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64229发布日期:2020-10-09 18:45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新能源车大量采用电开门的外开门方式,这种外开门方式的原理是车钥匙发送信号给车辆,车辆给车门内的外开执行器发送信号,外开执行器将锁扣与锁体分离,车门打开;但是这种开门方式有一个缺点;当车辆馈电的时候,车辆不能给外开执行器供电;这时候只能通过外接的电源供电;而如果这时候没有条件提供外接电源,那么就无法打开车门了;现有技术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方便的缺点,提出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使用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包括固接在车门上的底座、与底座铰接的用于打开车门内的机械锁芯的把手,所述底座一端设有过孔,所述过孔内设有转轴,所述把手包括手持部、感应部、铰接部,所述感应部位于过孔内,所述铰接部固接在感应部靠近车门的一端,所述铰接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铰接部远离感应部的一端与转轴铰接,所述手持部固接在感应部远离车门的一端,所述手持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与铰接部均位于感应部的同一侧,所述铰接部靠近车门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所述过孔内侧在第一感应器对应位置设有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与外开执行器连接。转动手持部一个较小的角度(1-2度),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相对错动,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对车门内的外开执行器发出信号,外开执行器将锁体与锁扣打开,车门以电开门方式打开,而当车辆馈电的时候,转动手持部一个较大的角度(7-8度),车门已机械开门的方式开锁。不会导致馈电无法开门的情况,实用性好。

作为优选,过孔内固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感应部远离铰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感应部的一端固接有顶杆,所述顶杆与转动杆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与感应部固接的一端沿着手持部的轴向延伸有延伸段,所述顶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与延伸段间隙配合,所述转动杆远离顶杆的一端设有磁块,所述磁块靠近车门的一端吸附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固接在过孔的内侧壁上,所述电磁铁与车辆的电源连接。车辆有电的时候,不会被陌生人以机械开门的方式开门。

作为优选,磁块与第二转轴的距离大于顶杆与第二转轴的距离。杠杆原理,顶杆推力强。

作为优选,转动杆与顶杆为一体成型结构。生产简单。

作为优选,第一感应器为对射传感器的接收端,所述第二感应器为对射传感器的发射端。对射传感器是成熟的现有技术。

作为优选,把手为一体成型结构。制作简单。

作为优选,底座上设有若干减重槽。减轻产品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重量轻,安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把手的示意图;

图3为底座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6为电开门方式打开车门的示意图;

图7为机械开门方式打开车门的示意图。

图中:底座1、把手2、过孔3、手持部4、感应部5、铰接部6、第一感应器7、第二感应器8、减重槽9、第二转轴10、转动杆11、顶杆12、延伸段13、磁块14、电磁铁15、转轴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阐述: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7: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包括固接在车门上的底座1、与底座1铰接的用于打开车门内的机械锁芯的把手2,所述把手2为一体成型结构;底座1上设有若干减重槽9;所述底座1一端设有过孔3,所述过孔3内设有转轴16,所述把手2包括手持部4、感应部5、铰接部6,所述感应部5位于过孔3内,所述铰接部6固接在感应部5靠近车门的一端,所述铰接部6与感应部5呈l型结构,所述铰接部6远离感应部5的一端与转轴16铰接,所述手持部4固接在感应部5远离车门的一端,所述手持部4与感应部5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4与铰接部6均位于感应部5的同一侧,所述铰接部6靠近车门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7,所述过孔3内侧在第一感应器7对应位置设有第二感应器8,所述第一感应器7、第二感应器8均与外开执行器连接;所述第一感应器7为对射传感器的接收端,所述第二感应器8为对射传感器的发射端;过孔3内固接有第二转轴10,所述第二转轴10位于感应部5远离铰接部6的一侧,所述第二转轴10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1,所述转动杆11远离感应部5的一端固接有顶杆12,转动杆11与顶杆1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顶杆12与转动杆11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4与感应部5固接的一端沿着手持部4的轴向延伸有延伸段13,所述顶杆12远离转动杆11的一端与延伸段13间隙配合,所述转动杆11远离顶杆12的一端设有磁块14,所述磁块14靠近车门的一端吸附有电磁铁15,所述电磁铁15固接在过孔3的内侧壁上,所述电磁铁15与车辆的电源连接;磁块14与第二转轴10的距离大于顶杆12与第二转轴10的距离。

实施例原理:

第一感应器7与第二感应器8为配套产品-对射传感器,对射传感器为成熟的现有技术,由发射端与接收端组成,这里不做赘述。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7为接收端,第二感应器8为发射端。

当车辆有电的时候,车主带着车钥匙接近车子,当车主转动手持部4一定角度(1-2度),感应部5转动,铰接部6转动,接收端转动,初始状态下,发出的波能被接收端收到,而当转动手持部4的时候,接收端转动,发射端与接收端发生错动,接收端无法接收到波,这时候,对射传感器发送信号给外开执行器,锁体与锁扣分开,车门可以被打开。

而当车辆馈电的时候:这时候车主转动手持部4一定的角度(7-8度),由于手持部4与机械锁芯连接,类似普通机械开门的方式,手持部4将锁扣与锁体分开,车门被打开,这里机械开门的方式为成熟现有技术,这里不做赘述。

而假设车辆有电,为了防止陌生人转动手持部利用机械开门的方式开锁;由于此时,电磁铁15通电,电磁铁15将磁块14吸附住,这时候延伸段13转动过后抵靠在顶杆12上,由于转动杆11无法转动,因此,手持部也无法继续转动,根本无法转动手持部到机械开门方式需要的角度(7-8度),因此无法采用机械开门的方式打开车门;而由于陌生人没有车钥匙,因此当转动手持部到电开门的方式需要的角度(1-2度)的时候,外开执行器不会把锁扣和锁体打开。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包括固接在车门上的底座、与底座铰接的用于打开车门内的机械锁芯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一端设有过孔,所述过孔内设有转轴,所述把手包括手持部、感应部、铰接部,所述感应部位于过孔内,所述铰接部固接在感应部靠近车门的一端,所述铰接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铰接部远离感应部的一端与转轴铰接,所述手持部固接在感应部远离车门的一端,所述手持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与铰接部均位于感应部的同一侧,所述铰接部靠近车门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所述过孔内侧在第一感应器对应位置设有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与外开执行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内固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感应部远离铰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感应部的一端固接有顶杆,所述顶杆与转动杆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与感应部固接的一端沿着手持部的轴向延伸有延伸段,所述顶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与延伸段间隙配合,所述转动杆远离顶杆的一端设有磁块,所述磁块靠近车门的一端吸附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固接在过孔的内侧壁上,所述电磁铁与车辆的电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块与第二转轴的距离大于顶杆与第二转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与顶杆为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器为对射传感器的接收端,所述第二感应器为对射传感器的发射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为一体成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减重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固接在车门上的底座、与底座铰接的用于打开车门内的机械锁芯的把手,底座一端设有过孔,过孔内设有转轴,把手包括手持部、感应部、铰接部,感应部位于过孔内,铰接部固接在感应部靠近车门的一端,铰接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铰接部远离感应部的一端与转轴铰接,手持部固接在感应部远离车门的一端,手持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手持部与铰接部均位于感应部的同一侧,铰接部靠近车门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过孔内侧在第一感应器对应位置设有第二感应器,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与外开执行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重量轻,安全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郭寅;郭大洲;杨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1
技术公布日:2020.10.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