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7913发布日期:2019-01-18 19:05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使用的广泛化、普及化,为了满足人们对汽车的性能、品质、外观等方面的使用需求,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具体的,需要对汽车上的各个零部件进行重新设计。

对于汽车生产商而言,现在的大部分汽车都有可以升降的车窗,而对于可升降的车窗而言,玻璃升降器作为驾驶者经常用到的主要功能件之一,在汽车更新换代时,一般对玻璃升降器以及与其相关的安装结构也需要进行重新开发并设计,尤其是经常需要对玻璃升降器的安装支架需要进行重新开发和设计。

然而,在汽车更新换代时,每次都需要对玻璃升降器的相关结构(安装支架)进行重新开发和设计,从而会产生较大的开发费用,极大的增加了汽车生产商的生产研发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汽车更新换代时,会产生较大的开发费用,极大的增加了生产研发成本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是为了提供一种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包括:用于设置于左侧车门处的左门支架和用于设置于右侧车门处的右门支架,所述左门支架和右门支架均包括拉线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拉线控制器相连接的多个子支架,所述多个子支架对称设置,所述子支架与所述拉线控制器活动连接,并且每个所述子支架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拉线布置位置。

如上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所述子支架通过拉线输出机构与所述拉线控制器相连接。

如上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所述拉线输出机构上设置有用于供拉线穿过的第一输出孔和第二输出孔。

如上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所述拉线输出机构包括:本体和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的侧边,所述第一输出孔和第二输出孔上下排列设置于所述侧边上。

如上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所述子支架包括:用于安装在左侧前门处的左门前上支架和左门前下支架、用于安装在左侧后门处的左门后上支架和左门后下支架,所述左门前上支架与所述左门后下支架结构相同,所述左门前下支架与所述左门后上支架结构相同。

如上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所述左门前上支架、左门前下支架、左门后上支架以及所述左门后下支架呈菱形对称结构。

如上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所述子支架包括:用于安装在右侧前门处的右门前上支架和右门前下支架、用于安装在右侧后门处的右门后上支架和右门后下支架,所述右门前上支架与所述右门后下支架结构相同,所述右门前下支架与所述右门后上支架结构相同。

如上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所述右门前上支架、右门前下支架、右门后上支架以及所述右门后下支架呈菱形对称结构。

如上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所述左门前上支架通过所述第一输出孔输出拉线,所述左门前下支架、左门后上支架以及所述左门后下支架通过所述第二输出孔输出拉线;或者,

所述左门后上支架通过所述第二输出孔输出拉线,所述左门前上支架、左门前下支架以及左门后下支架所述通过所述第一输出孔输出拉线。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是为了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及汽车,通过将与拉线控制器相连接的多个子支架设置为对称结构,有效地减少了子支架的结构种类,进而也减少了制作子支架时所需要的模具数量,降低了生产研发成本;并且每个子支架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拉线布置位置,使得该安装支架可以实现至少两种拉线输出角度,从而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该安装支架的实用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门支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门支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线输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安装支架;

10、左门支架;

101、左门前上支架;

102、左门前下支架;

103、左门后上支架;

104、左门后下支架;

11、右门支架;

111、右门前上支架;

112、右门前下支架;

113、右门后上支架;

114、右门后下支架;

12、拉线控制器;

13、拉线输出机构;

131、第一输出孔;

132、第二输出孔;

133、本体;

134、侧边;

300、汽车;

301、后部车身;

302、中部车身;

303、前部车身;

304、前立柱;

305、中间立柱;

306、后立柱;

307、车顶;

308、车门;

309、行李舱;

310、前保险杠;

311、前翼子板;

312、发动机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的过程或结构的装置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结构或步骤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或装置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结构。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1的结构示意图,参考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1,包括:用于设置于左侧车门处的左门支架10和用于设置于右侧车门处的右门支架11,左门支架10和右门支架11均包括拉线控制器12以及与拉线控制器12相连接的多个子支架,多个子支架对称设置,子支架与拉线控制器12活动连接,并且每个子支架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拉线布置位置。

其中,左门支架10和右门支架11为相对称结构或者相同结构,具体的,左门支架10可以包括一拉线控制器12以及与该拉线控制器12相连接的多个子支架,而对于上述子支架的具体个数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为4个、6个等等,较为优选的,子支架的个数为4个;而右门支架11的结构可以与左门支架10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考上述描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对于子支架与拉线控制器12的具体连接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实现的功能进行任意设置,只要能够保证每个子支架与拉线控制器12连接的稳定可靠性,并且每个子支架都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拉线布置位置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1,通过将与拉线控制器12相连接的多个子支架设置为对称结构,有效地减少了子支架的结构种类,进而也减少了制作子支架时所需要的模具数量,降低了生产研发成本;并且每个子支架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拉线布置位置,使得该安装支架1可以实现至少两种拉线输出角度,从而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该安装支架1的实用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门支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门支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线输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2-4可知,本实施例对于子支架与拉线控制器12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较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子支架可以通过拉线输出机构13与拉线控制器12相连接。其中,拉线输出机构13上可以设置有用于供拉线穿过的第一输出孔131和第二输出孔132。

