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具防撬装置及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7931发布日期:2019-12-24 22:1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智能锁具防撬装置及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锁具防撬装置以及包含该防撬装置的智能锁。



背景技术:

智能锁可以通过指纹、密码、刷卡等方式来打开门锁,这样不会出现用户因未带钥匙而打不开门的情况,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已广泛用于例如家庭或办公室的入户门、小区的大门等。

相关技术中,为了防止智能锁低电、死机、出现故障等导致的锁不能打开的问题,智能锁都有一套机械锁做为备用。但是备用的机械锁避免不了现有机械锁存在的问题,例如可能被万能钥匙打开机械锁,或者可被技术高超的盗窃者在很短时间内非法打开门锁,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

另外,目前由于锁内空间限制或制造成本的原因,智能锁中备用机械锁的锁芯可能采用防撬等级低的锁芯,这导致智能锁更易被非法打开。因此智能锁的整体安全性依然有改进空间,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改善上述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锁具防撬装置以及包含该防撬装置的智能锁,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锁具防撬装置,该防撬装置包括:

限位轨道,设置于锁具壳体内壁,该锁具壳体包括一钥匙孔;

防撬板,设置于所述限位轨道上,该防撬板包括防撬孔和限位凹槽;其中,该防撬板在所述限位轨道上可沿第一方向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处所述防撬孔与锁芯以及钥匙孔处于同心轴上,可使钥匙依次通过所述钥匙孔、防撬孔进入锁芯,而在该第二位置处所述防撬孔与锁芯以及钥匙孔错开;

第一步进电机,设置于该锁具壳体内,该第一步进电机与第一驱动杆相连,该第一驱动杆远离该第一步进电机的一端位于所述限位凹槽中,用于驱动所述防撬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撬板包括一锁定柱,该锁定柱凸设于所述防撬板上;所述限位轨道沿第二方向上设有一贯穿的通孔,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该防撬装置还包括一插销,该插销在所述通孔内伸缩活动;在所述防撬板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插销伸出并抵接住所述锁定柱,用以防止所述防撬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进行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第二驱动杆的第二步进电机,该第二步进电机设置于所述锁具壳体内,用于驱动所述插销沿所述第二方向伸缩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插销上还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限位轨道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插销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凹槽的开口两侧各有一个限位块,用于防止所述第一驱动杆从该限位凹槽中滑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插销接近锁定柱的一端设有金属簧片,且该插销包括沿轴向贯通的信号孔,该信号孔内设有信号线;该信号线一端与智能锁的控制电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金属簧片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锁定柱上设有接地簧片,当所述插销与所述锁定柱抵接时,所述金属簧片与该接地簧片接触而使所述信号线传输一电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该电信号用以表征防撬开启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根据智能锁的预设状态参数,控制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和第二步进电机配合驱动所述防撬板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根据智能锁的不同预设状态参数,根据预设时间延迟控制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和第二步进电机配合驱动所述防撬板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智能锁,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防撬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轨道设置于智能锁备用机械锁具的壳体内壁,而所述防撬板又设置于所述限位轨道上,使得锁芯与备用机械锁具壳体上的钥匙孔之间隔有防撬板,所述防撬板上设有防撬孔和限位凹槽,所述第一步进电机的第一驱动杆位于限位凹槽中,用于驱动所述防撬板的移动,当防撬板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防撬孔与锁芯以及钥匙孔错开,钥匙无法插入锁芯,从而实现了智能锁备用机械锁具的防撬目的,进一步提高了智能锁的整体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撬装置防撬未开启时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撬装置防撬开启时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撬装置防撬未开启时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撬装置防撬开启时另一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撬装置控制电路系统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撬开启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智能锁具防撬装置,参考图1和图2所示,该防撬装置包括限位轨道200、防撬板300和第一步进电机400。所述限位轨道200,设置于智能锁备用机械锁具的壳体100内壁上,该限位轨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本实施例中以两个限位轨道200为例进行说明,该锁具壳体还包括一机械钥匙开锁用的钥匙孔(图未视)。所述防撬板300设置于所述限位轨道上,可沿着该限位轨道200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该防撬板300包括防撬孔310和限位凹槽320,其中,该防撬板300在所述限位轨道200上可沿第一方向a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处如图1所示,所述防撬孔310与锁芯110以及钥匙孔(图未视)处于同心轴上,可使钥匙依次通过所述钥匙孔(图未视)和防撬孔310进入锁芯110,而在该第二位置处如图2所示,所述防撬孔310与锁芯110以及钥匙孔(图未视)错开,此时钥匙并不能打开锁。具体的,可定义当防撬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智能锁为防撬开启状态。

所述第一步进电机400,也设置于该锁具的壳体内,该第一步进电机400与第一驱动杆410相连,该第一驱动杆410远离该第一步进电机400的一端位于所述限位凹槽320中,用于驱动所述防撬板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限位凹槽320的开口两侧各有一个限位块321,在所述第一步进电机400驱动所述防撬板300移动时,该限位块321可以防止所述第一驱动杆410从该限位凹槽320中滑出。由于锁芯与备用机械锁具壳体上的钥匙孔之间隔有防撬板,因此,当所述第一步进电机400驱动所述防撬板30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得防撬孔310与锁芯110以及钥匙孔(图未视)错开,钥匙无法插入锁芯,从而实现了智能锁备用机械锁具的防撬目的,提高了智能锁的整体安全性能。

