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开关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2416发布日期:2019-01-05 10:0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开关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门开关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门通过铰链铰接,门所有的重量都由单侧的铰链承担,虽然铰链在竖直方向承受强度足够,但由于其向上的支撑力与门重力,不处在同一直线上,门的重力将会对铰链产生力矩,使其有转动倾向,而且不易拆装和维护,大大影响了维护效率,在门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门进行开关锁定,现有的门开关装置,锁定机构外露占用了一部分空间且大大影响了美观,其存在操作麻烦的不足,使用不方便,另外,现有的锁定机构都采用手动控制锁定方式,锁定方式单一,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进而影响了使用的功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开关机构,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门开关机构,包括主框体以及门体,所述主框体内设有活动腔,位于右侧的所述活动腔内设有前后贯穿设置的进出通口,所述门体活动配合连接设置在所述活动腔内,所述活动腔的右侧端壁内设有锁插槽,所述锁插槽内设有自锁定机构,所述门体内设有第一滑腔,位于所述第一滑腔下侧的所述门体内第二滑腔,所述门体的顶部端面内设有沉凹槽,所述沉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滑腔的上侧位置,所述第一滑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沉凹槽内转动配合连接有顶部最大外接圆伸出所述门体顶部端面外的驱动滚轮,所述驱动滚轮的顶部端面上固设有第一锥轮,所述沉凹槽与所述第一滑腔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一内键套筒,所述第一内键套筒的顶部末端固设有伸入所述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锥轮动力配合连接的第二锥轮,所述第一滑块内固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伸出所述第一滑块顶部端面外的第一外键轴,所述第一电机的底部末端动力连接有伸出所述第一滑块底部端面外的第二外键轴,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右侧的所述第一滑块内螺纹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螺杆,位于所述第一内键套筒右侧的所述门体内设有第三滑腔,所述第三滑腔的底部末端与所述第一滑腔的顶部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滑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三滑腔与所述第一滑腔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二内键套筒,所述第二内键套筒的底部末端与所述第一螺杆的顶部末端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内键套筒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三外键轴,所述第三外键轴的顶部末端与固嵌于所述第二滑块底部端面内的第二电机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滑块的右侧端面内设有斜面凹槽,所述第三滑腔的顶部端壁内固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底部末端动力连接有伸入所述第三滑腔内且与所述第二滑块顶部端面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二螺杆,所述门体的右侧端面内设有与所述第三滑腔相连通设置的通滑槽,所述通滑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锁滑块,所述锁滑块的左侧末端固设有用以伸入所述斜面凹槽内且与之顶压滑动配合连接的斜面凸部,所述通滑槽的底部端壁内设有导滑槽,所述导滑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顶部末端与所述锁滑块底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的导滑块,位于所述导滑块右侧的所述导滑槽内顶压配合连接有顶压弹簧,远离所述斜面凸部一侧的所述锁滑块内设有前后贯穿设置的锁定孔852,所述第二滑腔内设有传动升降机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外键轴与所述第一内键套筒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自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锁插槽后侧端壁内的导移槽以及滑动配合连接设置于所述导移槽内的锁定块,所述锁定块的后侧端面内螺纹配合连接有向后侧延伸设置的第三螺杆,所述第三螺杆的后侧末端与固嵌于所述导移槽后侧端壁内的第四电机动力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升降机构包括滑动配合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腔内的第三滑块以及螺纹配合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三滑块