具体的,本实施例对于第一输出孔131和第二输出孔132的具体设置位置和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第一输出孔131和第二输出孔132均设置于拉线输出机构13的外侧上端、外侧下端或者外侧中间部分等等,而对于第一输出孔131和第二输出孔132的形状结构而言,可以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结构等等,只要能够保证拉线可以顺利的穿过第一输出孔131和第二输出孔132,且穿过上述输出孔的拉线使用稳定可靠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进一步保证拉线的输出效果,较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拉线输出机构13可以包括:本体133和与本体133相连接的侧边134,其中,侧边134与本体13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此时,第一输出孔131和第二输出孔132上下排列设置于侧边134上。

本实施例中,子支架通过拉线输出机构13与拉线控制器12相连接,有效地保证了子支架与拉线控制器12的连接稳定性,并且,拉线输出机构13上设置有用于供拉线穿过的第一输出孔131和第二输出孔132,能实现两种拉线输出角度,使得用户根据不同的布置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拉线输出位置,进一步提高了该安装支架1使用的灵活程度。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2-4可知,本实施例对于左门支架10和右门支架11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较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左门支架10中的子支架可以包括:用于安装在左侧前门处的左门前上支架101和左门前下支架102、用于安装在左侧后门处的左门后上支架103和左门后下支架104,左门前上支架101与左门后下支架104结构相同,左门前下支架102与左门后上支架103结构相同。

其中,左门前上支架101、左门前下支架102、左门后上支架103以及左门后下支架104呈菱形对称结构。

具体的,通过对左门支架10的优化设计,使左门前上支架101与左门后上支架103结构对称,左右对称布置;左门前上支架101与左门前下支架102结构对称,上下对称布置;左门后下支架104与左门后上支架103结构对称,上下对称布置;左门后下支架104与左门前下支架102结构对称,左右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右门支架11中的子支架可以包括:用于安装在右侧前门处的右门前上支架111和右门前下支架112、用于安装在右侧后门处的右门后上支架113和右门后下支架114,右门前上支架111与右门后下支架114结构相同,右门前下支架112与右门后上支架113结构相同。通过上述对称设计,实现了左门前上支架101与左门后下支架104结构相同,左门前下支架102与左门后上支架103结构相同。

其中,右门前上支架111、右门前下支架112、右门后上支架113以及右门后下支架114呈菱形对称结构。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右门支架11的具体结构与左门支架10的具体结构相类似,具体可参考上述陈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左门支架10中的左门前上支架101、左门后下支架104与右门支架11中的右门前上支架111、右门后下支架114结构对称,左门支架10中的左门前下支架102、左门后上支架103与右门支架11中的右门前下支架112、右门后上支架113结构对称,最终,左门前上支架101、左门后下支架104、右门前下支架112、右门后上支架113的结构相同,左门前下支架102、左门后上支架103、右门前上支架111、右门后下支架114的结构相同,从而使得子支架的结构种类由8种优化为2种,即将一套安装支架1上的8个子支架所具有的8种技术状态,优化成8个支架具有2种技术状态,几个子支架相互借用,从而减少了6套模具的开发,有效地降低了开发费用。

实施例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2-4可知,本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拉线输出机构13具有第一输出孔131和第二输出孔132,因此,可以实现不同的拉线输出位置,下面以左门支架10为例对拉线输出角度进行说明:

具体的,参考附图2所示,左门前上支架101通过第一输出孔131输出拉线,左门前下支架102、左门后上支架103以及左门后下支架104通过第二输出孔132输出拉线;或者,

参考附图3所示,左门后上支架103通过第二输出孔132输出拉线,左门前上支架101、左门前下支架102以及左门后下支架104通过第一输出孔131输出拉线。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对具体的拉线输出位置进行调整,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拉线输出机构13,可以在不同的布置位置能实现2种拉线输出角度,根据不同的布置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拉线输出位置,即具有两种不同的拉线输出形式,从而可以满足拉线走向的使用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该安装支架1的实用性。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参考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300,包括上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300,通过在汽车300上设置有上述的玻璃升降器安装支架1,具体的,安装支架1通过将与拉线控制器12相连接的多个子支架设置为对称结构,有效地减少了子支架的结构种类,进而也减少了制作子支架时所需要的模具数量,降低了生产研发成本;并且每个子支架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拉线布置位置,使得该安装支架1可以实现至少两种拉线输出角度,从而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该汽车300的实用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汽车300是借助于自身的动力装置驱动,且具有4个或4个以上的车轮的非轨道无架线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和/或货物。汽车300按照用途分为普通运输汽车300和专用车,其中,普通运输汽车300又可分为轿车、客车、货车。

