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扣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6248发布日期:2019-10-12 23:44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扣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扣锁。



背景技术:

箱包上使用的扣锁是从锁扣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一般扣锁是在锁扣的结构上增加锁体,使扣锁不仅具有锁扣的扣紧功能,还具有锁体的锁合和防盗功能。

申请号为201510714928.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扣锁及使用该扣锁的箱包,该专利公开的扣锁,在进行解锁时,需要同时向内按压左推制和右推制以使卡扣与卡钩脱离,实现锁体与底座的分离,进而实现解锁,使得解锁时操作较为复杂,不便于快速解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扣锁,达到解锁时操作简单,便于快速解锁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扣锁,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用于安装在箱包的一开合面,底座设有卡槽;

壳体和两个卡环,两个卡环间隔设置,两个卡环均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两个卡环的另一端均与壳体的一端转动连接,壳体的另一端设有钩部,钩部与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配合实现上锁,两个卡环的另一端之间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限位件,限位件设有能够与卡槽卡接的卡凸,其中一个卡环套设有扭簧,扭簧包括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第一扭簧套设在卡环与底座转动连接的一端,第二扭簧套设在卡环与限位件转动连接的另一端;

锁体,安装于壳体,锁体上锁时,锁体与限位件配合限位,锁体解锁时,锁体与限位件之间的限位解除;

限位件的卡凸卡接于底座的卡槽时,壳体的钩部与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配合限位,锁体上锁后,限位件与壳体均无法转动,实现箱包的上锁,第一扭簧处于弹性形变状态;锁体解锁后,锁体解除对限位件的限位,限位件能够转动以使卡凸与卡槽脱离,第一扭簧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驱动卡环和壳体转动使得钩部脱离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实现箱包的解锁。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锁体包括密码锁组件、钥匙锁组件和传动件,传动件同时与密码锁组件和钥匙锁组件联动联接,限位件设有第一限位钩,传动件设有第二限位钩;

密码锁组件和钥匙锁组件处于上锁状态时,第一限位钩与第二限位钩配合相互限位;密码锁组件和钥匙锁组件其中一个处于解锁状态时,传动件移动至第二限位钩与第一限位钩错开,锁体与限位件之间的限位解除。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密码锁组件包括密码轮组,密码轮组与传动件联动联接,传动件与壳体之间设有传动件复位弹簧;

密码锁组件处于上锁状态时,传动件复位弹簧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密码锁组件从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时,传动件复位弹簧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驱动传动件移动,传动件移动至第二限位钩与第一限位钩错开。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密码轮组包括数字轮组,数字轮组包括数字轮和内套,内套开设有缺口,传动件对应内套的缺口的位置设有卡块;

密码锁组件处于上锁状态时,传动件的卡块与内套的缺口错开;密码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时,传动件复位弹簧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驱动传动件移动至卡块卡入至内套的缺口。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密码锁组件还包括变号件,变号件设有凸出至壳体外的推块,变号件位于传动件下方,数字轮组还包括内套弹簧,内套弹簧设于内套与数字轮之间;

不使用变号件时,变号件顶住传动件下端面,内套弹簧产生弹性形变;在使用变号件时,变号件移动脱离传动件,内套弹簧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驱动内套和传动件移动,内套和数字轮脱离。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变号件设有定位块,壳体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二定位孔深度大于第一定位孔;

不使用变号件时,变号件的定位块位于第一定位孔;使用变号件时,变号件移动至定位块位于第二定位孔。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变号件设有凸块,凸块开设有让位孔,传动件设有限位块;

密码锁组件处于上锁状态时,传动件的限位块与变号件上的凸块的让位孔错开,限位块限制变号件的移动;密码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时,限位块与让位孔对齐,变号件可移动。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壳体设有透明镜片,透明镜片与数字轮对应,通过透明镜片可看见对应数字轮的数字。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钥匙锁组件包括锁仁和锁仁挡板,锁仁挡板同时与锁仁和传动件联动联接;

