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早教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3480发布日期:2019-07-17 05:16阅读:791来源:国知局
智能早教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早教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产品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早教机器人就是这些产品之一。现有技术中的一些早教机器人结构较为复杂,体积较大,不适合儿童操作使用。另外一些早教机器人结构简单,功能较为单一,人机交互效果较差,难以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在使用过程中,机器人容易被摔坏,有效使用周期较短,不方便使用。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对目前的早教机器人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早教机器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智能早教机器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壳、盖合于底壳上面壳,以及位于底壳与面壳之间装饰件,所述面壳呈球冠面状设置;

车轮组件,所述车轮组件安装于壳体内且车轮组件的车轮部分伸出底壳;

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位于壳体内;

灯板组件,所述灯板组件位于壳体内且与主控板电连接;

点读组件,所述点读组件位于壳体内且与主控板电连接;

电源,所述电源分别为主控板、灯板组件及点读组件供电。

其中,所述装饰件包括前装饰件及后装饰件,所述前装饰件上形成有出光口且前装饰件的边缘呈圆弧过渡;所述后装饰件呈弯曲的条状设置。

其中,所述前装饰件上的出光口处盖合有镜片。

其中,还包括与主控板电连接的扩展板,所述扩展板上设有USB插口及TF卡插接部,所述后装饰件对应TF卡插接部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处盖设有卡盖。

其中,还包括设置于主控板上的功能按键组件,所述面壳上对应功能按键组件的位置设有镂空部,所述功能按键组件露出面壳的一端与面壳的表面平滑过渡。

其中,还包括设置于主控板上的开关按键组件,所述前装饰件对应开关按键组件的位置设有通孔;

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开关键板支架、位于开关键板支架底部的开关键板,以及设置于开关键板上且限位于开关键板支架内的开关按键。

其中,所述灯板组件包括灯板支架、灯板压板以及夹设于灯板支架与灯板压板之间的灯板。

其中,还包括位于灯板上的红外避障模块,所述红外避障模块包括红外发射头及与红外发射头适配的红外接收头。

其中,所述点读组件包括点读笔头及喇叭组件,所述点读笔头及喇叭组件分别与主控板电连接。

其中,还包括限位于前装饰件上的一对耳朵件,所述前装饰件对应耳朵件的位置开设有孔位,所述耳朵件部分伸出前装饰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壳体、车轮组件、主控板、灯板组件、点读组件及电源,该电源内置可以为主控板、灯板组件、点读组件供电,方便使用;该点读组件及主控板可以实现点读功能,该灯板组件及主控板可以实现机器人的灯光变化,以展现机器人的面部表情;为了增加机器人的机械性能,面壳为球冠面状,能够增加机器人摔倒时的受力面积,能够长久使用;整个机器人的结构紧凑,占空较小,非常方便儿童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早教机器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前装饰件与灯板组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面壳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面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底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底壳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至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点读功能的早教机器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底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底壳的底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面壳的顶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面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前装饰件与灯板组件的组合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智能早教机器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壳12、盖合于底壳12上面壳11,以及位于底壳12与面壳11之间装饰件,所述面壳11呈球冠面状设置;

车轮组件21,所述车轮组件21安装于壳体内且车轮组件21的车轮部分伸出底壳12;

主控板61,所述主控板61位于壳体内;

灯板组件,所述灯板组件位于壳体内且与主控板61电连接;

点读组件,所述点读组件位于壳体内且与主控板61电连接;