内且上下延伸设置的第四螺杆,所述第一滑腔与所述第二滑腔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三内键套筒,所述第三内键套筒与所述第二外键轴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内键套筒的底部末端与所述第四螺杆的顶部末端动力配合连接,所述门体的底部端面内左右对称设有与所述第二滑腔相连通设置的连通槽,所述连通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顶部末端伸入所述第二滑腔内且与所述第三滑块的底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的支撑架块,所述支撑架块的底部端面内转动配合连接有支撑滚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一种门开关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门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1中“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3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门开关机构,包括主框体6以及门体8,所述主框体6内设有活动腔61,位于右侧的所述活动腔61内设有前后贯穿设置的进出通口62,所述门体8活动配合连接设置在所述活动腔61内,所述活动腔61的右侧端壁内设有锁插槽63,所述锁插槽63内设有自锁定机构,所述门体8内设有第一滑腔81,位于所述第一滑腔81下侧的所述门体8内第二滑腔83,所述门体8的顶部端面内设有沉凹槽86,所述沉凹槽86位于所述第一滑腔81的上侧位置,所述第一滑腔81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滑块811,所述沉凹槽86内转动配合连接有顶部最大外接圆伸出所述门体8顶部端面外的驱动滚轮863,所述驱动滚轮863的顶部端面上固设有第一锥轮864,所述沉凹槽86与所述第一滑腔81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一内键套筒861,所述第一内键套筒861的顶部末端固设有伸入所述沉凹槽86内且与所述第一锥轮864动力配合连接的第二锥轮862,所述第一滑块811内固设有第一电机812,所述第一电机812的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伸出所述第一滑块811顶部端面外的第一外键轴814,所述第一电机812的底部末端动力连接有伸出所述第一滑块811底部端面外的第二外键轴813,位于所述第一电机812右侧的所述第一滑块811内螺纹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螺杆817,位于所述第一内键套筒861右侧的所述门体8内设有第三滑腔84,所述第三滑腔84的底部末端与所述第一滑腔81的顶部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滑腔84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滑块841,所述第三滑腔84与所述第一滑腔81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二内键套筒815,所述第二内键套筒815的底部末端与所述第一螺杆817的顶部末端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内键套筒815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三外键轴816,所述第三外键轴816的顶部末端与固嵌于所述第二滑块841底部端面内的第二电机842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滑块841的右侧端面内设有斜面凹槽843,所述第三滑腔84的顶部端壁内固设有第三电机845,所述第三电机845的底部末端动力连接有伸入所述第三滑腔84内且与所述第二滑块841顶部端面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二螺杆844,所述门体8的右侧端面内设有与所述第三滑腔84相连通设置的通滑槽85,所述通滑槽85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锁滑块851,所述锁滑块851的左侧末端固设有用以伸入所述斜面凹槽843内且与之顶压滑动配合连接的斜面凸部853,所述通滑槽85的底部端壁内设有导滑槽854,所述导滑槽854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顶部末端与所述锁滑块851底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的导滑块856,位于所述导滑块856右侧的所述导滑槽854内顶压配合连接有顶压弹簧855,远离所述斜面凸部853一侧的所述锁滑块851内设有前后贯穿设置的锁定孔852,所述第二滑腔83内设有传动升降机构。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外键轴814与所述第一内键套筒861相对设置,从而方便快速对接工作。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自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锁插槽63后侧端壁内的导移槽64以及滑动配合连接设置于所述导移槽64内的锁定块641,所述锁定块641的后侧端面内螺纹配合连接有向后侧延伸设置的第三螺杆642,所述第三螺杆642的后侧末端与固嵌于所述导移槽64后侧端壁内的第四电机643动力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锁定和解锁工作,大大提高了本装置的使用便捷性以及提高自动化控制率。