各轴承13的半部131对应地形成于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的轴承13的半部132(参照图6)所夹持并被支承,从而钩杆2被枢轴支承成能在主体部构件p1与背面部构件p2之间自由立起倒伏。此外,如图8所示,在与背面部构件p2相对的钩杆2的后表面的两个旋转轴21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槽206,上述槽206在钩杆2处于倒伏于杆收纳部12内的状态时能转动移位到比旋转轴21的轴心稍下方的位置处,在钩杆2处于从杆收纳部12立起的状态时能转动移位到比旋转轴21的轴心稍上方的位置处,以供弹簧机构3的安装部设置。

如图1所示,钩杆2是能与主体部构件p1的杆收纳部12嵌合且延伸至比背面部构件p2的上端高的高度的、主视观察时呈纵长的长方形的板状。如图8所示,在后面的上端部设有钩状部(镰刀状部)23,在后表面的中间部,凸状部24从与主体部构件p1的上表面部105a相同的高度朝背面部构件p2方向大致水平地突出,以使把手保持部22与主体1的把手横穿支承部11相对地在钩杆2的后表面的上部侧(钩状部23与凸状部24之间)形成为截面呈大致コ字形。此外,在上述钩杆2的情况下,构成把手保持部22的一部分的后表面与前表面之间的厚度与背面部构件p2的厚度大致相同,或是比背面部构件p2的厚度稍厚,从而整体形成为薄形。

此外,如图8所示,在钩杆2的凸状部24的下方形成有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隆起部25,在上述隆起部25形成有作为弹簧机构3的安装部的槽206,在上述隆起部25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一体地形成有旋转轴21。在隆起部25处,如前所述,槽206形成为在钩杆2处于倒伏于杆收纳部12内的状态时能转动移位到比旋转轴21的轴心稍下方的位置处,在钩杆2处于从杆收纳部12立起的状态时能转动移位到比旋转轴21的轴心稍上方的位置处,槽206沿上下方向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上述钩杆2一侧的槽206具有比旋转轴21的直径大的直径,形成为与背面部构件p2一侧的槽106(参照图6)的大小、形状相同。旋转轴21从隆起部25的左右两侧面的中心突出设置,旋转轴21的两端朝向两侧方(水平方向)突出。

此外,如前所述,在钩杆2的前表面下部设有缓冲件17(参照图2)。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所示,钩杆2的下部形成为横长的大致长方形,左右两侧部朝向侧方伸出,在上述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缓冲件安装部28,在上述缓冲件安装部28安装有缓冲件17。在此,缓冲件安装部28形成有能将缓冲件17配置于钩杆2的前表面侧的、直径与缓冲件17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圆形的凹部281,在后表面侧形成有直径比上述凹部281的直径小的凹部283(参照图10),在上述凹部281、283之间形成有直径比上述凹部281、283的直径小的通孔282。如后所述,缓冲件17由弹性体等橡胶材料构成,缓冲件17的前部构成为圆盘状,缓冲件17的后部具有:圆柱状,上述圆柱状能插通到缓冲件安装部28的通孔282;以及锥状,上述锥状能将缓冲件安装部28的通孔282插通且能卡定于后表面侧的凹部283,后部从前表面侧穿过通孔282,后部的锥状卡定于后表面侧的凹部283,从而前部的圆盘状呈凸状地配置在前表面的凹部281内(参照图10)。

这样,如图1、图4所示,钩杆2嵌入主体部构件p1正面部101的钩杆收纳部12,从隆起部25的左右两侧突出的旋转轴21被形成于主体部构件p1的杆收纳部12的左右两侧的轴承13的半部131(参照图5)和形成于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的轴承13的半部132(参照图6)所夹持而被支承,从而钩杆2被安装成能在主体部构件p1与背面部构件p2之间自由立起倒伏。

如图4所示,弹簧机构3由一对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和一根螺旋弹簧32构成。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形成为能与作为弹簧机构3的安装部而形成于背面部构件p2和钩杆2的各槽106、206嵌合的大致半圆形或大致圆筒形,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在以嵌入槽106、206的状态下彼此相对的面,具有螺旋弹簧卡定部311(参照图9)。如图9所示,在这种情况下,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形成为大致半圆筒形,在嵌入槽106、206的状态下,在构成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平坦面的中央呈凸状地形成有螺旋弹簧卡定部311。如图4所示,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以能在上下方向上倾倒的方式配置在背面部构件p2和钩杆2的槽106、206内。由于螺旋弹簧32能压缩而配置于背面部构件p2的槽106与钩杆2的槽206之间,因此,与以往相比,轴向尺寸相对较短,弹簧(伸缩)行程较小。将上述螺旋弹簧32的两端分别卡定于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的螺旋弹簧卡定部311,从而使上述螺旋弹簧32压缩而配置于背面部构件p2侧的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与钩杆2侧的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之间。这样,弹簧机构3设于主体1的背面部102与钩杆2之间,从将钩杆2朝倒伏方向或立起方向转动施力。