电源,所述电源分别为主控板61、灯板组件及点读组件供电。

本实施例中,壳体的面壳11为球冠面,表面光滑,长久使用时不会擦伤或刮伤手指。底壳12、面壳11、装饰件三者组成一个整体,非常方便内部零件的组装。车轮组件21通过马达驱动,该马达安装于马达固定支架22上。灯板组件可以呈现亮灭变化,呈现机器人不同的表情。点读组件可以对机器人在行进时采集地面的图像或文字信息,由主控板61进行识别读出。该电源为内置式电源,优选为充电电池,也可以为干电池。在底壳12上可以设置充电接口,以方便电源充电。电源包括电池压板53、电池支架52及电池51,所述电池51夹设于电池压板53、电池支架52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壳体、车轮组件21、主控板61、灯板组件、点读组件及电源,该电源内置可以为主控板61、灯板组件、点读组件供电,方便使用;该点读组件及主控板61可以实现点读功能,该灯板组件及主控板61可以实现机器人的灯光变化,以展现机器人的面部表情;为了增加机器人的机械性能,面壳11为球冠面状,能够增加机器人摔倒时的受力面积,能够长久使用;整个机器人的结构紧凑,占空较小,非常方便儿童操作。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饰件包括前装饰件14及后装饰件13,所述前装饰件14上形成有出光口且前装饰件14的边缘呈圆弧过渡;所述后装饰件13呈弯曲的条状设置。本实施例中,前装饰件14及后装饰件13的表面均呈光滑设置,前装饰件14及后装饰件13位于面壳11与底壳12的接合处,形成完整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前装饰件14上的出光口处盖合有镜片16。本实施例中,该灯板上的LED灯珠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出光口射出,该镜片16为透明镜片,以利于光线的射出。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主控板61电连接的扩展板62,所述扩展板62上设有USB插口及TF卡插接部,所述后装饰件13对应TF卡插接部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处盖设有卡盖15。

本实施例中,机器人可以通过扩展板62上的USB插口实现数据交互及充电;通过TF卡插接部可以插接TF卡,实现机器人中数据的更新。该卡盖15可拆卸,便于插接TF卡,具有防尘防水的效果。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于主控板61上的功能按键组件71,所述面壳11上对应功能按键组件71的位置设有镂空部,所述功能按键组件71露出面壳11的一端与面壳11的表面平滑过渡。

本实施例中,通过功能按键组件71可以实现各种功能操作。功能按键组件71露出面壳11的一端与面壳11的表面平滑过渡,满足人体工学设计,不会弄伤手指。另外,该功能按键组件71的按键位呈凹陷的圆弧形设计。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于主控板61上的开关按键组件,所述前装饰件14对应开关按键组件的位置设有通孔;

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开关键板支架73、位于开关键板支架73底部的开关键板74,以及设置于开关键板74上且限位于开关键板支架73内的开关按键72。

本实施例中,通过开关组件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开关操作。具体的,该开关组件的开关按键72表面也可以呈凹陷的圆弧形设计,以满足人体工学设计。开关按键72夹设于开关键板支架73与开关键板74之间,可以增加开关按键72的稳定性。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灯板组件包括灯板支架82、灯板压板83以及夹设于灯板支架82与灯板压板83之间的灯板81。

本实施例中,灯板81采用夹固的方式固定,结构稳定,不易出现松动,方便儿童的长期使用。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位于灯板81上的红外避障模块,所述红外避障模块包括红外发射头84及与红外发射头84适配的红外接收头85。

本实施例中,在机器人行进时,该红外发射头84会向前发射红外信号,若机器人行进的前面有障碍物,红外信号通过障碍物反射回来由红外接收头85接收,产生障碍信息并传送至主控板61,由主控板61对机器人的行进进行控制,实现避障功能。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点读组件包括点读笔头30及喇叭组件,所述点读笔头30及喇叭组件分别与主控板61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点读笔头30能够采集其所接触的物体上的图像及文字信息并传输至主控板61上,主控板61可以识别并解读图像及文字信息并通过喇叭组件输出,实现点读功能。另外,底壳12设有供点读笔头30通过的穿孔121。该喇叭组件包括固定支架42及安装于固定支架42上的喇叭41。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限位于前装饰件14上的一对耳朵件90,所述前装饰件14对应耳朵件90的位置开设有孔位,所述耳朵件90部分伸出前装饰件14。机器人整体呈卡通动物状,增加机器人的娱乐性,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