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传动升降机构包括滑动配合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腔83内的第三滑块833以及螺纹配合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三滑块833内且上下延伸设置的第四螺杆831,所述第一滑腔81与所述第二滑腔83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三内键套筒832,所述第三内键套筒832与所述第二外键轴813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内键套筒832的底部末端与所述第四螺杆831的顶部末端动力配合连接,所述门体8的底部端面内左右对称设有与所述第二滑腔83相连通设置的连通槽834,所述连通槽834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顶部末端伸入所述第二滑腔83内且与所述第三滑块833的底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的支撑架块835,所述支撑架块835的底部端面内转动配合连接有支撑滚轮836,从而实现自动控制支撑滚轮836的升降工作,方便门体8的拆装和安装工作,提高了维护的工作效率。

初始状态时,第三滑块833位于第二滑腔83内的最底部位置,此时,由第三滑块833带动支撑架块835以及支撑架块835底部的支撑滚轮836最大程度伸出门体8的底部端面外且与活动腔61的底部端壁滚动配合连接,同时,使伸出门体8顶部端面外的驱动滚轮863与活动腔61的顶部端壁滚动配合连接,此时,使第一滑块811位于第一滑腔81内的最顶部位置,同时,使第一滑块811带动第一外键轴814与第一内键套筒861完全配合连接,并使第二外键轴813最大程度远离第三内键套筒832,此时,使第二滑块841位于第三滑腔84内的最顶部位置,同时,使第二滑块841带动第三外键轴816的底部段与第二内键套筒815保持动力配合连接状态,此时,使第二滑块841右侧端面上的斜面凹槽843与通滑槽85处于相对位置,同时,导滑块856受到顶压弹簧855的顶压力,使导滑块856位于导滑槽854内的最左侧位置,此时,使导滑块856带动锁滑块851完全位于通滑槽85内,同时,使锁滑块851带动左侧末端的斜面凸部853完全伸入斜面凹槽84内;

当需要工作时,通过第一电机812带动第一外键轴814正反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外键轴814带动第一内键套筒861以及第二锥轮862的正反转动,并由第二锥轮862带动第一锥轮864和驱动滚轮863正反转动,实现带动门体8朝活动腔61内的左右方向滑动,进行实现自动控制门体的开关工作;当需要锁定时,通过第三电机845带动第二螺杆844转动,由第二螺杆844带动第二滑块841滑动至第三滑腔84内的最底部位置,此时,使第三外键轴816完全伸入第二内键套筒815内,同时,由斜面凹槽843与斜面凸部853顶压滑动配合工作,使斜面凸部853带动锁滑块851右侧段的锁定孔852最大程度伸出门体8的右侧端面外,同时,由锁滑块851带动导滑块856最大程度克服顶压弹簧855的顶压力,使导滑块856最大程度滑动至导滑槽854内右侧位置,然后使门体8移动至活动腔61内的最右侧位置时,此时,使伸出门体8的右侧端面外锁滑块851最大程度伸入锁插槽63内,同时,使锁定孔852与导移槽64处于相对位置,接着通过第四电机643带动第三螺杆642转动,由第三螺杆642带动锁定块641伸入锁定孔852内门体8移动至进出通口62的相对位置,进而实现门体8关闭后的锁定工作;当需要拆卸时,首先使,通过第二电机842带动第三外键轴816转动,由第三外键轴816带动第二内键套筒815和第一螺杆817转动,并由第一螺杆817带动第一滑块811滑动至第一滑腔81内的最底部位置,此时,使第二外键轴813与第三内键套筒832完全动力配合连接,同时,使第一外键轴814远离第一内键套筒861,然后由第一电机812带动第二外键轴813以及第三内键套筒832转动,进而由第三内键套筒832带动第四螺杆831转动,由第四螺杆831带动第三滑块833滑动至第二滑腔83内的最顶部位置,进而使第三滑块833带动支撑架块835以及支撑滚轮836伸入门体8的底部端面内,此时,使门体8的端面与活动腔61的底部端壁相抵接,同时,使门体8的端面最大程度远离活动腔61的顶部端壁,从而方便将门体8取出维护或更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外键轴正反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外键轴带动第一内键套筒以及第二锥轮的正反转动,并由第二锥轮带动第一锥轮和驱动滚轮正反转动,实现带动门体朝活动腔内的左右方向滑动,进行实现自动控制门体的开关工作;当需要锁定时,通过第三电机带动第二螺杆转动,由第二螺杆带动第二滑块滑动至第三滑腔内的最底部位置,此时,使第三外键轴完全伸入第二内键套筒内,同时,由斜面凹槽与斜面凸部顶压滑动配合工作,使斜面凸部带动锁滑块右侧段的锁定孔最大程度伸出门体的右侧端面外,同时,由锁滑块带动导滑块最大程度克服顶压弹簧的顶压力,使导滑块最大程度滑动至导滑槽内右侧位置,然后使门体移动至活动腔内的最右侧位置时,此时,使伸出门体的右侧端面外锁滑块最大程度伸入锁插槽内,同时,使锁定孔与导移槽处于相对位置,接着通过第四电机带动第三螺杆转动,由第三螺杆带动锁定块伸入锁定孔内门体移动至进出通口的相对位置,进而实现门体关闭后的锁定工作;从而实现自动控制门体8的开关工作,大大提高了本装置的自动化控制率,便于操作,能实现门体关闭后的自动控制锁定工作,大大提高了实用性以及功能性,且能方便控制拆装工作,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确,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总体精神以及构思的情形下,可以做出对于以上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其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方案以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