汽车300总体结构通常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电器与电子设备四大部分;其中,发动机是使输送进来的燃料燃烧而发动从里的部件,是汽车300的动力装置;底盘是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300运动并按驾驶员的操纵而正常行驶的部件,是汽车300的基体,其上安装有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车身承载并安装在底盘上,是驾驶员的工作场所,也是装载乘客和货物的部件。

汽车车身需要给驾驶员提供良好的操作条件,给乘客提供舒适的乘坐条件,使他们能够抵御汽车300行驶时的振动、噪声、废气的侵袭及影响,还需要保证行车安全和减轻事故后果。

车身与汽车300的车轮、悬架系统构成汽车300的行驶系统,是汽车300行驶时的主要承载部件,承担着全部载荷,包括由发动机、传动系统及悬架系统传来的载荷及各种路面工况下的作用力和力矩。因此,也将车身和车架(如果有)称为承载系统。按承载形式的不同,可将车身分为非承载式和承载式两大类。非承载式车身都装有单独的车架,此时车身通过多个悬置(橡胶垫)安装在车架上,当汽车300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车架产生的变形由橡胶垫的挠性所吸收,载荷主要由车架来承担,因此这种车身结构是不承载的。承载式车身是将车架的作用融入车身的结构,因此又称整体式车身结构,它承担承载系统的全部功能。由于取消了车架,发动机和行驶系统的支点都在车身上,因此,该结构下经常将发动机和行驶系统通过副车架(或辅助横梁)与车身底架连接,以防止振动直接传入车身。其中,还可将将动力总成和悬架等与副车架形成一个组装部件,以便于生产。

而对于汽车300的车身而言,车身的形状需要满足在行驶时能够有地引导周围的气流,减小阻力以提高汽车300的动力性、燃料的经济性,并保证汽车300行驶稳定性。车身通常包括车身本体(也称白车身)、车身外装件、内装件及车身电器附件等。

车身本体通常由纵梁、横梁、立柱、加强板等车身结构件和车身覆盖件焊接而成。图5是轿车车身本体的一般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5,车身本体由后至前包括三部分,即后部车身301、中部车身302和前部车身303。

后部车身301是客舱后部的车身结构,包括:用于放置物品的行李舱309,行李舱上方设有行李舱盖板,行李舱两侧分别设有后翼板,位于行李箱底部下方的、沿车身纵向延伸的后纵梁,行李舱尾端设有后围板、以及后保险杠。

中部车身302是位于前部车身302和后部车身301之间的部分,包括:位于最底部的地板,顶部的车顶,以及设置在车顶和地板之间的立柱。其中,车顶包括:纵向延伸的上边梁、横向延伸的上横梁,以固定设置在上边梁和横梁空间内的顶板;地板包括:横向延伸的座椅前横梁、地板后横梁,地板本体;立柱分别设置在车身两侧,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前立柱(也称A立柱)304、中间立柱(B立柱)305和后立柱(C立柱)306,A立柱与B立柱之间,以及B立柱与C立柱之间安装有车门308;车顶307包括车顶板、车内衬、横梁,以及设置于其上的天窗等组件。

前部车身303是位于客舱前方的车身结构,包括:容纳发动机的发动机舱312,设于发动机舱312上方的发动机舱盖板,设于发动机舱312两侧分的前翼子板311,设于发动机舱底部下方两侧的、沿车身纵向延伸的前纵梁,以及设于两个前纵梁前端之间的前横梁,设置在发动机舱后端的、用于将发动机舱与客室分开的前围板,位于最前端的前裙板及前保险杠310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300,通过设置的上述外水切固定装置,具体的,该外水切固定装置通过设置的限位卡扣4与车门外板2上的定位销5相连接,使得外水切1可以与车门外板2有效连接,而后,通过端盖3的一侧端穿过限位卡扣4的内部与定位销5相配合,有效地实现了对外水切1的限位效果,保证了外水切1的安装精度,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外水切1的安装过程较为繁琐,安装工时较长,影响了外水切1的使用效果、降低了汽车300使用安全、舒适程度的问题,该外水切固定装置不仅提高了外水切1使用的稳定可靠性,还进一步保证了汽车300使用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