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7828发布日期:2020-06-23 22:30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锤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锤击工具,属于电动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锤击工具是电动工具领域中最常见、使用也是最频繁的工具,锤击工具通常是用来对墙壁、混凝土等硬度比较大的物体工件表面进行开凿或者钻孔工作。锤击工具具有直接接触工件的工作头、用于驱动工作头的电机及至少部分收容电机的减速箱,电机提供轴向旋转力并通过减速箱将轴向旋转力转换为径向旋转力,使得工作头绕一轴线进行旋转运动和/或往复运动。减速箱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会产生发热现象。

现有的锤击工具一般通过设置有风扇并且在电机的附近及减速箱的一侧设置有出风口,其在锤击工具内部形成单一风路,并且使得减速箱只有部分可以接触风路,无法利用风路进行散热,散热效果极差。减速箱设置在机壳内,减速箱发热时其热量会直接传递至机壳上,烫手以造成工作不便的现象;另外,在减速箱附近设置有朝向人脸的出风口,导致热风直接对人脸吹,带来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锤击工具,其在减速箱两侧形成有散热风道,并通过设置有与散热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及出风口,使得气流流经整个减速箱表面,以达到对减速箱最大面积散热、对机壳快速降温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锤击工具,包括用以握持的手柄部及与所述手柄部连接的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包括机壳、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用以锤击目标对象的锤击机构、用以驱动所述锤击机构工作的电机、与所述电机连接的风扇及至少部分收容所述锤击机构的减速箱,所述锤击工具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减速箱两侧形成有与所述出风口连通设置且用以降低所述减速箱热量的散热风道,所述风扇用以将所述进风口的气流导流至所述散热风道并使得气流于所述出风口流出至所述工作部外。

进一步地,所述锤击工具还包括盖设在所述减速箱上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减速箱之间形成有用以使得气流流经的第一散热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与所述机壳之间形成有用以使得气流流经的第二散热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围设在所述第一散热风道的外围并由所述盖体分隔。

进一步地,于所述锤击工具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在所述锤击工具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与所述盖体拼接后形成有斜向上的第一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

进一步地,第二出风口形成在所述锤击工具的侧部,所述侧部为使用者右手握持所述锤击工具时靠近使用者人体部位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包括左机壳及与所述左机壳连接的右机壳,所述左机壳与所述盖体拼接后形成有斜向上的第二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还包括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开设在使用者右手握持所述锤击工具时远离使用者人体部位一侧的机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还包括开设在所述机壳上的辅出风口,所述辅出风口位于所述风扇与减速箱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减速箱两侧形成有用以降低热量的散热通道,且该散热通道与进风口及出风口连通,使得气流流经整个减速箱表面,以对减速箱进行最大面积散热,以达到对机壳与减速箱充分降温的效果;

通过在减速箱与机壳之间设置有盖体,以削减减速箱与机壳之间的热量传递,达到防烫手的效果;左机壳与盖体拼接后形成有斜向上的第二缝隙以形成第二出风口,且第二出风口形成在使用者右手握持该锤击工具时靠近使用者脸的一侧,在达到出风以给减速箱散热目的的同时,还避免热风朝向使用者脸吹以引起工作不便及人体不适等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锤击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锤击工具的沿纵长方向的剖面图。

图3为图1中锤击工具的沿宽度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机壳、盖体及减速箱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轴线方向与高度方向一致。

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锤击工具100包括用于握持的手柄部20及与手柄部20连接的工作部10。以电锤100为例,手柄部20包括设置在工作部10一侧用以握持的主手柄21及设置在工作部10另一侧用以辅助握持的副手柄(未图示),该副手柄可拆卸的与工作部10连接。主手柄21与工作部10围设成u型结构以使得握持更为方便、省力。以箭头a的方向表示为电锤100的前方,副手柄设置在工作部10的前方。副手柄包括与工作部10连接的连接部及握持部,该连接部为围设在工作部10上的弹性圈,工作部10上同时设置有防止弹性圈沿电锤100的纵长方向滑动的卡持部。同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连接部也可为其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需使得副手柄能够与工作部10可拆卸连接。

