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WKE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体化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70734发布日期:2020-08-25 19:0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WKE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体化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门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wke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体化智能门锁。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使用的安全门或防盗门主要依靠门具的坚固性和锁具设计的复杂性来实现防盗,但是无论选择坚固的门具还是涉及复杂的锁具,依然经常发生被不法分子技术性开启的情况,而且依照目前的防盗措施,当门具被打开时既不能及时报警,又不能留存现场有价值的信息,防盗门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电子安保技术的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始应用到防盗门具锁具上,但是指纹识别技术未能解决干湿手指、先天性脱皮、指纹印膜等问题,后来又出了一种通过人脸识别来进行开锁的防盗门,由于人脸识别的技术无法应对一些恶劣环境,老人小孩因身高问题导致识别时间长,识别率、通过率下降等问题,针对这些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wke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体化智能门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wke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体化智能门锁,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智能门锁使用受用户手指和身高限制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wke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体化智能门锁,包括内锁体、前锁体和后锁体,所述前锁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内锁体一侧,所述后锁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内锁体远离所述前锁体的一侧,所述前锁体上安装有前把手,所述前把手内设置有前发射天线,后锁体上安装有后把手,所述后把手内设置有后发射天线;

所述内锁体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前锁体上还固定设置有前红外感应器,所述后锁体上固定设置有后红外感应器,所述内锁体一侧设置有电连接线,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前发射天线、所述后发射天线、所述前红外感应器和所述后红外感应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前红外感应器位于所述前把手底部,所述后红外感应器位于所述后把手底部。

优选的,所述内锁体内置有无线通讯芯片,所述无线通讯芯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无线通讯芯片有唯一识别号uid。

优选的,所述前把手和所述后把手的外壁上均开设有波浪型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前红外感应器和所述后红外感应器均为人体红外感应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wke身份识别技术进行智能识别,开锁时使用者只需携带身份卡片,通过前发射天线、后发射天线以及无线通讯芯片等智能工具实现自主判断识别卡号功能,然后决定是否进行开门动作,实现了一摸把手就开门的智能通行,解决了传统智能指纹门锁未能解决的干湿手指、先天性脱皮、指纹印膜等问题,也解决了人脸识别因环境因素、老人小孩身高问题导致的识别困难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关系图。

图中:1、内锁体;2、前锁体;3、后锁体;4、前把手;5、前红外感应器;6、后把手;7、后红外感应器;8、控制器;9、前发射天线;10、后发射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基于wke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体化智能门锁,包括内锁体1、前锁体2和后锁体3,前锁体2固定设置在内锁体1一侧,后锁体3固定设置在内锁体1远离前锁体2的一侧,内锁体1内设置有控制器8,前锁体2上还固定设置有前红外感应器5,后锁体3上固定设置有后红外感应器7,内锁体1一侧设置有电连接线;

另外,前红外感应器5位于前把手4底部,后红外感应器7位于后把手6底部,前红外感应器5和后红外感应器7均为人体红外感应模块,在使用时人手握在前把手4或者后把手6上能够准确检测出开门请求,从而启动本实用新型;

内锁体1内置有无线通讯芯片,无线通讯芯片与控制器8电性连接,无线通讯芯片有唯一识别号uid,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用户需要携带一张同样内置无线通讯芯片的ukey设备,在开门时通过两个无线通讯芯片的配合确定开门请求以及用户uid来决定是否开门;

前发射天线9具有发射前rssi无线信号功能和发射唤醒无线信号功能,后发射天线10具有发射后rssi无线信号功能,在使用时,通过前发射天线9和后发射天线10的配合确定使用者所处位置,来认定使用者的位置;

前把手4和后把手6的外壁上均开设有波浪型防滑纹,能够使得前把手4和后把手6在握住时不会滑落,且手感更好,控制器8的型号为spc-cfmc-d20n24a,前红外感应器5或者后红外感应器7的型号为hc-sr501。

结合图1和图2,前锁体2上安装有前把手4,前把手4内设置有前发射天线9,后锁体3上安装有后把手6,后把手6内设置有后发射天线10;

如图5所示,控制器8分别与前发射天线9、后发射天线10、前红外感应器5和后红外感应器7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8控制各个电子部件的工作,实现完全自动化开门。

本实用工作原理: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用户需要携带一张同样内置无线通讯芯片的ukey设备,在开门时,用户手握在前把手4或者后把手6上,前红外感应器5或者后红外感应器7能够检测到人手,使得本实用新型被唤醒,然后前把手4上的前发射天线9发射唤醒无线信号,ukey设备在接收到该无线信号后被唤醒,准备接收前把手4上的前发射天线9发射的前rssi无线信号,ukey设备接收到该无线信号,并记录其信号强度值,同样的,后把手6上的后发射天线10发射后rssi无线信号,ukey设备接收到该无线信号并记录其信号强度值,由于前把手4和后把手6上的前发射天线9、后发射天线10与ukey设备的相对位置远近,以及门的隔离效果,前rssi无线信号与后rssi无线信号存在强度值差,当前强度值大于后强度值一定数值时,ukey设备认定此时用于处于门外,否则认定用户此时处于门内,ukey设备认定此时处于门外时,启动无线通讯芯片将uid加密发送给门锁内无线通讯芯片,门锁对比该uid是否已注册,决定是否开门,与传统的智能门锁相比较而言,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智能指纹门锁未能解决的干湿手指、先天性脱皮、指纹印膜等问题,也解决了人脸识别因环境因素、老人小孩身高问题导致的识别困难等问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更强,更加适合家庭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