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锁防猫眼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8586发布日期:2020-03-27 13:39阅读:9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锁防猫眼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锁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锁防猫眼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智能锁存在以下问题,执手固定采用侧面连接顶丝来固定,此结构组装工艺复杂,使用过程中易出现,连接顶丝松脱,执手被拔出面板主体问题;按键和按键方轴是分离结构,是通过顶杆连接或推动按键方轴的方式实现的,组装工序多,且按键方轴易出现因零件加工误差造成按键按不下去或回位不良问题;锁体方轴转动件与执手的按键方轴配合面都是通过中间定位件来实现按键方轴与锁体方轴转动件对准的,而且方轴转动件与定位件的配合面比较小或短,这样就会造成按键方轴在插入或退出时存在对不准的问题,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锁防猫眼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锁防猫眼结构,包括后面板主体、方轴转动件、执手转动定位件、执手、按键方轴、弹簧、按键及卡圈,所述方轴转动件与执手转动定位件相连,所述执手转动定位件与后面板主体相连,所述执手一端设置于执手转动定位件内并与方轴转动件相连,所述执手另一端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按键与按键方轴一端相连,所述按键方轴外部设置有弹簧,所述按键方轴另一端设置有卡圈,所述弹簧一端与卡圈相连,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按键相连,所述按键方轴及弹簧均设置在执手内部。

优选的,所述按键方轴一端表面开有卡圈槽,所述按键方轴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柱。

优选的,所述按键一端设置有孔a,所述孔a与按键方轴一端的连接柱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方轴转动件中间位置设置有圆柱体,所述方轴转动件一侧还设置有回位凸台,所述圆柱体一端设置有内方孔,所述圆柱体另一端设置有方孔。

优选的,所述执手转动定位件中心位置开有形状孔,所述执手转动定位件一侧位于形状孔外围设置有凸台a,所述执手转动定位件另一侧设置有凸台b。

优选的,所述执手上设置有执手盖,所述执手一侧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按键方轴相匹配,所述执手另一侧设置有外圆,所述外圆上设置有凸键,所述执手上端设置有与执手盖相配合的腔体,所述执手盖设置有螺丝过孔,所述执手盖底部设置有与按键相配合的孔b,所述执手盖内侧设置有安装螺丝孔。

优选的,所述后面板主体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后面板主体内侧位于安装孔外围设置有复位弹簧卡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卡圈紧固方式,组装工艺简单,使用可靠性大为提高。

(2)采用去掉顶杆,采用按键方轴上直接加工出于按钮连接的外圆面,这样保证了同心度,同时在按键方轴上加工出卡圈槽,使组装工序少而简单,降低了多零件配合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3)方轴转动件采用加长与执手的配合面方式,直插到执手孔内,增长了配合面,中间定位件很少,使按键方轴插入方轴转动件的方孔内的稳定性大为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按键方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按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方轴转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执手转动定位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执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执手盖结构示意图。

图8为后面板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后的剖面图。

图10为普遍以及有代表性的传统锁结构。

图中:后面板主体1、方轴转动件2、执手转动定位件3、执手4、按键方轴5、弹簧6、按键7、卡圈8、卡圈槽9、连接柱10、孔a11、内方孔12、方孔13、圆柱体14、回位凸台15、形状孔16、凸台a17、凸台b18、执手盖19、通孔20、外圆21、凸键22、腔体23、螺丝过孔24、孔b25、安装螺丝孔26、安装孔27、复位弹簧卡台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锁防猫眼结构,包括后面板主体1、方轴转动件2、执手转动定位件3、执手4、按键方轴5、弹簧6、按键7及卡圈8,方轴转动件2与执手转动定位件3相连,执手转动定位件3与后面板主体1相连,执手4一端设置于执手转动定位件3内并与方轴转动件2相连,执手4另一端内部设置有弹簧6,按键7与按键方轴5一端相连,按键方轴5外部设置有弹簧6,按键方轴5另一端设置有卡圈8,弹簧6一端与卡圈8相连,弹簧6另一端与按键7相连,按键方轴5及弹簧6均设置在执手4内部。