主手柄21上设置有用以启动电锤100工作的按压开关211,该主手柄21上还设置有用以增加摩擦力的第一防滑部(未图示),该第一防滑部设置在主手柄21朝向人体部位的一侧。同理,副手柄22上人体手部握持处也设置有用以增加摩擦力的第二防滑部。该第一防滑部及第二防滑部可为设置在表面的凸点或花纹或其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该电锤100可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连接以工作,也可在电锤100上设置有电池包30,通过电池包30供电以工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工作部10包括机壳1、设置在机壳1内用以锤击目标对象的锤击机构2、用以驱动锤击机构2工作的电机3及与电机3连接的风扇7及至少部分收容锤击机构2的减速箱4,电机3与按压开关211电连接。按下该按压开关211,电机3工作。电机3提供轴向旋转力并通过减速箱4将轴向旋转力转换为径向旋转力,使得锤击机构2绕一轴线进行旋转运动和/或往复运动。电锤100还包括与锤击机构2配合的工作头5,电机3通过驱动锤击机构2以撞击工作头5实现冲击力的输出,从而对工作头5形成周期性的冲击,使得驱动机构3产生的冲击能量传递给工作头5以进行钻凿工作。该工作头5为常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电锤100还包括中盖(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机3通过电机轴31与中盖连接,中盖通过螺钉与减速箱4连接。

电锤100上开设有进风口14和出风口13,减速箱4两侧形成有与出风口13连通设置且用以降低减速箱4热量的散热风道(如图中箭头所示),风扇7用以将进风口14的气流导流至散热风道并使得气流于出风口13流出至工作部10外。电锤100还包括盖设在减速箱4上的盖体6,盖体6与减速箱4之间形成有用以使得气流流经的第一散热风道,盖体6与机壳1之间形成有用以使得气流流经的第二散热风道,第二散热风道围设在第一散热风道的外围并由盖体6分隔。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4及出风口13设置在工作部10的机壳1上。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进风口14及出风口13也可设置在手柄部20上或电锤100的任意位置处,只需与散热风道连通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电锤100还包括设置在电机轴31上且用以将进风口14的气流导流至散热风道内的风扇7,于工作部10的轴线上,风扇7位于减速箱4的下方且安装在电机轴31上。电锤100还包括设置在风扇7及电机31之间用以将气流整流至减速箱4处以形成散热风道的导风圈8。气流自进风口14进入并通过风扇7及导风圈8整流后,流向至减速箱4以对减速箱4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4设置在工作部10的底端,更为具体的,进风口14开设在电机3下方的壳体上,即进风口14、风扇7及导风圈8同轴设置。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14也可设置在机壳1的其他位置处,如电机3的侧边机壳1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工作部10包括多个出风口13,多个出风口13沿减速箱4的圆周方向等距或非等距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13沿减速箱4的圆周方向非等距设置以对减速箱4充分散热。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主出风口13也可沿减速箱4的圆周方向等距设置在减速箱4周围的机壳1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3的个数为4个,分别设置在减速箱4的顶部及两侧的机壳1上,使得减速箱4的周围皆有气流通过从而提高对减速箱4的散热效果。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口13的个数也可为5个甚至更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个出风口13分别为第一出风口131、第二出风口132、第三出风口133及辅出风口134,于电锤10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出风口131形成在电锤100的顶部;第二出风口132形成在电锤100的侧部,该侧部为使用者右手握持电锤100时靠近使用者人体部位的一侧;第三出风口133开设在使用者右手握持电锤100时远离使用者人体部位一侧的机壳1上;辅出风口134位于风扇7与减速箱4之间。该使用者人体部位可为人脸。其中,进风口14、风扇7、电机31、第一出风口131同轴设置,以使得气流沿减速箱4能够快速流通,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及散热效果。