通过钥匙进行解锁时,钥匙带动锁仁转动,锁仁带动锁仁挡板转动,锁仁挡板推动传动件移动进而实现解锁。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锁仁挡板设有拨块,传动件设有挡块,锁仁挡板转动时,拨块通过挡块推动传动件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进行箱包的上锁时,按压以实现壳体的钩部与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配合限位,卡环带动壳体相对底座逆时针向下转动,第一扭簧产生弹性形变,待限位件触碰底座时,用手向上扳动限位件使其顺时针向上转动,此时第二扭簧产生弹性形变,待限位件的卡凸越过底座后,手松开限位件,第二扭簧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推动限位件逆时针向下转动实现自动复位,使得限位件的卡凸自动卡在底座的卡槽内,最后锁体上锁后即实现箱包的上锁;在进行解锁时,锁体解锁后,限位件能够顺时针向上转动,用手向上扳动限位件使其顺时针向上转动,使得限位件的卡凸脱离底座的卡槽,从而使得卡环和壳体在第一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开始顺时针向上转动,壳体的钩部顺时针向上向前转动脱离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实现解锁。本扣锁的上锁和解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各种扣锁,操作简单,便于快速上锁和解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扣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扣锁的部分分解后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扣锁的部分分解后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扣锁的锁体与限位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扣锁的锁体与限位件的装配关系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扣锁的底盖与变号件的装配关系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扣锁的钥匙锁组件与传动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卡槽;2、壳体;20、钩部;21、锁面;22、底盖;221、第一定位孔;222、第二定位孔;3、卡环;310、第一扭簧;320、第二扭簧;4、限位件;41、卡凸;42、第一限位钩;5、锁体;6、密码锁组件;61、数字轮组;611、数字轮;612、内套;6121、缺口;613、内套弹簧;62、变号件;621、推块;622、定位块;623、凸块;6231、让位孔;7、钥匙锁组件;71、锁仁;72、锁仁挡板;721、拨块;8、传动件;81、第二限位钩;82、卡块;83、限位块;84、挡块;800、传动件复位弹簧;9、透明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扣锁包括底座1、壳体2和两个卡环3,底座1用于安装在箱包的一开合面。两个卡环3间隔设置,具体的,且两个卡环3的一端均与底座1转动连接,两个卡环3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壳体2的一端,两个卡环3的另一端之间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限位件4。两个卡环3至少其中一个卡环3套设有扭簧,扭簧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扭簧310和第二扭簧320,第一扭簧310套设在卡环3与底座1转动连接的一端,第二扭簧320套设在卡环3与限位件4转动连接的另一端。第一扭簧310的扭弹力能够驱动卡环3和壳体2相对底座转动,第二扭簧320的扭弹力能够驱动限位件4自动转动复位。壳体2的另一端设有钩部20,钩部20与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相互配合实现上锁。结合图3所示,壳体2设有锁体5,锁体5可与限位件4配合限位。壳体2包括锁面21和底盖22,锁体5主要安装在锁面21和底盖22之间,部分零件凸出锁面2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底座1设有卡槽11,限位件4设有能够与卡槽11卡接的卡凸41。限位件4的卡凸41卡接于底座1的卡槽11时,壳体2的钩部20与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配合限位,锁体5上锁后,限位件4和壳体2均无法转动,实现箱包的上锁,此时第一扭簧310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在锁体5解锁后,锁体5解除对限位件4的限位,用手向上扳动限位件4使其顺时针向上转动,使得限位件4的卡凸41与底座1的卡槽11脱离,第二扭簧320产出弹性形变,第一扭簧310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驱动卡环3和壳体2顺时针转动,使得壳体2的钩部20脱离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实现箱包的解锁。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进行箱包的上锁时,按压以实现壳体2的钩部20与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配合限位,卡环3带动壳体2相对底座1逆时针向下转动,第一扭簧310产生弹性形变,待限位件4触碰底座1时,用手向上扳动限位件4使其顺时针向上转动,此时第二扭簧320产生弹性形变,待限位件4的卡凸41越过底座1后,手松开限位件4,第二扭簧320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推动限位件4逆时针向下转动实现自动复位,使得限位件4的卡凸41自动卡在底座1的卡槽11内,最后锁体5上锁后即实现箱包的上锁;在进行解锁时,锁体5解锁后,限位件4能够顺时针向上转动,用手向上扳动限位件4使其顺时针向上转动,使得限位件4的卡凸41脱离底座1的卡槽11,从而使得卡环3和壳体2在第一扭簧310的弹力作用下开始顺时针向上转动,壳体2的钩部20顺时针向上向前转动脱离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实现解锁。本扣锁的上锁和解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各种扣锁,操作简单,便于快速上锁和解锁。

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锁体5包括密码锁组件6、钥匙锁组件7和传动件8,传动件8同时与密码锁组件6和钥匙锁组件7联动联接。限位件4设有第一限位钩42,传动件8设有第二限位钩81。本实施例中,传动件8间隔设有两组第二限位钩81,每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钩81,组内两个第二限位钩81之间的间隔小于两组之间的间隔,组内两个第二限位钩81之间的间隔足够容纳第一限位钩42,限位件4上对应的设有两组第一限位钩42。当密码锁组件6和钥匙锁组件7均处于上锁状态时,第一限位钩42与第二限位钩81一一相互限位,使得传动件8和限位件4相互限位,限位件4和壳体2均无法转动;当密码锁组件6和钥匙锁组件7其中一个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一限位钩42与第二限位钩81相互错开,限位件4能够转动进而实现箱包的解锁。