如图2所示,按键方轴5一端表面开有卡圈槽9,按键方轴5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柱10。

如图3所示,按键7一端设置有孔a11,孔a11与按键方轴5一端的连接柱10相匹配。

如图4所示,方轴转动件2中间位置设置有圆柱体14,方轴转动件2一侧还设置有回位凸台15,圆柱体14一端设置有内方孔12,圆柱体14另一端设置有方孔13。

如图5所示,执手转动定位件3中心位置开有形状孔16,执手转动定位件3一侧位于形状孔16外围设置有定住轴承的凸台a17,执手转动定位件3另一侧设置有保证执手4回位的凸台b18。

如图6-7所示,执手4上设置有执手盖19,执手4一侧设置有通孔20,通孔20与按键方轴5相匹配,执手4另一侧设置有外圆21,外圆21上设置有凸键22,执手4上端设置有与执手盖19相配合的腔体23,执手盖19设置有螺丝过孔24,执手盖19底部设置有与按键7相配合的孔b25,执手盖19内侧设置有安装螺丝孔26。

如图8所示,后面板主体1上设置有安装孔27,安装孔27内装有轴承,后面板主体1内侧位于安装孔27外围设置有复位弹簧卡台28,复位弹簧卡台28用于执手回位之用。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连接关系为将按键7的孔a11与按键方轴5的连接柱10紧配后成为按键组件。将执手盖19装入执手4的腔体23中并紧固螺丝,将弹簧6装入执手4的通孔20内,再装入按键组件,用卡圈8连接,这样就把按键组件和执手连接在一起。把带有按键组件的执手外圆21装入后面板主体1中安装孔27内与轴承配合再装入执手转动定位件3,其上的形状孔16与执手外圆21上的凸键22形状配合,执手转动定位件3上的凸台a17与轴承端面贴紧,装上卡圈,然后将方轴转动件2的圆柱体14装入执手4的通孔20下部同心配合,其上的回位凸台15与执手转动定位件3上的凸台b18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使得执手4上的通孔20与方轴转动件2上的方孔13精确对准。平常状态时,保证按键方轴5与方轴转动件2处于分离状态,下压按键7时,保证执手4和方轴转动件2结合能一起转动。

工作原理:当不下压按键7时,执手4与方轴转动件2处于分离状态,执手处于空转状态,从而实现防止从猫眼处通过特殊工具伸到门内,转动门内执手开门的安全问题,当下压按键7时,按键组件之方轴5向内移动,与方轴转动件2上方孔13配合,转动执手4就可带动方轴转动件2转动,内方孔12内装的锁体配合的方轴带动锁体使得锁舌收回,实现开门动作。在转动过程中执手转动定位件3上的凸起形状可触发检测开关,给出电信号到智能锁主板。

对比:如图10所示的是普遍和有代表性的典型结构,①从结构看,执手固定采用侧面连接顶丝来固定,此结构组装工艺复杂,使用过程中易出现,连接顶丝松脱,执手被拔出面板主体问题。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卡圈紧固方式,组装工艺简单,使用可靠性大为提高。②以上两种结构,按键和按键方轴是分离结构,是通过顶杆连接或推动按键方轴的方式实现的,组装工序多,且按键方轴易出现因零件加工误差造成按键按不下去(按键方轴与锁体方轴转动件对心不准),或回位不良问题(按键回位了,方轴没回位,用户体验感差)。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去掉顶杆,采用按键方轴上直接加工出于按钮连接的外圆面,这样保证了同心度,同时在按键方轴上加工出卡圈槽,使组装工序少而简单,降低了多零件配合带来的不稳定因素。③以上机构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锁体方轴转动件与执手的按键方轴配合面都是通过中间定位件来实现按键方轴与锁体方轴转动件对准的,而且方轴转动件与定位件的配合面比较小或短,这样就会造成按键方轴在插入或退出时存在对不准的问题。而本实用新型的方轴转动件采用加长与执手的配合面方式,直插到执手孔内,增长了配合面,中间定位件很少,使按键方轴插入方轴转动件的方孔内的稳定性大为提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