如图4所示,锁芯4一般使用众所周知的弹子锁芯(日文:ピンシリンダー錠)或叶片锁芯(日文:ディスクシリンダー錠)。在这种情况下,在锁芯4的转子(未图示)的后部的中心轴上、即转子的后端面的中心具有方形的突起(未图示),在上述突起的中心轴上设有螺纹孔(未图示)。如图1所示,在主体1的正面部101的杆收纳部12下方的锁芯收纳部108内,以使钥匙孔40面向开口107的方式而插通配置有锁芯4。

如图7所示,锁定杆5配置成能够在能与倒伏于杆收纳部12的状态的钩杆2下部卡合的锁定位置与能从钩杆2的下部脱离的解锁位置之间转动,并且以能动作的方式与锁芯4连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嵌套(与外侧嵌合而)配置于主体部构件p1的锁芯收纳部108的后部侧周围,锁定杆5的前端开口,锁定杆5的后端由连结部51和凸状的限位杆52构成,其中,上述连结部51形成为在中心具有螺纹插通孔50并被封闭的大致有底筒状,上述限位杆52与上述连结部5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一体地相对于连结部51的轴心向直角方向突出。上述锁定杆5的连结部51嵌套于锁芯收纳部108的后部侧的周围,通过将从上述连结部51的后端的螺纹插通孔50穿过的安装螺钉s2(参照图2)紧固于锁芯4的转子后部的突起的螺纹孔,从而上述锁定杆5连结成能与转子一同转动。藉此,锁定杆5以能动作的方式与锁芯4连结,锁定杆5的限位杆52配置成在主体部构件p1的锁芯收纳部108的周围,能在钩杆2下部的转动路径上的锁定位置与从钩杆2的下部的转动路径上脱离的解锁位置之间转动。这样,锁定杆5通过锁芯4的由钥匙实现的上锁操作,而使限位杆52转动至锁定位置,并通过锁芯4的由钥匙实现的解锁操作,而使限位杆52转动至解锁位置。

上述手柄扣c具有相关结构,参照图1,将安装螺钉s3插通到背面部构件p2的左右两侧和主体部构件p1的下部中央的各安装螺钉插通孔15、16,以使上述手柄扣c安装于集装箱的门,通过手动操作钩杆2以使钩杆2倒伏于杆收纳部12内,从而利用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钩杆2被朝倒伏方向转动施力而保持倒伏状态,通过手动操作钩杆2以使钩杆2从杆收纳部12立起,从而利用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钩杆2被朝立起方向转动施力而保持立起状态。通过上述钩杆2的立起倒伏操作来限制或释放门开关用把手h,通过锁芯4的上锁解锁来对钩杆2进行锁定或解锁。

在图10、图11中,示出了对上述手柄扣c的使用例和上述手柄扣c各部分的动作。

如图10所示,通常,在集装箱的门关闭时,门开关用把手h嵌入到位于手柄扣c上部的槽形的把手横穿支承部11内,钩杆2倒伏于杆收纳部12,门开关用把手h由把手横穿支承部11和钩杆2的钩状部23所限制。此时,倒伏于杆收纳部12的钩杆2下部被处于锁定位置的锁定杆5按压,通过将安装于手柄扣c的锁芯4上锁,来保持上述锁定状态。

从上述状态开始,在将门开关用把手h从把手横穿支承部11释放时,通过将钥匙插入锁芯4来解锁,从而将锁定杆5转动至解锁位置,并解除钩杆2与锁定杆5之间的卡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钥匙插入锁芯4的钥匙孔40而朝解锁方向转动操作,从而使转子朝解锁方向转动,锁定杆5的连结部51与上述转子的旋转一起向相同方向旋转,以使限定杆52从锁定位置转动到解锁位置,并从钩杆2的下部释放(参照图11)。藉此,钩杆2处于自由状态,能够通过手动操作来使钩杆2从主体部构件p1的杆收纳部12立起。此外,如图11所示,在使钩杆2立起后,背面部构件p2侧的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与钩杆2侧的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之间的螺旋弹簧32从比钩杆2的旋转轴21的轴心下方的位置移位到上方的位置,利用上述螺旋弹簧32,使钩杆2向立起方向转动施力,并维持钩杆2的打开状态。这样,通过使钩杆2打开,从而能使门开关用把手h从手柄扣c的把手横穿支承部11拉起,能利用上述门开关用把手h,将集装箱的门打开。