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密码锁组件6包括密码轮组和变号件62,密码轮组包括三组数字轮组61,每组数字轮组61均包括数字轮611、内套612和内套弹簧613,内套弹簧613设于内套612与数字轮611之间。结合图2所示,壳体2的锁面21设有三个透明镜片9,三个透明镜片9与三个数字轮611一一对应,通过透明镜片9可看见对应数字轮611的数字。结合图4所示,每个内套612开设有缺口6121,传动件8对应每个内套612的缺口6121的位置均设有卡块82,密码锁组件6通过缺口6121与卡块82的配合实现与传动件8联动联接。传动件8与壳体2之间设有传动件复位弹簧800。密码锁组件6处于上锁状态时,三组数字轮组61的数字轮611至少一个不是正确的解锁数字,对应的内套612的缺口6121与传动件8对应的卡块82错开,第一限位钩42与第二限位钩81一一相互限位,传动件复位弹簧800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密码锁组件6处于解锁状态时,传动件8上的三个卡块82均卡入对应的内套612的缺口6121。数字轮611转动至非正确的解锁数字的过程中,数字轮611转动带动内套612转动,内套612转动通过卡块82推动传动件8移动;数字轮611刚转动至正确的解锁数字的那一刻,传动件复位弹簧800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驱动传动件8移动,使得卡块82卡入至缺口6121内,第一限位钩42与第二限位钩81一一相互错开,传动件8与限位件4之间的限位解除。

结合图5所示,变号件62位于传动件8的下方,变号件62设有凸出至底盖22外的推块621。结合图6所示,变号件62设有定位块622,底盖22对应的位置第一定位孔221和第二定位孔222,第二定位孔222的深度大于第一定位孔221。变号件62在正常不使用时,变号件62的定位块622位于第一定位孔221,变号件62顶住传动件8下端面,内套612弹簧产生弹性形变;在需要使用变号件62进行变换正确的解锁数字时,通过推块621推动变号件62移动,变号件62移动至定位块622位于第二定位孔222,同时变号件62脱离传动件8下端面,内套弹簧613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驱动内套612和传动件8移动,内套612和数字轮611错开,转动数字轮611可更换正确的解锁数字,且此时数字轮611转动不会带动内套612转动;在更换完成之后,再次通过推块621带动变号件62移动,变号件62移动复位至定位块622位于第一定位孔221,变号件62位置上升同时推动传动件8和内套612上升,内套612复位至与数字轮611配合,内套弹簧613产生弹性形变。上述的使用变号件62进行更换正确的解锁数字的功能,为保证扣锁的安全性,需在密码锁组件6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以下设置用于保证变号件62在密码锁组件6处于上锁状态时无法移动。变号件62设有凸块623,凸块623开设有让位孔6231,传动件8设有限位块83。在密码锁组件6处于上锁状态时,传动件8的限位块83与凸块623的让位孔6231错开,限位块83限制变号件62的移动;在密码锁组件6处于解锁状态时,限位块83与让位孔6231对齐,变号件62可正常移动进而实现更换正确的解锁密码。

结合图7所示,钥匙锁组件7包括锁仁71和锁仁挡板72,锁仁挡板72同时与锁仁71和传动件8联动联接。锁仁挡板72设有拨块721,传动件8设有挡块84。通过钥匙进行开锁时,钥匙插入锁仁71带动锁仁71转动,锁仁71带动锁仁挡板72转动,锁仁挡板72转动时拨块721逐渐与挡块84相碰,拨块721通过挡块84推动传动件8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密码锁组件6解锁时和通过钥匙锁组件7解锁时,传动件8的移动方向相反,结合图5可知,第一限位钩42两侧均有空间,第二限位钩81往两侧移动均可实现与第一限位钩42错开,进而实现解除限位件4与传动件8之间的限位。通过钥匙锁组件7进行解锁时,传动件复位弹簧800进一步产生弹性形变,在锁仁挡板72转动复位后,传动件复位弹簧800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驱动传动件8移动复位至传动件8与限位件4配合限位。

通过密码锁组件6进行解锁时,转动数字轮611至正确的解锁数字,传动件复位弹簧800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驱动传动件8移动,第一限位钩42和第二限位钩81错开,传动件8与限位件4之间的限位解除,用手向上扳动限位件4使其顺时针向上转动,使得限位件4的卡凸41脱离底座1的卡槽11,从而使得卡环3和壳体2在第一扭簧310的弹力作用下开始顺时针向上转动,壳体2的钩部20顺时针向上向前转动脱离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实现解锁。通过钥匙锁组件7进行解锁时,钥匙插入锁仁71带动锁仁71转动,锁仁71带动锁仁挡板72转动,锁仁挡板72通过拨块721和挡块84的配合推动传动件8移动,第一限位钩42和第二限位钩81错开,传动件8与限位件4之间的限位解除,用手向上扳动限位件4使其顺时针向上转动,使得限位件4的卡凸41脱离底座1的卡槽11,从而使得卡环3和壳体2在第一扭簧310的弹力作用下开始顺时针向上转动,壳体2的钩部20顺时针向上向前转动脱离箱包的另一开合面的扣部,实现解锁。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