机壳1包括左机壳11及与左机壳11连接的右机壳12,左机壳11与右机壳12可一体成型设置,也可分别设置后进行拼装。在本实施例中,左机壳11与右机壳12分别设置后进行拼装,以防止机壳1内部件出故障时可进行拆分以对部件进行维修,方便快捷。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左机壳11与右机壳12也可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由于机壳1在盖体6的外侧,机壳1与盖体6拼接后交叉重叠形成有斜向上的第一间隙以形成第一出风口131,该第一间隙包括沿减速箱4的水平方向展开的长间隙及沿电锤100的高度方向展开的u形间隙,左机壳11与右机壳12拼接后形成有开口。沿减速箱4的水平方向上,盖体6的一端与机壳1交叉以形成u型间隙,盖体6略长于开口以使其端部略伸入至机壳1内从而使得气流斜向上流出。气流由风扇7及导风圈8整流至第一散热风道,并经由第一间隙流出至机壳1外;同时,气流还由风扇7及导风圈8整流至第二散热风道,并经由开口流出至机壳1外。通过设置有第一散热风道及第二散热风道,使得减速箱4与盖体6、盖体6与机壳1之间能够充分散热,以对减速箱4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同时,在机壳1与减速箱4之间设置有盖体6,使得减速箱4的热量经过盖体6缓解,从而使得传递至减速箱4外侧机壳1上的热量减少,降低减速箱4外侧的机壳1温度。

第二出风口132形成在电锤100的侧部,该侧部为使用者右手握持电锤100时靠近使用者人体部位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该人体部位为人体脸部。左机壳11与盖体6拼接后形成有斜向上的第二间隙以形成第二出风口132,于电锤100的高度方向上,由于左机壳11设置在盖体6的外侧,盖体6的底部与左机壳11交叉重叠设置以形成斜向上的第二间隙,气流从该第二间隙流出至电锤100外从而形成斜向上气流。气流经由盖体6的底部分成两路,分别流入第一散热风道及第二散热风道。流入第二散热风道的气流会流经第二出风口132,部分气流会自第二出风口132流出,剩余气流继续向第一出风口131方向处流通;流入第二散热风道的气流沿减速箱4的一侧流经至第一出风口131。

第三出风口133开设在减速箱外侧的机壳1上,更为具体的,第三出风口133开设在使用者右手握持电锤100时远离使用者人体部位一侧的机壳1上,即第三出风口133与第二出风口132相背设置。同上述,该人体部位为人体脸部。在本实施例中,于电锤100的高度方向上,第二出风口132的位置低于第三出风口133的位置。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32的位置可等于或高于第三出风口133的位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盖体6包括横跨在第一出风口13与第二出风口13之间的第一盖体部61及横跨在第一出风口13和第三出风口13之间的第二盖体部62,该第一盖体部61设置在减速箱4与左机壳11之间,第二盖体部62设置在减速箱4与右机壳12之间。呈上述,于电锤100的高度方向上,第二出风口132的高度低于第三出风口133的高度,第一盖体部61的长度大于第二盖体部62的长度。于电锤100的工作部10的高度方向上,第二盖体部62的底端高于第三出风口133,即该第二盖体部62的底端不遮挡第三出风口133,散热风道的气流流经该第三出风口133,部分气流通过第三出风口133流出,剩余气流则继续向第一出风口131的方向流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出风口133为格栅结构,格栅结构包括多个横向筋板。该格栅结构内设置有多个横向筋板的目的在于:气流流向至第二盖体部62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气流与减速箱4的一侧发生碰撞,从而可径直自第三出风口133流向至机壳1外,以达到散热效果,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防尘效果。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格栅结构中也可设置有其他方向排布的筋板或不设置有筋板,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辅出风口134位于风扇7与减速箱4之间,辅出风口134用以对电机31散热,使得流向至散热风道的气流的温度更低,提高散热效果,进而间接对减速箱4散热。该辅出风口134为格栅结构,该格栅结构包括板筋,该板筋可为斜向板筋或横向板筋或竖向板筋,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综上:通过在减速箱4两侧形成有用以降低热量的散热通道,且该散热通道与进风口14及出风口13连通,使得气流流经整个减速箱4表面,以对减速箱4进行最大面积散热,以达到对机壳1与减速箱4充分降温的效果;

通过在减速箱4与机壳1之间设置有盖体6,以削减减速箱4与机壳1之间的热量传递,达到防烫手的效果;左机壳11与盖体6拼接后形成有斜向上的第二缝隙以形成第二出风口132,且第二出风口132形成在使用者右手握持该锤击工具100时靠近使用者脸的一侧,在达到出风以给减速箱4散热目的的同时,还避免热风朝向使用者脸吹以引起工作不便及人体不适等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