结合图2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撬板300上还包括一锁定柱330,该锁定柱330凸设于所述防撬板300上。所述限位轨道200沿第二方向b上设有一贯穿的通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a与第二方向b相互垂直。该智能锁备用机械锁具的壳体内部还包括一插销600,当所述防撬板300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即智能锁处于防撬开启状态时,所述插销600伸出限位轨道300表面并与所述锁定柱330相抵接,用以防止所述防撬板300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反方向进行移动。这样既使得钥匙不能插入锁芯,又防止了防撬板300被暴力的移动至第一位置,加强了智能锁的防盗性能。

结合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在智能锁备用机械锁具的壳体内部设置一个第二步进电机500,该第二步进电机500上活动连接有第二驱动杆510,用于驱动所述插销600沿所述第二方向b伸缩活动。

如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销600上套设有弹簧610,弹簧61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限位轨道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插销600上。当所述防撬板300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步进电机500驱动该插销沿第二方向b活动并与所述锁定柱330相抵接,所述弹簧610则由非伸缩状态转变为收缩或拉伸状态;当所述防撬板300要离开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弹簧610在弹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插销600沿第二方向b的反方向移动,并断开与所述锁定柱330的抵接,而所述弹簧610也由收缩或拉伸状态转变至非伸缩状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步进电机400与第一驱动杆410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步进电机500与第二驱动杆510的连接处均设有阻尼装置(图未示),当所述第一步进电机400和第二步进电机500在断电时,可以锁定所述第一驱动杆410和第二驱动杆510的运动。因此,该防撬装置也可应用于低功耗的智能锁,在防撬开启状态下,锁定所述第一驱动杆410和第二驱动杆510的移动,并对第一步进电机400和第二步进电机500断电节约电力,却不影响该防撬装置的防撬状态。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5所示,所述插销600接近锁定柱330的一端设有金属簧片620,且该插销600包括一个沿轴向贯通的信号孔,该信号孔内设有信号线630,该信号线630一端与智能锁的控制电路7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金属簧片620电连接。所述锁定柱330上设有接地簧片331,当所述插销与所述锁定柱抵接时,所述金属簧片620与该接地簧片331接触而使所述信号线630传输一电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700,该电信号用以表征防撬开启状态。

所述控制电路700,还用于根据智能锁的预设状态参数,控制所述第一步进电机400和第二步进电机500配合驱动所述防撬板300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所述预设状态参数可以是智能锁出现电力不足、死机或其他系统故障时的告警状态参数。

如图5所示,所述控制电路700包括控制芯片710、防撬设置模块720、电压检测模块730和防撬控制模块740。其中,所述防撬设置模块720用于触发系统启用防撬功能,当启用成功即防撬板30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信号线630输出一电信号如低电平信号至控制芯片710。然后,所述电池电压检测模块730用于检测智能锁电池电压是否低于一阈值,若是则输出信号到控制芯片710,使得所述控制芯片710输出防撬失效信号至防撬控制模块740,所述防撬控制模块74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步进电机400和第二步进电机500配合驱动所述防撬板300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此时防撬功能失效。也即,当启动防撬功能后,可以检测智能锁自身故障信息,防止由于智能锁自身的故障导致防撬功能无法取消使得用户无法开锁。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6所示,具体的防撬开启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进入防撬设置功能,设置启用防撬。该防撬设置一般默认防撬启用,如默认不是启用状态,应该提醒用户。具体的,可以通过防撬设置模块720设置启用防撬,该防撬设置模块720可以接收启用信号,该启用信号可以由外部启用按键触发。

s102:是否启用防撬。防撬设置模块720接收到启用信号时,可以传输指令信号至控制芯片710,由控制芯片710发出启用指令到防撬控制模块740,然后防撬控制模块740控制第一步进电机400和第二步进电机500配合驱动所述防撬板300和插销600移动,当防撬板300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信号线630输出一电信号如低电平信号至控制芯片710,表示启用成功。

s103:检测是否出现故障。在启用成功后,检查故障,并可以排除故障。

例如,当智能锁出现电力不足、死机或其他系统故障时,可触发控制芯片710输出防撬失效控制信号至防撬控制模块740,防撬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二步进电机500驱动插销600,使得所述金属簧片620和所述接地簧片331断开,然后控制第一步进电机400驱动所述防撬板300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此时防撬失效,用户可使用备用机械钥匙开锁。锁打开后,用户可检查故障并排除故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700,还用于根据智能锁的不同预设状态参数,根据预设时间延迟控制所述第一步进电机400和第二步进电机500配合驱动所述防撬板300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所述预设状态参数可以是智能锁出现电力不足、死机或其他系统故障时的告警状态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电子设备重启、掉电、故障等方式使防撬方法失效,可根据不同的状态参数设置不同的延迟时间,用以延迟防撬设置模块720触发系统启用防撬功能,例如,电力不足,可预设延时为24小时,该预设的延迟时间需保证电力足够使防撬失效;重启,可预设延时为5分钟,通常智能锁的重启时间不超过30秒,5分钟足以使智能锁恢复正常,这样就防止了不法分子利用电子设备重启智能锁导致防撬失效。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锁,该智能锁包括了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撬装置,具体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