在关闭集装箱的门,以使门开关用把手h回到把手横穿支承部11而被限制时,通过手动操作使钩杆2回到杆收纳部12,从而使钩杆2倒伏于杆收纳部12。如图10所示,接着,通过将锁芯4上锁,来锁定上述钩杆2。在这种情况下,若通过手动操作而将钩杆2压回至杆收纳部12并倒伏于杆收纳部12,则背面部构件p2侧的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与钩杆2侧的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之间的螺旋弹簧32从比钩杆2的旋转轴21的轴心上方的位置移位到下方的位置,利用上述螺旋弹簧32来使钩杆2朝倒伏方向转动施力,并维持钩杆2的关闭状态。接着,通过将钥匙插入锁芯4的钥匙孔40而朝上锁方向转动操作,从而使转子朝上锁方向转动,锁定杆5的连结部51随着上述转子的旋转一起旋转,以使限定杆52从解锁位置转动到锁定位置,并与钩杆2的下部卡合。藉此,钩杆2被锁定,上述锁定状态通过锁芯4的上锁而得以保持。

这样,能够简单且迅速地进行手柄扣c的开关、上锁或解锁的操作。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上述手柄扣c,主体1的背面部102的一部分形成为能分割,并由主体部构件p1和背面部构件p2这两个构件构成,同时,形成为利用截面呈大致半圆形地形成于主体部构件p1的杆收纳部12两侧而成的主体部构件p1侧的轴承13的半部131和截面呈大致半圆形地形成于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而成的背面部构件p2侧的轴承13的半部132,使钩杆2的旋转轴21被夹持并被支承的夹持结构,因此,通过一分为二简单地形成主体1的结构,从而能降低模具的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能缩短主体1的制作时间,并能提高主体1的量产性,在整体上能降低成本。

此外,作为弹簧机构3的安装部,在与钩杆2相对的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的、比旋转轴21的轴心更靠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沿上下方向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槽106,并且在钩杆2的后表面的两个旋转轴21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的截面为大致圆弧状的槽206,上述槽206在钩杆2处于倒伏于杆收纳部12内的状态时能移位到比旋转轴21的轴心更靠下方的位置处,在钩杆2处于从杆收纳部12立起的状态时能移位到比旋转轴21的轴心更靠上方的位置处,由于弹簧机构3由一对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和螺旋弹簧32构成的夹持结构,其中,上述一对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形成为能与背面部构件p2和钩杆2的槽106、206嵌合的大致半圆筒形,并在槽106、206内配置成能向上下方向倾倒,在彼此相对的面具有螺旋弹簧卡定部311,且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上述螺旋弹簧32的两端分别卡定于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的螺旋弹簧卡定部311,从而上述螺旋弹簧32被压缩并配置在背面部构件p2侧和主体部构件p1侧的两个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之间,因此,能使弹簧机构3的结构简化,并能减少零件个数,降低整体的成本。此外,根据上述弹簧机构3,由于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是合成树脂制的,与以往相比,能大幅减少金属干涉,此外,与以往相比能使螺旋弹簧32大幅缩短,并与以往相比能大幅缩小弹簧行程(伸缩行程),这样,能大幅提高弹簧机构3的耐久性。

此外,在上述手柄扣c中,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构成把手保持部22的一部分的钩杆2的后表面与前表面之间的厚度与背面部构件p2的厚度大致相同、或是比背面部构件p2的厚度稍厚,从而整体形成为薄形,因此,能使钩杆2与背面部构件p2不易发生接触,藉此,能减少由钩杆2与背面部构件p2发生接触而产生的金属声,能降低钩杆2的动作声的产生。

(2)由于在背面部构件p2的前表面下部形成缓冲件安装部18,并在上述缓冲件安装部18处安装缓冲件17,在钩杆2的后表面下部形成缓冲件安装部28,并在上述缓冲件安装部28处安装缓冲件17,因此,在对钩杆2进行立起倒伏操作时,即使金属制的钩杆2与金属制的主体1的背面部102、正面部101发生碰撞接触,也能因夹着上述缓冲件17而可靠地防止较大的金属声的产生,能大幅降低钩杆2的动作声的产生。

(3)由于锁定杆5以能动作的方式与锁芯4连结,锁定杆5在主体部构件p1的锁芯收纳部108的周围配置成能在钩杆2下部的转动路径上的锁定位置与从钩杆2下部的转动路径上脱离的解锁位置之间转动,因此,能通过锁芯4的上锁操作将锁定杆5可靠地转动到锁定位置,能通过锁芯4的解锁操作将锁定杆5可靠地转动到解锁位置,从而能简单且可靠地将锁定杆5上锁解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1的背面部102的一部分形成为可分割,且将该一部分设为背面部构件p2,但是,也可以是将背面部102的整个部分形成为可分割,并将该整个部分作为背面部构件。

此外,虽然构成弹簧机构3的各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形成为能与作为弹簧机构3的安装部而形成于背面部构件p2和钩杆2的槽106、206嵌合的大致半圆筒形,但是,也可以将各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形成为大致圆筒形,在外周面的一部分设置螺旋弹簧卡定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背面部构件p2和钩杆2形成大致圆筒状的保持部以代替槽106、206,在保持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朝向圆周方向地设置螺旋弹簧卡定部的导向孔,从而将各螺旋弹簧支承构件31配置于各大致筒状的保持部,并使螺旋弹簧卡定部从导向孔突出。

这样也能够起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