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7462发布日期:2018-10-30 23:03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熔管件领域,尤其是一种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



背景技术:

目前,塑料管道已广泛应用于燃气、给水、化工等多个领域的压力管道建设中,其中塑料管道的连接是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电熔管件以其连接可靠、施工设备少,焊接质量直观而被大量使用在焊接管道上。常规电熔管件制造按布线工艺方法可分二种工艺,一种是在芯轴上绕电阻丝直接注塑成形;一种是注塑成形后在布线上用刀头布线而成,本实用新型使用于后一种布线工艺。目前常用布线刀头由于结构设计存在合理性问题,开槽形状不好,经常需手工打磨,严重影响电熔管件产品的质量。请参见CN104595610A。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该设备不但耐用,而且形成开槽形状好,无需手工打磨且深度适中的电熔管件。

为达上述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包括主体、刀部,所述刀部具有刃口,该主体开设有穿线孔,该刀部背向该主体的端面为朝向该主体截面逐渐减小的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朝向所述刀部的一侧固定压线部,该压线部位于该刀部背向刃口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线部背向所述主体的一面靠近所述刃口的边缘为引导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面的中心线A与所述刃口位于同一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面的中心线A为圆弧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面截面的边缘F为圆弧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穿线孔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刀部背向所述刃口的背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面分为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所述穿线孔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上部区域内,所述上部区域与所述主体下表面的夹角A为钝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开设有固定沉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得到的带有新型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不但耐用,而且形成开槽形状好,无需手工打磨且深度适中的电熔管件。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主视图。

图3所示为图1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使用状态图。

图4所示为图2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4的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局部有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2,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包括主体1和刀部2,所述刀部2包括刃口21、上刀面22、引导面24、刀孔23和刀尖25。刃口位于刀部正面,程V字型。上刀面22位于刀部上方,程圆弧面。刀孔23位于刀部2背向刃口21的背面。引导面24位于刃口两侧,用于引导电阻丝C的嵌入电容管件内壁B。刀尖25位于刃口22的顶端。主体1开设有穿线孔3和沉孔5,穿线孔3的进入孔21位于主体的一端,于刀孔23相通。沉孔5作用于固定所述布线刀头。

主体1还包括固定压线部4,为朝向该主体1截面逐渐减小的弧面。该固定压线部4位于该刀部2背向刃口21的一侧。该固定压线部4作用于压合嵌入电容管件内壁B的电阻丝C。

请参见图3,当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开始布线时,在刀部2与电熔管件内壁B的压合圆弧面D之间作一中心线A,弧面的中心线A与所述刃口21位于同一平面。在中心线A上某点作二个同心圆,R1与固定压线部4面相切,R2与刀尖25相切,R1与R2的半径之差就是开槽深度。开槽深度与埋丝深度相等。刀部2贴近电熔管件内壁B,电阻丝C通过穿线孔3,再经过刀孔23到达电熔管件内壁B。电熔管件相对刀部2作圆周运动,经刀部2的刃口21开出相应深度的槽6,再将电阻丝C埋入电熔管件内壁B,随后压合圆弧4与电熔管件内壁B紧密接触并将电阻丝C嵌入槽6中。

请参见图4,刀部2的上刀面22为圆弧面。当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开始工作时,由于上刀面22为圆弧面,所以开出的槽6为U字型。在电阻丝C经过固定压线部4的挤压,固定在电熔管件内壁B表面,U字型的槽6和电阻丝C精密贴合。

请参见图5,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的刀部具有弧面,弧面截面的边缘F为圆弧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得到的带有新型电熔管件的布线刀头,不但耐用,而且形成开底面为弧形的槽,槽形状好,可以控制电阻丝的埋深,无需手工打磨。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和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